所属成套资源:新课标新高考202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含解析)
新课标新高考202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七):生物与环境(江苏地区使用)
展开
这是一份新课标新高考202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七):生物与环境(江苏地区使用),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描述中,属于种群特征的一项是( )
A.某池塘水面6000平方米,放养了5种家鱼
B.某块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而稗草随机分布
C.用记名计算法数出一定面积样地中的种群个体数
D.用样方法调查到某草原有一年生草本植物18种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对不同的种群采用不同的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常情况下,通过标志重捕法获得的结果通常要比实际数值高
B.减小样方的面积便于统计个体数量,同时能降低调查的误差
C.植物种群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动物种群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D.调查高速公路一侧某种绿化树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
3.黑鹳是一种大型涉禽,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生性胆小、机警,常在具有隐蔽条件的湿地及周边地区涉水觅食,主要以小鱼、蛙、昆虫等为食。加强湿地的科学管理可促进黑鹳种群数量增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减少湿地及周边地区环境污染,能降低黑鹳死亡率,使种群数量增加
B.减少湿地及周边的水产养殖活动可为黑鹳提供较多的食物来源
C.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水平有助于增加黑鹳种群数量
D.用标志(记)重捕法调查时,若只标记成鸟会导致黑鹳种群数量统计结果偏小
4.在盛有100mL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培养瓶中加入少量活酵母菌,将培养瓶置于适宜温度、通气良好等条件下恒温培养24h,每隔一定时间抽取1mL样液检测酵母菌的数量,统计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志重捕法
B.该酵母菌种群数量总体呈“S”型增长,在第18h左右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C.酵母菌计数时,将培养液先滴入计数室后盖上盖玻片,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中方格内部的酵母菌
5.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校园花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表中数据可采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得出
B.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和温度无关
C.花坛0~5cm土层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最高
D.土层中的小动物类群不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6.鲸落是指鲸鱼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鲸落形成初期,鲨鱼、盲鳗等生物吞食软组织;中期蠕虫、甲壳类生物以残余鲸尸为栖居环境,啃食尸体,吃骨虫弗兰克普莱斯和吃骨虫罗宾普鲁姆斯是两种新发现的蠕虫,起初科学家只观察到了雌虫,后来发现雄虫生活在雌虫体内;后期厌氧细菌进入鲸鱼骨头中,分解其中的有机物,同时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硫化细菌氧化硫化氢获得能量并合成有机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鲸落中的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吃骨虫弗兰克普菜斯和吃骨虫罗宾普鲁姆斯的雄虫生活在雌虫体内,是一种寄生现象
C.厌氧细菌和硫化细菌直接或间接依赖骨头中的有机物生存,均属于分解者
D.硫化细菌、蠕虫等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7.《吕氏春秋》中“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的经典语句,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这一思想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需禁止开发利用
C.“焚薮而田”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违背
D.“竭泽而渔”行为不可取,若要持续获得鱼的最大捕捞量,应在鱼群数量大于K/2值时捕捞
8.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由于过度垦殖、气候变化等原因,境内植被曾遭到严重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榆林人民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打坝修田等不懈的综合治理,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林木覆盖率由建国初的0.9%提高到目前的33%,年流入黄河泥沙由5.3亿吨减少到1.9亿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地气候为榆林毛乌素沙地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了可能条件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榆林毛乌素沙地区的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
C.人类活动改变了榆林毛乌素沙地区的自然演替的速度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榆林毛乌素沙地区发生了初生演替
9.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率(ΔN/Δt)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其种群密度由出生率决定
B.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的一半
C.T5时增加饵料的投放,池塘中草鱼的环境容纳量可能有所增大
D.要想长期获得较高的草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草鱼的数量需维持在T3对应的种群数量左右
10.立体农业是指从不同空间,深度利用光、热、水等自然资源,建立物种共栖、质能多级利用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某地依据本地资源特点,发展荒山“林一菇农业”模式,利用板粟树修剪的枝条在林下种植适合在高湿度、遮光环境生长的栗蘑,废弃培养基又可以作为板粟树的肥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林一菇农业”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只有无机环境、生产者与分解者
B.栗蘑的物质与能量直接来自生产者,它属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
C.“林一菇农业”遵循生态工程的物质与能量循环利用原理,提高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土壤需要补施肥料,补偿生态系统被收获的物质,维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正常功能
11.近年来某沿海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入海口建立了湿地公园,随着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极大恢复,水质清澈、鱼虾众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大型迁徙鸟类)的数量逐渐增多,但给当地鱼虾养殖户带来新的烦恼,养殖户用塑料袋制作能动的假人来驱赶白鹭。下列有关分析合理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该区域白鹭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B.养殖户利用能动的假人驱赶白鹭模拟了生物的行为信息
C.生态恢复大大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白鹭种群数量剧增,种内斗争增强,种间竞争减弱
12.调查发现某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卷曲,便于捕猎,头部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等的内脏。由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
A.从生态系统成分看,这种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B.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离
C.该地区的蜣螂、蜈蚣、千足虫和无机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D.该题干中涉及2条食物链,即蜈蚣→蜣螂和千足虫→蜣螂
13.物种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内容。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要根据重点保护物种如珍稀濒危物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野生动物的驯化近缘种等来确定优先保护物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优先保护物种只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C.可通过建立植物园、动物园及自然保护区等来保护濒危物种
D.种子库、精子库的建立可实现对优先保护物种基因的保护
14.成千上万的飞行蝗虫(成虫)总是集群而来遮天蔽日,导致植被遭受巨大破坏。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蝗虫的聚集依赖于一种信息素—4甲氧基苯乙烯,4~5只独居蝗虫聚集之后,便会自发地产生该种信息素吸引更多蝗虫聚集过来;随着蝗虫密度的增加,它们释放的信息素含量也会迅速增加,进一步促进蝗虫的聚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蝗虫聚集的过程是一种正反馈调节过程
B.利用4-甲氧基苯乙烯吸引、抓捕并消灭蝗虫属于生物防治
C.一只飞行的蝗虫所含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种群的基因库
D.该实例说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15.1968年,班尼特大坝在皮斯河上游建成后,河流下游的洪水脉冲消失,导致三角洲植被的迅速变化,众多鸟类栖息的湖泊和池塘迅速萎缩。下图为大坝建成前后下游湿地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不同植被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据图可知长期的水位波动,会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图1和图2比较可知,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位波动
D.图示所有的动植物和无机环境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
二、多选题
16.为验证“雌蛾能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前来交尾”,某课外实践活动小组选用窗纱制成等大的小笼子若干,分为甲、乙、丙、丁4组,甲组不进行处理,乙组小笼子里投放一定浓度的性外激素,丙组与丁组小笼子里各放2~3只未交尾的雌蛾,丁组小笼子再用可透气的遮光布包裹。将上述4组小笼子等距离放在农田的空地上,结果发现甲组没有吸引到雄蛾,其他三组都吸引到了雄蛾。请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雌蛾分泌的性外激素能吸引雄蛾前来交尾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B.实验中,与丙、丁组相比,甲组是空白对照组
C.比较乙、丁两组实验结果能够说明雄蛾被吸引与雄蛾是否看见雌蛾无关
D.对比甲、乙两组的实验结果,可说明性外激素可以吸引雄蛾
17.大闸蟹是杂食性甲壳类动物,其因味道鲜美而被大量养殖。如图为养殖大闸蟹的阳澄湖某水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的英文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对该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流经阳澄湖该养殖区域的总能量为a
B.植物到大闸蟹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b+m)×100%
C.图中d代表大闸蟹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
D.该区域由于有人工的管理,生态系统稳定性一定比自然区域的高
18.(多选)植物的落叶在土壤里会逐渐腐烂成为腐殖质。某中学的生物兴趣小组对落叶腐烂的原因及不同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能力进行了实验探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要验证落叶腐烂是由于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则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有无
B.土壤中的各种动物及微生物共同组成群落,各种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均属于分解者
C.若用等量的热带雨林土壤和农田土壤进行实验,则相同时间内热带雨林土壤中未腐烂的落叶的量较少
D.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是通过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实现的,都与细胞中的线粒体有关
19.南岭从冰川期演替而来,现有高等动植物3700多种。南岭能阻挡南北气流的运行,细心的游客们会发现南北坡的水热状况有一定的差异。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冰川期的南岭冻原抵抗力稳定性低,恢复力稳定性高
B.3700多种高等动植物体现了南岭物种和基因的多样性
C.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会降低南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D.南岭能阻挡南北气流的运行体现了南岭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20.我国是一个蝗灾多发的国家,治蝗问题备受关注。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中的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子就能对2.5平方千米农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模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甲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子和蝗虫间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C.乙图模型的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0.03t
D.若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生物防治
三、填空题
21.某海域生态系统渔业资源种类多样、数量众多,其中以头足类、灯笼鱼和金枪鱼等资源量最为丰富。为开发和保护该海域资源,促进其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某科研单位调查了该海域某年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研究发现该海域能量来源主要为碎屑和浮游植物,相应的食物链即为碎屑食物链和牧食食物链,能量主要分布在6个“整合”营养级。在两种食物链中,能量在相邻两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如表所示(能量在I和Ⅱ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Ⅱ栏目中数据,以此类推)。请回答:
(1)该海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高。该稳定性形成的基础是__________。
(2)据表可知,在调查期间,流经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能量呈__________(填“上窄下宽”或“下窄上宽”)金字塔形;在碎屑食物链和牧食食物链上,相邻两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_________。
(3)灯笼鱼类在头部的前边,眼的附近,身体侧线下方和尾柄上,有排列成行或成群的圆形发光器。该发光器发出的光可用来诱捕食饵,迷惑敌人,引诱异性,以利于集群生活。发光器发出的光属于__________信息,上述事实表明信息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的作用。
四、读图填空题
22.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高原兔是一种常见动物,其常栖息在低矮草地中,天敌有艾鼬、鹰、狐、狼等。冬季时,高原兔几乎成为这些动物唯一的食物来源。为了观察洞外情形,高原兔会把巢穴周围较高的草从基部咬断。废弃的高原兔洞穴还能为多种雪雀提供繁殖场所。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研究人员通常采用_____法估算该地区高原兔的种群数量。如果用一小盆黄豆和若干红豆模拟此方法,则与对动物进行的实际种群密度调查相比,二者的区别是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研究人员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绘制了高原兔种群数量Nt+1/Nt的值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a~b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c~e时,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高原兔的出生率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死亡率。
(3)与“J”型增长相比,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使种群的_____率降低,_____率增高,种群增长曲线更可能类似于“_____”型。图示调查过程中高原兔的种群数量增长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S”型曲线。
(4)高原兔的存在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其挖洞穴居的习性可改善土壤条件,增加本地原生植物产量,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高原兔嗅到狐粪、尿的气味后,会有躲到洞穴中的行为,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_____的作用。
23.当土地停止耕种时,演替便开始了,最早入侵耕地的植物称为先锋植物,先锋植物的出现是演替开始的标志。随着演替的发展,弃耕地周围环境中的物种逐渐向弃耕地中扩散。在自然状态下,演替会使植被得以恢复,最终发展为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学家在研究某弃耕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对不同时期群落的丰富度指数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弃耕土地上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__类型。土地在经数年精耕细作之后,以往植被的痕迹往往被彻底清除,同时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不仅适于作物生长,还适于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生长,所以最早入侵弃耕土地的先锋植物是_______________。
(2)随着演替的发展,物种数量增多,群落内不同植物种群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明显加剧。依据曲线图,请描述物种丰富度在50y内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
(3)经调查研究发现,群落中有一部分植物能在自然条件下无性繁殖,属于克隆植物。在群落演替的中后期,这些克隆植物占据优势地位,与大部分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能通过分株之间的连接物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克隆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这种现象叫生理整合。请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
(4)在自然条件下,这片弃耕土地最终发展成为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
24.下图是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及部分碳循量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2能量金字塔中的①和③营养级,分别与图1甲、乙、丙、丁4个种群中的哪一个对应?_____。
(2)图1中如果大量捕杀丙,则甲的数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是_____。
(3)甲种群在c点处的年龄结构类型可能是_____。
(4)图3中缺少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请用文字和→的形式表示出来:_____。
(5)若图3中的生产者有5000kJ能量,B代表的生物最多可获得_____kJ能量。
(6)该农田弃耕后,可能发生的演替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在此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逐渐_____。若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_____。
25.2021年3月1日起,《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长江江豚已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过度捕捞、水上航运以及水体污染等原因,使之成为濒危物种。因此我国非常重视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
(1)长江江豚数量的减少与水体污染有关。下图是长江某流域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
在该河流的AB段上,溶解氧大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_,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是_____,相对于海洋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_____稳定性。
(2)能否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_____。环境DNA技术是一种新型生物资源调查手段,是指从环境中提取DNA片段,结合PCR和DNA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来定性或定量检测目标生物,从而确定其分布状况等。研究者用环境DNA技术检测水域中长江江豚相对生物量可进一步根据营养级之间的_____估算出鱼类等生物量,进而评价该流域的生态环境。
(3)为保护鱼类资源,国家规定渔民捕鱼时,渔网网目不能过小,否则会影响来年鱼的产量,请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_。为更好地保护长江流域的鱼类资源,国家规定对长江实施“十年禁渔”计划。
(4)水上航运对长江江豚的影响主要是大型船舶的噪音对江豚的声学定位系统产生干扰,从而影响其探测环境等活动,这体现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江豚共有三个物种:印度洋江豚、长江江豚和东亚江豚,不同的三个江豚物种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其中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某池塘水面6000平方米,放养了5种家鱼,不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某块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而稗草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用记名计算法数出一定面积样地中的种群个体数,不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用样方法调查到某草原有一年生草本植物18种,不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2.答案:B
解析:由于被捕捉并标记过的动物不易被再次捕捉,所以正常情况下通过标志重捕法获得的结果要比实际数值高,A项正确。样方的大小要根据被调查的对象确定,减小样方的面积不一定就能降低调查的误差,B项错误。通常植物适合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动物大多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一般适合釆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项正确。高速公路两侧的绿化树呈直线分布,取样时适合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D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决定的,减少湿地及周边地区环境污染,可降低黑鹳死亡率,可使种群数量增加, A正确;减少湿地及周边的水产养殖活动可为黑鹳捕食的小鱼、蛙、昆虫等动物提供更多的资源(如食物)和空间,进而为黑鹳提供较多的食物来源,B正确;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水平,有助于增加黑鹳种群数量,C正确;个体总数=初次捕获标记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重捕的标记个体数,标记(志)重捕法中若只标记成鸟,会使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个体数量偏少,统计结果偏大,D错误。
4.答案:B
解析: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或样方法,通常采用的是抽样调查,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显微计数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计算,A错误。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酵母菌数量从第0h开始增加,第18h左右达到最大值,此后受营养物质等因素的限制,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种群数量总体呈“S”型增长,B正确。酵母菌计数时的正确操作是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用滤纸吸走多余的培养液后,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C错误。与样方法一样,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对方格内的酵母菌采用的统计原则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D错误。
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该研究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A错误;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和温度有关,B错误;由表中数据可知,花坛0~5cm土层中小动物物种数最多,丰富度最高,C正确;任何生物群落中生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土层中的小动物类群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D错误。
6.答案:D
解析:群落均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只是在有些生物群落中,垂直结构或水平结构不明显,A错误。该蠕虫的雄虫和雌虫属于同一物种,而寄生属于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B错误。硫化细菌氧化硫化氢获得能量并合成有机物,属于化能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C错误。硫化细菌、蠕虫等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D正确。
7.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正确。保护自然资源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利用,B错误。“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是指把森林烧光了去狩猎,哪能打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这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违背,C正确。在鱼群数量大于K/2值时捕捞,使剩余的种群数量位于K/2左右,这样种群可以持续保持最大增长率,从而持续获得鱼的最大捕捞量,D正确。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与群落的相关知识。当地气候为榆林毛乌素沙地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了可能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榆林人民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打坝修田等不懈的综合治理,使群落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榆林人民的植树、打坝修田等活动加快了榆林毛乌素沙地区演替的速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榆林毛乌素沙地区发生了次生演替。
9.答案:A
解析:调查草鱼种群密度可选用标志重捕法,该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共同决定,A项错误。分析题图,T3时的种群数量对应K/2,T5时的种群数量对应K值,B项正确。T5时增加饵料投放,食物增多,环境容纳量可能有所增大,C项正确。K/2左右时,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因此要想长期获得较高的草鱼产量,需在每次捕捞后使草鱼的数量维持在T3对应的种群数量左右,D项正确。
10.答案:D
解析:荒山上可能有其他作为消费者的小动物;果蘑属于分解者,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食物链营养级;能量不能循环利用且能量传递效率是难以控制的,一般为10%~20%。
11.答案:B
解析:白鹭属于大型迁徙鸟类决定一个地区白鹭种群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A错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信息,用塑料袋制作的假人能动,模拟了生物的行为信息,B正确;随着生物种类增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复杂,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提高,C错误;在有限的食物和空间条件下,白鹭数目增多,会引起种内斗争的增强,也会引起生物种间竞争加剧,D错误。
12.答案:A
解析:这种蜣螂能吃粪便,属于分解者,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属于消费者,A正确;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在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上有差异,但没有研究它们之间能否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代是否可育,所以无法说明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生态系统中除了蜣螂、蜈蚣、千足虫和非生物环境外,还应该有生产者等,所以该地区的蜣螂、蜈蚣、千足虫和非生物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C错误;捕食关系的食物链都是从生产者开始的,蜈蚣→蜣螂和千足虫→蜣螂都缺少生产者,因此不是食物链,D错误。
13.答案:B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选项正确;优先保护物种可为人类提供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B选项错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C选项正确;科硏人员通过建立种子库、精子库、基因库等以实现对濒危物种基因的保护,D选项正确。
14.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蝗虫聚集之后,它们便会自发地产生信息素,吸引越来越多的蝗虫聚集,该过程为正反馈调节过程,A项正确;利用4-甲氧基苯乙烯吸引、抓捕并消灭蝗虫属于生物防治,B项正确;一只飞行的蝗虫所含的全部基因不能构成一个种群的基因库,C项错误;该实例说明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传递,D项正确。
15.答案:C
解析:A、从图中看出,不同地段植物的不同是由于其离河流的远近,即水分的多少,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B、从图中看出,虽然有水位波动,但植物仍然在生长(草本和湿草甸),群落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因此生态系统稳定性没有降低,而是提高了,B错误;C、从图中看出,由于水位的波动不同地段的植被种类不同,所以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位波动,C正确;D、生态系统由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组成,群落包括其中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D错误。
16.答案:ABD
解析:性外激素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化学信息,雌蛾能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前来交尾的现象能够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A项正确;丙、丁组有雌蛾能吸引雄蛾,甲组不做处理,不能吸引到雄蛾,是空白对照组,B项正确;乙、丁两组中的雄蛾都看不到雌蛾,两组对照不能说明雄蛾被吸引与其是否看得见雌蛾有关,C项错误;甲、乙组的自变量是性外激素,二者对比可说明性外激素可以吸引雄蛾,D项正确。
17.答案:ABD
解析:图中流经阳澄湖该养殖区域的总能量为a与输入的有机物中的能量(m)之和,即a+m,A项错误。大闸蟹同化的能量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植物,二是来自饲料,但不清楚二者所占比例,因此计算不出植物到大闸蟹的能量传递效率,B项错误。图中c代表大闸蟹同化的能量,f代表大闸蟹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则d代表大闸蟹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C项正确。人工管理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有人工管理的区域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不一定比自然区域的高,D项错误。
18.答案:AC
解析:若要验证落叶腐烂是由于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则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有无,A正确;一定区域内的各种动物、植物及各种微生物共同组成群落,土壤中的自养型微生物属于生产者,B错误;热带雨林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强,若用等量的热带雨林土壤和农田土壤进行实验,则相同时间内热带雨林土壤中未腐烂的落叶的量较少,C正确;落叶的腐烂是由于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质是通过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真菌等,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无线粒体,另外有些微生物进行的是无氧呼吸,也与线粒体无关,D错误。
19.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冰川期的南岭冻原,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都低,A错误;3700多种高等动植物体现了南岭物种的多样性,同时也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B正确;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引发生态危机,降低物种的多样性,进而降低南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南岭能阻挡南北气流的运行,以致南北坡的水热状况有一定差异,这体现了南岭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D错误。
20.答案:AD
解析: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A正确;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数学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中图应该属于数学模型,B错误;t天后蝗虫种群数量为N0·1.03t只,C错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生物防治方法,D正确。
21.答案:(1)负反馈调节
(2)上窄下宽;在两种食物链上,低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较高,高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较低,且在相邻两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不同食物链上相差不大;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弟减逐级递减
(3)物理;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有利于生物种群繁衍
解析:(1)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正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才能维持相对稳定。
(2)据表可知,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均小于1,流经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能量呈上窄下宽金字塔形。不同食物链的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相差不大,且低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较高、高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较低。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故食物链不会很长。
(3)解答该文的关键信息是“发光器发出的光可用来诱捕食饵,迷惑敌人,引诱异性,以利于集群生活”。发光器发出的光属于物理信息,利用发光器发出的光“诱捕食饵,迷惑敌人”,体现了信息在生态系统中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的作用;“引诱异性”以利于集群生活,体现了信息在生态系统中具有有利于生物种群繁衍的作用。
22.答案:(1)标志重捕;模拟实验中不存在动物的迁入、迁出问题,不存在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的问题,不存在有些动物在二次捕捉时标记物脱落或更难捕捉的问题等(合理即可)
(2)衰退型;大于
(3)出生;死亡;S;不符合
(4)增大;间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1)对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利用黄豆和若干红豆模拟标志重捕法与实际对动物进行的标志重捕法有一定差异,如模拟实验中不存在动物的迁入、迁出问题,不存在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的问题,不存在有些动物二次捕捉时标志物脱落或更难捕捉等问题。
(2)根据图中曲线信息,当t为a~b时,Nt+1/N1的值小于1,即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c~e时,Nt+1/N1的值大于1,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此时出生率应大于死亡率。
(3)在自然状态下,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从而使种群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因此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更接近于“S”型。图示曲线表示的高原兔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又减少,不符合“S”型曲线。
(4)高原兔是艾鼬、鹰、狐、狼等的食物来源,另外,高原兔废弃的洞穴还能为多种雪雀提供繁殖场所,因此它的存在能增大物种丰富度。高原兔的挖洞穴居的习性可改善土壤条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题中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3.答案:(1)次生;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或一年生杂草)
(2)竞争;物种丰富度在演替的前20y内逐渐升高到达顶点,20~30y间下降,30y后达到稳定状态
(3)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竞争优势,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使得该地区物种丰富度降低
(4)垂直结构;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
解析:(1)在弃耕的土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根据题意可知,弃耕之后,最先生长的是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或一年生杂草)。
(2)随着群落演替的发展,物种数量越来越多,不同植物种群间的竞争明显加剧。依据曲线图,种群丰富度在50年内的变化可描述为:在演替的前20年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并到达顶点,20~30年间物种丰富度下降,30年后物种丰富度达到稳定状态。
(3)生理整合特征的存在,使得克隆植物在生存、生长、繁殖和利用资源方面占据很大的优势,从而在植物群落中逐渐占据优势地位。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降是因为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与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有很大的竞争优势,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
(4)森林中垂直方向上的空间结构为垂直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具有分层现象,能显著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4.答案:(1)丁、甲
(2)先增加再减少最后稳定
(3)增长型
(4)无机环境→D、A→C
(5)200
(6)减弱;水分不足
解析:(1)图2中的①为第一营养级,可对应图1中的丁,③为第三营养级,可对应图1中的甲。
(2)图1中的食物链关系为丁→乙→甲→丙,如果大量捕杀丙,则甲由于没有了天敌,其数量会增加,后又因为食物缺少,数量又会下降,最终会维持稳定。
(3)从图1中可看出,甲种群在c点时,种群数量在不断地上升,因此此时甲种群年龄结构类型可能是增长型。
(4)在碳循环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物中的碳,其中主要的生理作用是光合作用。图3中,根据图中箭头方向可以判断D是生产者,A和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因此图3中还缺少无机环境→D的过程和A→C的过程。
(5)若图3中的生产者有5000kJ能量,在食物链D→A→B中,B获得的能量最多为5000kJ×20%×20%=200kJ。
(6)该农田弃耕后进行次生演替,该过程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加,即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减弱;若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水分不足。
25.答案:(1)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其进行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大量消耗溶解氧;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恢复力
(2)否;能量传递效率
(3)渔网网目过小,许多幼鱼被捕捞上来,影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进而影响鱼种群的出生率,造成来年鱼产量降低。
(4)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物种多样性;就地保护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图1表明在该生态系统中由于生活污水的大量流入,有机物含量增加,AB段由于需氧型细菌的繁殖,溶解氧被细菌大量消耗而下降;BC段由于有机物的分解,无机盐增多,有利于藻类繁殖,所以藻类数量增加。相对于海洋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比较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弱,但具有较强的恢复力稳定性。
(2)江豚是国家一级濒危物种,国家保护动物,故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所含能量不同,可以根据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推算鱼类等生物量,进而评价生态环境。
(3)捕鱼时渔网网目过小,许多幼鱼被捕捞上来,影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进而影响鱼种群的出生率,鱼种群数量会减少,故造成来年鱼产量降低。
(4)江豚受噪音干扰不能正常探测环境,体现信息传递使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作用。不同种江豚主要体现了物种多样性。最有效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
时间(h)
0
3
6
9
12
15
18
21
24
酵母菌数量的对数
3.2
4.1
5.2
6.5
7.5
8.1
8.7
8.3
7.1
土层
物种数
个体总数
0~5cm
11
79
5~10cm
4
50
10~15cm
3
13
能量来源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浮游植物
23.40
25.13
16.33
11.39
6.12
6.91
碎屑
21.18
26.18
20.25
14.59
8.99
6.34
总能量
22.11
25.72
18.57
13.40
8.12
6.4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课标新高考202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九):生物技术实践(江苏地区使用),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课标新高考202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八):实验与探究(江苏地区使用),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课标新高考202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六):个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江苏地区使用),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