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传统文化课件PPT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235021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 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传统文化课件PPT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235021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 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传统文化课件PPT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235021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 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传统文化课件PPT第4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2350211/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 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传统文化课件PPT第5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2350211/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 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传统文化课件PPT第6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2350211/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 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传统文化课件PPT第7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2350211/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 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传统文化课件PPT第8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2350211/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 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传统文化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2022 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传统文化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五年高考命题研究,要点归纳•再提升,胶体的性质及应用,经典对练•得高分,真题示例,答案D,思路点拨,对点演练,答案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性质与应用
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性质与应用
1.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2.依据“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3.物质变化过程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十八化”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方法
(1)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1~100 nm之间),胶体的特性是丁达尔效应;用渗析法可将胶体粒子和溶液中的溶质粒子进行分离,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
1 nm=10-9 m
(2)胶体不带有电荷,但是某些胶体中的粒子带有电荷。
部分有机高分子形成的胶体中, 分散质粒子不带电荷,如淀粉溶液
(3)Fe(OH)3胶体粒子为多个“Fe(OH)3分子”的集合体,因此1 ml Fe3+完全水解得到的Fe(OH)3胶体粒子少于1 ml。(4)部分铝盐、铁盐如KAl(SO4)2·12H2O、FeCl3·6H2O等溶于水电离出的Al3+、Fe3+水解生成Al(OH)3胶体、Fe(OH)3胶体,这些胶体能吸附悬浮固体或色素形成沉淀而除杂,因此常用作净水剂。(5)常见的胶体有云、烟、雾、蛋白质溶液、豆浆、牛奶、血浆、土壤胶体、淀粉溶液、有色玻璃等。
考向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1-1.(2021广东卷,2)广东有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广东剪纸、粵绣、潮汕工夫茶艺和香云纱染整技艺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广东剪纸的裁剪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B.冲泡工夫茶时茶香四溢,体现了分子是运动的C.制作粤绣所用的植物纤维布含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D.染整技艺中去除丝胶所用的纯碱水溶液属于纯净物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与传统文化、物质组成及性质。剪纸的裁剪是物理变化,A项正确;茶香四溢说明分子是运动的,B项正确;植物纤维布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C项正确;纯碱水溶液属于混合物,D项错误。
1-2.(2019全国Ⅱ卷,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1-1.(2021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月考)下列我国科研成果所涉及材料中,主要成分为同主族元素形成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 )
解析 A.碳化硅(SiC)是由碳元素和硅元素组成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且碳元素与硅元素均位于元素周期表第ⅣA族,符合题意;B.聚氨酯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不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C.碳包覆银纳米材料属于复合材料,不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且银不是主族元素,不符合题意;D.钛合金为含有金属钛的合金,其属于金属材料,不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
1-2.(2021中山纪念中学月考)火药制备是我国古代闻名世界的化学工艺,原理为2KNO3+S+3C==K2S+N2↑+3CO2↑。下列表示反应中相关微粒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解析 K元素的核电荷数为19,质子数为19,核外电子数为19,K+表示失去最外层一个电子,K+核外还有18个电子,各层电子数分别为2、8、8,K+的结构
考向2 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真题示例
2-1.(2021广东卷,6)劳动成就梦想。下列劳动项目与所述的化学知识没有关联的是( )
解析 本题考查日常生活与化学知识。利用“84”消毒液的强氧化性杀菌消毒,A项有关联;厨余垃圾有大量的油脂、蛋白质等有机化合物,经发酵处理可得含N、P、K的肥料,B项有关联;水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Mg(OH)2,利用白醋的酸性溶解水垢,C项没有关联;油脂碱性水解生成的高级脂肪酸盐是肥皂的主要成分,该反应又称皂化反应,D项有关联。
2-2.(2021湖南卷,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糖类、蛋白质均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B.FeO粉末在空气中受热,迅速被氧化成Fe3O4C.SO2可漂白纸浆,不可用于杀菌、消毒D.镀锌铁皮的镀层破损后,铁皮会加速腐蚀
答案 B 解析 糖类中的多糖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而单糖、双糖等都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A项错误;氧化亚铁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空气中受热可迅速被氧气氧化生成四氧化三铁,B项正确;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可漂白纸浆,少量的二氧化硫也可用于杀菌消毒,如二氧化硫用于葡萄酒的生产等,C项错误;镀锌铁皮镀层锌破损后,会构成锌铁原电池,铁作正极,仍会被锌保护,D项错误。
2-3.(2020全国Ⅰ卷,7)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指出,乙醚、75%的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CH3COOOH)、氯仿等均可有效灭活该病毒。对于上述化学药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CH3CH2OH能与水互溶B.NaClO通过氧化灭活病毒C.过氧乙酸相对分子质量为76D.氯仿的化学名称是四氯化碳
对点演练2-1.(2020浙江卷,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高压钠灯可用于道路照明B.SiO2可用来制造光导纤维C.工业上可采用高温冶炼黄铜矿的方法获得粗铜D.BaCO3不溶于水,可用作医疗上检查肠胃的钡餐
答案 D 解析 胃液中含有盐酸,能与BaCO3反应生成Ba2+,Ba2+是重金属离子,可导致蛋白质变性,用作钡餐的是BaSO4,D项不正确。
2-2.(2021江苏新高考适应性模拟演练)盐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下列盐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NaClO有强氧化性,可用于消毒杀菌B.NaHSO3有还原性,可用于漂白纸浆C.NaCl易溶于水,可用于工业电解制备钠D.NaHCO3受热易分解,可用于制抗酸药物
答案 A 解析 NaClO有氧化性,可用于消毒杀菌,消毒杀菌就是利用了NaClO的强氧化性,A正确;NaHSO3有还原性,但与用于漂白纸浆无关,B错误;工业上电解熔融的氯化钠来制备金属钠,与氯化钠是否易溶于水无关,C错误;NaHCO3可用于制抗酸药物,是因为NaHCO3能与酸反应生成CO2,与NaHCO3受热易分解无关,D错误。
方法点拨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常结合物质的用途来考查,解答此类试题的方法是:结合物质的应用目的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分析物质表现出的性质,并利用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2)强碱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盐也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3)BaSO4的水溶液不易导电,故BaSO4是弱电解质。( )(4)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 )(5)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电解质,不导电的物质一定是非电解质。( )(6)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一定大于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7)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8)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1.传统文化中涉及“物质”的判断
“矾”通常指某些硫酸盐的结晶水合物。如:明矾、胆矾等
2.传统文化中涉及“分离”方法的判断
考向 古代典籍中的化学真题示例
1.(2021广东卷,1)今年五一假期,人文考古游持续成为热点。很多珍贵文物都记载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具有深邃的文化寓意和极高的学术价值。下列国宝级文物主要由合金材料制成的是( )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与传统文化。铜鼎为铜合金,A项正确;陶灶为硅酸盐产品,B项错误;玛瑙和玉杯的主要成分是SiO2,C、D项错误。
2.(2020全国Ⅲ卷,7)宋代《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历经千年色彩依然,其中绿色来自孔雀石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CuCO3],青色来自蓝铜矿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2CuCO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保存《千里江山图》需控制温度和湿度B.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C.孔雀石、蓝铜矿颜料耐酸耐碱D.Cu(OH)2·CuCO3中铜的质量分数高于Cu(OH)2·2CuCO3
对点演练1.(2020天津卷,2)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受此启发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A.屠呦呦B.钟南山C.侯德榜D.张青莲
答案 A 解析 屠呦呦发现并提取了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奖。
2.《本草纲目》中对火药记载如下:“火药乃焰硝、硫黄、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焰硝”的主要成分是KNO3B.“木炭”的主要元素是碳,是常见的固体燃料C.火药发生爆炸时,焰硝、硫黄、杉木炭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D.火药发生爆炸时,生成无色的SO2、NO2和CO2
答案 D 解析 火药的成分是硝酸钾、硫黄、木炭,所以“焰硝”的主要成分是KNO3,故A正确;“木炭”的主要元素是碳,是常见的固体燃料,故B正确;火药发生爆炸时,焰硝、硫黄、木炭反应生成氮气、硫化钾、二氧化碳等,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且NO2为红棕色气体,故C正确,D错误。
3.(2021广东新高考适应性模拟演练)书法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书法之美尽在笔墨纸砚之间(如图所示的王羲之的《平安贴》)。下列关于传统文房四宝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墨汁是一种水溶液B.宣纸是合成高分子材料C.砚石的成分与水晶相同D.制笔用的狼毫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答案 D 解析 墨汁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属于胶体,故A错误;宣纸的主要成分是天然纤维素,不是合成高分子材料,故B错误;水晶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砚石的成分为无机盐,故C错误;狼毫为动物的毛,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故D正确。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天工开物》中记载:“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其中“丝、麻、裘”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 )(2)《本草图经》在绿矾项载:“盖此矾色绿,味酸,烧之则赤……”,因为绿矾能电离出H+,所以“味酸”。( )(3)“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说明我国古代就掌握了“湿法冶金”技术。( )(4)“墙塌压糖,去土而糖白”中的脱色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
答案 (1)× (2)× (3)√ (4)×
(一) 化学与STSE
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简称化学与STSE。这类题目一般是选择最新科技成果、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物质(药物、食品、新型材料等)作为载体,问题设计依据课程标准,知识源于教材,要求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这类题目通常起点高、落点低,与生活、科技、环境等相关。题型多以选择题或简答题出现。在选择题中,一般通过新材料、新信息的介绍,以某点信息源辐射相关知识,以判断正误来考查识记性知识。简答题一般要求根据化学知识和原理分析并解释相关现象,对逻辑思维、文字表达能力有较高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预计这类题目仍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一)审题关注什么1.审题关键点(1)掌握重要概念:绿色化学、新能源、材料分类等。(2)记住典型物质的重要用途。(3)找关键字词,对于涉及古文的试题要从关键词入手。
2.防范失分点(1)绿色化学:污染处理≠污染物零排放;(2)食品添加剂≠无毒;(3)水的净化≠水体消毒;(4)重要物质用途,如硅、二氧化硅、硅酸钠的用途不能混淆;(5)古化学及诗文关键字词多为颜色变化(如铜色、色赤等)、操作方式(如熬、蒸、渍、强烧等)、现象(紫青烟起、五金八石皆能穿滴等)。
(二)题目考什么1.高考中有关“化学与社会和谐发展”试题的选材热点总结(1)常见的化学与环境问题
(2)常见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3)常用材料的成分或性质
2.绿色化学的特点研究对环境没有任何副作用的化学试剂、化学制品和化学工艺。它包括:(1)开发绿色反应,将原子利用率提高到100%。(2)使用无毒无害的原料。(3)选用无毒无害的催化剂。(4)使用无毒无害的溶剂。(5)发展“绿色工艺”。(6)开发和生产绿色产品。
(2021全国甲卷,7)化学与人体健康及环境保护息息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食品加工时不可添加任何防腐剂B.掩埋废旧电池不会造成环境污染C.天然气不完全燃烧会产生有毒气体D.使用含磷洗涤剂不会造成水体污染
思路点拨 食品中适当添加防腐剂,可以延长食品保质期,但要控制食品中防腐剂的添加量符合国家制定的标准,A项说法错误;掩埋废旧电池,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离子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B项说法错误;天然气不完全燃烧会产生CO,CO是一种有毒的气体,C项说法正确;使用含磷洗涤剂会使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华、赤潮现象,破坏水体生态平衡,造成水体污染,D项说法错误。答案 C
应考训练1.(2021安徽安庆一模)化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南朝《竹林七贤与启荣期》砖画所用砖块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B.地沟油不能食用,但可以用来制肥皂或生物柴油,实现变废为宝C.“84”消毒液、过氧乙酸、医用酒精能杀菌消毒均利用了强氧化性D.纳米级的铁粉能通过吸附作用除去水体中的Cu2+、Hg2+等重金属离子
答案 B 解析 砖块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而不是二氧化硅,故A错误;地沟油不能食用,其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可以发生皂化反应,用来制肥皂或制生物柴油,实现变废为宝,故B正确;“84”消毒液中的次氯酸钠、过氧乙酸能杀菌消毒是因为其有强氧化性,但医用酒精消毒不是利用其强氧化性,故C错误;除去重金属离子是利用了铁的还原性,将重金属离子转化为单质,故D错误。
2.新型冠状病毒正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各种防护防控措施中,化学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冷链运输和冷藏储存抗病毒疫苗,目的是避免蛋白质变性B.体积分数为75%的医用酒精,与“84”消毒液混合使用消毒效果更好C.新冠病毒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加快扩散速率,气溶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D.医用防护服的核心材料是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其单体四氟乙烯所有原子共平面
答案 B 解析 疫苗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蛋白质在温度过高的条件下会变性失活,所以要冷链运输和冷藏储存抗病毒疫苗,故A正确;乙醇具有还原性,“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具有强氧化性的次氯酸钠,将医用酒精和“84”消毒液混合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乙醇被氧化,次氯酸钠被还原,降低了消毒效果,故B错误;含有病毒的飞沫粒子直径介于1~100 nm,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气溶胶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C正确;四氟乙烯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四氟乙烯,四氟乙烯的结构简式为F2C=CF2,根据乙烯的结构可知四氟乙烯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故D正确。
3.(2021湖南新高考适应性模拟演练)化学与生活、环境和能源密切相关,下列过程没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焚烧垃圾发电,废物利用B.风力发电,发展新能源C.环境消毒杀菌,阻断病毒传播D.稻草发酵肥田,发展绿色农业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调研明晰考向,答案D,答案B,核心整合热点突破,准确分类,答案A,答案C,化学与环境,续上表,化学与资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优化设计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传统文化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专项突破•素能提升,高考命题研究,答案C,解题思路,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答案A,思维建模,化学与STSE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