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黄家铺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黄家铺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答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黄家铺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事实中,应用次声波的是( )
A.蝙蝠用来判断障碍物或飞虫的位置和距离
B.利用回声测海底深度
C.探测金属内部存在的缺陷
D.预报海啸和台风
2.关于声音的特性,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听到班主任在楼道里说话,在教室里的同学立刻安静下来,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B.人们轻轻敲敲陶瓷碗,就能发现有无破损,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C.特型演员除了外形要像外,声音也要像,这里主要是模拟原声的音调
D.因为不同材质的乐器发出相同的声音波形图不同,所以不能从声音的波形图上分辨声音的特性
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能发声
C.声音在真空中可以传播
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4.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如图,则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图象是( )
A.甲和乙 B.甲和丁 C.乙和丙 D.乙和丁
5.某物体在前一半路程中的速度为20m/s,后一半路程中的速度是30m/s,那么该物体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10m/s B.24m/s C.25m/s D.50m/s
6.一辆汽车沿平直的公路向南快速行驶,一个行人沿该公路的便道向南散步。以汽车为参照物,行人( )
A.向南运动 B.向北运动 C.静止不动 D.无法确定
7.某同学用同一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cm、12.35cm、12.45cm,则该物体的长度是( )
A.12.4cm B.12.40cm C.12.35cm D.12.36cm
8.关于中学生身边常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正常体温约为37℃
B.人耳听声范围约为20Hz﹣20000 Hz
C.步行的速度约为8m/s
D.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18cm
9.2021年1月7日,黄海海面上出现了白茫茫的“海浩”现象(如图)。“海浩”现象是指低温条件下,海水温度高于空气温度,海水蒸发为水蒸气后,遇到冷空气迅速凝结为小冰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蒸发是一种液化方式 B.海水蒸发时放出热量
C.白茫茫是升华造成的 D.凝结成小冰晶的过程放出热量
10.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这主要是因为( )
A.纸的着火点较高,高于水的沸点且水沸腾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
B.水能够灭火,所以纸盒不会烧着
C.火焰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水将热迅速向外散发,所以纸盒不会烧着
11.如图所示为某种物质的熔化图像,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
A.5min时这种物质已全部熔化
B.这种物质的沸点是48℃
C.这种物质在BC段吸收了热量
D.这种物质在CD段是气态
1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B.高速公路两旁的屏障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汽车产生的噪声
C.利用声音的音色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所用的乐器
D.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13.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D.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14.如图所示,在学校组织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中,张晓明同学进行
了击鼓表演。他时重时轻地敲击鼓面,这样做主要改变了鼓声的( )
A.速度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15.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的是( )
A.熔化 B.汽化 C.升华 D.液化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6.(3分)我们坐在明亮、安静的教室里学习,一般说教室是 (选填“静止”或“运动”)的,此时默认的参照物是 。当我们以窗外飞翔的小鸟为参照物时,教室是 (选填“静止”或“运动”)的。
17.(2分)市场上销售的蜜柚常用保鲜袋包装着,这主要是为了减少蜜柚中的水分 ;冬天,当出现较重的霜冻天气后,芭乐园的果农们大清早就要到园里,把果树上的霜摇落,这是怕霜熔化时 (选填“吸热”“放热”),把果树冻死。
18.(2分)如图所示,游泳后上岸会感到冷,是因为 。在珠穆朗玛峰上,水沸腾的过程中,水的温度 (填“变化”或“不变”)。
19.(4分)在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观察它的 、认清它的 .如图所示,甲的示数是 ℃,乙的示数是 ℃.
20.(2分)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碳粉。这样,废纸和碳粉重新得到了利用,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
21.(2分)水银的熔点是﹣39℃,它在﹣39℃时呈 态,﹣38℃时呈 态。
22.(3分)2020年07月08日10时39分在云南昆明市东川区发生4.2级地震,地震时正逢高考第二日考试,在监考老师有序组织下。考试很快恢复正常。地震时会伴有 (超声波/次声波)的产生,其频率范围是 20Hz。在一般情况下,声波在地下岩石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快/慢)。
23.(2分)电子讲解器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旅游景点。小明参观博物馆时,将电子讲解器贴近耳朵,增大了声音的 。讲解器中传出了优美的乐声,小明一听就知道是青铜编钟的演奏,这是因为青铜编钟有着特有的 。(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24.(3分)春天,公园里鸟语花香,游人如织。鸟鸣声是起鸣膜 产生的,并通过 这种介质传到游人的耳中。游人的脚步声不时惊起湖中的鱼儿掀起朵朵浪花,这说明水 (选填“能”或“不能”)传播声音。
25.(2分)电动平衡车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它采用站立式的驾驶方式,人通过身体的前倾、后仰实现驾驶。
(1)平衡车1min行驶了360m,则它的平均速度为 m/s;
(2)平衡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以车为参照物,车上的人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6.(2分)生活处处是物理,细心观察皆学问。小明周末在家做作业,忽然听到客厅里传来了美妙的歌声,这个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对正在做作业的小明而言,歌声是 (选填“乐音”或“噪声”)。
27.(3分)如图,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或“B”),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测出该物体的长度是 m。
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20分)
28.(6分)小明探究“水的沸腾”时所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
(1)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
(2)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了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图丙).根据图丙可知水的沸点是 ℃。
(3)小明看到,从水温达到90℃到水沸腾共用时10min.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请你给小明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
29.(6分)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小华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2所示。
(1)从图2中可知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 ℃。
(2)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将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并看到有“白气”不断从烧杯中冒出,这些“白气”是由于水蒸气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而产生的。
30.(8分)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华和同学们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说明 ;
(2)如图②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
(3)如图③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将 ,并由此推理可知: 。
四、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
31.(10分)用回声可以帮助船只测量水深,因此在海洋和江河的考察船上都装有声呐.如果声呐发出的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在考察时发出声音0.8s后接收到了回声,这里的水深为多少?
32.(10分)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
求:
(1)轿车从A地到B地用多少小时?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2021-2022学年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黄家铺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2分)下列事实中,应用次声波的是( )
A.蝙蝠用来判断障碍物或飞虫的位置和距离
B.利用回声测海底深度
C.探测金属内部存在的缺陷
D.预报海啸和台风
【分析】超声波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都无法听到;
超声的特点包括定向性强、穿透能力强等,人们可以利用超声来方便生活;
自然界中,火山爆发、地震、风暴等都能产生次声。
【解答】解:
A、蝙蝠发出超声来定位,利用超声定向性强的特点,所以A不符合题意;
B、利用回声测海底深度,利用超声定向性强的特点,所以B不符合题意;
C、探测金属内部存在的缺陷,利用超声穿透能力强的特点,所以C不符合题意;
D、海啸和台风可以发出次声,用仪器监测次声,可以预防海啸带来的灾害,所以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超声和次声定义的掌握情况,同时需要了解两种声音的不同特点及其具体应用。属于识记性题目。
2.(2分)关于声音的特性,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听到班主任在楼道里说话,在教室里的同学立刻安静下来,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B.人们轻轻敲敲陶瓷碗,就能发现有无破损,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C.特型演员除了外形要像外,声音也要像,这里主要是模拟原声的音调
D.因为不同材质的乐器发出相同的声音波形图不同,所以不能从声音的波形图上分辨声音的特性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将声现象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说法相联系,深入理解音调和响度的概念。
【解答】解:A、听到班主任在楼道里说话,在教室里的同学立刻安静下来,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说法正确;
B、人们轻轻敲敲陶瓷碗,就能发现有无破损,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说法错误;
C、特型演员除了外形要像外,声音也要像,这里主要是模拟原声的音色,而不是音调,故说法错误;
D、因为不同材质的乐器发出相同的声音波形图不同,所以能从声音的波形图上分辨声音的特性,故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3.(2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能发声
C.声音在真空中可以传播
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体停止发声,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的条件和声音传播是需要介质的两个方面去考虑。
4.(2分)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如图,则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图象是( )
A.甲和乙 B.甲和丁 C.乙和丙 D.乙和丁
【分析】(1)对速度﹣﹣时间图象来说,如果速度随时间不改变,说明物体做匀速运动;如果速度随时间变大时,说明物体加速运动;如果速度随时间减小,说明物体减速运动;
(2)对路程﹣﹣时间图象来说,如果物体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变,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路程随时间不发生改变,说明物体静止;其它情况说明物体做变速运动。
【解答】解:
甲图表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逐渐增加,所以甲图反映物体在做加速运动;
乙图表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不变,所以乙图反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丙图表示物体通过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体增大,并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不变,所以丙图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丁图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不变,所以丁图中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所以从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乙和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体做匀速运动时的路程和时间的图象以及速度与时间的图象,关键知道物体做匀速运动时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5.(2分)某物体在前一半路程中的速度为20m/s,后一半路程中的速度是30m/s,那么该物体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10m/s B.24m/s C.25m/s D.50m/s
【分析】设总路程为s,算出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1,后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2,则总时间为t=t1+t2,用公式v=计算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设总路程为s,则前、后一半路程均为,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1==,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t2==,
物体全程时间t=t1+t2,
全程平均速度v======24m/s。
故选:B。
【点评】平均速度是指一段时间内的路程和这段时间的比值,用公式v=去计算,不能用v=去计算。
6.(2分)一辆汽车沿平直的公路向南快速行驶,一个行人沿该公路的便道向南散步。以汽车为参照物,行人( )
A.向南运动 B.向北运动 C.静止不动 D.无法确定
【分析】先明确汽车和人的运动情况,再根据汽车和人的位置变化关系判断汽车的运动情况。
【解答】解:汽车和人都向南运动,但汽车运动的速度快,以汽车为参照物,行人相对于汽车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并且一直是向后即向北运动的,故B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7.(2分)某同学用同一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cm、12.35cm、12.45cm,则该物体的长度是( )
A.12.4cm B.12.40cm C.12.35cm D.12.36cm
【分析】(1)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说分度值所对应的数据(倒数第二位)是准确的,分度值所对应的下一位数据(最后一位)是估读的;
(2)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
【解答】解:从题干中提供数据可知,12.45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12.45cm是错误的,应该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L==12.35cm。
故选:C。
【点评】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去掉出现错误的测量数值,求剩余正确数值的平均值作为测量值,这样测量值更接近物体长度的真实值。
8.(2分)关于中学生身边常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正常体温约为37℃
B.人耳听声范围约为20Hz﹣20000 Hz
C.步行的速度约为8m/s
D.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18cm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错误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
A、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较小。此选项正确;
B、正常情况下,人的听觉范围在20Hz﹣20000Hz.此选项正确;
C、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1m/s左右。此选项错误;
D、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物理课本的长度略小于20cm,在17cm左右。此选项正确。
故选:C。
【点评】对于生活中数据的估测,应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也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判断,如自己的身高、自己的体重、自己正常时的体温及正常行走的速度等方面来与题目中的数据比较,只要相差不大,即该数据就是合理的。
9.(2分)2021年1月7日,黄海海面上出现了白茫茫的“海浩”现象(如图)。“海浩”现象是指低温条件下,海水温度高于空气温度,海水蒸发为水蒸气后,遇到冷空气迅速凝结为小冰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蒸发是一种液化方式
B.海水蒸发时放出热量
C.白茫茫是升华造成的
D.凝结成小冰晶的过程放出热量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是吸热过程;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凝华放热。
【解答】解:AB、海水变为水蒸气是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汽化现象,需要吸热。故AB不正确;
CD、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后迅速变为冰晶,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凝华过程,同时放出热量。故C不正确,D正确。
故选:D。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同时,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也要熟悉。
10.(2分)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这主要是因为( )
A.纸的着火点较高,高于水的沸点且水沸腾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
B.水能够灭火,所以纸盒不会烧着
C.火焰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水将热迅速向外散发,所以纸盒不会烧着
【分析】(1)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吸收热量;
(2)物体要燃烧的条件是达到着火点。
【解答】解:纸锅中盛着水,纸锅受水的影响,不会超过水的沸点,没有达到纸的着火点,所以纸锅不会燃烧,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用纸锅能烧水的原因,属于热现象基本规律的应用,难度不大。
11.(2分)如图所示为某种物质的熔化图像,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
A.5min时这种物质已全部熔化
B.这种物质的沸点是48℃
C.这种物质在BC段吸收了热量
D.这种物质在CD段是气态
【分析】知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
晶体在固态时,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达到熔点,继续吸收热量,固体熔化,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熔点。当固体全部熔化完,即全部成为液体后,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解答】解:AB、由图像知,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的增长,先升高再不变后又升高,说明该物质是晶体,随时间的增长温度不变的一段为熔化过程,5min时开始熔化,对应的温度为该种物质的熔点。故熔点为48℃,故AB错误。
CD、该物质在AB段还没有熔化,是固态,BC段处于熔化过程,是固液共存状态,此过程吸热温度不变,CD段熔化已经完成,是液态,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对晶体熔化图像的分析。要掌握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与非晶体区别开来。
12.(2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B.高速公路两旁的屏障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汽车产生的噪声
C.利用声音的音色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所用的乐器
D.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分析】(1)人们以分贝(decibel,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声音的三个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解答】解:A、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故A正确;
B、高速公路两旁的屏障,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汽车产生的噪声,故B正确;
C、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发出的音色不相同,可用音色来区分,故C正确;
D、诗句中的“高”是指的声音的响度大,不是指的音调,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为有关声的知识的综合题,要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声音的强弱、减弱噪声的途径,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13.(2分)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D.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分析】(1)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错误是由于测量时不认真造成的;
(2)改进测量方法、选用更加精密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有效的减小误差;
(3)误差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错误可以避免。
【解答】解:
A、误差是在遵守操作规则下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认真细致的测量也不可以避免误差,故A错误;
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错误,而不是误差,故B错误;
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C错误。
D、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14.(2分)如图所示,在学校组织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中,张晓明同学进行
了击鼓表演。他时重时轻地敲击鼓面,这样做主要改变了鼓声的( )
A.速度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分析】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解答】解:当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时,鼓面会因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所以声音的响度也会不同。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特征中的响度定义去分析解答。
15.(2分)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的是( )
A.熔化 B.汽化 C.升华 D.液化
【分析】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吸热;物态变化中凝固、液化、凝华放热。
【解答】解:A、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吸热。故A错误;
B、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需要吸热。故B错误;
C、升华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需要吸热。故C错误;
D、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需要放热。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理解物态变化中的吸热与放热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6.(3分)我们坐在明亮、安静的教室里学习,一般说教室是 静止 (选填“静止”或“运动”)的,此时默认的参照物是 地面 。当我们以窗外飞翔的小鸟为参照物时,教室是 运动 (选填“静止”或“运动”)的。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相对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我们坐在教室里,教室相对于地球之间没有位置变化,因此,教室是静止的,故此时默认的参照物是地面;
当我们以窗外飞翔的小鸟为参照物时,教室与小鸟之间的位置不断变化,所以教室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静止;地面;运动。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17.(2分)市场上销售的蜜柚常用保鲜袋包装着,这主要是为了减少蜜柚中的水分 蒸发(汽化) ;冬天,当出现较重的霜冻天气后,芭乐园的果农们大清早就要到园里,把果树上的霜摇落,这是怕霜熔化时 吸热 (选填“吸热”“放热”),把果树冻死。
【分析】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温度高低、空气流动快慢和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②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熔化时是要吸热的。
【解答】解:①用保鲜袋包水果,可以使水果与空气隔绝,减小了空气流动对水果的影响,从而减慢水分的蒸发;
②霜在熔化的过程中是要吸热的,会导致果树的温度降低,甚至冻死;
故答案为:蒸发(汽化);吸热。
【点评】明确影响蒸发的因素,再根据所要达到的目的,就可以采用合适的方法;另外熔化时吸热的过程,会导致局部温度降低。
18.(2分)如图所示,游泳后上岸会感到冷,是因为 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在珠穆朗玛峰上,水沸腾的过程中,水的温度 不变 (填“变化”或“不变”)。
【分析】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蒸发吸热。
液体沸腾的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游泳后上岸,因水蒸发吸热有致冷的作用,导致皮肤的温度降低,人感到冷。
在珠穆朗玛峰上,水沸腾的过程中,水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不变。
【点评】此题考查了液体蒸发时会吸收热量,从而会起到致冷作用,以及液体沸腾的特点,要熟知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19.(4分)在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观察它的 量程 、认清它的 分度值 .如图所示,甲的示数是 24 ℃,乙的示数是 ﹣16 ℃.
【分析】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解答】解:在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该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分度值;
由图知:两只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在甲温度计上,液柱最高处在0℃以上,所以显示的温度高于0℃,为24℃。
在乙温度计上液柱最高处在0℃以下,所以显示的温度低于0℃,为﹣16℃。
故答案为:量程;分度值;24℃;﹣16℃。
【点评】物理测量中有很多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秒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等,任何一种工具,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多少。刻度尺需要估读,其他的测量工具不需要估读,读出最接近的数值。
20.(2分)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 升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 凝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碳粉。这样,废纸和碳粉重新得到了利用,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
【分析】判断物态变化首先要弄清变化前后的状态,再根据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变化名称。
【解答】解:黑色碳粉是固态,碳蒸气是气态,由固态变成气态叫升华;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凝华成碳粉。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
【点评】六种物态变化名称: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固态变成气态叫升华;气态变成固态叫凝华。
21.(2分)水银的熔点是﹣39℃,它在﹣39℃时呈 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 态,﹣38℃时呈 液 态。
【分析】水银是晶体,当温度低于其熔点时,还未开始熔化为固态;当温度等于其熔点时,处于熔化过程中,为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当温度高于其熔点时,为液态。
【解答】解:水银的熔点是﹣39℃,﹣39℃等于其熔点,则处于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态;﹣38℃高于其熔点,则为液态。
故答案为: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液。
【点评】此题考查了熔点和凝固点的理解及物体状态的判断,关键是看此温度低于其凝固点还是高于其熔点
22.(3分)2020年07月08日10时39分在云南昆明市东川区发生4.2级地震,地震时正逢高考第二日考试,在监考老师有序组织下。考试很快恢复正常。地震时会伴有 次声波 (超声波/次声波)的产生,其频率范围是 低于 20Hz。在一般情况下,声波在地下岩石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快 (快/慢)。
【分析】(1)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地震、台风、核爆炸、火箭起飞都能产生次声波;
(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较小。
【解答】解:地震时会伴有次声波的产生,其频率范围是低于20Hz。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故声波在地下岩石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
故答案为:次声波;低于;快。
【点评】本题考查了次声波的概念与特点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属于基础题。
23.(2分)电子讲解器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旅游景点。小明参观博物馆时,将电子讲解器贴近耳朵,增大了声音的 响度 。讲解器中传出了优美的乐声,小明一听就知道是青铜编钟的演奏,这是因为青铜编钟有着特有的 音色 。(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分析】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声音的品质叫音色,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本身。
【解答】解:将电子讲解器贴近耳朵,与发声体的距离变小,增大了声音的响度。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所以小明一听就知道是青铜编钟的演奏。
故答案为:响度;音色。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响度和音色知识的应用,属于声现象重要规律的考查,难度不大。
24.(3分)春天,公园里鸟语花香,游人如织。鸟鸣声是起鸣膜 振动 产生的,并通过 空气 这种介质传到游人的耳中。游人的脚步声不时惊起湖中的鱼儿掀起朵朵浪花,这说明水 能 (选填“能”或“不能”)传播声音。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
鸟鸣声是靠鸣膜的振动产生的,此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朵里;
脚步声可以通过水传递到鱼的耳朵里,会把鱼惊起,这说明地面和水都可以传声。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能。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声现象基本规律的考查,难度较小,是一道基础题。
25.(2分)电动平衡车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它采用站立式的驾驶方式,人通过身体的前倾、后仰实现驾驶。
(1)平衡车1min行驶了360m,则它的平均速度为 6 m/s;
(2)平衡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以车为参照物,车上的人是 静止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分析】(1)利用v=可以计算出平均速度;
(2)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看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与参照物之间位置发生了变化的是运动的,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的是静止的。
【解答】解:(1)平衡车运动的路程:s=360m,运动的时间:t=1min=60s,则它的平均速度:v===6m/s;
(2)人站在平衡车上,人与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用人相对于平衡车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1)6;(2)静止。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的计算和物体运动于静止的相对性,题目比较基础。
26.(2分)生活处处是物理,细心观察皆学问。小明周末在家做作业,忽然听到客厅里传来了美妙的歌声,这个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产生的,对正在做作业的小明而言,歌声是 噪声 (选填“乐音”或“噪声”)。
【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休息、和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
【解答】解:小明周末在家做作业,忽然听到客厅里传来了美妙的歌声,这个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对正在做作业的小明而言,歌声是噪声。
故答案为:振动;噪声。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噪声及其来源,属于基础题。
27.(3分)如图,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或“B”),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测出该物体的长度是 0.0135 m。
【分析】刻度尺的使用要注意其量程和分度值,起始端从0刻度线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即为物体长度;读数时视线要与物体末端所对刻度相垂直,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刻度尺的刻线相垂直,由图可知,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B;
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位1mm;
物体左侧与1.00cm刻度线对齐,右侧与2.35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2.35cm﹣1.00cm=1.35cm=0.0135m。
故答案为:B;1mm;0.0135。
【点评】读取不同测量工具的示数时,基本方法是一致的,都要先明确测量工具的量程和分度值,确定零刻度线的位置,视线与刻度盘垂直。
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20分)
28.(6分)小明探究“水的沸腾”时所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
(1)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94 ℃。
(2)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了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图丙).根据图丙可知水的沸点是 98 ℃。
(3)小明看到,从水温达到90℃到水沸腾共用时10min.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请你给小明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 。
【分析】(1)温度计读数时,先确定是零上还是零下,认清分度值,再读数。
(2)液体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不变的温度就是这种液体的沸点。
(3)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很多,可从提高水温和减少水的质量角度考虑。
【解答】解:(1)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此时是零上,液柱上表面对准了90℃上面第4个小格处,读作94℃。
故答案为:94。
(2)液体沸腾的图象,横坐标代表时间,一个小格代表1分钟,纵坐标代表温度一个小格代表1℃,从第10分钟开始沸腾,在这个过程中,水尽管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就是水的沸点,大小为98℃。
故答案为:98。
(3)这是开放题,提高水的初温,减少水的质量,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等都是可以的。 (答案合理均可得分)。
故答案为: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
【点评】(1)使用温度计读数时注意是零上还是零下,认清分度值。
(2)本题考查结合图象分析液体沸腾的特点,会看液体沸腾的图象,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温度还要明确每一个小格各代表多少,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9.(6分)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小华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2所示。
(1)从图2中可知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 97 ℃。
(2)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将 不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并看到有“白气”不断从烧杯中冒出,这些“白气”是由于水蒸气 液化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而产生的。
【分析】(1)要掌握沸点的概念,知道液体沸腾时温度叫做沸点。
(2)掌握沸腾的特点: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液化的概念: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此过程需要放热。
【解答】解:(1)由图知,当水的温度达到97℃时,温度不再变化,说明此时是水的沸腾过程,沸点是97℃。
(2)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我们看到的“白气”是由大量小水珠组成的,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来的。
故答案为:97;不变;液化。
【点评】本题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主要考查了沸点的概念、同时考查了液化的概念。这些都是该实验中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30.(8分)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华和同学们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说明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
(2)如图②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气体可以传声 ;
(3)如图③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将 逐渐减弱 ,并由此推理可知: 真空不能传声 。
【分析】(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传声的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如图②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将振动传给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所以左边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气体可以传声;
(3)如图③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空气越来越稀薄,听到的声音将逐渐减弱,并由此推理可知: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气体可以传声;(3)逐渐减弱;真空不能传声。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属于基础题。
四、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
31.(10分)用回声可以帮助船只测量水深,因此在海洋和江河的考察船上都装有声呐.如果声呐发出的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在考察时发出声音0.8s后接收到了回声,这里的水深为多少?
【分析】先算出声音从水面传到水底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v=就可求出这里水的深度。
【解答】解:声音从水面到达海底时间:
t==0.4s;
由v=得,海水的深度为:
s=vt=1500m/s×0.4s=600m。
答:这里的水深为600米。
【点评】计算回身测距类的问题,关键注意接收的是声音往返所用的时间。
32.(10分)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
求:
(1)轿车从A地到B地用多少小时?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分析】(1)从车内的钟表显示可得此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
(2)由图可得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再利用v=求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3)求出了轿车的速度,由图可得轿车从B地到南宁的路程,再利用t=求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的时间。
【解答】解:(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
t=10:45﹣10:15=30min=0.5h;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
s=120km﹣70km=50km,
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v===100km/h;
(3)由图可得轿车从B地到南宁的路程s′=70km,
轿车从B地到南宁的时间:
t′===0.7h。
答:(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是0.5h;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100km/h;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0.7h。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关键是通过图象得出需要的信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物理九上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答案,共13页。
这是一份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2023-2024学年八上物理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