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九年级下册8.4 常用的盐第2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第二课时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记住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巩固已学过的物质间(盐与金属、盐与酸、盐与碱、盐与盐)发生反应的知识,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增强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难点】
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247~248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对反应物的要求:反应物中如果有酸,那么酸必须能溶于水;如果反应物中没有酸,则参加反应的两种反应物都必须能溶于水。
(2)对生成物的要求:生成物中如果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那么复分解反应就能发生。
2.复分解反应的实质:酸、碱、盐在溶液中发生的离子间的交换作用。
【跟进训练】
1.下列各组物质中,能相互反应且基本反应类型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D )
A.锌和稀盐酸
B.二氧化碳和水
C.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
2.下列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一组物质是( B )
A.CuSO4和KOH
B.NH4Cl和KNO3
C.Na2CO3和H2SO4
D.Ca(OH)2和HNO3
知识点二 离子的共存
【自主学习】
1.判断离子间共存的基本原则是看离子间能否发生反应,能反应则不共存。
2.注意无色溶液和有色离子的不匹配:常见的有色离子有Fe3+(黄色)、Fe2+(浅绿色)、Cu2+(蓝色)、MnO(紫红色)等。
3.注意溶液隐含的酸碱性条件:如pH=1的溶液隐含着溶液具有强酸性,含有大量H+,不能与OH-、CO、HCO等大量共存。
【跟进训练】
1.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C )
A.Na+、H+、HCO
B.Na+、Ca2+、CO
C.K+、NO、H+
D.H+、Cl-、OH-
2.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到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C )
A.NaCl、AgNO3、Na2SO4
B.H2SO4、NaCl、Na2CO3
C.Na2SO4、KNO3、NaOH
D.BaCl2、NaCl、K2SO4
知识点三 物质的鉴别
【自主学习】
1.物质鉴别的概念:根据几种物质的不同的特性,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把它们区分开来。
2.物质鉴别的基本方法:通过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溶解时放热或吸热等)以及物质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热稳定性等)对物质进行区分。
3.物质鉴别的原则
(1)能用物理方法鉴别的不用化学方法,能用一种试剂鉴别的不用多种试剂。
(2)选用的方法要使待鉴别物质的现象对比度较大。
(3)防止干扰:如鉴别Cl-和SO时,只能用氯化钡溶液,而不能用硝酸银溶液。
4.物质鉴别的思路和方法
(1)思路:气体的鉴别:一看颜色,二用试纸,三用点火,四加试剂;固体、液体的鉴别:一看颜色,二看气体,三辨沉淀。
(2)方法:①观察法:根据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进行鉴别。②热分解法:根据物质的热稳定性不同,利用产物的不同性质特征进行鉴别。③相互作用法:根据两两混合后的不同现象进行鉴别。
【跟进训练】
1.下列操作中,能鉴别空气、氧气和氢气三瓶气体的是( A )
A.插入燃着的木条 B.观察气体颜色
C.闻气体的气味 D.倒入澄清石灰水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A.用燃着的木条区分二氧化碳和氮气
B.用硝酸钡溶液区分稀盐酸和稀硫酸
C.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D.用紫色石蕊溶液区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3.下列各组物质中,只用稀盐酸就能将三种物质区分开来的是( C )
A.澄清石灰水、酚酞溶液、食盐水
B.硝酸银溶液、稀硫酸、氯化铵溶液
C.木炭粉、氧化铜粉末、铁粉
D.硝酸钾溶液、氯化钡溶液、硫酸钠溶液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下册8.4 常用的盐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下册8.4 常用的盐第1课时教案,共4页。
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下册8.2 常见的酸和碱第2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下册8.2 常见的酸和碱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3页。
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下册6.3 金属矿物与冶炼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下册6.3 金属矿物与冶炼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