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第一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__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课件鲁教版
展开一、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
读“黄土高原地区轮廓图”,回答下列问题。1.范围:A_________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B_____以北。2.脆弱生态成因:(1)地处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_______地区向_______地区的过渡地带。(2)区域_____不断增长,生产生活需求增加。(3)气候较为_____;黄土_________;地表形态沟壑纵横;环境破坏后难以恢复。
二、脆弱生态影响区域发展1._________严重。2.自然灾害易发。3.影响农业生产。
【探索应用】 羌塘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面积达59.7万km2,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 600m以上,气候干冷,太阳辐射强,是中国气候条件最为恶劣、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区域,由于受人类活动扰动少,目前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高原荒漠生态系统。为什么羌塘高原自然生态环境脆弱?
提示:大部分地区海拔4 500米以上,海拔高,气候寒冷;四面高山环绕,水汽难以深入,降水稀少,植被覆盖率低;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差;破坏以后难以恢复。
三、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1.治理水土流失:(1)工程措施。
2.优化产业结构。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探索应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白洋淀流域人口激增,工农业发展较快,大量开采地下水,上游大批水库截水,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积,入淀水量明显下降。现在的白洋淀,在建设雄安新区过程中被列为生态保护重点。雄安新区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治理生态环境脆弱的白洋淀?
提示:跨区域调水(实施南水北调);流域内合理调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用水效率;在白洋淀流域上游植树造林;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节水意识。
基础考点1 水土流失生态脆弱区【研析考题】例题水土流失的原因 (2018·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A.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①④(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 B.沟谷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解析】(1)选B,(2)选B,(3)选D。第(1)题,降水的变率和降水量的大小主要和气候有关,植被覆盖率增加对降水影响较小,故A、C项错误。由于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故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减少,故B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从而减少河流径流量并有调峰补枯的作用。第(2)题,洪峰产生是指短时间内流量增大。从表格数据看,第5次降水历时2天,与前面相比,历时并不长,但2天的降水量很大,说明降水强度大,地表径流来不及下渗(即下渗少),就汇聚到河流干流,
形成洪峰,并不是因为植被的原因(截流少)。第(3)题,河床、沟谷、裸露坡面受流水的侵蚀作用明显,因此降水强度大、河流径流量大的时候,侵蚀明显,河流含沙量大。而第6次,降水量不大,但由于前五次降水导致植被覆盖坡面含水量高,导致土壤松动,在洪峰来临时易被水流冲刷。
【关联知识】关联1 水土流失的成因
关联2 水土流失的危害
关联3 水土流失的治理(1)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力,建设基本农田。(2)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林、草种植面积。(3)采取打坝淤地建库等工程措施,保持水土。(4)矿区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知识拓展】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对点训练】 (2020·三元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省神木县六道沟流域地处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具有典型的沙土二元结构坡面。某研究组建造模型(图1)研究当地不同降雨历时条件下,沙层厚度和粒径组成对坡面产流时间、产流量和产沙量变化。黄土主要由粘粒和粉粒组成,黏性比砂粒大;坡面径流包括地表与地下径流,砂粒粒径大,利于沙土界面流的形成。图2示意沙层厚度对不同降雨时段15 min产流量的主效应图。
(1)六道沟流域风蚀与水蚀交错进行,分别指出当地风蚀和水蚀的主要季节。(2)说明不同降雨时段与沙层厚度条件下,产流量的变化特征。(3)研究发现,降雨中前期薄覆沙坡面不同时段产沙量及不同历时总产沙量都大于厚覆沙坡面,而在降雨后期则相反。请解释原因。(4)从沙层厚度与粒径组成方面分析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对覆沙黄土坡面产流产沙变化的影响。
【解析】第(1)题,分析风蚀和水蚀的主要季节,主要看降水的季节分布情况,降水多的时候水蚀为主,降水少的时候风蚀为主。该地夏秋季节降水多,以水蚀为主,冬春季节降水少,气候干旱,以风蚀为主。第(2)题,图中横坐标表示“沙层厚度”,纵坐标表示“15 min产流量”,图中6条曲线代表“不同降雨时段”。分析本题时,可以从6条曲线的总体变化情况分析,也可以从不同降雨时段进行分析。据图可以看出,总体上沙层厚度越厚,产流量越少;降雨前期到后期产流量呈增长形势;降雨中前期,随沙层厚度增加产流量递减速率增加;降雨
后期,产流量随厚度增加,递减速率较低,产流量几乎不变。第(3)题,该题主要从不同时期不同坡面携沙能力的大小来进行分析;薄覆沙坡面的蓄水性较差,在降雨中前期形成较大产流,携沙能力强,而厚覆沙坡面仍处于下渗阶段(未达到田间持水量),携沙能力弱;降雨后期,薄覆沙坡面由于早期的侵蚀变为一元黄土坡面,黄土抗蚀能力强,产沙量小,而厚覆沙坡面在前期蓄水,形成巨大的沙土界面流(地下径流),渗流侵蚀和地表侵蚀共同进行,产沙量大。第(4)题,解答本题注意题干要求中的限制词“从沙层厚度与粒径组成方面”,这就为我们分析此题提供了解题方向;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提高了植被覆盖率,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答案:(1)夏秋季节以水蚀为主,冬春季节以风蚀为主。(2)总体上,沙层厚度越厚,产流量越少;降雨前期到后期产流量呈增长形势;降雨中前期,随沙层厚度增加产流量递减速率增加(较薄沙层产流量较大,较厚沙层产流量较小甚至无);降雨后期,产流量随厚度增加递减速率较低,产流量几乎不变。(任答3点)
(3)薄覆沙坡面的蓄水性较差,在降雨中前期形成较大产流,携沙能力强,而厚覆沙坡面仍处于下渗阶段(未达到田间持水量),携沙能力弱;降雨后期,薄覆沙坡面由于早期的侵蚀变为一元黄土坡面,黄土抗蚀能力强,产沙量小,而厚覆沙坡面在前期蓄水,形成巨大的沙土界面流(地下径流),渗流侵蚀和地表侵蚀共同进行,产沙量大。(4)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使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增加,地表堆积作用增强,使沙层厚度增加,粒径减小,土壤的蓄水能力加强,产流时间延长,产流量减少,产沙量减少。
【加固训练】 (2020·海口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董志塬内的南小河沟流域(图1中白色为无植被区,黑色为植被覆盖区)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该地区属于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约为523毫米,主要土壤类型为黄绵土、粉质壤土。流域内塬面、塬坡和沟坡具有明显的分界特征。自20世纪50年代起,该地区大规模开展了“塬、坡、沟三道防线”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土壤可蚀性是指土壤对侵蚀的敏感性,不同地貌部位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蚀性有明显差异。图2示意南小河沟流域不同地貌部位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可蚀性情况。
(1)简析南小河沟流域成为典型黄土高原沟壑区的自然原因。(2)仿照河流地貌的发育,从外力作用的角度描述南小河沟流域沟谷的扩展过程。(3)说出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可蚀性等级的差异,并对较易侵蚀部位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解析】第(1)题,该地区属于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约为523毫米,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表径流的冲刷能力强;主要土壤类型为黄绵土、粉质壤土,黄土土质疏松,易受侵蚀;植被覆盖率低,地表缺乏植被保护,水土保持能力较差;地表冲刷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沟壑纵横。第(2)题,南小河沟流域沟谷发育初期,落差大,水流速度快,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沟谷流水向下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向源头侵蚀,使沟谷不断延长;之后,落差变小,水流速度减慢,以侧蚀为主,使沟谷不断加宽。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流域内塬面、塬坡
和沟坡具有明显的分界特征,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可蚀性等级差异明显;塬面的土壤可蚀性指数较低,等级为中等,明显低于塬坡和沟坡;塬坡和沟坡的土壤可蚀性指数较高,等级为较易或易;针对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可蚀性等级的差异,采取相应的措施。
答案:(1)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表径流的冲刷能力强;黄土土质疏松,易受侵蚀;植被覆盖率低,地表缺乏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沟壑纵横。(2)南小河沟流域沟谷发育初期,沟谷流水向下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向源头侵蚀,使沟谷不断延长;之后,流水向沟谷两岸侵蚀作用加强,使沟谷不断加宽。
(3)差异: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可蚀性等级差异明显;塬面的土壤可蚀性等级为中等,明显低于塬坡和沟坡;塬坡和沟坡的土壤可蚀性等级为较易或易。措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适当减少耕地面积,发展林草种植;缓坡平整土地、修挡土坝等,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打坝建库,拦泥蓄水;在各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在过度放牧地区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基础考点2 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研析考题】例题荒漠化的形成、影响(2020·全国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1)分别简述图1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从图中可以看出,Ⅰ阶段湖沼沉积增多,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沉积略有减少,风沙活动在波动中略有减弱;Ⅱ阶段湖沼沉积最多,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沉积先减少后增加,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沉积急剧减少,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沉积波动较大但呈现增多的趋势,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波动变化,但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该地水资源不足,降水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植被的固沙能力提高,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第(3)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地1995-
2013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自然条件有利于湖沼面积增加,但湖沼面积却减小,应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主要是人口增多,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造成湖沼面积减小。第(4)题,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赞同和反对两方面进行说明,但需要说明理由。赞同的理由:立足植被生长的自然条件改善、植树造林等方面分析;反对的理由:立足沙地存在的久远性、自然条件改善的局限性、人类活动可能加剧干旱等方面分析。
答案:(1)Ⅰ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Ⅱ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
(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
【关联知识】关联1 我国西北生态脆弱区的自然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关联2 我国西北生态脆弱区的人类活动及危害
关联3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知识拓展】土壤盐渍化的形成过程
【对点训练】 (2020·青岛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呼伦湖位于内蒙古境内,呈东北—西南狭长分布,湖长93km,平均宽度32km,湖水面积2 339km2。湖区盛行西北风,风力资源丰富;西岸地势高于东岸且坡度大,多陡崖;东岸多沙丘带分布。近几年沙丘带逐步扩大东移。下图示意呼伦湖位置及其周围水系。
(1)分析呼伦湖东岸沙丘带的沙源。(2)描述呼伦湖东岸沙丘带的形成过程。(3)指出呼伦湖东岸沙丘带未来进一步扩大东移的必要气候条件。
【解析】第(1)题,呼伦湖西岸地势高于东岸且坡度大,东岸湖底坡度小,地势平缓,水较浅,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降水季节变化大,在湖水季节性涨退或大面积萎缩的情况下,部分湖底沙子裸露在地表,形成沙丘带沙源。第(2)题,由图中可以看出,沙丘带主要位于湖区的东南部,湖区盛行西北风,风力资源丰富,在风从西岸吹向东岸的过程中,西岸地势高于东岸,势能转化为动能,风速加大,呼伦湖呈东北—西南狭长分布,平均宽度32km,当风从广阔的湖面经过,因为下垫面为平滑的水体,阻力小,所以风速进一步加大。到达东南岸
后,强烈的西北风卷挟着湖边的沙子向东南移动,搬运一定的距离后,降落下来,经过漫长时间的堆积,形成沙丘带。第(3)题,沙丘带的沙子主要来自湖泊,当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湖泊面积缩小,沙源来源增多,风力增强,蒸发量增加,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沙丘带未来进一步扩大东移。
答案:(1)呼伦湖东岸湖底坡度小(平缓),水较浅,在湖水季节性涨退或大面积萎缩的情况下,部分湖底沙子裸露在地表,形成沙丘带沙源。(2)在风从西岸吹向东岸的过程中,西岸地势高于东岸,势能转化为动能,风速加大,当风从广阔的(平均宽度32km)湖面经过,因为下垫面为平滑的水体,阻力小,所以风速进一步加大。到达东南岸后,强烈的西北风卷挟着湖边的沙子向东南移动,搬运一定的距离后,降落下来,经过漫长时间的堆积,形成沙丘带。(3)气温升高,降水减少,风力增强,蒸发量增加,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
基础考点3 湿地生态脆弱区【研析考题】【例题】湿地的成因、意义 (2020·山东等级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西走廊西大河流域的永昌盆地介于永昌南山与永昌北山之间(如图),海拔1 875~2 106 m, 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盆地内分布有若干块湿地,这些湿地的形成是地形、地质条件及地表水、 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金川峡水库位于盆地最低处,是当地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水源地。
(1)从地形、地质角度分析湿地的成因。(2)说明永昌盆地内湿地对金川峡水库的意义。
【解析】第(1)题,本题可以结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综合分析。由材料可以判断该地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利于地表水的流动,中间又是盆地地形,易于积水;从地质角度分析,该地区有断层发育,断层处有地下水出露,利于地下水补给湿地。第(2)题,本题考查湿地对水库的意义,可从湿地的功能分析。 湿地具有调节径流的作用,有利于水库削减洪峰;湿地能够提供水源,在枯水期补给水库;湿地具有净化水体的作用,净化流入水库的水体的水质。
答案:(1)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表水自西南向东北流动,补给湿地;盆地内有断层分布,地下水沿断层出露;位于永昌盆地低洼处,易于积水。(2)湿地位于水库上游,在洪水期能削减洪峰;湿地受地下水补给,(枯水期)为水库提供较为稳定的水源;湿地可以对泥沙、污染物等进行过滤、沉淀、吸附、降解,净化入库水质。
【关联知识】关联1 湿地的概念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其共性为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天然湿地有沼泽、河流、湖泊、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米的浅海区等,人工湿地有水库、稻田、池塘等。关联2 湿地的成因
关联3 湿地的主要功能
关联4 湿地减少的原因
关联5 湿地保护的措施 加强对国际重要湿地和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补充湿地生态用水,治理水污染;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正确处理湿地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工作,强化湿地保护意识。
【知识拓展】森林的生态效益
【对点训练】 (2020·成都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湖北神农架西南边缘,区内有亚高山草甸和多种蕨类沼泽,平均海拔1 730 m,气候冬长夏短,年平均降水量约1 500 mm,各月降水均匀。大九湖盆地石灰岩广布,落水洞逐步发育,溪流通过北侧落水洞群流到外部。
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林地分布于盆地周边的高山上;灌草散布于高山基部;耕地、沼泽等分布于中央盆地。大九湖湿地形成年代久远,中央盆地沉积了深厚的泥炭(泥炭是植物体沉入沼泽底部,由于潮湿等原因无法完全分解,残留的植物遗体多年积累而成)。因泥炭富含有机质,吸水能力强,吸附性能好,历史上当地农民多采挖泥炭用作种植肥料。
(1)请从气候角度出发分析大九湖盆地泥炭沉积的有利条件。(2)试推测公园成立前大九湖湿地变浅变干的原因。(3)说明当地农民大量采挖泥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4)指出大九湖地区产业多元发展的方向。
【解析】第(1)题,气候角度从降水、温度等要素思考。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海拔较高,气候温凉,年平均降水量约1 500mm,多雨,气候湿润,适宜亚高山草甸和湿地蕨类植物生长,为泥炭形成提供物质来源;降水量大且各月降水均匀,使得湖面水位稳定,泥炭出露少,位于湖底,沉积物能长时间沉积,与外界大气环境隔绝,分解少;当地海拔1 730m,海拔高,气候冬长夏短,气温较低,泥炭分解不完全,这些都有利于泥炭沉积。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大九湖湿地变浅变干的原因可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除分析影响湿地的一般功能外,还需要强调泥炭的生态作用,泥炭吸水能力强,吸附性能好,净化水质。第(4)题,大九湖地区湿地是优势资源,优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开发与保护并重。
答案:(1)(气候温凉多雨)适宜亚高山草甸和湿地蕨类植物生长,为泥炭形成提供物质保障;(降水量大且均匀)湖面水位稳定,泥炭出露少,分解少;(冬长夏短,气温较低)泥炭分解不完全。(2)湿地(沼泽)植被茂密,植物遗体多年淤积(使湿地变浅);径流汇入带来泥沙沉积(使盆地变浅);后期落水洞逐渐增多,外泄水量增多(使湿地变浅变干);全球变暖,湿地蒸发增强;人为排水,开垦(发)湿地;农业生产,从湿地引水灌溉。
(3)湿地面积减少;湿地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净化水质能力降低;泥炭出露有机质分解加快,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4)适度发展旅游服务业;打造湿地科普教育基地;适当发展特色林果业及林下经济;(依托高山基部草场)适当发展高山畜牧业;(依托现有耕地)发展绿色高山蔬菜生产。
【加固训练】 (2020·三元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咸海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其流域的地势整体上东高西低,东部与东南部为天山和帕米尔高原,西部和西北部为图兰低地。咸海曾经是世界第四大湖,如今大部分水域已消失,随着咸海干涸,湖底面积的扩大,盐碱尘暴频发,流域灌溉区的土地盐碱化日趋严重。研究发现,原咸海湖底东部最先被沙漠掩埋,称为咸海沙漠。下图示意咸海流域的地理环境。
(1)分析原咸海湖底东部最先变成沙漠的原因。(2)说明咸海干涸湖底扩大对流域灌溉区土地盐碱化的影响。(3)分析全球变暖对咸海湖水的影响。
【解析】第(1)题,读材料“咸海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可知其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读材料“其流域的地势整体上东高西低”和图示,可知,河流发源于东部高原山地,向西流经大片的农业灌区,农业灌区引河水灌溉,导致注入咸海的河水减少;而湖底东部地势较高,湖水较浅,湖面萎缩,所以湖底东部最先出露水面;加之邻近沙漠,沙源丰富,风沙活动强烈,所以原咸海湖底东部最先变成沙漠。第(2)题,咸海干涸湖底扩大,导致大量的盐碱沉积物质裸露;该区域邻近冬季风的源地,冬春季节多大风,盐碱尘暴多发;盐碱尘暴,将大量的盐碱物质沉降在灌溉区,加重土地盐碱化。第(3)题,全球变暖对咸海湖水的影响,可以从水量、水域面积、水位高低、湖水盐度等方面分析。
答案:(1)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农业灌区引河水灌溉,注入河水减少;湖底东部地势较高,湖水较浅,湖面萎缩,湖底东部最先出露水面;邻近沙漠,沙源丰富,风沙作用强,最先沙漠化。(2)咸海湖水含盐量(盐度)高,干涸湖底扩大,沉积大量盐碱物质;区域多大风,盐碱尘暴多发;盐碱尘暴将盐碱沉降在灌溉区,导致土地盐碱化,或加重土地盐碱化。(3)冰川积雪面积缩小,注入咸海的河流水量减少;气温升高,蒸发增强;咸海水量减少,面积减小,水位下降;湖水盐度上升。
新动向·新情境·新预测
【命题新素材】 2020年7月,刘老师带领研学小组去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部的库布齐沙漠(下图)考察,印象中黄沙漫漫的大漠图景始终未曾遇到,反倒是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花棒、沙柳、柠条,让人忘却了自己置身于沙漠之中,在沙漠腹地,同学们惊奇地发现了大片光伏电站,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殖”的立体化产业发展模式。刘老师介绍,库布齐沙漠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漠,这里曾经生态恶化,寸草不生,沙尘肆虐,被称为“悬在首都上空的一盆沙”。微创气流植树法等先进技术的使用,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
【关键词句】库布齐沙漠、郁郁葱葱、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殖【命题导向】光伏发电的优势、沙漠治理的措施、人地关系的协调等。
【高考新命题】【命题示例】(1)库布齐沙漠发展光伏发电项目有哪些有利条件?(2)与过去相比,现在发展生态产业在库布齐沙漠治理中有哪些主要作用?
给材料 我命题——学以致用【我的命题】(3)(选择题或综合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晴天多,云量少,光照条件好;沙漠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廉价;国家政策支持。(2)发展生态产业,有利于积累资金用于沙漠治理;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当地人收入,减轻对植被的破坏;生态产业对环境影响小,有利于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母材料】1.生态治理的中国奇迹——塞罕坝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塞罕坝自古就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在我国的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曾被清王朝作为皇帝狩猎之所。随着历史的推移,因吏治腐败和财政紧张,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来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不复存在。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 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塞罕坝距北京仅有180千米,海拔较高,在北风呼啸下,犹如屋顶向院落扬沙般,沙尘入侵北京。为了阻止沙地向南扩张,1962年,林业部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经过三代林场人的不懈努力,50多年前的一片沙海,成为了现如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塞罕坝现有林地面积707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75.2%,林木总蓄积462万立方米,平均年生长率9.7%。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1993年5月经原林业部批准,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基础上建立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兼具森林草原景观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公园内风景资源丰富,景观独具特色,被赞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2007年8月1日,河北塞罕坝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4万公顷,其中以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白桦林为主的风景林面积7.1万公顷,草原面积1.5万公顷,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共有六大景区104个景点。
2.我国石漠化地区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近年来,我国石漠化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石漠化分布最为集中的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区,石漠化区域内农村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816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398万人,治理石漠化面积近2.7万平方千米。我国的贫困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石漠化地区与贫困地区高度重合,滇桂黔石漠化片区集中了全国200多个贫困县,是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地,也是我国实施新一轮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图文课件ppt,文件包含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2单元第1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课件ppt、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2单元第1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doc、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课后素养落实4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教案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教案配套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黄土土质疏松,面积广时空分布集中,治理水土流失,控制人口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示范课ppt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学习目标,黄土高原,气候较为干旱,黄土土质疏松,地表形态沟壑纵横,黄土塬,环境破坏后难以恢复,尖锐的人地矛盾,→恶性循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