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方法 讲解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一首琵琶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统一国家的建立”,本课主要讲授的是汉朝巩固“大一统”在军事方面的一些举措,包括匈奴的兴起、卫青霍去病破匈奴和昭君出塞等,既承接前面的内容,又蕴含了下一单元民族融合的一些知识,因此学习好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掌握好本单元的内容有重要意义。
(二)教材中的教学模块处理
本节课共有三个模块,“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破匈奴”、“昭君出塞”。 主要讲述了匈奴与汉之间的“战”与“和”。体现了匈奴“游牧文明”和汉朝“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和融合。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起到的作用;
②了解汉匈之间的关系,包括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
2、过程与方法
①本课主要采取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的方法进行教学。全课教学以问题和人物贯穿始终,配合多次学生活动、师生互动,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②利用多媒体手段渲染课堂氛围,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了解匈奴和漠北战役的情况,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汉和匈奴关系的变化都是由特定的历史背景决定的,昭君出塞带来的长久和平,受到后人的称赞。
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发展的主流,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当代中学生应该具有的崇高理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2、难点:正确认识汉匈民族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讲解法、情境法、直观演示法、探究讨论法
三、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融合、碰撞、交流
匈奴
汉朝
汉初:和亲
汉武帝:战争
汉元帝:和亲
游牧文明
农耕文明
中华文明
弱
强
强
弱
弱
强
交流、碰撞、融合
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线索脉络清晰,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材内容分解成四部分:一、匈奴源自何方。二、一封塞外来信。三、一封中原战书。四、一首琵琶曲。以匈奴政权的兴起、发展、消亡为主线串起全文。以汉匈的“战—和—战”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教学过程中,层层设疑,调动学习兴趣,同时在适当的地方配以背景音乐,如在观看视频后,对霍去病英勇牺牲配的《再见,警察》的背景音乐,渲染的课堂氛围效果很好。
教学设计平稳扎实,知识脉络构建系统清晰,能用学生喜见乐闻的形式,把握重难点适时形成课堂高潮。同时注重对文献资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并实践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
能挖教材,找立意,联系生活,关注社会,引导学生扩散思维。如:结合史实比较一下,汉初对匈奴的政策与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请用史实说明(政治、经济、军事)。---关注社会:放眼当今世界,你认为中国立足于世界取决于什么?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拥有56个民族,那么今天民族与民族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呢?。教学
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创设情境,设问导入
1、课前播放匈奴图片,配以《呼麦》音乐,提问“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哪个少数民族吗?”
2、想一想我们第一次接触这个民族是在什么时候?为了抵御匈奴,秦始皇怎么做?
3、雄伟的长城有没有阻挡匈奴南下步伐?
1、观看图片,回答匈奴
2、学生回答:修长城
创设情景,活跃氛围,将学生尽快带入课堂。
二、
设置情境,组织教学
今天我们56个民族中已经没有匈奴族了。它究竟是怎样的民族与汉朝的关系又如何呢?
本课我们将通过:匈奴源自何方;一封塞外来信;一封中原战书;一首琵琶曲四个环节来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匈奴源自何方
1、结合图片及课本内容思考:匈奴源自何方,过着怎样的生活?
2、感知匈奴并结合示意图介绍匈奴南下侵犯示内容
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在汉朝建立之后的八年,当时汉朝的实际统治者吕太后收到一封塞外来信,引起轩然大波。这封信的内容是什么?从信的内容分析,匈奴对汉朝的态度如何?
二、一封塞外来信
(1)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帝国的兴衰》片断
引导:一个偏居于北方的少数民族,为什么会对大汉王朝如此藐视、挑衅?
(2)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77-78,并结合图片思考:此时,匈奴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如何?
为匈奴的强盛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谁?
引导:当匈奴族的势力不断增强,进入鼎盛时期时,汉初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又如何呢?
(3)多媒体展示
《汉书》材料: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引导:面对强盛的匈奴,西汉政府要如何应对呢?
追问:什么是“和亲”政策?
西汉对匈奴为什么要采取“和亲”政策?
归纳小结:汉初,国力弱,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过渡:那么,汉初的“和亲”政策有没有阻挡匈奴人南下进攻的步伐?这种被动的局面到谁统治时期,才最终结束呢?
三、一封中原战书
1.展示汉武帝的挑战书
提问: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态度与汉初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追问:此时的汉武帝为什么敢用如此语气挑战强大的匈奴呢?汉武帝时期和汉朝初年相比,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相比有哪些变化?
2、幻灯片展示
材料一: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
材料二:汉武帝不惜血本,把官养苑马扩充到45万匹……他大力扩充京城常备军……其中一半都是骑兵;这些骑兵都装备精良。
3、漠北战役
(1)教师依图简述战争进程,观看《汉武大帝》片断(漠北战役)。
让学生说一说漠北战役对匈奴人带来了什么影响?
(2)讲解漠北战役后牺牲的两位年轻将领卫青、霍去病,让学生感受其保家卫国的精神。
过渡:漠北战役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却给当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事实告诉我们,战争并不是处理民族关系最好的方式。那么处理民族关系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四、一首琵琶曲
董必武曾作诗一首:幻灯片展示
一曲琵琶是如何换取长城内外的和平呢?
1.昭君出塞
1、教师展示王昭君的个人名片。
2、展示材料,提出问题。
问题:你能根据以上材料说说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吗?
3、合作探究:昭君和亲和汉初的和亲,有什么不同?
3、课堂延伸——昭君文化节
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学生通过课本得知:匈奴源自蒙古草原,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迁徙。
学生观看视频,回答:
藐视、挑衅等。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
经济:畜牧业、冶铸业发达、还学会农耕。
军事:冒顿严格治兵,骑兵力量强大。
学生通过思考得出:
汉朝初期,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学生回答:和亲
学生通过课本得知:
限于国力,不得不对匈奴和亲
学生回答:由忍辱和亲转而变得强硬。
学生回答: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主动反击匈奴
学生观看视频,感受战争场面,
并结合课本内容得知:
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学生介绍王昭君故事
学生回答:
昭君和亲,为汉匈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归纳。
创设情境,以图片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文献资料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信息来源。这一学生活动的设计旨在通过对史料的解释,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并实践使用文献资料的方法,提高其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
学生展示
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激发更多学生加强课外知识的积累。
三、
课堂小结、拓展迁移
1、示意图小结
2、延伸:通过汉和匈奴关系变化,让我们得到什么认识?
欣赏出塞曲再次烘托主题
国力是决定对外关系的决定因素。
民族之间合作和友好交往是主流。
培养学生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历史意识。
四、作业
完成《课课练》第14课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本册综合教案,共32页。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本册综合教案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