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粤沪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和眼睛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课堂检测
展开一、实验题
1.小彤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情景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时,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分别是玻璃板前后两个面反射形成的,为消除此现象可选用 ___________(选填“厚”或“薄”)一些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玻璃板不仅可以成像,还便于确定像的 ___________。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蜡烛A、B应选择外形 __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的。
(2)将点燃的蜡烛A竖立在玻璃板的前面,将 __________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看上去蜡烛B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3)标记蜡烛A、B的位置,测得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 ___________(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
(4)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 ___________(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5)将光屏竖立在像的位置(与玻璃板平行),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_____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2.小明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蜡烛A和B一前一后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__关系;
(2)用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___;
(3)蜡烛B应该与A___________且蜡烛B应该___________(选填“点燃”或“不点燃”)。
(4)将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___________,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5)小明在桌面上移动蜡烛B,A的像始终在B上方,原因是___________;
(6)在探究蜡烛A的像与A的位置关系时,小明将蜡烛A放在距玻璃板5cm处,并用蜡烛B标识了A的像的位置,多次测量,得到B到镜面的距离均为5.2cm,与A到镜面的距离并不相等。经过讨论,小明找到了原因,并断定玻璃板的厚度为___________cm。
3.如图1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只完全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______,此时在白纸上记下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多做几次实验。
(1)实验过程中蜡烛B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
(2)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蜡烛A逐渐远离镜面时,它所成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实验中若移开蜡烛B。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选填“虚像“或“实像”);
(4)如图2所示,玻璃板原来沿直线BC竖直放置,若实验中将玻璃板绕BC中点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定角度θ(θ<90°)后,蜡烛A成的像移动到点A1处,已知图中方格均为边长相等的正方形,则θ=______。
4.在探究光学规律时,做了以下实验。
(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小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人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______;白色纸板的作用还有_______
(2)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如图所示,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关系。
(3)小红经过仔细观察,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支蜡烛的两个挨得很近的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
(4)如果点燃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的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是______。
(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_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_________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相同的操作
5.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实验中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好处是______;
(2)实验中用到两支相同的蜡烛,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好,应该点燃______;
(3)移动蜡烛B,人眼从E方向看过去,看到蜡烛B与______重合,要确定B位置是不是所需位置,还需要的操作是______;
(4)将玻璃板水平向右移动,蜡烛A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将______(向左移/向右移/不动);
(5)在蜡烛B与玻璃板之间放置一块较大的不透明硬纸板,人在A侧透过玻璃板______(能/不能)看到蜡烛B。
6.实验桌上有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还提供了一把刻度尺和相同大小的中国象棋棋子18个,9个为红色,9个为绿色。小军计划用这些器材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与物距的关系”。小军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两个叠放的红棋子作为物体放在平面镜前面的白纸上,在平面镜后面改变两个叠放的绿棋子的位置,使得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绿棋子与物体的像均完全重合,并记录实验数据。
②改变物体的大小(叠放的红棋子个数),在平面镜后面改变叠放的绿棋子的个数,使得绿棋子与物体的像完全重合,并记录实验数据。
③仿照步骤②,再做四次实验。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小军实际探究的问题________“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与物距的关系”。(选填“是”或“不是”)
(2)小军计划探究的“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与物距的关系”这个问题中的自变量是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
(3)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可知,小军实际探究的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与_________的关系。
7.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在实验中采用_________代替平面镜;如果有5毫米厚和2毫米厚的两块玻璃板,选择_________毫米厚的玻璃板做实验较好;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蜡烛A,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的位置,应点燃_________蜡烛,眼睛应该在_________(“A或“B”)这一侧观察,直到_________。
(3)移开蜡烛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发现白纸上_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像,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像。
(4)某同学点燃蜡烛后把它放在玻璃板前的某一位置处,再把一支同样大小没有点燃的蜡烛移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分别到平面镜的距离。根据这组数据,他得出实验规律:“平面镜成像时像到镜面距离总是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你认为该同学的做法_________(选填“恰当”或“不恰当”)。若不恰当,你认为下一步应采取的操作是_________。
8.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如图。
(1)实验中选取两个完全相同蜡烛的目的是______;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
(3)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距玻璃板10cm处,此时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______cm。将一张白纸放在玻璃板后,无论如何移动,在白纸上都______(填“能”或“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
(4)将蜡烛远离玻璃板移动一段距离,蜡烛的像的大小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将______。
9.下图甲是小芳和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的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______;
(2)选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
(3)该实验中,刻度尺的作用是:比较像与物到______的距离;
(4)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个光屏,则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 烛焰的像,这表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填“虚”或“实”);
(5)如果使蜡烛A离玻璃板远一些,则它所成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点燃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若小明同学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调整薄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______。
10.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
(2)实验时,玻璃板要与纸面______放置,沿玻璃板画一条直线MN代表______的位置,然后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蜡烛在玻璃板后面所成的像。
(3)图2是某小组同学用白纸记录的蜡烛和它所成的像的位置关系.分析图中信息可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______。
(4)有同学将白纸沿直线MN对折后发现蜡烛的位置和它的像的位置重合,所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又可表述为: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______。
(5)有同学将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发现光屏上找不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______像。(填“虚”或“实”)
11.某同学利用可折叠纸板ENF、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薄玻璃板、平面镜、刻度尺等器材,进行部分光学实验探究:
(1)用图甲装置“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得到表中的多组数据。
①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②为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__。
(2)他继续用图丙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为__________cm。
②当蜡烛远离玻璃板时,蜡烛像的大小将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③他发现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逐渐变短,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它与玻璃板前蜡烛的像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完全重合。
12.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同学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现请你帮助他完成下列问题:
(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____;现有3 mm 厚和2 mm 厚的两块玻璃板,他应选择______mm 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 A 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 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将蜡烛 A 逐渐向靠近平面镜的方向移动,它的像将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将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
(5)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数
∠i
∠r
1
30°
30°
2
45°
45°
3
60°
60°
参考答案
1.薄 位置 相同 未点燃 等于 不变 虚
2.位置 确定像的位置 完全相同 不点燃 完全重合 玻璃板没垂直于水平面 0.1
3.完全重合 不需要 大小 不变 不能 虚像 45°
4.将纸板2向前(后)折,观察在纸板2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呈现光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大小 玻璃较厚,两个反射面上两次反射成像 玻璃板和桌面不垂直 不变 B
5.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蜡烛A 蜡烛A的像 在E侧各个方向观察蜡烛B是否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不动 不能
6.不是 物距 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 物体大小
7.透明的玻璃板 2mm A A B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完全重合 没有 虚 不恰当 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相同的操作
8.为验证物像的大小关系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10 不能 虚 不变 变大
9.较黑暗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大小 平面镜 不能 虚 不变 镜面与桌面不垂直
10.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垂直 玻璃板 相等 垂直 对称 虚
11.见解析 将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 4.00 不变 不能
12.确定像的位置 2 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不变 后面的蜡烛无法和像重合 将对应的像点和物点相连,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距和物距并进行比较
粤沪版八年级上册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粤沪版八年级上册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同步训练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综合训练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粤沪版八年级上册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粤沪版八年级上册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课后复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