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六 认识图形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版六 认识图形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初步体会形状的意义,分类概况,认识四种形状,观察比较,抽象图形,拓展延伸,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认识图形
学科
数学
学段: 第一学段
年级
一
相关
领域
美术 语文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数学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基于以上基本理念,本课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要用趣味的活动,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前期知识经验的有层次的研究路径,让儿童在玩中看、玩中思、玩中悟、玩中得,学会从形状的角度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从想象推理中积累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的经验,在展示交流、概况总结中逐渐形成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一课是基于北京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一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的内容设计,属于空间与几何的内容领域。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
从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看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立体图形,在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些图形的基础上能根据需要重现物体或图形的形象和特征,并能将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和重新组合,逐步促进空间想象力的发展,对本课而言,空间观念的培养主要是从转化的角度来看的,也就是说能进行三维图形和二维图形的转化。
本课的立体图形来源于对实物形状的抽象,也就是说在基于物体“形状”属性,建立形状的表象进而抽象出图形。因此,作为“空间与几何”的起始课,本课内容的安排要有利于引发学生对“形状”这一事物属性的关注,激发起研究物体“形状”的兴趣;素材的选取要有利于学生在观察、想象和交流中形成对以上四种形状的表象;活动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抽象出立体图形,建立物与形的对应关系,逐步形成和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情况分析:
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直观的依赖性较强,因此,需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可操作性强的实物。
低年级学生常常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和概念,要允许学生用儿童化的语言描述形状的特征、图形的特点,教师需要认真倾听,适时概况总结,把学生的生活化语言与数学化语言有效的衔接起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
儿童空间观念的形成大致要经历从具体(实物直观)、一般具体(模像直观)、一半抽象(图像抽象——用图呈现的标准图形)、抽象(概念抽象——在大脑中建立对象的本质属性)。
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渐进的,儿童从观察具体实物,初步获得立体图形的性质表象后,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往往需要去面对用平面方式构造的三维图形,这需要一定的平面透视能力,而根据物体特征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更需要儿童在头脑中进行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的联系、比较和组合的整体性思维活动来支撑。这对最初开始学习三维空间几何的儿童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它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形成。
从我校学生的现状来看,学生更多的是从物体颜色、数量属性的角度来进行数学观察。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对物体形状的感性认识,如“平平的桌面、圆圆的球……”,对于物体的形状也有一定的认识,如“长方形的、正方形的、球……”但是,这些均属于感性认识,没有从理性的角度认识理解“形状”的概念内涵,也没有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形状的类别并认识不同形状的特征,对抽象出的立体图形缺少想象,空间观念的培养应该作为重点教学任务。
教学方式:
动手操作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
1. 利用直观教具,加强操作,形成空间观念
对本课直观几何的三维立体图形的教学来看,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操作、体验、探究等方式形成空间观念。
2. 多样活动比较,突出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操作来获得对观察对象的初步感知后,通过学生自主比较、游戏活动等形式突出对象性质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技术准备:
课件:
1. 观察实物,找出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物体、想象图形。
2. 观察物体一个面的形状,想象、推理出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等学习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在具体情境中辨别这些图形。
2.经历观察、想象和交流的过程,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积累认识几何图形的数学活动经验。
3.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不断丰富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教学难点:
1.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立体图形,能准确判断性质同构的多种“变式图形”的类别。
2.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四种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创设情境,初步体会形状的意义
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领大家到数学城堡里玩一玩,愿意吗?
守门人甜甜圈提出了第一关:盒子里有4块积木,闭着眼睛能摸出三种颜色吗?
学生闯关后,生生对话交流“颜色不应该是看出来的吗?怎么能摸出不同的颜色块?”
预计:每种颜色的积木块形状不同,有的有平平的面、有的有圆圆的面,有的是球形的,有的是长方体的等等。
说明:扁扁的、长长的、短短的、平平的,各种不同的体,指的就是物体的形状特点。利用积木块形状和颜色的联系摸出颜色块,既有数学眼光又会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摸出不同颜色积木块的游戏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物体除了颜色、数量还有形状的属性,可以借助颜色和形状属性的对应联系解决问题,从触觉的角度体会形状概念的内涵,在交流中初步理解形状的意义,引发学生对“形状”属性的关注。】
过渡:生活中,除了积木块,其他物品有各自的形状吗?让我们走进数学城堡,看看数学城堡中有什么?
二、分类概况,认识四种形状
1.动手操作、归类形状
课件出示:数学城堡有很多个日常用品盒,你觉得里面的物品摆放的怎么样?
第二关:你们能帮忙整理物品吗?用什么方法整理?可以按什么标准来分类?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问题“物品摆放”引发学生用已有的“分类”方法解决问题的需求,明确用“形状”作为分类标准的准则。】
要求:各小组请按形状的标准把盒子里面的物品分分类,边分边跟同学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先完成任务的小组可以到前边展示交流。
2.集体交流、认识四种形状
交流内容:一共分成了几类?展示每一类物品,说明这些物品分在一起的理由。
集体交流,给每类形状起名字,全体学生找出指定形状的物品摸一摸,玩一玩。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在动手分类中初步区分形状,集体交流中总结概况形状特点,摸一摸、玩一玩中悟得形状特点,借助多种感官建立起四种形状的基本特征。】
三、观察比较、区分形状特征
情景导入:同学们,拐杖糖开门进来了。他说:“你们太好了,认识了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四种形状,但是,有没有哪两种形状的样子长得像容易认错?你是怎么区分的呢?”
第三关:哪两种形状的样子长得比较像,你怎么区分呢?
1.自由比较,小组交流。
2.集体交流,辨析形状。
预计:
= 1 \* GB2 ⑴区分球和圆柱。
方法:滚动的方向不一样。圆柱有能立正的平面、球没有能立正的平面。
全体找到玩一玩、比一比。
= 2 \* GB2 ⑵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方法:正方体每个面的大小都一样,长方体的面大小不一样。
全体随机观察判断形状。
= 3 \* GB2 ⑶区分圆柱和长、正方体。
方法:长、正方体都是直边、有平平的面。圆柱曲边,没有平平的面。
全体动手摸摸区分比较。
……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观察,从自我的感觉出发辨析相似形状,用自己的方法区分相似形状,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生生交流中帮助其他学生逐渐清晰对不同形状性质特征的认识。】
3.趣味故事,强化特征。
第四关:听猫耳讲故事“四种形状比赛跑”。
1.描述中闭眼想象:预备、跑!跑在前面的是两个会滚动的选手,他们是谁?
2.再次捂上眼睛,“听骨碌碌的声音”猜冠军是谁?学生判断,说明理由。
3.睁大眼睛看看,长方体、正方体不会滚动,正在努力的翻身呢,翻呀翻?男生闭上眼睛喊一声加油!睁开眼睛,刚才谁翻了一下身体?
思考“为什么正方体也翻身却没有看出来呢?”
小结:四种形状能分清了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猜想,在倾听、观察思考中应用形状特点,强化形状特征,为儿童空间观念的形成做好铺垫。】
四、抽象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情景创设:鹿角带来了第五关。
1.观察实物,找出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物体、想象图形。
抽象出立体图形并板贴。
球 圆柱 长方体 正方体
【设计意图:通过辨析生活中物品的形状,让学生在排除非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性质同构多种“变式形状——变式图形”,使学生在概况过程中获得对观察对象的进一步理解,建立图形概念,形成空间观念。】
2.游戏:猜一猜。
= 1 \* GB2 ⑴在盒子里摸出一块积木,描述形状特征,生猜想形状。
师示范描述特征,生猜,验证。
生活动描述特征,生猜,验证。
= 2 \* GB2 ⑵看课件,根据立体图形一个面的特点猜想整个图形。
全体学生猜想立体图形,举起相应形状的物体进行验证。
3.联想:切一切
= 1 \* GB2 ⑴生活中有什么物体是这四种形状的呢?能说几个说几个?
= 2 \* GB2 ⑵判断蔬菜的形状。
圆柱形状的蔬菜怎样切一刀,能再切出一个圆柱形状的?
长方体形状的蔬菜怎样切一刀,能再切出一个长方体形状、正方体形状的?
学生想象、描述。
教师操作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强化四种形状的形状特征,构建起面与体的联系,在游戏活动、生活联想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哪些新知识,学会什么好方法?
五、拓展延伸、实践作业:
数学城堡有趣吗?我们也生活在数学城堡中!我有一个蓝色的水杯,就是今天学过的形状?你猜是什么形状?
想一想:水杯为什么不设计成球的形状呢?
【设计意图:通过水杯形状的猜想、分析,构建起生活中物品形状的设计与形状本身性质特征的联系,以水杯为例让学生感悟到形状特征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六、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形状: 球 圆柱 长方体 正方体
分类
图形: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节课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等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于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和学习效果的评价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能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能否在学习活动中学会边观察边思考,发现不同形状的区别,归类同类形状性质特征;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理解;是否能根据实物和图形判断形状;是否能根据图形想象出实际物体,根据学生活动中的表现判断是否形成并发展了针对于四种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1.从数学的角度凸显“形状属性”的内涵意义
现实生活中的物品具有颜色、数量、大小和形状的属性,本课通过趣味活动引发儿童根据需要从物体的多样属性中发现形状特征。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形状的内涵,体会“形状”意义的基础上建立从“形状”的角度进行数学观察的认知。
2.从儿童的角度设计“形状性质”的研究路径
从儿童的观察角度来看,物体的形状是有差异的,因此,第一项活动“根据形状的标准进行分类”。
从儿童的前期知识基础来说,他们对分类的有了自己认识和理解,第二项活动“交流分类的想法”迁移原有知识,强化把符合同样标准的物体分成一类的分类方法。
从初学者的视角来定位教学难点,用学生适宜的方法突破难点。第三项活动“让儿童自己观察比较、区分辨析”给予儿童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准确辨析,正确认识四种形状。
从儿童的年龄特点来看,趣味的活动更能激发起儿童对数学学习的学习和思考,第五项活动“听猫儿讲故事完成任务”,在倾听中思考、深化对形状特点的认识。
3.从发展的角度进行“空间观念”的有效培养
从实物到直观要经历抽象的过程,本课组织学生先观察“标准形状”抽象图形,再观察“变式形状”抽象图形,使学生在概况过程中获得对形状性质特征的进一步理解。
从图形到实物要经历想象的过程,本课组织学生先在摸一摸、倾听描述中从多个面的特点综合分析想象立体图形,再从一个面的特点分析想象立体图形,随着支撑想象立体图形条件的减少,学生想象的空间和难度越来越大。直至最后不同形状的蔬菜怎么切一刀能切出想要的形状,为什么水杯不设计成球性?从直观到抽象,从图形到实物的交替想象,有层次的游戏活动助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北京版一年级上册三 认识10以内的数获奖教案,共3页。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4 认识图形(一)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版一年级上册六 认识图形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参与,课中研讨,拓展练习,小结,欣赏图形中感受价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