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实验题专题训练(3)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25651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凸透镜实验题专题训练(3)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25651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凸透镜实验题专题训练(3)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25651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时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时训练,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实验题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可在凸透镜后方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凸透镜的_____________。
(2)如图甲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像的性质是__________。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3)保持烛焰和光屏位置不变,取走凸透镜,则光屏上(____)
A.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B.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C.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D.不成像
(4)保持烛焰和光屏位置不变,在原凸透镜位置换上另一个透镜模拟近视眼的成因。接着小莉和小华分别用自己的近视眼镜来模拟视力矫正。小莉的眼镜放在透镜前时,像仍成在光屏前方:小华的眼镜放在透镜前时,光屏上恰能成清晰的像.整个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四块透镜如图乙所示,则放小华的眼镜时,实验所用的两块透镜分别是____________(填编号)。
2.小叶想要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采用的装置如图所示。
(1)现有甲、乙、丙三个凸透镜,它们的焦距分别为50cm、25cm、15cm,实验时应该选择______凸透镜(选填“甲”、“乙”或“丙”);
(2)在实验过程中,先将光具座放到水平桌面上,调整蜡烛火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保持凸透镜处于50cm刻度线位置不变。把点燃的蜡烛放在1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______的实像;(选填“放大”或“缩小”)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40cm刻度线处,小叶不管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没有得到烛焰的像,原因是物距小于焦距时,物体通过凸透镜不能成______像(选填“实”或“虚”)。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下表是小华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
(1)根据第1次实验时所成像的特点,生活中的______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2)由第2次实验可知,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3)第3次实验时,像距是______cm,判断依据是______。
(4)第3次实验时,小华将一远视眼镜紧贴在凸透镜的前面,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
(5)如图所示,保持蜡烛位置(在10cm处)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______(选填“A”或“B”)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4.小明用一个焦距为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如图:
(1)实验前,让平行光束垂直镜面射入倒扣的烧杯中(如图甲),从烟雾中可以观察到凸透镜对光有______(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应调节烛焰、凸透镜与光屏中心在______上。
(3)当装置如图乙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那么光屏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______。
A. B. ·C.
(4)实验中蜡烛在原来的位置越烧越短,则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______(选填“往下移”、“不变”或“往上移”)。
(5)若将印有字母“F”的纸片(图丙)放在离凸透镜的地方,我们能看到的清晰的像是图丁中的______(请填序号)。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请完成下面问题:
(1)小明设计的实验报告(部分)如下,请填写空格处的内容。
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凸透镜、光屏、光具座 、蜡烛和火柴等。
实验步骤:
1记录凸透镜的焦距;
2安装和调试实验装置时,应使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______;
3固定凸透镜的位置,将蜡烛放在适当的位置后,移动______找像,在移动过程中,眼睛要注意观察光屏上的像直到清晰为止;
测量并记录此时的______。
……
(2)实验过程中他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此实验现象可以说明______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此时的物距u为______cm,像距v为______cm。
6.实验课上,同学们自制了一个研究不同光学元件成像情况的组合件。图甲中,“插槽”可插入不同光学元件,“内筒”固定,“外筒”可左右横向移动,外筒上的“半透明薄膜”可作光屏。图乙中光学元件分别是:①凸透镜、②平面镜、③钻有小孔的遮光板。
(1)点燃蜡烛,当插入某光学元件后,人眼立即在薄膜上看到清晰的像,有同学猜想插入的光学元件一定是③,若要验证该同学的猜想,可进行的操作是:______,若原来清晰的像______(选填“变模糊”或“依然清晰”),则猜想正确;
(2)若插入某光学元件后,无论怎样移动外筒都不能在薄膜上看到像,且薄膜上暗淡且亮度不变,说明插入的是______(填序号);
(3)若插入①,将外筒向右移动后,薄膜上原来模糊的像变清晰, 此时的成像规律与______(选填“放大镜”、“照相机”或“幻灯机”)原理相同。此时,将蜡烛和外筒同步(速度相同)向左移动,在薄膜上能看到______ 。
A.一直清晰的像 B.一次清晰的像 C.一直模糊的像
7.在某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使用的凸透镜焦距是15cm。
(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______;
(2)如图所示,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25cm刻度线位置时,光屏应在______(选填“Ⅰ”、“Ⅱ”或“Ⅲ”)区域内左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倒立的实像,______(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若再向左移动蜡烛,要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需将光屏______(选填“向左”或“向右”)移动。
8.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小明让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_____cm。
(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光屏上烛焰的像上移了一段距离,在没有移动器材的情况下,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小明所用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若将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刻度为50cm的位置处不变,把蜡烛放在刻度为35cm处,光屏右移,可接到倒立、___________(选填“缩小”或“放大”)的实像,利用此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患了近视的小玉同学将自己的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前,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4)如图丙所示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成像时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成实像时物距逐渐减小,像距逐渐___________(选填“减小”或“增大”)。
9.探究小组的同学们进行光学实验小组的同学。
(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时,如图甲所示,先把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硬纸板垂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垂直于镜面;
(2)如图甲所示,使一束光线贴着纸板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沿另一方向射出。测量并记录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度数,改变入射角的度数,多次测量并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光在反射时,反射角______入射角。多次测量的目的是______(选填“减小误差”或“探究普遍规律”);
(3)如图乙所示,把纸板沿向后折,我们在纸板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______;
(4)接下来同学们又一起探究了“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如图所示,让一束平行光线沿主光轴方向射向凸透镜,经凸透镜折射后在光屏上会聚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5)如图丙所示,此时光屏上成有蜡烛清晰的像。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保持不变,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凹透镜,如图丁所示。则应向______移动光屏,光屏上才能重新得到蜡烛清晰像。利用这一原理可以用来矫正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在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物体遮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得到蜡烛完整的像。
10.小杨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他选用焦距为15厘米,10厘米的两个透镜,高度H为3.00厘米的发光体进行实验,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和表二中。
(1)根据实验序号1、2、3、4、5或7、9、10数据中物距u、像距v、像高h的变化情况,可得出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_____。
(2)根据实验序号2与5或7与9的数据,发现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当_____,像与物体的距离相同。
(3)进一步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请你推断实验序号6中的物距u为_____厘米,像与物体的距离为_____厘米。
(4)进一步分析表格中的像距v、物距u、像高h、物高H的关系,可推断实验序号8中的像高为_____厘米。
实验次数
物距u/cm
像距v/cm
1
30
15
2
20
20
3
15
4
5
/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
30°
2
45°
45°
3
60°
60°
表一(焦距15厘米,物高H=3.00厘米)
表二(焦距10厘米,物高H=3.00厘米)
实验序号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像高h(厘米)
像与物体的距离(厘米)
实验序号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像高h(厘米)
像与物体的距离(厘米)
1
20.0
60.0
9.00
80.0
6
60.0
15.00
2
22.5
45.0
6.00
67.5
7
14.0
35.0
7.50
49.0
3
30.0
30.0
3.00
60.0
8
18.0
22.5
40.5
4
40.0
24.0
1.80
64.0
9
35.0
14.0
1.20
49.0
5
45.0
22.5
1.50
67.5
10
60.0
12.0
0.60
72.0
参考答案
1.焦距 B D ①③
【详解】
(1)[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会将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该透镜的焦点,从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透镜的焦距。
(2)[2]分析图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又能在光屏上成像,说明物体放在了该透镜的两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CD不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故选B。
(3)[3]保持烛焰和光屏位置不变,取走凸透镜,光直接照射到光屏上,不能被会聚成像,所以此时光屏上不成像。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4)[4]由题可知,保持烛焰和光屏位置不变,在原凸透镜位置换上另一个透镜模拟近视眼的成因。形成近视眼是因为眼睛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四块透镜中的①②为凸透镜来模拟眼睛,是由②换成了①;小华的眼镜放在透镜前时,光屏上恰能成清晰的像,说明小华的眼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比小莉的大,是凹透镜中的③。故实验所用的两块透镜分别是①③。
2.丙 缩小 实
【详解】
(1)[1]光距座总长100cm,物像之间最小距离为4f,即
可求得
而当f=25cm时,只能成一个倒立、等大实像,若要探究放大、缩小的实像,只能选焦距为15cm的透镜,故选丙。
(2)[2]透镜焦距为15cm,蜡烛放在15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为35cm,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3]将蜡烛放在40cm处时,物距小于焦距,此时不管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无像,因为所成像为正立、放大、虚像。
3.照相机 10 30 折射光路是可逆的 靠近 B
【详解】
(1)[1]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实像,是照相机原理。
(2)[2]由第2次实验数据可知,u=v=20cm,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凸透镜的焦距f=10cm。
(3)[3][4]比较1、3实验数据可知,第1次实验的像距等于第3次实验的物距,因此第3次实验的像距等于第1次实验的物距,即表格中像距为30cm,判断的依据是光折射时,光路可逆。
(4)[5]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如果此时把远视眼镜放在该凸透镜前,使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提前会聚,所以要想接到清晰的像,光屏要靠近透镜。
(5)[6]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此时u<f,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接不到,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与成像物体同侧,所以应从B处观察。
4.会聚 同一高度 B 往上移 A
【详解】
(1)[1]由图可知,光线会聚了,所以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2]根据实验的要求,烛焰、光屏,透镜中心在同一高度上,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3)[3]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此时的像是倒立、缩小的,故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故光屏离凸透镜的距离(即像距)大于10cm,小于20cm,选B。
(4)[4]蜡烛由于燃烧逐渐变短,光屏上的像逐渐向上移动,为了使像完整的成在光屏的中央,可将光屏向上移动或将蜡烛向上移动,或者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5)[5]此时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选A。
5.同一水平高度上 光屏 像距 照相机 30.0 20.0
【详解】
(1)[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实验前要调节烛焰中心、光屏中心和凸透镜中心使三者在同一高度上。
[2][3]将蜡烛固定好位置后,要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的像最清晰,此位置就是像的位置,然后记录凸透镜和光屏间的距离即为像距。
(2)[4]观察光屏可知,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5][6]由图可知,物距是
40.0cm-10.0cm=30.00cm
像距是
60.0cm-40.0cm=20.00cm
6.移动外筒 依然清晰 ② 幻灯机 B
【详解】
(1)[1][2]因平面镜所成像为虚像,薄膜上不能接收,故排除,要区分是凸透镜成像还是小孔成像,可进行的操作是:将外筒左右移动,若原来清晰的像依然清晰,则为小孔成像,猜想正确。
(2)[3]若插入某光学元件后,无论怎样移动外筒都不能在薄膜上看到像,且薄膜上暗淡且亮度不变,故此时薄膜上不能接收到像,即所成像为虚像,故插入的是②。
(3)[4][5]插入①时,将外筒向右移动,像变清晰,由图中可知,此时像距大于物距,故所成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的成像规律与幻灯机原理相同,此时,将蜡烛和外筒同步向左移动较长的距离,则此时物距由f2f逐渐减小,当u=v=2f时,可以在薄膜上看到一次清晰的像,故AC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7.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Ⅲ 放大 投影仪 向左
【详解】
(1)[1]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2][3][4]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25cm刻度线位置时,物距为
50cm-25cm=25cm
物距处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小的实像,投影仪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此时像距大于2f,所以应该在Ⅲ区。
[5]当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物距变大,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像距应变小,所以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左移动。
8.10.0 蜡烛在燃烧过程中不断缩短,烛焰向下移动 放大 投影仪 右 增大
【详解】
(1)[1]如图甲,小明让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此光斑就是凸透镜的焦点,则凸透镜的焦距
f=20.0cm-10.0cm=10.0cm
(2)[2]实验时在没有移动器材的情况下,发现光屏上烛焰的像上移了一段距离,原因是蜡烛在燃烧过程中不断缩短,烛焰向下移动了。
(3)[3][4]如图乙所示,若将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刻度为50cm的位置处不变,把蜡烛放在刻度为35cm处,则物距是15cm,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移动光屏会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利用此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制成的光学仪器是投影仪。
[5]近视眼镜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若将近视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前,则像距会变大,为了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应将光屏向右移动。
(4)[6]由图丙可知,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逐渐减小,像距逐渐增大。
9.等于 探究普遍规律 在同一平面内 10.0 右 近视 能
【详解】
(2)[1]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一次实验存在偶然性,不能得出普遍规律,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探究普遍规律。
(3)[3]纸板NOE和纸板NOF在同一平面内可以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将纸板NOF沿ON向后折一个角度,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这说明: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4]让一束平行光线沿主光轴方向射向凸透镜,经凸透镜折射后在光屏上会聚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的位置就是焦点的位置,如图所示,焦距为10.0cm。
(5)[5][6]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凹透镜,使光线发散,成像会远离凸透镜,则应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才能重新得到蜡烛清晰像;近视眼成像落在视网膜前,利用这一原理可以用来矫正近视。
[7]如果用不透明的物体遮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下半部分的光线仍能会聚成像,光屏上能得到完整的像,只是像比之前要暗些。
10.见详解 物距u与像距v互换时 12.0 72.0 3.75
【详解】
(1)[1]根据实验序号1、2、3、4、5或7、9、10数据可知,光屏上得到的都是实像,所以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u越大,像距v越小,像高h越小。
(2)[2]根据分析实验序号2与5或7与9的数据可知,物距像距恰好互换了,此时像与物体距离一样,可得物距u与像距v互换时,像与物体的距离相同。
(3)[3][4]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所以实验6与实验10物距u与像距v互换,所以实验6中的物距u为12.0cm,像与物体的距离为
L=12.0cm+60.0cm=72.0cm
(4)[5]在实验序号1中,像距与物距的比值
像的高度与物体的高度的比值为
在实验序号2中,像距与物距的比值
像的高度与物体的高度的比值为
在实验序号3中,像距与物距的比值
像的高度与物体的高度的比值为
依此类推,根据以上数据可知,由此可知,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与物距u的比值等于像高h与物高H的比值;所以实验序号8中像距和物距的比值为
则
所以h=3.75cm。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沪教版2.3 透镜成像课堂检测,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教版八年级上册2.3 透镜成像课后作业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达标测试,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