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8课群落及其演替学案新人教版
展开一、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要点:①相同时间;②一定地域;③各种生物种群。
(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
(1)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
(2)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同。
(3)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优势种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群落的种间关系(连线)
提示:①—c—Ⅲ ②—b—Ⅳ ③—d—Ⅰ ④—a—Ⅱ ⑤—e—Ⅴ
4.群落的空间结构
5.群落的季节性: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阳光、温度、水分等的季节性变化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6.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实验原理
(1)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实验流程
三、群落的主要类型
1.荒漠生物群落
(1)分布:极度干旱区。
(2)特点: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
(3)生物特点:具有耐旱的特性。
2.草原生物群落
(1)分布: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
(2)特点: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3)生物特点:草原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3.森林生物群落
(1)分布:湿润或较湿润地区。
(2)特点: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
(3)生物特点:动物多营树栖和攀缘生活。阳生植物能吸收比较强的阳光,阴生植物叶薄、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适应在弱光条件下生存。
4.湿地生物群落: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
四、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类型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4.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和退牧还草,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
1.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
(1)一个池塘中的各种鱼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2)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3)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斗争,捕食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4)一个群落在不同季节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的。(×)
2.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1)生物群落包括荒漠生物群落、草原生物群落和森林生物群落。(×)
(2)沙漠植物的根系较短。(×)
(3)森林中的动物大多会打洞,具有较强的奔跑能力。(×)
(4)森林中的阴生植物叶片较厚。(√)
3.群落演替可以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2)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火山岩上。(√)
(3)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4)冰川泥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5)若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会形成森林。(×)
群落的结构
近年来“美丽乡村”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根本的治理。原来的臭水沟中清淤后种植了荷花,河中可见鱼儿游动,也见到了野鸭等动物的身影。河两岸种植了柳树等绿化树木,沿河两岸的道路硬化后成了人们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1)河中央、河边、河岸处分布着不同的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的哪一方面?
答案:水平结构。
(2)河水表面宽大的莲叶对水中藻类的数量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答案:莲叶起到遮光作用,会抑制藻类数量的增加。
(3)你所看到的植物、动物是否构成群落?为什么?
答案:不构成。群落应包含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包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如细菌等。
1.群落的种间关系比较
2.正确区分两组易混淆的概念
(1)寄生与腐生
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获取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获取营养物质。
(2)捕食与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并不以获取对方当食物为目的;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
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①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②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物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
考向1| 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物种丰富度
1.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处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纯茶园里只有茶树一个物种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物种丰富度在6月份时最大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里的物种数目
C 解析:据题图分析可知,纯茶园里物种有20个左右,A项错误;10月份的杉茶间作园的物种数目最多,但并不能说明此时各物种的种群密度最大,B项错误;6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目最多,即物种丰富度最大,C项正确;人类对茶园进行除草和喷施农药等活动能减少茶园中的物种数目,D项错误。
考向2| 群落的种间关系
2.(2020·山东卷)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 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B 解析:甲藻单独培养时,其种群数量呈“S”形曲线增长,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2.0×106个,则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其种群数量为K/2,即约为1.0×106个,A正确;分析题图知,混合培养在10~12天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此时食物不足、空间有限等,种内竞争更加激烈,B错误;乙藻单独培养时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形,C正确;混合培养时甲藻的种群增长曲线仍为“S”形且K值变化较小,但乙藻的种群增长曲线不再是“S”形,且在竞争中被淘汰,故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D正确。
考向3| 群落的结构
3.(2020·江苏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C 解析: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生态系统,A错误。五点取样法是随机取样法(样方法)的一种,是估测种群密度、物种数的方法,常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不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B错误。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荷塘中鸟类的分布主要受植物(食物或栖息地)、动物(食物或天敌)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光照主要影响植物的分层现象,D错误。
【易错提醒】明辨对群落结构认识的三个易误点
(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竹林中的竹子属于同一种群,不具有群落的空间结构。
(2)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3)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注意区分丰富度的两种统计方法
(1)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
(2)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2.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
(1)诱虫器(图A)该装置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件,该装置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图B)该装置中纱布的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3.样方法、取样器取样法、抽样检测法的区别
(1)样方法一般是针对植物和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如蚜虫,取样器取样法是针对土壤中的小动物,抽样检测法针对单独的细胞或微生物,各有侧重。
(2)取样器取样法用于调查物种丰富度,样方法和抽样检测法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出种群的数量。
考向1| 实验过程与注意事项
1.为了对土壤动物的丰富度进行统计,下图A、B、C、D 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
A 解析:土壤动物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因此要让土壤动物从上面漏斗中转移到下面的收集瓶中,漏斗中的环境应有光、干燥、高温。对比4个选项,A选项中热光源能同时满足有光和高温两个条件。
考向2| 实验拓展与应用
2.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农用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
注:第1层为距地表0~5 cm;第2层为距地表5~10 cm;
第3层为距地表10~15 cm。
A.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
C.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
D 解析:土壤动物群落调查不适合采用标记重捕法,A项错误;由题表可知,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和农用地相同土层的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B项错误;第1层土壤中,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的动物个体数与农用地的动物个体数存在明显的差异,C项错误。
群落的演替
1.演替过程分析(以裸岩上开始的初生演替为例)
2.明辨关于群落演替的三个易误点
(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
3.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分析
考向1| 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
1.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演替的先后顺序:乙→丙→甲→丁
B.生物多样性:丁>甲>丙>乙
C.此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此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D 解析:在废弃鱼塘中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演替过程应为丁→甲→丙→乙,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
考向2| 群落演替的趋势分析
2.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该群落只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C.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
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减小
C 解析: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项错误;该群落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B项错误;题图显示,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岩石体积也增大,D项错误。
命题生长点1 群落的结构
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
答案:b处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
命题生长点2 群落的种间关系
图1、图2、图3分别表示阔叶林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种间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图1 图2 图3
A.图1表示种间竞争关系,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均呈“S”形增长
B.图2表示捕食关系,其中甲为被捕食者
C.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可用图3表示
D.研究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解析:图1表示种间竞争关系,实线表示的种群数量先升高然后逐渐降低至0,该种群不呈“S”形增长,A错误;图2表示捕食关系,其中甲的数量明显多于乙,且甲的数量先增加先减少,故甲为被捕食者,B正确;图3中两种群个体数呈现同升同降的同步性变化,故图3表示的是互利共生关系,C正确;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元,研究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D正确。
命题生长点3 群落的演替
“沧海桑田”的变化描述了由c到b的动态变化过程,该过程属于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
答案:次生演替。
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技巧
(1)若两种生物的最大数量有明显差异,一般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如图1中A为被捕食者。
(2)若两种生物数量相当,则从变化趋势看,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到达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如图2中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
生物种间关系曲线模型辨析
(1)同升同降→互利共生
(2)eq \a\vs4\al(一升,一降)eq \b\lc\{(\a\vs4\al\c1(一方灭绝→种间竞争,两方皆存→寄生))
(3)eq \a\vs4\al(交替,升降)eq \b\lc\{(\a\vs4\al\c1(此消彼长→种间竞争,升降先后相随→捕食))
“三看法”判断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课程标准要求
学业质量水平
2.1.4 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
2.1.5 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2.1.6 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
1.通过分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及生命系统发展与稳态的观点。(生命观念)
2.通过分析种间关系的模式图,培养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群落演替的特征,培养归纳与总结的思维习惯。(科学思维)
3.通过“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实验,掌握科学研究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力。(科学探究)
4.通过总结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社会责任)
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表现
分层现象
镶嵌分布
影响因素
植物:光照强度
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意义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①从来没有过植物覆盖;
②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经历
阶段
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多
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
速度
缓慢
较快
方向
形成新群落
恢复原来的群落
过程
裸岩上的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实例
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共同
点
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比较
曲线模型
营养关系图
举例
原始
合作
—
海葵和寄居蟹
互利
共生
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
蛔虫与人
种间
竞争
牛与羊,农作
物与杂草
捕食
狼与兔,青
蛙与昆虫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人工广场
绿地
14
8
3
182
74
22
某植物园
13
7
4
190
92
18
农用地
11
8
4
92
113
21
方向
简单→复杂→稳定
复杂→简单→稳定
实例
大多数自然群落
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
能量变化
增加并趋向于稳定
减少并趋向于稳定
物质变化
生活实践情境
下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9单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9单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含解析),共23页。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31课群落及其演替学案: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31课群落及其演替学案,共2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细节命题,方法规律,命题动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9单元第31课群落及其演替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总复习第9单元第31课群落及其演替学案,共1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细节命题,方法规律,命题动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