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期中模拟试卷(广西版)(解析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期中模拟试卷(广西版)(解析卷),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绝密★启用前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中模拟试卷(广西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 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葡萄风干成葡萄干 B. 葡萄榨成葡萄汁
C. 葡萄酿成葡萄酒 D. 葡萄脱皮
【答案】C
【解析】解:A. 葡萄风干成葡萄干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 葡萄榨成葡萄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 葡萄酿成葡萄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 葡萄脱皮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2. 某同学在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后,得出了以下结论。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给固体物质加热时,试管口应向上倾斜,以防物质滑出试管
B. 没有说明用量时,取用液体药品的体积一般为1∼ 2mL
C. 用胶头滴管取液后,要平放或倒置,以防液体流出
D. 用滴瓶上的滴管吸取试剂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技能,难度不大,理解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题关键。
【解答】
A.给固体物质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A项错误;
B.没有说明用量时,取用液体药品的体积一般为1∼ 2mL,B项正确;
C.用胶头滴管取液后,胶头滴管应该正放,不能平放或倒置,防止药液倒流腐蚀胶帽,C项错误;
D.滴瓶上的滴管用后不能用清水冲洗,D项错误。
3. 给50mL液体加热,需要使用的仪器是下列中的( )
①试管 ②烧杯 ③试管夹 ④酒精灯 ⑤蒸发皿 ⑥石棉网 ⑦铁架台(带铁圈) ⑧坩埚钳
A. ① ③ ④ B. ② ④ ⑦ C. ② ④ ⑥ ⑦ D. ④ ⑤ 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液体加热,难度不大,理解液体加热需要使用的仪器是解题关键。
【解答】
给50mL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较大,应选用烧杯,烧杯不能直接加热,还应选择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圈)及作热源的酒精灯。
故选C。
4. 用高锰酸钾和氯酸钾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时,当不再有氧气产生时,试管内的固体物质有( )
A. 一种 B. 两种 C. 三种 D. 四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分解后的固体剩余物,掌握高锰酸钾和氯酸钾的分解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中: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加热氯酸钾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是:氯酸钾氯化钾+氧气,,则用高锰酸钾和氯酸钾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时,最终的固体物质有三种:锰酸钾、二氧化锰、氯化钾。
5. 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物质是( )
A. 木炭 B. 红磷 C. 硫 D. 铁
【答案】C
【解析】解: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 C。
6. 人类离不开空气,下列有关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洁净的空气是纯净物
B. 空气中主要气体的体积分数由大到小依次是:O2、N2、CO2
C. 氮气能支持燃烧
D. 在氧气里点燃细铁丝可发生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答案】D
【解析】解:A、洁净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空气中主要气体的体积分数由大到小依次是:N2、O2、CO2,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氮气不能支持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D、在氧气里点燃细铁丝可发生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7.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甲图是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乙图摘自元素周期表。据此判断列出叙述正确的是( )
A. 硒原子质量为78.96g B. y = 4
C. Se是非金属元素 D. 硒与氧位于同一周期
【答案】C
【解析】解:A.图中只能得出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且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A项错误;
B.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为34,甲图是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则x=34,34=2+8+18+y,y=6,B项错误;
C.Se是硒元素的元素符号,“硒”是“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C项正确;
D.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硒元素的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则在元素周期表中,该元素位于第四周期,而氧元素位于第二周期,D项错误。
8. 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 分子都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
C.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没有改变
D. “热胀冷缩”现象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降而变化
【答案】A
【解析】解:A. “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正确;
B. 分子不一定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由同种元素构成,错误;
C. 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形成新的分子,错误;
D. “热胀冷缩”现象说明分子的间隙随温度的升降而变化,错误。
故选A。
9.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
A. 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B.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C. 气体可以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D.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答案】A
【解析】略
10. 下列做法违背节水理念的是( )
A. 防止水龙头滴漏 B. 采用大水漫灌农作物
C. 使用节水器具 D. 循环利用工业用水
【答案】B
【解析】解:A.防止水龙头滴漏可以节约用水,不合题意;
B.采用大水漫灌农作物会造成大量的水蒸发、渗漏,会造成水的浪费,符合题意;
C.使用节水器具可以节约用水,不合题意;
D.循环使用工业用水可以节约用水,不合题意。
故选:B。
根据节约用水的具体做法来分析解答。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知识等。
11. 下列做法中,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 )
A. 使用节水型马桶 B. 工业废水直接排放
C. 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D. 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
【答案】A
【解析】解:A、使用节水型马桶,可以节约用水,有利于保护水资源,故选项正确.
B、工业废水直接排放,会造成水体的污染,不利于保护水资源,故选项错误.
C、生活污水任意排放,会造成水体的污染,不利于保护水资源,故选项错误.
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会造成水体的污染,不利于保护水资源,故选项错误.
故选:A.
保护水资源要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水资源的污染、保护和利用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考查的热点,了解节约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2. 在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氮气且不被人体吸收
B. 证明呼出的气体含较少氧气的依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燃着木条燃烧更旺
C. 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水蒸气较多的依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出现水雾
D. 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依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B
【解析】解:A、空气中有氮气而氮气不被人体吸收,故呼出气体中含氮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B、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少的证据,燃着的木条熄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C、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出现水雾,说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较多,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3. 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可能原因有: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⑤加热时没有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⑥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液体的中下部。其中与之相关的是( )
A. ①③⑤⑥ B. ②④ C. ②③⑥ D. 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根据给试管内物质加热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不会引起试管炸裂;
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引起试管炸裂;
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引起试管炸裂;
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会使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喷出,不会引起试管炸裂;
⑤加热液体预热后没有再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不会引起试管炸裂;
⑥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内的液体的中下部,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使试管炸裂。
故选:C。
14.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
B. 白磷的作用是消耗试管中的氧气
C. 白磷熄灭,试管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D. 最终量筒中液面约降至40mL刻度线处
【答案】D
【解析】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以防装置漏气造成结果不准确,故 A选项正确;白磷燃烧是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白磷的作用是消耗试管中的氧气,故B选项正确;白磷熄灭,试管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以防测定结果偏小,故C选项正确;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130mL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为130mL×1/5= 26mL,最终量筒中液面约降至50mL−26mL=24mL刻度线处,故D选项错误。
15. 如图为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所用红磷的量要尽量少
B. 用酒精灯点燃红磷,为安全起见可慢慢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
C. 红磷燃烧一段时间,熄灭后立刻松开弹簧夹
D. 正确操作将观察到消耗的气体与剩下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 4
【答案】D
【解析】为了将集气瓶内的氧气完全耗尽,实验所用的红磷必须足量,故A错误;用酒精灯点燃红磷,要将燃烧匙快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瓶塞,以防空气受热膨胀逸出,造成测定结果偏大,故 B错误;红磷燃烧一段时间,熄灭后冷却至室温后才能松开弹簧夹,故 C错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足量的红磷已经将集气瓶内的氧气完全耗尽,所以正确操作将观察到消耗的气体与剩下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4,故D正确。
16. 归纳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
A. Na+、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则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都是离子
B. 分子由原子构成,则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C. 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同种元素
D. 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答案】D
【解析】解:A、Na+、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但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都是离子,也可能是稀有气体的原子,故选项推理错误。
B、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分子一定比组成它的原子大,故选项推理错误。
C、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不一定属同一种元素,比如水分子和氖原子都含有10个质子,故选项推理错误。
D、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故选项推理正确。
故选D。
17. 下列关于物质组成与构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中核外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是决定原子构成物质的关键因素
B. 原子在分子中的配置(原子的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决定了分子的种类
C. 化学元素只有一百多种,却组成了所有的化学物质
D. 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元素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答案】D
【解析】解:A、原子中核外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是决定原子构成物质的关键因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在分子中的配置(原子的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决定了分子的种类,故选项说法正确。
C、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化学元素只有一百多种,却组成了所有的化学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D、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质子数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 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城市生活废水可直接排入河流
B. 洗手后应及时关闭水龙头
C. 严禁使用一切化肥,以防止水体污染
D. 宁波地区水资源充足,可以不用节约用水
【答案】B
【解析】解:A、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会污染水资源,故做法不正确;
B、及时关闭水龙头可以节约用水,做法正确;
C、合理使用化肥可以防止水体污染,但不能禁止,做法不正确;
D、淡水资源缺乏,要节约用水,做法不正确。
故选:B。
A、根据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会污染水资源解答;
B、根据及时关闭水龙头可以节约用水解答;
C、根据合理使用化肥可以防止水体污染解答;
D、根据淡水资源缺乏解答。
水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资源,我们一定要好好利用,好好保护。
19. 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比较MnO2和Fe2O3对双氧水分解的效果
B. 区分硬水和软水
C.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D. 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答案】D
【解析】解:A、图中实验,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不同,不能比较MnO2和Fe2O3对双氧水分解的效果,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图中实验,加入硬水和软水的体积不同,不能正确体现对比这种科学思想,不能用于区分硬水和软水,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分别向50mL冷水、50mL热水中滴加一滴红墨水,热水中红墨水扩散的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A、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进行分析判断。
B、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进行分析判断。
C、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
D、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20. 如图所示装置,有洗气、储气等用途,在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也用了类似的装置,并在装置中盛放大约半瓶蒸馏水。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b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胶管
B. a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胶管
C. 该装置可用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和输出的速度
D. 该装置可以为病人呼吸的氧气加湿,有利于病人的呼吸
【答案】B
【解析】解:A、b导管应该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胶管,故A正确;
B、a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胶管,会导致水进入鼻孔,故B错误;
C、根据a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和冒出气泡的快慢可以判断该装置是否有氧气输出和输出氧气的速度,故C正确;
D、该装置可以为病人呼吸的氧气加湿,有利于病人的呼吸,故D正确。
故选:B。
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如果钢瓶中的氧气从a进入该装置时,a导管口会有大量的气泡冒出,通过冒出气泡的多少,可以判断输出氧气的速度,为医生提供间接的数据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从氧气的性质、装置的特点等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7.0分)
21. 根据如图所示仪器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的名称:c______,d______.
(2)先量取2mL水,再加热至沸腾,需要上述仪器中的______(填编号),除此以外,整个实验过程还需要的仪器有试管夹和______(写仪器名称).
【答案】漏斗 酒精灯 abd 试管夹、量筒
【解析】解:(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可知:c漏斗;d酒精灯;
(2)量取2mL液体,应选用与2毫升相近的量程,则应选10毫升量程的量筒,量取液体的最后要用胶头滴管添加;加热需用到试管且需要试管夹加持试管.
需要上述仪器中的试管、胶头滴管、酒精灯;除此之外还需要的仪器是试管夹、量筒.
答案:
(1)c漏斗;d酒精灯;
(2)abd;试管夹、量筒.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解答;
(2)根据给液体加热所需仪器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2.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请回答:
(1)按如图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______。该实验装置存在明显不足,改进措施是 ______。
(2)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进而分析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会烧得更旺是由于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 ______。
【答案】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在集气瓶底加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氧气的浓度不同,现象不同 氧气
【解析】解:(1)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该实验装置存在明显不足,改进措施是在集气瓶底加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以防止铁燃烧形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故填: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在集气瓶底加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2)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的浓度不同,现象不同,进而分析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会烧得更旺是由于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故填:氧气的浓度不同,现象不同;氧气。
(1)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为了防止铁燃烧形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应该在集气瓶底加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2)氧气的浓度不同,现象不同。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3. 美国两位科学家利用碘元素,借助放射学进行了“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揭开了“细胞如何感知周围环境”之谜,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如图一、图二是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由图一可知碘元素属于______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碘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碘元素的质子数______;
(2)根据图二中的信息可知,碘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填“得”或“失”)电子而形成碘离子,碘离子属于______(填“阴”或“阳”)离子,其符号是______。
(3)如图三中微粒与碘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填字母),属于稳定结构的是______。
【答案】(1)非金属;126.9;53;
(2)得;阴;I−;
(3)B;C。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信息来分析;
(2)根据碘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来分析;
(3)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1)由碘元素的汉字偏旁“石”可知,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其相对原子质量的126.9;碘元素的质子数=原子序数=53;
(2)观察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一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其符号是I−;
(3)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碘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B微粒的最外层电子数也为7,则与碘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B;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微粒具有稳定结构,则属于稳定结构的是C。
24. 化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1)食品包装袋常充氮气以防腐,所用氮气的性质是 ______。
(2)泡上一壶铁观音细细品味,是闽南百姓的休闲习惯,“闻香”是品茶一道程序,请从微观角度解释闻到茶香的原因 ______;泡茶过程中,将茶叶与茶水分离的过程类似于化学实验的______操作。
(3)野外探险中发生危险状况是,发射求救信号弹会让搜救人员掌握遇险地点,其主要成分中含有金属镁,试写出该物质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答案】稳定 分子在不断运动 过滤 2Mg+O2− 点燃 2MgO
【解析】解:(1)食品包装袋常充氮气以防腐,所用氮气的性质是稳定;
(2)“闻香”是品茶一道程序,从微观角度解释闻到茶香的原因是:分子在不断运动;过滤可以将不溶性固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所以泡茶过程中,将茶叶与茶水分离的过程类似于化学实验的过滤操作;
(3)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化学方程式为:2Mg+O2− 点燃 2MgO。
故答案为:(1)稳定;
(2)分子在不断运动;过滤;
(3)2Mg+O2− 点燃 2MgO。
(1)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进行分析;
(2)根据分子的性质和固液分离的操作进行分析;
(3)根据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进行分析。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然后找出反应物、生成物,最后结合方程式的书写规则书写方程式。
25. 如图所示是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装置,气密性良好,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瓶中并塞紧塞子;待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1)红磷燃烧的现象:______,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 ______。
(2)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能够进入到集气瓶中的原因是:______。
(3)实验结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可能的原因之一是 ______。
【答案】燃烧,放热,产生白烟 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或P+O2→点燃P2O5 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瓶内气压减小 红磷不足
【解析】解:(1)红磷燃烧的现象:燃烧,放热,产生白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或P+O2→点燃P2O5。
故填:燃烧,放热,产生白烟;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或P+O2→点燃P2O5。
(2)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能够进入到集气瓶中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瓶内气压减小。
故填: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瓶内气压减小。
(3)实验结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可能的原因之一是红磷不足。
故填:红磷不足。
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不能和空气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6. 根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一个金原子中的质子数是 ______,中子数是 ______。
(2)上述微粒结构示意图中,属于原子的是 ______(填字母,下同),属于阳离子的是 ______。
【答案】79 118 AB C
【解析】解:(1)一个金原子中的质子数是79,中子数是:197−79=118。
故填:79;118。
(2)上述微粒结构示意图中,属于原子的是AB,是因为它们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阳离子的是C,是因为C中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
故填:AB;C。
(1)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带正电荷的离子是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是阴离子。
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三、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27. X、Y、Z、W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X的单质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且是一种清洁能源,Y是一种黑色固体,其单质具有吸附性,Z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W单质的液态在医疗上常用作冷冻麻醉剂。
(1)画出Y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______ ;X是 ______ (填化学式);
(2)Z发生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 ______ ;
(3)W的单质是 ______ (填化学名称)。
【答案】 H2 2H2O− 通电 2H2↑+O2↑ 氮气
【解析】解:(1)X、Y、Z、W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X的单质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且是一种清洁能源,所以X是氢气,Y是一种黑色固体,其单质具有吸附性,所以Y是碳,Z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所以Z是水,W单质的液态在医疗上常用作冷冻麻醉剂,所以W是氮气,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Y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X是H2;
(2)Z发生的分解反应是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 通电 2H2↑+O2↑;
(3)W的单质是氮气。
故答案为:(1);H2;
(2)2H2O− 通电 2H2↑+O2↑;
(3)氮气。
根据X、Y、Z、W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X的单质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且是一种清洁能源,所以X是氢气,Y是一种黑色固体,其单质具有吸附性,所以Y是碳,Z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所以Z是水,W单质的液态在医疗上常用作冷冻麻醉剂,所以W是氮气,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9.0分)
28. 某校实验小组同学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含量有什么不同这一课题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二氧化碳的性质: ①能溶于水, ②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不支持燃烧。
【收集气体】收集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设计方案】用大小相同的两个塑料瓶收集气体
方案1:排水法收集 先将软塑料瓶装满水,将塑料管小心地插入里面,缓缓吹气
方案2:用塑料瓶收集 先将软塑料瓶压扁,然后缓缓向里面吹气
【提出问题】你选择的方案是 (填“方案1”或“方案2”),理由是 。
【继续思考】若活动小组要检测蔬菜大棚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请你设计一种收集大棚气体样品的方法。
。
探究环节1 比较两种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过程]将粗细相同的 细木条同时分别伸入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塑料瓶中,观察火焰的大小和燃烧时间的长短。
[实验现象]伸入盛有呼出气体中的细木条燃烧的火焰小,燃烧时间短。
[实验结论]
探究环节2 比较两种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设计实验]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 ,振荡,观察是否有浑浊出现。
[观察现象]滴入呼出气体样品中的石灰水变浑浊,滴入空气样品中的石灰水无浑浊出现。
[实验结论] 中二氧化碳含量多。
【答案】【提出问题】方案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继续思考】将塑料瓶装满水后在大棚内倒掉,再盖上盖子
探究环节1:[实验过程】燃着的
【实验结论】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少
探究环节2:[设计实验】澄清石灰水
【实验结论】呼出气体
【解析】解:
【提出问题】选择的方案是方案2,理由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继续思考】若活动小组要检测蔬菜大棚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收集大棚气体样品的方法为:将塑料瓶装满水后在大棚内倒掉,再盖上盖子。
探究环节1 比较两种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过程]将粗细相同的燃着的细木条同时分别伸入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塑料瓶中,观察火焰的大小和燃烧时间的长短。
[实验现象]伸入盛有呼出气体中的细木条燃烧的火焰小,燃烧时间短。
[实验结论]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少
探究环节2 比较两种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设计实验]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是否有浑浊出现。
[观察现象]滴入呼出气体样品中的石灰水变浑浊,滴入空气样品中的石灰水无浑浊出现。
[实验结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
29. 图2是已学的获得氧气的六种途径,根据装置图1回答问题。
(1)写出B中的仪器名称:①______。
(2)若要通过途径a制取较干燥的氧气,可选择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为 _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______。若实验中始终未能检验到O2已集满,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
(3)根据“绿色化学”理念,途径 ______(填字母)是实验室制氧气的最佳方法。
(4)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为 _____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______。
【答案】长颈漏斗 AC 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高锰酸钾的量不足(或装置漏气等,合理即可) b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解析】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可知,①是长颈漏斗;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干燥,可选择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为AC,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若实验中始终未能检验到O2已集满,可能的原因是:高锰酸钾的量不足(或装置漏气等,合理即可);
(3)根据“绿色化学”理念,途径b是实验室制氧气的最佳方法;
(4)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所以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为: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
(2)AC;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高锰酸钾的量不足(或装置漏气等,合理即可);
(3)b;
(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
(2)根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干燥,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实验中始终未能检验到O2已集满,可能的原因是高锰酸钾的量不足(或装置漏气等,合理即可)进行分析;
(3)根据绿色化学的标准:产生的废物尽量少,反应流程不污染环境等进行分析;
(4)根据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30.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探究活动。请回答相关问题:
(1)甲同学按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2)乙同学按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用胶头滴管将适量浓氨水滴加到棉花上,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滤纸条上出现的现象是 ______。
(3)实验中,往往在图2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 ______。
(4)实验后,甲、乙同学经过讨论后得出的一条结论是 ______。
【答案】A烧杯中的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B烧杯中的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滤纸上酚酞试液由右向左依次变红 起衬托作用,便于观察滤纸的颜色变化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解析】解:(1)浓氨水具有很强的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运动到A烧杯中与水结合成氨水,使A杯中的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因为有一个大烧杯罩着,外面的B烧杯中的无色酚酞试液不会变色;
(2)因为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当遇到酚酞试液时,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3)实验中,往往在图2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起衬托作用,便于观察滤纸的颜色变化;
(4)这种现象说明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故答案为:(l) A烧杯中的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B烧杯中的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滤纸上酚酞试液由右向左依次变红;
(3)起衬托作用,便于观察滤纸的颜色变化;
(4)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根据碱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和分子的性质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微观粒子的性质及其酸碱指示剂和溶液相互作用显色方面的知识。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31. 已知一个X原子的质量为9.296×10−26kg,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又知X原子中的质子数比中子数少4。
求:(1)X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结果保留整数)。
(2)X原子的电子数。
【答案】(1)56 (2)26
【解析】(1)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一个该原子的实际质量与一个碳12原子实际质量的112的比值,因此X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9.296×10−26kg1.993×10−26kg×112≈56。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设该原子的质子数为x,则其中子数为x+4,故有x+x+4=56,解得x=26,又因为原子中电子数=质子数,所以该原子的电子数为26。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期中模拟试卷(广西版)(原卷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期中模拟试卷(广西版)(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期中模拟试卷(广西版)(原卷版) (1),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