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高考复习常考题型(共83份)
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高考复习常考题型:34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分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高考复习常考题型:34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分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www.ks5u.com
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高考复习常考题型:34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分析
一、单选题(共20题)
1.“氟利昂”是制冷机的制冷剂,其中一种成分CF2Cl2破坏臭氧层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H3CHF2替代CF2Cl2仍能破坏臭氧
B.反应a的活化能低于反应b的活化能
C.臭氧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D.CF2Cl2分子的空间构型是正四面体形
2.甲硫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试剂。在一定温度下,硫化氢与甲醇合成甲硫醇的催化过程及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催化剂可有效提高反应速率和甲醇的平衡转化率
B.步骤②中,形成了C- S键
C.步骤①决定了合成甲硫醇反应速率的快慢
D.合成甲硫醇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3.我国科研人员研究了在Cu-ZnO-ZrO2催化剂上CO2加氢制甲醇过程中水的作用机理,其主反应历程如图所示(H2→*H+*H)。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CO2、H2O、CH3OH均是共价化合物
B.第④步的反应式为:*HO+*H→H2O
C.CO2加氢制甲醇过程中原子利用率小于100%
D.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可提高反应速率及CO2的转化率
4.在 MoO3作用下,HOCH2CH(OH)CH3发生反应的历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MoO3改变反应途径,提高了单位时间原料转化率
B.反应过程中 Mo 形成的共价键数目始终保持不变
C.总反应为
D.如果原料为乙二醇,则主要有机产物是甲醛和乙烯
5.大气中的自由基HO·来源于HNO2的光解:(HO·可造成臭氧损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HNO2可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 B.HNO2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C.HO·是臭氧层中促进O3分解的催化剂 D.16gO2和O3的混合物中含有1mol氧原子
6.甲硫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试剂。在一定温度下,硫化氢与甲醇合成甲硫醇的催化过程及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合成甲硫醇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B.步骤②中,形成了键
C.步骤①决定了合成甲硫醇反应速率的快慢
D.该催化剂可有效提高反应速率和甲醇的平衡转化率
7.与HCl的加成反应由第一步和第二步组成,能量与反应历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步反应均释放能量
B.第一步的反应速率比第二步的慢
C.第二步与的碰撞100%有效
D.总反应的
8.反应2SO2(g)+O2(g) 2SO3(g) △H<0是工业上合成硫酸过程中的一步反应,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催化剂可以降低硫氧键键能
C.加压有利于SO3生成,所以工业上压强越高越好
D.升高温度可以增大正反应速率,降低逆反应速率
9.据文献报道,某反应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该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总反应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2N2+6H2O
B.是中间产物
C.是催化剂
D.属于分解反应
10.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g)+O2(g)2SO3(g)( 正反应放热),如图是某次实验的化学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推断在t1时刻突然变化的条件可能是( )
A.降低体系温度 B.减小生成物的浓度
C.催化剂失效 D.增大容器的体积
11.对于反应A2(g)+2B2 (g) 2AB2(g) ΔH<0 ,下列各图所表示的变化符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是
A. B. C. D.
12.如图是达到平衡后,外界条件变化时,2SO2(g)+O2(g)2SO3(g);H<0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表示正反应速率,//表示逆反应速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1时改变的条件是增大体系的压强 B.t2时改变的条件是减小压强
C.t3时改变的条件是升高温度 D.t4时改变的条件是使用了催化剂
13.对下列实验现象或事实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现象或事实
结论
A
合成氨需在高温高压下才能进行反应
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
向某黄色溶液中加入淀粉KI溶液,溶液呈蓝色
溶液中一定含有Fe3+
C
将CO2通入饱和CaCl2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CO2与CaCl2不生成CaCO3
D
两支盛有5mL的H2O2的试管,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绿豆粒大小FeI2固体,加入FeI2固体的试管中产生气泡速度快
I-对H2O2分解具有催化作用
14.中国科学家研究在Pd/SVG催化剂上H2还原NO生成N2和NH3的路径,各基元反应及活化能Ea(kJ∙mol-1)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成NH3的各基元反应中,N元素均被还原
B.生成NH3的总反应方程式为
C.决定NO生成NH3速率的基元反应为
D.在Pd/SVG催化剂上,NO更容易被H2还原为N2
15.已知碳酸氢铵是一种常用氨肥,20℃以下稳定,工业生产NH4HCO3的工艺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碳化塔中充入高压CO2能提高碳化速率
B.分离操作包括加压蒸发、浓缩结晶、趁热过滤
C.设计过程I是为了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D.实验室可以用如图装置模拟碳化塔制取少量NH4HCO3
16.已知反应: 2NO(g)+Br2(g)2NOBr(g) ΔH=-a kJ·mol-1(a>0),其反应机理如下
①NO(g)+Br2(g)NOBr2(g)快
②NO(g)+NOBr2(g)2NOBr(g)慢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速率主要取决于①的快慢
B.NOBr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正反应的活化能比逆反应的活化能小a kJ·mol-1
D.增大 Br2(g)浓度能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 加快反应速率
17.一定温度下,探究铜与稀HNO3反应,过程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过程Ⅰ中生成无色气体的离子方程式是3Cu+2+8H+===3Cu2++2NO↑+4H2O
B.过程Ⅲ反应速率比Ⅰ快的原因是NO2溶于水,使c(HNO3)增大
C.由实验可知,NO2对该反应具有催化作用
D.当活塞不再移动时,再抽入空气,铜可以继续溶解
18.为了探究温度、硫酸铜对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速率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
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A.选择II和III实验探究硫酸铜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控制t=25
B.待测物理量是收集等体积(相同条件)的气体所需要的时间,时间越长,反应越快
C.根据该方案,还可以探究稀硫酸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根据该实验方案得出反应速率的大小可能是III>II>I>IV
19.为了探究温度、硫酸铜对锌与稀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某同学设计如下方案(见下表)。
编号
纯锌粉质量
0.2mol·L-1硫酸体积
温度
硫酸铜固体质量
Ⅰ
2.0g
10.0ml
25℃
0g
Ⅱ
2.0g
10.0ml
T℃
0g
Ⅲ
2.0g
10.0ml
35℃
0.2g
Ⅳ
2.0g
10.0ml
35℃
4.0g
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A.选择Ⅱ和Ⅲ探究硫酸铜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控制T=25℃
B.根据该实验方案得出反应速率的大小可能是Ⅲ>Ⅱ>Ⅰ>Ⅳ
C.根据该方案,还可以探究硫酸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待测物理量是收集等体积(相同条件)的气体所需的时间,时间越长,反应越快
20.“接触法制硫酸”的主要反应是2SO2+O22SO3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历程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催化剂只能加快正反应速率 B.反应②的活化能比反应①大
C.该反应的催化剂是V2O4 D.过程中既有V—O键的断裂,又有V—O键的形成
二、实验题(共6题)
21.“碘钟”实验中,3I-+===+2的反应速率可以用遇加入的淀粉溶液显蓝色的时间t来度量,t越小,反应速率越大。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在20℃进行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c(I-)/mol·L-1
0.040
0.080
0.080
0.160
0.120
c()/mol·L-1
0.040
0.040
0.080
0.020
0.040
t/s
88.0
44.0
22.0
44.0
t1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显色时间t1为________。
(3)通过分析比较上述数据,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为了探究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限度的有关问题,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为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
(已知I2+2S2O==S4O+2I- ,其中Na2S2O3溶液均足量,且S2O与S4O均为无色)
实验序号
体积V/mL
蓝色褪去时间/s
Na2S2O3溶液
淀粉溶液
碘水
水
①
10.0
2.0
4.0
0.0
t1
②
8.0
2.0
4.0
2.0
t2
③
6.0
2.0
4.0
Vx
t3
(1)表中Vx=_________mL,t1、t2、t3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取5 mL 0.1 mol·L-1的KI溶液于试管中,滴加0.1 mol·L-1 FeCl3溶液2 mL,发生如下反应:2Fe3++2I-=2Fe2+ +I2,为证明该反应存在一定的限度,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反应液,滴加AgNO3溶液,发现有少量黄色沉淀(AgI)。
②再取少量反应液,滴加少量CCl4 ,振荡,发现CCl4层显浅紫色。
根据①②的现象,他们得出结论:该反应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在一定条件下会达到反应限度。
(2)指导老师指出上述实验①不合理,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 你的改进方案是________(简要写出操作、试剂和现象)。
(3)实验②适合检验生成I2较多的情况,还有一种简便的方法可以灵敏地检验是否生成了I2,这种方法所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某化学实验小组用酸性 KMnO4 溶液和草酸(H2C2O4)溶液反应,研究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操作及现象如下:
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向一支试管中先加入 1mL 0.01 mol/L 酸性KMnO4 溶液,再加入 1 滴 3mol/L 硫酸和 9 滴蒸馏水,最后加入1mL 0.1mol/L 草酸溶液
前 10min 内溶液紫色无明显变化,后颜色逐渐变浅, 30 min 后几乎变为无色
Ⅱ
向另一支试管中先加入 1mL 0.01mol/L 酸性KMnO4 溶液,再加入 10 滴 3mol/L 硫酸,最后加入 1mL 0.1mol/L 草酸溶液
80s 内溶液紫色无明显变化,后颜色迅速变浅,约150s 后几乎变为无色
(1)将高锰酸钾与草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补充完整__________:
□MnO +□H2C2O4 + □ = □Mn2+ +□ +□H2O
(2)由实验 I、Ⅱ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
(3)关于实验Ⅱ中 80s 后溶液颜色迅速变浅的原因,该小组提出了猜想:该反应中生成的 Mn2+ 对反应有催化作用。设计实验 Ⅲ,验证猜想。
① 补全实验Ⅲ的操作:
向试管中先加入 1mL 0.01mol/L 酸性 KMnO4 溶液,_____,最后加入 1mL 0.1mol/L 草酸溶液。
②若猜想成立,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24.天然石灰石是工业生产中重要的原材料之一,它的主要成分是 CaCO3,一般以CaO 的质量分数表示钙含量,常采用高锰酸钾法测定。步骤如下:
Ⅰ.称取 a g 研细的石灰石样品于 250 mL 烧杯中,加过量稀盐酸溶解,水浴加热 10 分钟;
Ⅱ.稍冷后逐滴加入氨水至溶液 pH≈4,再缓慢加入适量(NH4)2C2O4 溶液,继续水浴加热30 分钟;
Ⅲ.冷却至室温后过滤出沉淀,用另外配制的稀(NH4)2C2O4 溶液洗涤沉淀三次,再用蒸馏水洗涤至洗涤液中无法检出 Cl−;
Ⅳ.加入适量热的稀硫酸至沉淀中,获得的溶液用 c mol·L−1 KMnO4 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
Ⅴ.平行测定三次,消耗KMnO4 溶液的体积平均为 V mL。
已知:H2C2O4 是弱酸;CaC2O4 是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
⑴Ⅰ中为了加快反应速率而采取的操作有_____。
⑵Ⅱ中加入氨水调节溶液 pH 的作用是_____。
⑶Ⅲ中洗涤得到干净的沉淀。
①结合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用稀(NH4)2C2O4 溶液洗涤沉淀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检测洗涤液中无 Cl−的试剂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沉淀中的 Cl−未洗涤干净,则最终测量结果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⑷Ⅳ中用 KMnO4 标准溶液滴定。
①滴定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②滴定至终点的现象为_____。
③样品中以CaO 质量分数表示的钙含量为_____(列出表达式)。
25.用酸性KMnO4和H2C2O4(草酸)反应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离子方程式为:2MnO4-+5H2C2O4+6H+===2Mn2++10CO2↑+8H2O。一实验小组欲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生成CO2的速率,探究某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设计实验方案如下(KMnO4溶液已酸化):
(1)该实验探究的是________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相同时间内针筒中所得CO2的体积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填实验序号)。
(2)若实验①在2 min末收集了4.48 mL CO2(标准状况下),则在2 min末,c(MnO4-)=________ mol·L-1。(假设混合溶液体积为50 mL)
(3)除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CO2的体积来比较反应速率,本实验还可通过测定________来比较化学反应速率。
(4)小组同学发现反应速率变化如下图,其中t1~t2时间内速率变快的主要原因可能是:①产物Mn2+是反应的催化剂、②________。
26.某合作小组同学将铜片加入稀硝酸,发现开始时反应非常慢,一段时间后反应速率明显加快。该小组通过实验探究其原因。
(1)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出合理假设。该实验中反应速率明显加快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A.反应放热导致温度升高
B.压强增大
C.生成物的催化作用
D.反应物接触面积增大
(3)初步探究。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不同时间的温度,结果如下表:
时间/min
0
5
10
15
20
25
35
50
60
70
80
温度/℃
25
26
26
26
26
26
26.5
27
27
27
27
结合实验目的和表中数据,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进一步探究。查阅文献了解到化学反应的产物(含中间产物)可能对反应有催化作用,请根据以下实验设计表将实验目的补充完整:
实验
编号
铜片
质量/g
0.1mol·L-1的
硝酸体积/mL
硝酸铜
晶体/g
亚硝酸钠
晶体/g
实验目的
①
5
20
0
0
实验①和②探究_______的影响;实验①和③探究_______的影响。
②
5
20
0.5
0
③
5
20
0
0.5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根据图示,Cl原子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H3CHF2替代CF2Cl2不能作催化剂,不能破坏臭氧,故A错误;
B.活化能越小,反应速率越快,a为慢反应,b为快反应,反应a的活化能高于反应b的活化能,故B错误;
C.由图可知,Cl原子是臭氧转化为氧气的催化剂,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故C正确;
D.CF2Cl2分子的空间构型是四面体形,不是正四面体形,故D错误;
故选C。
2.A
【详解】
A.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不能改变平衡转化率,A错误;
B.据图可知步骤②中生成了-CH2-SH,即形成了C-S键,B正确;
C.据图可知步骤①活化能最高,步骤①的反应速率最慢,决定了合成甲硫醇反应速率的快慢,C正确;
D.由图可知,反应物硫化氢与甲醇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甲硫醇和水的总能量,则反应为放热反应,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A。
3.D
【详解】
A.CO2、H2O、CH3OH均为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为共价化合物,A正确;
B.据图可知第④步反应中CH3OH、*HO、和*H作用得到H2O和甲醇,所以该步骤的反应式为*HO+*H→H2O,B正确;
C.根据图知,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和水,该反应中除了生成甲醇外还生成水,所以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过程中原子利用率不是100%,C正确;
D.催化剂只改变反应活化能,不能改变平衡转化率,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D。
4.B
【详解】
A.由图示知,MoO3对该反应起催化作用,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转化率提高,A正确;
B.由图示知,Mo周围形成共价键数目有6个、4个两种情况,B错误;
C.由图示知,整个过程有2个HOCH2CH(OH)CH3参与反应,产生2个H2O、1个HCHO、1个CH3CHO和1个CH2=CHCH3,故总反应为:2HOCH2CH(OH)CH32H2O+HCHO+CH3CHO+CH2=CHCH3,C正确;
D.由图示反应原理知,二元醇反应类似反应时,可形成相应的烯烃和醛/酮,故乙二醇反应的产物有甲醛和乙烯,D正确;
故答案选B。
5.B
【详解】
A.根据题意可知HNO2会产生自由基HO·造成臭氧损耗,破坏臭氧层,A正确;
B.HNO2是一种弱酸,酚酞遇酸不变色,B错误;
C.根据题意可知HO·造成臭氧损耗的两个反应可知,HO·是第一个反应的反应物,是第二个反应的生成物,为促进O3分解的催化剂,C正确;
D.16gO2和O3的混合物即16g氧原子,物质的量为=1mol,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6.D
【详解】
A.由能量变化图示可知生成物能量低,反应放热,故A正确;
B.从硫化氢与甲醇合成甲硫醇的催化过程可看出形成了键,故B正确;
C.由能量变化图示可知步骤①需要的能量最高,决定了合成甲硫醇反应速率的快慢,故C正确;
D.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平衡。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7.B
【详解】
A.据图可知第一步反应中反应物的能量低于生成物的能量,该过程吸热,A错误;
B.据图可知第一步反应的活化能Ea1更大,则第一步的反应速率比第二步的慢,B正确;
C.活化分子间的合理取向的碰撞才称为有效碰撞,碰撞不可能100%有效,C错误;
D.焓变=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据图可知Ea1-Ea2并不等于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
8.A
【详解】
A.该反应△H<0,是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A正确;
B.催化剂降低的是反应的活化能,不会影响到硫氧键的键能,B错误;
C.压强太高,对设备会破坏,且产生的动力的成本也高,所以压强并不是越高越好,C错误;
D.温度升高,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D错误;
故选:A。
9.A
【详解】
A.根据反应历程,参加反应的物质有NH3、NO、O2,因此总反应化学方程式为4NH3+2NO+2O23N2+6H2O,故A错误;
B.根据题中信息得到是中间产物,故B正确;
C.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参与了反应,但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未变,因此是催化剂,故C正确;
D.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因此属于分解反应,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A。
10.A
【详解】
A.降低体系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与图象相符,故A 正确;
B.减小生成物的浓度,瞬间逆反应速率减小,但正反应速率不变,与图象不符,故B错误;
C.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移动,催化剂失效,化学反应速率减小,但平衡不移动,与图象不符,故C错误;
D.增大容器的体积,压强减小,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与图象不符,故D错误;
故答案:A。
11.D
【详解】
A、升高温度平衡应逆向移动,逆反应速率应大于正反应速率,不符合勒夏特列原理,故A错误;
B、升高温度平衡应逆向移动,温度越高AB2的含量越小,不符合勒夏特列原理,故B错误;
C、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所以压强越大AB2的含量越大,不符合勒夏特列原理,故C错误;
D、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所以压强越大AB2的含量越大,温度越高AB2的含量越小,符合勒夏特列原理,故D正确;
故选D。
【点晴】
注意使用勒夏特列原理的前提必须是可逆反应,勒夏特列原理为: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使用勒夏特列原理时,该反应必须是可逆反应,否则勒夏特列原理不适用。
12.D
【详解】
A. 增大压强,正、逆化学反应速率都增大,A项错误;
B. 减小压强,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逆向移动,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B项错误;
C. 升高温度,正、逆化学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逆向移动,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C项错误;
D. 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不能改变平衡,D项正确;
答案选D。
13.C
【详解】
A.某个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与反应条件无关,合成氨是放热反应,故A错误;
B.该黄色溶液中可能含有Br2,Br2也能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所以不能确定该黄色溶液中一定含有Fe3+,则结论不正确,故B错误;
C.由于酸性:H2CO3>HCl,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将CO2通入饱和CaCl2溶液中,无明显现象,CO2与CaCl2不生成CaCO3,故C正确;
D.过氧化氢可以氧化亚铁离子、碘离子、铁离子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由操作和现象不能说明I-对H2O2分解具有催化作用,故D错误;
故选C。
14.D
【详解】
A.由图示知,生成NH3的过程为:,每步反应中N元素化合价均是降低被还原, A正确;
B.根据A选项分析知,NO与H2反应生成NH3和H2O,对应总方程式为:2NO+5H22NH3+2H2O,B正确;
C.由图示知,生成NH3的基元反应中,NH2O+H→NH2OH这一步活化能最大,相同条件下反应速率最慢,C正确;
D.由图示知,NO被氧化为N2的活化能明显大于氧化生成NH3活化能,故在该催化剂作用下,NO更容易被还原为NH3,D错误;
故答案选D。
15.B
【详解】
A.碳化塔中充入高压CO2能提高CO2的溶解度,增大其浓度,提高碳化速率,A正确;
B.为防止NH4HCO3受热分解,加压会提高蒸发温度,应减压蒸发,降低水的沸点,B错误;
C.分离出来的母液含有大量NH4HCO3,回收利用可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C正确;
D.氨气极易溶于水,干燥管可以防止倒吸,大量氨气溶于水后形成浓氨水,在通入二氧化碳可以析出NH4HCO3,可以模拟碳化塔制取少量NH4HCO3,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16.C
【详解】
A. 反应速率主要取决于慢的一步,所以反应速率主要取决于②的快慢,故A错误;
B. NOBr2是中间产物,而不是催化剂,故B错误;
C. 正反应放热,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则正反应的活化能比逆反应的活化能小a kJ⋅mol−1,故C正确;
D. 增大浓度,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17.B
【详解】
A.过程发生的反应为Cu和稀HNO3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3Cu+2+8H+=3Cu2++2NO↑+4H2O,故A正确;
B.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里生成硝酸铜,根据氮元素守恒,溶液中c(HNO3)应比原硝酸浓度减小,不会增大,故B错误;
C.加入NO2后反应速率加快,说明NO2对该反应具有催化剂,故C正确;
D.反应停止后,再抽入空气,空气中的氧气能与一氧化氮,水继续反应生成硝酸,可继续溶解铜,故D正确;
故选B。
18.D
【详解】
A. 要选择Ⅱ和Ⅲ实验探究硫酸铜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只有硫酸铜不同,其余条件都相同,所以必须控制t=35,故A错误;
B. 待测物理量是收集等体积(相同条件)气体所需要的时间,时间越长,反应越慢,故B错误;
C.该方案中,三组实验稀硫酸浓度都相等,不可以探究稀硫酸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C错误;
D. 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Ⅲ、Ⅳ温度相同且都能形成原电池,但Ⅳ硫酸铜量太多与Zn反应影响生成氢气的速率,则反应速率的大小可能是Ⅲ>Ⅱ>Ⅰ>Ⅳ,故D正确;。
故选:D。
19.B
【详解】
A. 选择Ⅱ和Ⅲ探究硫酸铜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要控制变量,所以必须控制T=35℃,A不合理;
B. 根据该实验方案,Ⅲ和Ⅱ比较,Ⅲ可以形成原电池,加快了负极的反应速率,Ⅲ>Ⅱ,Ⅱ和Ⅰ比较,Ⅱ的温度更高,反应速率更快,Ⅱ>Ⅰ,Ⅳ中硫酸铜过量,导致锌粒几乎不与硫酸反应,得出反应速率的大小是Ⅲ>Ⅱ>Ⅰ>Ⅳ,B合理;
C. 在该方案中,硫酸浓度均相同,没有探究硫酸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C不合理;
D.待测物理量是收集等体积(相同条件)气体所需要的时间,时间越长,反应越慢,D不合理。
答案选B。
20.D
【详解】
A.催化剂能同等幅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加快正反应速率的同时也加快逆反应速率,故A错误;
B.一般情况下,反应的活化能越小,反应速率越快,故反应②的活化能比反应①小;故B错误;
C.催化剂是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从反应历程图中可知,本反应的催化剂为V2O5,故C错误;
D.历程中反应①有V—O键的断裂,反应②有V—O键的形成,故D正确;
本题答案为:D
21.研究反应物I-与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或29.3)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正比(或显色时间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反比)
【分析】
根据数据表分析可知::②④组所用时间相同,③组所用时间为它们的一半,①组所用时间为它们的2倍。进一步分析:②④两组中c(I-)与c()的乘积相等,③组中乘积为②④组的2倍,①组乘积为其一半。因此可得结论:当c(I-)·c()相等时,显色时间相等,反应速率相等,显色时间与反应速率成反比,即t与c(I-)·c()成反比。
【详解】
(1)由时间和浓度的速率表可知:物I-与的浓度不同,3I-+===+2反应所用时间不同,说明反应的速率不同,故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反应物I-与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答案:研究反应物I-与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由数据表可知:②④组所用时间相同,③组所用时间为它们的一半,①组所用时间为它们的2倍。进一步分析:②④两组中c(I-)与c()的乘积相等,③组中乘积为②④组的2倍,①组乘积为其一半。所以,得t1=≈29.3s,故答案:29.3
(3)由数据表可知:②④组所用时间相同,③组所用时间为它们的一半,①组所用时间为它们的2倍。进一步分析:②④两组中c(I-)与c()的乘积相等,③组中乘积为②④组的2倍,①组乘积为其一半。因此可得结论:当c(I-)·c()相等时,显色时间相等,反应速率相等,显色时间与反应速率成反比,即t与c(I-)·c()成反比。故答案: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正比(或显色时间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反比)。
22.4 t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鲁科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34讲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作业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常考题型52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下列关于盐类水解的说法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常考题型34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分析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