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案及反思
展开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 1 课时
课题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2.知道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形变。
3.知道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科学探究目标
1.会安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
2.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2.认同收集数据作为证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不同小车具有不同类型的动力。
2.认识到改变橡皮筋的弹力大小会对小车的运动有影响。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难点:对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实验用玩具小车、橡皮筋、测量距离的皮尺、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1套、铁架台、钩码、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橡皮筋。)同学们,这是什么呀?(预设:橡皮筋。)(教学提示:请一位学生用手拉一拉橡皮筋。)你们有什么发现?(预设:橡皮筋有弹性;橡皮筋被拉长,松手后又弹回去,变回原来的样子;……)
2.讲解: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3.揭题:我们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既然橡皮筋能产生弹力,那么能用橡皮筋的弹力去驱动小车吗?本次课我们将尝试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板书: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探索
与研讨
探索一:小车运动方向与橡皮筋缠绕方向的关系
1.提问:将橡皮筋怎样安装在小车上,才能让橡皮筋驱动小车呢?(教学提示:如果学生想不出如何将橡皮筋安装在车上的方法,可以出示一
探索
与研讨
1.个装有发条的玩具,简单演示一下,使学生对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有直观的体会。)
2.追问:橡皮筋应该绕在小车的哪个部位才能让小车动起来?(预设: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车架前端正中间,另一端绕在后轮车轴正中间。)
3.讲解:演示并介绍橡皮筋两种方向的缠绕方法。
4.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组装小车,用橡皮筋让小车动起来,并且研究小车运动方向和橡皮筋缠绕方向的关系。(教学提示:小车上提前安装车轴套以钩住橡皮筋;橡皮筋的长度要合适,如果太长,缠绕的前几圈就没有弹力,如果太短,多缠绕几圈弹力就会很大,容易造成车轮打滑;若车轮打滑,可以给小车加一些重物或加大车轮,以增大摩擦力。)
5.提问:你们的小车动起来了吗?(预设:动起来了。)橡皮筋沿两种方向缠绕时,小车运动的方向一样吗?(预设:不一样,橡皮筋逆时针缠绕时小车向前运动,橡皮筋顺时针缠绕时小车向后运动。)
6.小结: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使小车运动。小车运动的方向和橡皮筋缠绕的方向相反。
探索二:小车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
1.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觉得什么情况下,小车会行驶得远一点?(预设:橡皮筋多绕几圈。)
2.引导:是不是如你们所说的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呢?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来验证一下。请你们先思考以下4个问题。
(1)缠绕橡皮筋时,怎样算一圈?(预设:车轮转动一圈算一圈。)
(2)如何测量小车行驶的距离?(预设:测量从起始到停止时车头与车头之间的距离,可用划线的方式先做上记号,再用皮尺测量。)
(3)为了让现象更加明显,我们可以设计分别缠绕几圈橡皮筋?(预设:圈数的差距设计得大一点,例如2圈、6圈、10圈。)
(4)每组实验测几次为宜?如何处理测得的数据?(预设:重复至少3次,将小车3次行驶的距离取平均值。)
3.谈话:通过刚才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对接下来的探究活动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让我们观看一段完整的实验步骤介绍视频,再做一次梳理。(教学提示:播放微视频。)
4.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探索
与研讨
5.研讨汇报。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说一说你们在实验中的发现。
学生1:我发现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主持人:由此说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与缠绕圈数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1:说明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
主持人:你们认为缠绕一圈和缠绕多圈时,橡皮筋产生的弹力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一样吗?
学生2:不一样,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弹力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越长。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在实验中的发现。
小组1:我们小组通过多次实验发现,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说明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弹力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越长。
主持人:其他小组有疑问或需要补充的吗?请小组代表回答。
其他小组:没有。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探索与研讨
6.小结: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橡皮筋被拉伸得越长,产生的弹力越大,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越长,驱动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拓展与小结
拓展:让橡皮筋产生不同大小的力
1.演示:将6根相同的橡皮筋两两连接并固定在铁架台上,分别将1个、2个、4个相同的钩码挂在橡皮筋下。(教学提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2.提问:对比这3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预设:挂的钩码越多,橡皮筋被拉伸得越长。)说明了什么?(预设:说明橡皮筋产生的力越大。)
3.小结:让橡皮筋伸长不同的长度,就能产生不同大小的力。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学生在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到橡皮筋,知道它的一些用途,如扎头发、系袋口、连接模型等,也知道橡皮筋被拉伸后可以恢复到原状,而且被拉伸得越长,产生的力会越大。而本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橡皮筋驱动的小车及其运动特点,这有利于学生了解生活中机动车驱动的原理,更是为后面研究车辆的摩擦力、设计制作小车奠定基础。
本课从三个板块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一、聚焦板块。通过让学生体验把橡皮筋拉伸后的感觉,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然后提出中心问题“我们能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吗”,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二、探索板块。先引导学生用橡皮筋组装小车,认识到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再重点研究小车运动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实际上也是研究小车运动状态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的关系,通过组内、集体的研讨分析,学生会认识到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作用的时间越长,小车行驶得越远。此板块旨在发展学生对“运动和力”概念的构建和理解。
三、拓展板块。通过演示“让橡皮筋产生不同大小的力”的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挂的钩码越多,橡皮筋被拉得越长,说明橡皮筋产生的力越大,从而加深学生对弹力的认识。
课后
作业
见“”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上册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上册<a href="/kx/tb_c16163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上册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优质课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上册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优质课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活动手册使用说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四年级上册6.运动的小车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科学四年级上册6.运动的小车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敲击实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