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课时作业含解析专题
高中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时作业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时作业,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
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的工具
C.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
D.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2.《醒世姻缘传》是一部以明代家庭为描写中心的长篇白话小说,全书共一百回,前二十二回描写前世姻缘,二十三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恶姻缘故事为线索铺陈展开。可见这部小说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
A.三纲五常日益强化B.婚姻自主日渐流行
C.爱情至上观念流行D.佛教思想影响很大
3.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明末清初以传播宗教与科技知识为主;进入近代,向西方学习以科技、政治内容为主;民国初则由学习制度转向学习文化。由此得出( )
A.传播者的身份影响传播的内容
B.整个过程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C.西学逐渐取代中学的文化主流地位
D.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4.十月革命胜利后,《广东新中华报》的一篇文章写道:“马氏之言验矣!今日欧美诸国已悟布尔塞维克之不能以武力扫除矣!”这说明( )
A.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B.马克思主义得到部分国人认同
C.马克思主义只在南方得到传播
D.新文化运动已不再宣传民主科学
5.朝鲜在15世纪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读的是中国的“四书”“五经”,朝鲜文学为汉文学的一支。到了15世纪中叶,朝鲜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谚文”根据朝鲜语音,再参考中国的韵书,制成28个字母。据材料可推知( )
A.朝鲜文字是从汉字派生而成的
B.朝鲜历史源远流长
C.朝鲜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朝鲜的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6.当传教士把中国文化带回欧洲后,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就感觉到这是一个以道德为本的、以人的自我提升为主的文化。中国文化和西方的传统宗教文化完全不一样,是以人为本的。由此可知( )
A.西方近代人本主义源自中国文化
B.中国文化孕育了西方近代人文精神
C.中国古代文化逐渐摒弃了神秘色彩
D.启蒙运动从中国文化中汲取了营养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材料二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是当时欧洲最关心中国的哲学家,而且他和来华传教士有着直接接触和联系,他写了《论尊孔民俗》这一重要文献,晚年还写下了其哲学生涯中关于中国研究的最重要文献《中国自然神学论》。从思想而言,中国思想在两个关键点上是和莱布尼茨契合的,其一,他对宋明理学的理解基本是正确的,尽管他并没有很好地看到宋明理学中“理”这一观念的伦理和本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但他看到理的本体性和自己的“单子论”的相似一面;其二,他从孔子的哲学中看到自己“自然神论”的东方版本。……柏应理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中的中国纪年,在欧洲出版后引起了思想的轰动,中国的这些纪年彻底动摇了中世纪的基督教纪年。《风俗论》是伏尔泰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伏尔泰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代替中国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如果中国的历史纪年是真实的,基督教的纪年就是假的,梵蒂冈就是在骗人,欧洲的历史也就是一部谎言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较之以前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新变化的社会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以来,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西方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谈谈你对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的看法。
课时作业2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解析:材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这便于其传播,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A项错误;被改造成为精神统治工具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佛教与儒家争夺统治地位材料体现不出,C项错误。
答案:D
2.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前世姻缘”“今世姻缘”“人生业果、冤仇相报”可知,这体现了佛教因果轮回的思想对明代小说创作的影响,故D项正确。三纲五常日益强化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不能体现婚姻自主日渐流行,故B项排除;材料也不能反映出爱情至上观念流行,故C项排除。
答案:D
3.解析:明末清初在中国传播西学的主要是以利玛窦等为代表的传教士,进入近代,传播西学的主要是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传播内容主要是科技和政治制度,民国初期,传播西学的主要是先进的知识分子,传播内容是西方文化,A项正确;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并没有受启蒙思想影响,B项错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学并没有取代中学的文化主流地位,C项错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并不是都由政府主导,D项错误。
答案:A
4.解析:依据材料《广东新中华报》中的观点“马氏之言验矣!今日欧美诸国已悟布尔塞维克之不能以武力扫除矣”可知,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国人认识到马克思的言论得到应验,欧美各国也认识到布尔什维克是不能用武力扫除的,这表明一部分国人已经认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故选B项;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且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排除;马克思主义只在南方得到传播的说法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1917年,新文化运动仍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主,故D项排除。
答案:B
5.解析:综合材料分析,朝鲜15世纪以前使用汉字,15世纪中叶朝鲜参考中国的韵书,制成28个字母,可以看出中华文化对其语言文字的影响深远,故D项正确;朝鲜文字是从汉字派生而成的说法并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而且说法不严谨,故排除A项;朝鲜历史源远流长、朝鲜一直是中国的属国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故排除B、C两项。
答案:D
6.解析:材料表明,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从中国文化中汲取了营养以宣传启蒙思想,D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不是源自中国文化,A项错误;中国文化孕育了西方近代人文精神说法错误,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中国古代文化逐渐摒弃了神秘色彩的信息,C项错误。
答案:D
7.解析:(1)第一小问“新变化”,根据材料一“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可知这一时期出现的新变化为出现西学东渐;根据材料一“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可知在中西交流过程中,传教士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材料一中可知传教士在介绍西方知识的同时也将中国介绍给西方,可见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在交流过程中,没有中国人主动向西方介绍中国,因此中国处于被动,缺乏主动性。第二小问“社会因素”,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日益连为一个整体,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明清之际,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推进了西学东渐过程;根据材料一可知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的东来极大地推动了西学东渐过程;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引起西方人的注意,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根据所学知识,18世纪以来,尤其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断入侵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西方的入侵在客观上冲击着传统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思想观念、社会风俗,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根据材料二可知,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莱布尼茨、伏尔泰对中国思想有深刻认识,他们对中国的见解通过著作传播至西方社会,增进了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对启蒙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3)第一小问“共同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面临民族危机,都选择了用西方思想文化作为挽救中国的工具,都主张学习西方。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问题,结合材料可知启蒙时期在欧洲兴起的“中国热”说明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
答案:(1)新变化:出现首次交流高潮;传教士发挥主导作用;双向交流;中国相对缺乏主动性。
社会因素: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的东来;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
(2)影响
对中国:西方列强自18世纪以来对中国的入侵给中国带来灾难,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带来资本主义文明,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也在文化上冲击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客观上提升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地位。
对西方:增进了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中国儒家思想对欧洲18世纪的启蒙思潮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3)共同点:都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看法:启蒙时期在欧洲兴起的“中国热”说明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测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后作业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时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