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一年级上册6 画获奖教案
展开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是识字单元,编排了《画》《大小多少》《小书包》《日月明》《升国旗》5篇课文,将识字寓于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的情境之中。内容浅显,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渗透了多种识字方法。《画》这首谜语诗描述了山、水、花、鸟等景物,对仗工整,妙趣横生。《大小多少》是一首儿歌,用对比的方式说明不同大小、不同数量的事物要用恰当的量词来表示。《小书包》不仅展示了小书包里的各种文具,还告诉学生要好好爱护这些“小伙伴”。《日月明》用节奏明快的短句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升国旗》包含三个词语和一首儿歌,儿歌短小精悍,有叙述,有抒情,渗透了有关国旗的知识和爱国的情感。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 教学要点 |
字词识写 | ◎认识60个生字和10个偏旁,会写23个字和2个笔画。 ◎归类认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能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会意字识字、归类识字、反义词识字等多种方法识字。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喜欢学习汉字。 ◎发现草字头和木字旁所代表的意思,初步感知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 ◎了解汉字“从左到右”“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能按规则正确书写。 |
语言积累 | ◎正确朗读课文。背诵《画》《大小多少》《升国旗》《悯农(其二)》。 ◎积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带量词的短语。 |
阅读理解 | ◎图文结合,感受古诗《画》中描绘的景色;知道学习用具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用处;懂得团结协作力量大的道理;理解国旗的含义,知道升国旗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懂得尊敬国旗。 ◎借助拼音朗读古诗《悯农(其二)》,懂得要爱惜粮食。 ◎和大人一起读《拔萝卜》,了解故事内容。 |
口头表达 | ◎辨析易混淆的音节,读准平舌音、翘舌音、鼻音和边音。 ◎初步尝试续编故事。 |
实践活动 | ◎培养学生养成爱惜文具的好习惯。 |
6 画
【教学目标】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有”等10个生字和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会写“水、去”等4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生字,认识偏旁。
2.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7个生字和2个偏旁,会写“水”字。
2.正确朗读古诗,感受诗中第1、2句描绘的景色。
3.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有——无”“远——近”2组反义词。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诗画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古画——唐寅的《画鸡》。
(1)引导观察:这是古代的一幅画。你们看,画上有什么?
(2)引导发现:除了有画,你还发现了什么?
(3)师:这幅画里既有画,也有诗。唐寅在画的旁边写了一首诗: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这首诗既是一首谜语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古人真有意思呀!
2.出示课题。导入:咱们今天也要学习一首谜语诗,这首诗就叫《画》。
3.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公鸡的图片生动形象,容易激发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同类型的谜语诗激趣,让学生浸润在古代书画文化之中,既猜谜又赏画。
板块二 以图入文,初读诗句
1.出示插图,引导观察。
(1)老师这儿有一张画,也是一张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大家仔细看一看:这里面都有哪些景物呢?(课件出示课本中的插图)
(2)提示观察顺序:我们观察景物时要注意顺序,一般是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或是从整个画面慢慢看到画中间的景物。(手势比画)
(3)初识反义词:同学们,老师有个问题,“远”和“近”是一对什么样的词?(意思相反的词)画中都有哪些景物?我们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找找吧!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总结。(板书:山 水 花 鸟)
3.出示诗句,引出课文。
教师题写课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4.借助拼音,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诗句,要求:用铅笔圈出生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
(3)指名分行展示读,相机正音。
(4)男女生赛读。
(5)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古画到诗句,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读通诗句,让朗朗上口的诗句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板块三 随文识字,指导朗读
1.学习前两句诗,认识生字。
指导观察画(由远到近),理解这首诗的前两句。
课件出示: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1)山是什么颜色?为什么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在户外活动时,远处的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识记“远、近”2个字。
①指名读。提示:“远”是整体认读音节,“近”是前鼻音。
②引导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③认识新偏旁“走之”。你见过哪些带有“辶”的字?
④说一说:同学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一看,谁离你远?谁离你近?
(3)认识“色”字。
①指名读。
②认识新偏旁:这个字里面藏着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偏旁——斜刀头。你在哪些字里面见过这个偏旁呢?
③“色”可以组哪些词?(颜色、色彩、五光十色)
(4)引导交流:
①为什么这儿的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因为这是“画”)
②竖起你们的小耳朵,听山上流水的声音,仔细听,你听得到吗?
③如果你到有瀑布的地方玩,听得到水流动时的声音吗?水流动时的声音是怎么样的?说说看。(哗啦啦……)
(5)认识“有、无”两个字。
①你在这两句诗里还找到了哪一对意思相反的词?(有、无)
②扩词。出示带有“有、无”的词语。
课件出示:
yǒu kǒu wú xīn wú zhōnɡ shēnɡ yǒu yǒu qì wú lì
有 口 无 心 无 中 生 有 有 气 无 力
yǒu tóu wú wěi yì wú suǒ yǒu
有 头 无 尾 一 无 所 有
(6)引导: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应该是很大的,可我们都听不见,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画”)
(7)认识“听、声”两个字。
①出示“听”字,与形近字“近”进行区别比较。
②你怎样记住它?加一加,换一换,读一读。
③扩词。(听见、听到)
④字源识“声”字。
a.猜字:同学们,这个甲骨文是什么字?
课件出示:
b.识记:这是声音的“声”。古人发现拿着小锤敲击乐器就能发出声音,后来这个字演变成现在的样子。(出示简化后的“声”字)
c.上学的路上,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在公园里散步时,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指导朗读前两句诗。
(1)指名读。
(2)表演读。“看”和“听”,你可以用动作做出来吗?如果我们在朗读这两句诗的时候带上动作,那么就更有趣了。谁来试一下?(用课件展示“看”和“听”的动作视频)
(3)古代的诗人是很讲究用词的,看前面两句,其中有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远对近,山对水,有对无,多整齐!那我们能不能也读整齐呢?我们配合着动作一起来读。
(4)看手势,指导朗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韵律美念出来。)
(5)男女生比赛读。
【设计意图】分句朗读诗歌,结合语境学习生字,结合生活感受理解诗歌,体会诗句的语言文字美。在语境中识字,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板块四 书写指导,展示评价
1.指导书写“水”字。
(1)观察字形。我们刚开始学习写字的时候,要好好地练习这个“水”字,因为这个字里面包含了很多常用笔画,尤其是它的撇和捺。我们要写出每个笔画的特点来。
(2)指导书空笔顺,强调第二笔、第三笔和第四笔。(课件展示田字格中的“水”字,第二笔横撇、第三笔撇、第四笔捺都变色)第二笔的转折处与右边撇和捺的交叉点要对称,就像小朋友裙子上的腰带一样,一样高才好看。
(3)观察田字格中的占位。(提示:竖钩在竖中线上)
(4)教师范写,学生临写。教师强调书写姿势和握笔姿势 。
(5)展示评价。教师评价,生生互评。
(6)评后对照范字再写。
2.出示“去、来、不”,引导学生把关键笔画写好。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的控笔能力不强,在写字初期,要做到一字一得,关键笔画的指导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写字的兴趣。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多种识字方法,认识3个生字,会写“去、来、不”3个字。
2.朗读课文第3、4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复习旧知。
(1)开火车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
远近 有无 来去 出色 听见 还在 有声有色
(2)“说反义词”游戏。
上节课我们找到了藏在前面两句诗里的两组意思相反的词,你们还记得吗?
师说:远。生说:近。师说:有。生说:无。
2.你知道诗里还有一对意思相反的词吗?(课件出示第3、4句诗,“去”和“来”变红)
3.认识“来”字。
引导:你会怎么记住它?
预设:①“米”字加一笔。②字谜:小米戴帽子。
4.指导书写“来”字。(课件展示带田字格的“来”)
(1)指导笔顺,指名书空。
(2)观察占位。竖压在竖中线上。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仿写。
(4)师生评价,再写一个。
5.指导书写“去”字。(课件展示带田字格的“去”)
“来”的反义词是“去”,“去”字怎么写?
(1)指导笔顺,指名书空。
(2)观察占位。竖压在竖中线上,上半部的竖要写得短一点。点拨:撇折张开多大才合适呢?(用手势展示)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仿写。
6.指导书写“不”字。
(1)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不”字怎么写?
加一加:“下”字左边加一撇。
(2)指导笔顺,指名书空。
(3)观察占位。竖压在竖中线上。竖从撇上起笔,不要在横与撇的交叉点上起笔。
(4)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仿写。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字,检查学习效果,总结反义词识字方法。“来”和“去”在笔画上有共同点,引导学生关注同一笔画在不同字中的变化,获得知识迁移的能力。
板块二 朗读诗句,体会诗意
1.朗读课文第3、4句。
课件出示: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1)联系生活理解。
①想一想:春天过去了,花儿都怎么样了?诗句里是怎么说的?(指名读)
②鸟停在树枝上,要是人来到鸟的面前,鸟会怎么样呢?
③情景演示。指名学生扮演诗人,走近画,做赶鸟的动作。问:有没有看到鸟儿飞走?课文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4句)
④理解“惊”在课文中的意思。(惊动)
⑤师生交流:春天过去了,花儿不会凋谢,人走来,鸟儿也不会惊吓得飞走。
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2)改诗对比。春天过去了,花儿还在盛开,这与我们生活中见到的景物有很多不同。实际生活中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改改诗吧!
课件出示:
春去花还在, 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 人来鸟会惊。
2.认识“还”字。
(1)“还”字的偏旁是什么?怎么记住它?(“不”加上“辶”)
(2)归类识字:本课我们学了三个带“辶”的字——远、近、还。
(3)扩词。
3.指导朗读第3、4句诗。
(1)指名朗读第3、4句诗。师生评价。
(2)同桌互读。
(3)小组间赛读、接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把画中的景物和生活中的景物作比较,引导学生感受二者的差异性,帮助学生体会画的特点,明白诗句与画的关系。
板块三 回归整体,熟读成诵
1.朗读全诗。
(1)整体感知。全诗共4句,主要写了山、水、花、鸟4种景物,这4种景物在画上与在生活中是不一样的。
(2)引读诗句。老师说诗意,生说诗句。
(3)指名展示朗读。
2.熟读成诵。
(1)指名读,小组读,看图读。
(2)教师指画中的内容,学生读出相应的诗句。
(3)同桌互相背诵。
(4)展示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以读为本,给了学生开放的课堂,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反复吟诵,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熟读背诵,可以使学生将书面语言内化吸收为自己的语言。借助图画,搭建平台,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板块四 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1.古人还写了很多题画诗,有的也很浅显易懂,比如王冕的《墨梅》。
2.课件出示带拼音的诗句,学生自读。
课件出示:
mò méi
墨 梅
wǒ jiā xǐ yàn chí tóu shù duǒ duǒ huā kāi dàn mò hén
我 家 洗 砚 池 头 树, 朵 朵 花 开 淡 墨 痕。
bú yào rén kuā hǎo yán sè zhǐ liú qīnɡ qì mǎn qián kūn
不 要 人 夸 好 颜 色,只 留 清 气 满 乾 坤。
【板书设计】
6 画
【作业设计】见《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等景物,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1.重视朗读指导。
诗句的节奏感很强,我坚持以读为本,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通过对比诗中的情景与现实中的情景不一样,引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采用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读,如,小组赛读、表演读、同桌轮读、师生接读……直至熟读成诵,使课堂上书声琅琅。注重对朗读的评价,将评价与朗读指导巧妙地融为一体,以评价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2.重视识字方法和写字指导。
教学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如,偏旁归类识字、反义词识字、字源识字、加一加、减一减等,帮助学生提高识字兴趣,积累识字方法。写字指导中,关注重点笔画以及重点笔画的占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字迁移能力。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7 操场上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7 操场上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激趣,引入新课,识字解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5 动物儿歌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5 动物儿歌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激趣,引入新课,识字解词,做游戏,编创儿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8 人之初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8 人之初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激趣,引入新课,识字解词,.整体感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