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练习题
展开【作业布置】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练习题
一、单选题
下图为地球部分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圈是由液态水组成的圈层 B.生物圈位于水圈与岩石圈之间
C.大气圈全部由气态物质组成 D.岩石圈由上地幔顶部和地壳组成
2.下列关于图中四大圈层及其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人类生存的环境与四大圈层密切相关 ②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③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④圈层之间存在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下图为地震波在地就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 )
A.E为纵波,F为横波 B.E波在约2900千米深度完全消失
C.F波在约2900千米深度传播速度突然增加 D.地球在约2900千米深度以下为固态
4.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下图为某地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900千米处
6.该地可能位于( )
A.中国北方地区 B.中国西南地区 C.南极点 D.太平洋中部
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下列各题。
7.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大气圈
8.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的依据是( )
A.地震波波速变化 B.地下温度的变化
C.内部压力的变化 D.物质组成的变化
10.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与纵波相比,横波( )
A.传播速度较快 B.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C.传播速度不变 D.可以通过液体传播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和中国地震台网查询窗口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
C.E,D合为岩石圈
D.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G
12.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显示的地震信息,推测该地震最可能发生于下列哪一圈层结构中( )
A.内核 B.外核 C.地幔 D.地壳
二、综合题
13.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波,B表示____波。
(2)判断两个不连续面:M为____界面,N为____界面,地震波通过N界面时,传播速度变化有何特征____?
(3)分别写出圈层C、D、E的名称。
(4)圈层D物质状态为____态;圈层C厚度不均,大洋部分厚度较____。
(5)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在图中画出软流层的位置。
14.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我国在渤海湾黄河口凹陷发现一个新的油气田,黄河口凹陷油气勘察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标志着我国在这一区域的勘探再获新的进展。
材料二:地球内部构造如下图所示。
(1)图中不连续界面B是____,该界面将地球内部划分成是地幔和____。
(2)C地理事物是____,它包括____和上地幔顶部。
(3)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为____(填字母)。
(4)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____波。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有储油构造的是____。
15.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在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中,FG线的高度约为2000~3000km,这个高度称为____圈上界。
(2)图中A、B、C、D、E分别表示地球的不同圈层,其中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____,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的是____,组成地球生态系统的圈层是____。(填字母)
(3)图中D层的分布特点是____,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显著差异是____。
(4)简述图中C圈层与其他圈层的关系。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答案】1.D 2.C
【分析】
1.水圈包括大气中的水汽、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和生物体内的水,既有液态,也有固态和气态,A项错误;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B项错误;地球的大气圈是包裹着地球的大气层,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C项错误;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由上地幔顶部和地壳组成,D项正确。故选D。
2.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地球表层系统,构成了地球表层环境,圈层之间相互作用,都是通过能量、物质与信息的交换完成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在地球表层环境的结构与特征上,地域分异规律是对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结构与特征的归纳与刻画,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生存的环境与四大圈层密切相关,①③④正确;岩石圈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②错误,C项正确。故选C。
【答案】3.B 4.B
【分析】
3.地震波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所以E为横波,F为纵波,A错误;在古登堡界面以上,纵波和横波波速都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古登堡界面处(约地下2900km),横波消失,纵波波速减小之后缓慢增加,B正确,C错误;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所以古登堡界面以下为液态,D错误。所以选B。
4.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图中,②圈层为地幔,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答案】5.A 6.D
【分析】
5.地震波经过莫霍界面时由于介质发生改变,无论是纵波还是横波,速度都突然增加。该地地震波向下传播过程中,速度在地下5千米处突然增大,故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5千米处。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该地地壳特别薄,约5千米厚,只有大洋地壳符合这一特点,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答案】7.B 8.C
【分析】
7.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故选B。
8.地球的圈层结构中,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在景观图中,花草树木属于生物圈,C正确。瀑布属于水圈,岩石属于岩石圈,大气属于大气圈。故选C。
【答案】9.A 10.B
【分析】
9.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科学家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会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A正确,B、C、D错。故选A。
10.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B正确,A、C、D错。故选B。
【答案】11.C 12.D
【分析】
11.根据图中各圈层的位置判断,图中A、B、C分别表示大气圈、生物圈(大气圈下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水圈,地球外部圈层由这三部分组成,但C为水圈,选项A错误;地球内部圈层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即图中的D、F、G三部分组成,图中E只是地幔(F)的一部分,B错误;读图可知,图中E(上地幔上部)和D(地壳)位于软流层之上,合为岩石圈,C正确;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在软流层,图中G为地核,离地表很远,成为岩浆发源地的可能性小,D错误。故选C。
12.读中国地震台网显示的地震信息可知,该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0千米。根据所知识可知,地壳厚度不均,平均厚度约17千米 ,陆地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该地震发生地在广西玉林地区,属于陆地地区,因此该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之上,由此推测该地震最可能发生于地壳,D符合题意,内核、外核、地幔的深度均大于该地震震源深度,因此该地震不可能发生于内核、外核、地幔,排除ABC。故选D。
二、综合题
【答案】13.(1) 横 纵 (2) 莫霍 古登堡 A(横)波突然消失,B(纵)波传播速度减慢
(3)地壳、地幔、地核 (4)固 薄 (5)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
【分析】
(1)纵波传播速度大于横波,且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所以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
(2)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在大陆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的为莫霍界面(M),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的为古登堡界面(N),地震波通过古登堡界面(N)时,横波消失,纵波传播速度减慢。
(3)地球内部由外向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地核。
(4)古登堡界面以上物质均为固态;地壳厚度不均,大洋地壳较薄,大陆地壳较厚。
(5)软流层可画在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及地壳)以下。
【答案】14.古登堡界面 地核 岩石圈 地壳 A 横 A
【分析】
(1)图中不连续界面B是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
(2)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C岩石圈。
(3)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4)纵波可以再固液气三态传播,横波只能在液态里面传播,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横波。四幅图中,只有A图横波的传播速度在通过储油层时,波速突然发送变化,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答案】15.(1)大气 (2)A、B、C;D、E;A、B、C、D
(3)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
(4)C是生物圈,它分布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生物的生命活动改造着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分析】
(1)自地表向上,随高度的增加,空气越来越稀薄,大气的上界可延伸到2000~3000km的高度,根据图示位置,可知FG表示大气圈的上界。
(2)图中A表示大气圈、B表示水圈、C表示生物圈、D表示岩石圈、E表示地幔。其中大气圈A、水圈B、生物圈C属于外部圈层,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A、B、C;岩石圈D、地幔E属于内部圈层,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的是D、E;外部圈层和岩石圈组成地球生态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组成地球生态系统的圈层是A、B、C、D。
(3)D表示岩石圈,据图可知,岩石圈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显著差异表现为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
(4)C圈层是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从位置关系、作用关系两方面分析。位置关系:生物圈分布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结果。作用关系: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综合训练题,共3页。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精品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精品巩固练习,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人教版 (2019)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二课时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地理人教版 (2019)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二课时达标测试,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