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45碳排放与碳减排污染物的跨境转移含解析中图版
展开碳排放与碳减排 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大力开发风能资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直接影响图中的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为维持⑤环节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作用,人类迫切需要( )
A.开垦沼泽 B.开发水能
C.保护雨林 D.退耕还湖
1.A 2.C 解析:第1题,大力开发风能资源,可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从而减少因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故结合图示为①环节,A正确。第2题,图示⑤表示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故为维持其作用应保护植被,尤其是热带雨林,C对。开垦沼泽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A错。开发水能和退耕还湖与绿色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无关,B、D错。
下图为1992—2012年我国碳排放年度增量分解图。据此完成3、4题。
3.1992—2012年间,我国碳排放( )
A.增量在持续增加
B.总量在不断增加
C.增量在波动变化
D.总量呈下降趋势
4.导致1992—2012年我国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产业结构 ②经济规模 ③能源结构 ④技术进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C 4.D 解析:第3题,图示表示我国碳排放年度增量分解状况,根据图示正向驱动因素和负向驱动因素所占比重,1992—2012年,我国碳排放增量在波动变化,C对,A、B错。随着经济增长,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D错。第4题,导致1992—2012年我国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有经济规模扩大,排放量增加,②对。技术进步,排放量减少,④对。从全国范围看,产业结构变化小,①③错。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的波动,总体上气温呈上升趋势。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明显增加。据此完成5、6题。
5.全球气温升高可能对我国造成的影响是( )
A.各地降水量普遍增大
B.南方与北方温差变大
C.水稻种植的北界北移
D.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6.为减轻因二氧化碳浓度增大而导致的气候变化的危害,各国政府应( )
A.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
B.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C.减少煤炭的使用量,降低能源污染税费
D.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5.C 6.B 解析:第5题,全球气温升高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因蒸发强烈,将会变得更加干旱;南北温差不会变大,但1月0 ℃等温线将北移,水稻种植的北界也会北移,经济结构会有变化,但是总体上弊大于利。第6题,煤炭和天然气均属于化石燃料,应该减少使用;为控制使用量,应该采用经济手段,提高能源污染税费;为了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各国政府应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采用新能源。
2019年8月亚马孙平原发生了持续的森林大火。下图为2019年8月23日世界部分地区一氧化碳浓度分布图。据此完成7、8题。
7.南美洲一氧化碳浓度高值区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原因是( )
A.受海陆位置的影响 B.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C.火势沿着河谷蔓延 D.赤道低气压带南移
8.美国东北部出现一氧化碳浓度高值区的原因有( )
①森林大火多发,烟气排放多
②经济发达,工业废气排放多
③城市密集,生活废气排放多
④乳畜业发达,废气排放多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7.B 8.D 解析:第7题,图中南美洲一氧化碳高值区主要集中于西部地区,而南美洲西部与海洋之间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相隔,海洋对一氧化碳浓度影响不大;图中显示,南美洲一氧化碳高值区主要位于赤道以南的低纬度地区,8月,气压带和风带北移,赤道以南的低纬度地区盛行东南信风,受信风影响,一氧化碳随气流由东南向西北运动,导致南美洲一氧化碳高值区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亚马孙河谷大致呈东西走向,如果火势沿河谷蔓延,不会导致南美洲一氧化碳高值区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8月,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赤道低气压带北移。第8题,美国东北部地区气候冷湿,8月为多雨季节,当地森林大火多发的可能性不大,①错。美国东北部为美国的传统工业区,经济发达,工业企业相对较多,工业废气排放多,导致一氧化碳排放量较大,②对。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区是美国城市最为密集地区,人口稠密,生活废气排放多,导致一氧化碳排放量较大,③对。一氧化碳一般由燃烧矿物燃料和生物质所产生,乳畜业不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排放,④错。
人类每年在石油的开采、炼制、储运和使用过程中都会将许多石油泄漏流入海洋,形成油膜漂浮在海面上,从而引起海岸及污染海域自然环境的变化。2015年5月19日,下图中A地附近一条输油管道破裂,导致超过7.57万升原油泄漏流入大海。据此完成9、10题。
9.油膜覆盖对原油泄漏海域产生的影响主要有( )
①海洋生物死亡增加 ②海水吸热量增多
③空气变干燥 ④气温日较差变大
⑤降水增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⑤
10.下列国家近海海域受此次泄漏影响最大的是( )
A.加拿大 B.日本
C.菲律宾 D.墨西哥
9.B 10.D 解析:第9题,油膜覆盖阻隔了海洋水和大气之间的热量和水分交换,会导致海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减少,空气变干燥;气温日较差变大。油膜覆盖使阳光难以穿透洋面,海水吸热量减少,海水蒸发减弱,空气干燥度增加,可能会使降水减少。第10题,根据图示经纬度信息可知,本次石油泄漏海域位于美国西海岸,受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墨西哥受此次泄漏的影响最大。
大气污染物扩散受海陆风影响。图甲为深圳市某发电厂某时地面SO2浓度等值线图,图乙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1、12题。
图甲
图乙
11.该时最可能为( )
A.1时 B.4时 C.8时 D.15时
12.上图所示地区( )
A.地形与污染物的扩散无关
B.含污染物质的降水会腐蚀建筑
C.河流流量季节变化不明显
D.电厂与极值位置距离小于20千米
11.D 12.B 解析:第11题,根据图中SO2浓度等值线的极值分布可知,此时盛行风为海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陆地上出现极大值,故最可能的时间是15时;其他时间吹陆风的可能性较大,D项正确。第12题,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地形闭塞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故A项错误;含污染物质的降水会呈现酸性,可能会腐蚀建筑物,故B项正确;深圳为季风气候区,冬夏季节降水量变化大,河流的流量较大,故C项错误;根据坐标图可知,电厂与极值位置距离大于20千米,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创新培优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瑞典缺油少气,能源长期依赖进口。自20世纪70年代初,受世界石油危机影响,瑞典开始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水能、核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瑞典的可再生能源和水能占比在世界领先,其可再生能源以生物质能为主,原料主要来自林业木屑和造纸黑液,主要用于供热和发电。下图示意2017年瑞典能源消费构成。
1991年起,瑞典开始征收高额的CO2排放税,采用绿色电力认证系统,对环保型汽车提供补贴与优惠税收。1990到2010年,瑞典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50%,温室气体排放量却降低了9%。
材料二 下图示意瑞典位置及相关地理要素分布。
(1)(综合思维)据统计,瑞典人均能源消费量约270千克/年,为世界第一。根据图文资料,推测瑞典居民能源消费量高的原因。
(2)(综合思维)依据图文材料,分析瑞典开发清洁能源的优势条件。
(3)(人地协调观)简述瑞典能源结构的变化对本国和世界的贡献。
(4)(人地协调观)说明瑞典低碳经济和清洁能源政策对我国实施绿色发展的借鉴意义。
解析:第(1)题,能源消耗可以从气候寒冷,供暖时间长分析。第(2)题,清洁能源包括生物质能、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非可再生能源核能。第(3)题,对本国的影响主要从经济、社会和环境角度分析。对世界主要考虑缓解全球变暖。第(4)题,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主要从能源结构、政策、技术和人们的观念等方面分析。
答案:(1)瑞典地处较高纬度地区,冬季严寒而漫长,每年供暖时间长,能源需求量大。
(2)瑞典森林覆盖率高,林业、造纸业发达,生物质能原料丰富;降水丰富,河流众多,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国土大部分位于西风带,风能资源丰富;资金充足,技术雄厚,市场需求大,有利于发展核电。
(3)对本国:压缩石油等能源进口,减少开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延长产业链,创造新的财富和就业机会;实现循环经济,减轻环境污染。对世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变暖。
(4)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制定税收、补贴等政策,鼓励绿色产业发展;加大资金投入,研发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87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湘教版: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87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湘教版,共3页。
第45讲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这是一份第45讲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共14页。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碳排放与碳减排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碳排放与碳减排当堂达标检测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当前北极地区海冰变化可能导致,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3~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