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4节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学案设计
展开本节内容分为三局部:第一局部是食物在人体的哪里发生变化;第二局部是食物怎样发生变化;第三局部是食物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这些内容不仅是第八章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为学习后面“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健康地生活〞等章节打下了根底。鉴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据生物新课标的要求,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整合:本节分配课时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二课时学习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第三课时学习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在这里主要说明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列举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根底。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
[教学重点]
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
[教学难点]
描述小肠结构特点,解释小肠为什么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是“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材主要介绍了小肠的结构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功能。小肠是人体内主要的吸收器官,其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适应的典型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一教学思想的表达。在教学中,根据教材所设计的探究实验结合“亲自做〞,启发学生思考小肠结构特点与营养物质吸收功能相适应。关于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主要强调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然后由学生阅读完成。因此,将引导学生探究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对消化系统的一些器官的位置、形态、功能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根底知识。但对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的理解会有所偏差,有待教学中给予纠正。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运用的教学策略是:问题导学,讲授、讲练结合、学生讨论交流、实验观察、思考。
[学习方法]
采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耳听一听、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让他们在五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到达课程目标。
[课前准备]
学生分组2人1组
鸡的小肠、培养皿、放大镜、显微镜、小肠切片、消化系统挂图、纸、计算器、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营养物质的吸收
1. 小肠壁的结构特点
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
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2.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
[教学反思]
小肠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教学时借助课件动态演示、结合实验观察,学生较容易理解。新课学习过程中将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那么是多看、多听、多感受而少说话,并及时对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和提高,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胖子与瘦子〕
有的人吃得再多仍然很瘦,有的人吃得很少也发胖,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看来,人体的消化吸收与体态的胖瘦有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被吸收的?
学生讨论答复:与消化和吸收功能有关
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课题?营养物质的吸收?
新课教学
板书?营养物质的吸收?
自主学习
教师〔展示课件:阅读讨论答复以下问题
什么是营养物质的吸收?
哪些营养物质可以被直接吸收。
哪些器官有吸收功能?〕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答复:
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等营养物质进入血液的过程。
胃、小肠、大肠等器官有吸收功能。
带着问题阅读,培养自学能力,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总结
板书:1、吸收的概念:营养物质进入血液的过程。
2、吸收的器官:胃、小肠、大肠
学生记笔记、画重点
帮助学生归纳梳理
〔展示消化系统课件〕教师在图上指出消化器官,请学生说出该器官的吸收功能。
学生讨论答复:
胃能吸收局部水、酒精
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局部维生素
绝大局部营养物质在小肠吸收。
培养自学能力,阅读能力、
教师强调消化道的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是不同的。
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局部营养物质在小肠吸收?小肠有哪些结构特点与之相适应呢?
讨论交流
设疑,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
合作探究:
活动1〔解剖观察鸡小肠的结构〕
学生实验
教师展示课件〔小肠结构示意图〕
1.每小组一段小肠,顺肠管剪开肠壁,对课件上的图,找到小肠环形皱襞,注意皱壁的排列。用手摸皱壁的外表有什么感觉?
2.指导学生按照操作步骤,每人剪下一块小肠壁,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3.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小肠壁切片,对照课件上的图,认识小肠绒毛的结构。
学生两人一组、解剖观察、交流、讨论、思考小肠的结构特点。并记录。
学生带着问题,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突破重难点。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经过探究,小肠壁有哪些结构特点?
学生讨论答复:有小肠皱襞、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很薄
引导学生观察小肠的结构特点
活动2:制作小肠结构模型
学生实验
课件展示〔纸做的小肠模型〕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每组2张长纸一张短纸,将一张长纸折成扇形作为小肠的内壁,短纸作为外壁,另一张长纸作对照。
比拟小肠内外外表积的差异。
两人一组制作小肠结构模型,并计算小肠外壁与内壁外表积的比值,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启发示学习制作模型,攻克教学难点,
培养动手能力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
提问:小肠皱襞、小肠绒毛等结构对小肠吸收营养物质有什么作用?
讨论答复:可以增大小肠的吸收面积。
让学生形成功能与结构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4-15,与自己的结论作比照
补充自己的认识。
培养表达能力
教师总结:〔课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因为小肠细长,内外表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使外表积大大增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样的结构特点使营养物质很容易被吸收而进入血液,再由血液运送至全身,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学生倾听、记笔记
帮助学生归纳、梳理,理解重点内容
课堂检测
教师出示课件:完成以下练习:1、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是
A.口腔 B.胃
C.大肠 D.小肠
2、以下表达中,哪一项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无关
A.小肠内外表有环形皱襞
B.小肠长约5— 6米
C.小肠内有多种消化酶
D.小肠内外表有小肠绒毛
3、不经过消化就能被吸收的物质是
A.水 B.脂肪
C.蛋白质 D.淀粉
学生讨论完成练习
稳固提高
突破重点
作业布置
预习第三节合理膳食与食品平安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初中生物第4节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第4节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导学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食物的消化过程,营养物质的吸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4节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4节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导学案及答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复习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 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的物质和能量第5章 人体的物质能量来源于食物第4节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导学案: 这是一份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 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的物质和能量第5章 人体的物质能量来源于食物第4节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导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小节与收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