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教部编版识字2 树之歌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识字2 树之歌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品读儿歌,合作探究,细品儿歌,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师名称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语文年级/册二年级上册教材版本部编版课题名称识字2、树之歌教学目标了解《树之歌》中的不同树的特点及习性,热爱并保护大自然。 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 这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儿歌,描写了杨树、溶蚀、梧桐树......等11种树木,种类比较丰富。 儿歌中每句话的观察角度各不相同。难点分析学生对树木种类了解不多,对树木的习性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需要老师丰富资料。 教学方法1.借助图片认识树的名称及其主要特点2.教师指导学生逐句阅读,激发学生了解树木,探索自然的兴趣。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一、复习导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课文一共有几句话,一共介绍了多少种树木吗?(4句话,11种树木。文中描写的树木有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柏、木棉、桦树、银杏、水杉、金桂。)2.你还认识它们吗?(展示图片)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二、品读儿歌1.听录音回顾课文边听边想:课文是从从哪四个方面来描写树木的?三、合作探究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2、课文中提到的这些树分别有什么不同特点?四、细品儿歌1.学习第一、二小节(1)指名读第一、二小节,用“○”圈出树木的特点。(高、壮、像手掌、叶儿红、披绿装)(2)这些特点主要抓住了树的什么来描写的?(形状、颜色)(3)第一句“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体会出了什么?(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梧桐树的叶子比作手掌,生动地写出了梧桐树叶的形状。)(板书:杨树、榕树、梧桐树→高、壮、像手掌)练一练:请选择一种树木,仿写一个比喻句。 示例:银杏树叶像扇子。(4)第二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红、绿”可以看出什么?(“披”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松柏描写的非常形象。“红,绿”两个词,使我们好像看到了秋天枫叶火红,松树、柏树一年四季常青的鲜艳色彩。)(板书:枫树、松柏→叶儿红、披绿装)2.学习第三、四小节(1)品味一下后两小节描写树木的语句,说一说所描写树木的特点是什么?(2)“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从这句话你了解到什么?写出了木棉和桦树生长的环境:木棉生长在南方,桦树生长在北疆。(板书:木棉、桦树→喜暖、耐寒 )(3)“银杏水杉活化石,金桂开花满院香。”你了解到了什么?这是对偶句。把银杏水杉比作活化石,金桂开花后,满院都是花香。(板书:银杏、水杉、金桂→活化石、满院香)(4)为什么称银杏和水杉为“活化石”呢?在地质历史时期,由于自然环境发生变化,银杏、水杉等类群中的绝大多数种类都灭绝了,成了化石,剩下来的个别种类,只是在局部地域得以存活下来,一直活到今天。(5)为什么叫“金桂”呢?因为桂树开花是金黄色的,因此叫金桂。金桂开花后香气很浓郁,满院子都是香气。满院香”要读出开心,愉悦。【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了解不同树的特点不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朗读能力和积累词语的能力。】五、拓展延伸1.仿照课文的写法,介绍几种你熟悉的树木。可以说说树枝、树叶的形状,也可以说说花开的样子、香味等。(1)柳树枝像小辫儿(2)银杏叶儿像小扇(3)桃树花开红艳艳(4)石榴花开像喇叭2.欣赏了这么多树木,你觉得他们有什么作用?(1)“吸尘器”吸收灰尘,净化空气。 (2)“氧气制造厂”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3)“绿色空调”为我们遮太阳,带来清凉。(4)很美观,美化环境,装点生活。(5)树木不仅绿化环境,还给人们带来美味的果子。原来树木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我们一定要保护它们。可是,却有很多人在乱砍滥伐,针对这种情况,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请学生课后交流、讨论) 六、课堂小结(1)课文是从树木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树的生长环境、树开花的香气四个方面来介绍树木,了解树木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和不同树木的特点,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2) 课文以儿歌的形式呈现了一些树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喜爱之情。这首儿歌既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也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 七、板书设计形状 →杨树、榕树、梧桐树→高、壮、像手掌树之歌 颜色 →枫树、松柏→叶儿红、披绿装 爱护树木喜好 →木棉、桦树→喜暖、耐寒 热爱大自然 花 →银杏、水杉、金桂→活化石、满院香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识字2 树之歌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初读课文,识记树名,学习生字,归类集中识字,再读课文,学习其他生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2 树之歌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2 树之歌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说明,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