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_新版新人教版
物理八年级下册10.1 浮力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下册10.1 浮力教案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学以致用,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立者”.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同时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浮力知识是力学知识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浮力》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的影响因素,是对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知识的深化.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学生对浮力的存在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浮力现象也是他们容易产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生活事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2.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浮力的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重点:1.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1课时
本节课中让学生通过探究,变抽象为直观突破重、难点.所以本节课用到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演示实验法、探究实验法.
水桶、空矿泉水瓶、乒乓球、水、石块、烧杯、细线、弹簧测力计、圆柱体、密度不同的液体、多媒体课件等.
课前3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49-P52内容并用双色笔标出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定律和重点知识,物理课代表收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准备在课堂上展示.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黄鸭、热气球等图片.
提出问题:浮力是什么?是不是只有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沉到水底的物体就不受浮力呢?
为了揭开浮力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熟悉的事物引入课题,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浮力
1.认识浮力
小实验:“倔强”的空矿泉水瓶
用事先准备好的小水桶和空矿泉水瓶进行分组实验,把拧紧瓶盖的薄壁空矿泉水瓶轻轻地按入水中,感受这个过程中手受到瓶子怎样的作用.
学生谈感受:感觉到矿泉水瓶向上托我的手.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符号是F浮.
教师强调:(1)气体与液体一样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也具有竖直向上的力,即也有浮力的作用.
(2)浸入液体包括部分浸入液体和全部浸入液体.
学生列举生活中物体受到的浮力的例子,加深对浮力的认识.
2.称重法测浮力
演示实验一:称重法测浮力
(1)将一小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为G.
(2)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石块浸入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
(3)根据物体的状态和平衡力的条件,可以推出浮力的大小为:F浮=G-F.
学生认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这种测量浮力的方法我们称为称重法测浮力.称重法测浮力:F浮=G-F.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3.浮力产生的原因
浮力的大小可以测量.那么为什么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呢?
演示实验二:
(1)将乒乓球放入瓶内,向瓶里倒水,乒乓球不浮起.
(2)将瓶口堵住,乒乓球浮起.
学生认真观察,总结规律,回顾关于压强的知识:
(1)压强的定义式p=eq \f(F,S);
(2)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
教师提问:上面大家分析了浮力的方向与大小,浮力的作用点称为浮心,一般认为就在物体上.那么浮力是如何产生的呢?
教师引导: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左右两侧面、前后两侧面所受水的压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处于平衡状态,而上、下表面处于水中不同深度,所受压强不同,受力面积相等,所以压力不相等,下表面所受压力(方向:竖直向上)大于上表面所受压力(方向:竖直向下),这个压力差就是浮力,即F浮=F向上-F向下,由于F向上>F向下,其合力是竖直向上的,所以浮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上的.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同,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的能力,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对点训练】
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称得某物体的重力是8 N,在水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3 N.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______N.
【答案】5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学生实验: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1的有关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进行猜想;
【设计实验】
1.教师指导利用控制变量法.
2.相互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和设计实验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1)学生的设计是否合理可行?
(2)如何设计表格?
(3)对获取的数据如何处理?
(4)针对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
【进行实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配合,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
1.探究浮力与物体浸没后深度的关系
(1)测量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
(2)把物体浸没在水中不同深度处,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计算物体所受的浮力.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浮力与物体浸在液体中体积的关系
(1)测量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
(2)把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逐渐变大,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计算物体所受浮力.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1)测量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
(2)把同一物体浸没在密度不同的液体中,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计算物体所受浮力.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论证】
学生收集实验数据讨论得到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结论】
1.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跟浸没后的深度和固体密度无关.
2.在同一液体中,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3.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密度.
教师强调:并非物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关键取决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部分有多少,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浮力就越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设计表格、规范操作的能力,掌握控制变量法.)
【对点训练】
完全浸没在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从运动到静止的过程中,其浮力大小变化情况是( )
A.浮力不断变大,但小于重力
B.浮力不变,但浮力大于重力
C.浮力先不变,后变小,静止时,浮力才等于重力
D.浮力先大于重力,后小于重力
【答案】C
三、学以致用
1.如图所示,用细绳将一物体系在容器底部,若物体所受浮力为10 N,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为4 N,则物体下表面受到水向上的压力为( )
A.4 N B.6 N
C.14 N D.7 N
2.形状不同的物体都浸没在同种液体中,所受浮力相等,它们( )
A.密度一定相等
B.质量一定相等
C.体积一定相等
D.一定都是实心物体
3.如图甲所示,将一挂在弹簧秤下的圆柱体金属块缓慢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圆柱体接触容器底之前,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弹簧秤示数F和圆柱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关系的是( )
4.如下图所示,物体A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______N,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______N.
【答案】1.C 2.C 3.A 4.1 1.2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成功的体会和经验?
1.浮力的概念.
2.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3.浮力产生的原因.
第十章 浮力
第1节 浮力
一、浮力
1.感受浮力的存在
2.浮力的定义和方向
3.称重法测浮力:F浮=G-F示
4.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下-F上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密度
完成《红对勾·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或《红对勾·练吧》的相关练习.
1.八年级学生对浮力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还存在一些误区,如石块下沉不受浮力、浮力与物体浸没深度有关,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亲历探究的过程,走出“误区”,全面正确认识浮力.
2.在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分组实验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主动参与,遇到问题相互交流,合作,亲自做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分析归纳实验数据发现规律,共同突破这节课的重点.通过播放视频,学生在声图并茂的气氛中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突破教学难点.
3.本节教学设计采用了“情境—感知—建构—总结”的流程,从生活中的实例进入物理课堂,利用探究实验和课件,从感知浮力的存在及方向,了解浮力的大小因素,再到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相对完整地对浮力的知识进行建构,学习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问题的设置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精神,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在体验、质疑、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 浮力10.1 浮力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分析,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第十章 浮力10.1 浮力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置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学法,教学器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0.1 浮力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教学资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