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教案,共8页。
信息窗 4——拔河比赛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学生准备进行拔河比赛的情境。图中的主要信息有:参加拔河比赛的左边有 9 个学
生,右边有 10 个学生,一班有 6 个拉拉队员,二班有 4 个拉拉队员。文字信息有:“怎么还没开始?”“两边的人数不一样多。”借助问题“哪边人数多”,引入比较数的大小的学习。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会比较 10 以内数的大小,认识“=”“>”“<”,并能用其表示出数的大小。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他们在干什么,启发学生发现图中的问题和信息一:“怎么还没开始”、“两边的人数不一样多”。然后,让学生数一数两边人数各是多少,引出对比较数的大小问题的学习。
“你说我讲”中共有 2 个红点问题和 1 个绿点问题。第一个红点问题是探索 10 与 9 的大小,认识大于号、小于号,能运用“>”、“<”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并会正确地认读。
第二个红点问题是学习同数大小的比较,理解“同样多”和“相等”的含义,认识等号,并会读写。
绿点的问题是学习运用语言和符号来描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第一个红点问题是:“哪边人数多?”教材设计了用圆片代替学生摆一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体现了一一对应的思想。教学时,根据情境图中的文字信息——“怎么还没开始”、“两边人数不一样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引发出“哪边人数多”的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摆学具的方法比一比哪边人数多,以此解决问题。在操作的过程中,允许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使学生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通过操作和思考,学生能够明白左边比赛的有 9 人,比右边的 10 人少, 同样,学生也能够知道右边的 10 人比左边的 9 人要多,由人数的多少引出数的大小的比较:9<10 和 10> 9,引导学生明白道理后,再介绍读法和写法。对于“>”和“<”的写法,教学时要利用田字格进行规范的书写。为了防止学生混淆“>”和“<”,教师可以借助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记忆。
第二个红点问题是:“现在可以比赛了吗?”教材呈现了左边跑来的男孩加入后,两边都是 10 人的场景,然后是用学具摆一摆进行比较。
教学时,教师既要让学生观察原情境图中正在跑来的一位小朋友,还要联系红点二下面的插图,说一一说现在为什么可以比赛了,让学生初步感知左边和右边都是 10 人,人数同样多,再用学具一一对应地摆
一摆,进一步体会 10 与 10 相等。学生对“同样多”和“相等”的含义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后,引出 10=10, 并介绍“=”和等式的读法与写法。同时要注意“=”在田字格中的布局教学。
绿点问题是:“哪班拉拉队人数少?”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巩
固。
教学时,教师应该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利用语言和符号进行交流。另外,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画面,提出其他有关 10 以内数的比较的问题。只要学生说的合理都应给予鼓励。如果课堂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借助现实生活中的有关事物让学生进行比较。
“自主练习”第 1 题是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练习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具操作活动,
通过摆和说进一步巩固 10 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并注意对学生书写的指导。
第 2 题是比较两个数大小的基本练习。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填写,然后进行订正。
第 3 题是数叶子片数并比较叶子片数多少的练习,以巩固数的大小比较。练习时,要先让学生数出每
幅图中叶子的片数,再进行 3 个数的两两比较。此题还可以让学生体验数大小的相对性,例如 6>4,但 6
<9.注意此题具有开放性,答案不唯一,可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相互学习。
第 4 题是按要求涂色的题。练习的目的是复习有关 0~10 的大小比较。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涂,然后让学生交流他们涂出的是什么。
第 5 题是一道有关数的组成练习。教材编排在这里的目的是循环练习,巩固 1~10 各数的组成,为今后学习 10 以内的加减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结合此题进行补充训练。
第 6 题是画蘑菇上的斑点图,引导学生初步体验找规律的方法。练习时,让学生先观察前 3 个蘑菇上的斑点变化规律,找到规律后,再独立画出后两个蘑菇上的斑点,最后可以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和画法。
第 7 题是按要求涂一涂,比一比。此题具有答案不唯一的特点,如梨比苹果多,梨的个数可以涂 6 个,
也可以涂 7 个,只要符合题目要求都是正确的。练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交流不同的涂法,并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涂法。
第 8 题是通过开放性的游戏(“剪子、包袱、锤”游戏)巩固 10 以内数的数数、写数和比较数的大小的综合练习。练习时,教师要先介绍游戏的规则,再开始正式做游戏。每次赢的学生可以得到一粒石子, 每 10 次作为一轮。比完一轮,按照提供的方式记录比赛的结果,并比较数的大小。为了让学生玩得开心, 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第 9 题是一道思考题。此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考虑:可以从右边移一只到左边,也 1 以将右边的小鸡移走两只,答案不唯一。练习时,要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进行交流。利用简单的题目,练出兴趣,练出智慧。
完成以上练习后,教师还可以安排猜数游戏。例如,老师告诉学生:“我想了 1 个数大家猜猜是几。”当学生乱猜时,可告诉学生这个数所在的范围,再让学生猜,直至逼近这个数。如:老师想的数是 7,如果学生猜的数小于 5,可告诉学生:“这个数比 5 大,比 10 小。”如果学生猜 9 或 10,告诉学生大了;猜 6,告诉学生小了。总之,要根据学生猜数的状况和趋向,灵活地告诉学生数的范围,引导学生逼近要猜的数。 老师做出游戏示范后,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猜数游戏。通过该游戏活动,一方面发展学生的数感,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区间套”的思想。
“我学会了吗”是具有评价功能的一个栏目,侧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属于定量评价和自我评价。其设计和呈现与整套教材的风格相一致,也由情境图和问题组成,情境图相当于单元中的信息窗,情境图下面既有编者提出的问题,又以“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的方式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本单元的“我学会了吗”是一幅综合信息图。包含的信息有房子的座数、小鸟的只数、小鸡的只数、苹果的个数、小蘑菇的个数、蜜蜂的只数、蝴蝶的只数等。意图是通过反复数数、填数,了解学生对 10 以内数的掌握情况,为“丰收园”栏目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提供依据。练习时,应放手让学生独立去数数、填数,在交流和订正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学会反思和评价自己。
“丰收园”是本套教材另一个具有评价功能的栏目,每单元一个,每册结束时有一个大的“丰收园”。 如果说“我学会了吗”是定量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话,那么“丰收园”则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定性评价。
它由两部分组成:
右面的“丰收篮”中设计了 5 个“苹果”,分别写着“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这是编者以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对数学课程目标的表达。具体含义如下:
积极——学习的态度与情感; 合作——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
会问——问题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会想——数学思考;
会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每个“苹果”的功能各不相同,一个“篮子”装着 5 个“苹果”,寓意着本套教材以追求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宗旨。
右边部分是学生根据 5 个“苹果”上的内容所进行的自我反思与交流,并以“……”的形式为学生间的交流和评价预留空间。
“我学会了吗”和“丰收园”两个栏目,放在每个单元的后面,意图是在每单元学习之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与反思,养成评价与反思的习惯。这两个栏目的设计,把评价融人教学过程,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融为一体,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 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的理念。
“问题口袋”是为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将这节课不能解决的问题暂时收入“口袋”中的一个特设栏目。在“丰收园”中“‘问题口袋’中的问题我会解决了”,是对这一栏目的呼应,意在指导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每隔一段时间要对“问题口袋”中的问题进行处能解决的予以解决,不要将问题放人口袋永远封存,不再解决。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人教版比大小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比大小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激趣明标,扶放结合,反馈矫正落实双基,小结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疑激趣,尝试探索,数学游戏,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