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预防犯罪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预防犯罪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课题:本课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学习内容:本节课分成两目内容:第一目是“了解罪与罚”,第二个目是“加强自我防范”。本框通过“运用你的经验”活动中展示的三个犯罪场景,引导学生查阅刑法,分析案例中行为人的违法行为的性质和法律责任,引入有关犯罪与刑罚内容的学习。通过对比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即严重违法行为)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通过探究王某抢劫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关于犯罪的知识,分析犯罪人犯罪行为的性质,并借助刑法规定,思考其法律后果,认识刑罚种类。通过分析中学生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性,从而加强自我防范。 本节课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增强法治观念;帮助学生反省自身行为,远离不良行为,积极预防犯罪。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能力目标】逐渐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我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渐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知识目标】知道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知道犯罪的危害性,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的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者的学习起点:在前一框,同学们学习了违法行为的含义和分类,知道违法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同时认识到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知道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学生的学习风格:一是针对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往往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却不能认识到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从而不能自觉遵守法律,这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是针对青少年学生法治观念尚未牢固树立的实际情况。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情绪不定,做事易冲动。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又对法律、犯罪等知识了解不多,法治观念淡薄,如果没有接受相关的法治教育,极易造成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三是针对青少年学生易受环境影响等心理特点及由此产生的某些不良行为。青少年学生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经常会“不拘小节”“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提高认识,进行纠正,就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四、教学重点及难点(指出重难点及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教学重点】加强自我防范。【教学难点】了解罪与罚。确立依据:根据学情分析,加上本节课对学生进行预防犯罪相关知识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如何预防犯罪,并在生活中自觉守法。一是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二是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三是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所以,我把“加强自我防范”确定为教学重点。本课采用图片、视频等犯罪案例展示法,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特征,犯罪有什么危害,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学生对这些法律知识了解少,甚至不懂法,存在认识误区,因此我将“了解罪与罚”确定为教学难点。五、教学过程(说明教学的环节、具体的师生活动及其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展示本节课的课题。一、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2.提问:未成年人犯罪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视频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同学们分享。看视频,回答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犯罪的法律后果,未成年人犯罪也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从而预防犯罪,由此引入课题。1.展示本课主题活动:小法官的诞生。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老师设置的五个任务和学生分组探究活动的要求,并对同学们(即小法官们)的学习结果进行表彰。2.然后展示本课的教学目录。观看并理解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总体框架上把握本课教学内容。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罪与罚 1.任务1:跃跃欲试!请小法官来定案。中学生李峰在网上看到了三幅图片(盗窃、生产销售伪劣产品、非法拘禁),请小法官们帮他分析:1.以上三幅图片中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2.图片中的行为人分别构成什么罪?3.我国的刑法对400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这说明犯罪的法律后果是什么?观看、思考、归纳、回答请同学们分析同龄人的疑问,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图片直观展示三种犯罪行为,及犯罪会受到刑罚,进而归纳出刑法的作用和规定的内容。任务2:举案说法。1.播放视频《李峰从市级三好学生到抢劫犯》。(内容:中学生李峰原本是一个市级好学生,为了有一部手机,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2.展示问题:合作探究1: 1.李峰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2.李峰被判刑,是因为他违反了哪部法律?3.李峰最后受到的处罚是何种处罚?4.据此,请归纳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合作探究2:李峰最后“因抢劫罪被判刑”说明了什么?刑罚的含义和种类。3.与学生交流,指导。4.根据小组展示内容归纳:①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②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 1.观看视频;2.阅读教材52-54页;3.结合视频和教材内容,组内研讨归纳;4.小组代表依次展示,分享学习成果。1.用中学生李峰的视频案例,一案分析到底,便于学生深入学习。同龄人的事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反思、警觉,同时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同时为后续小组讨论、归纳小结做知识铺垫。 3.小组活动和互助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④刑罚的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⑤刑罚的种类:主刑和附加刑。(各自包括的内容) 5.师生一起分享研讨的结果,初步形成共识。4.让学生通过看视频、阅读教材、讨论、展示等活动解决问题,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目标导学二:加强自我防范任务3:唇枪舌战辩论赛!李峰之前是个市级三好学生时,他总是说“我年龄小,我不会违法,更不会犯罪,犯罪离我远着呢”。后来学坏了,又说“我年龄小,即使犯罪也不要紧”。思考:李峰的观点对吗?为什么?探究归纳:李峰的观点不对。理由:①我们如果不能自律,由不良行为可能演变为一般违法,由一般违法可能演变成犯罪。②未成年人犯罪也要负法律责任,所以要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从而做到预防犯罪,顺利过渡到下一个探究任务。学生看PPT里的问题及课本55页的内容,思考并归纳 1.从上一学习目标过渡到本目标。2.中学生李峰案例的延续,他的错误行为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要纠正。3.帮助学生澄清认识误区,让学生明白:犯罪离自己并不远,它是自己成长道路上的最凶险的陷阱,要提高警惕,从而预防犯罪。目标导学二:加强自我防范任务4:集思广益:如何预防犯罪?1.展示李峰从市级三好学生堕落为抢劫犯的图片。2.合作探究3 绘制李峰的犯罪路径。(小组发布观点)结合李峰案例,探究李峰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如何预防犯罪?)3.展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关于“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规定。 思考、回答、观看、归纳1.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白不良行为不加以制止,可能会演变为违法犯罪。2.用形象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李峰从不良行为堕落到严重不良行为,最后犯罪成为抢劫犯的犯罪路线,说明: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3.李峰的案例一案到底,帮助学生将犯罪的含义和特征、刑罚的含义和种类、如何预防犯罪等知识系统化。 继续探究如何预防犯罪。1.展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法制宣传图片。2.结合李峰因为不懂法、不守法而犯罪的事例,说明如何预防犯罪。3.探究归纳:(3)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观看、思考、回答 通过展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法制宣传图片和李峰因为不懂法、不守法而犯罪的事例,说明如何预防犯罪的第三点方法。 三、课堂小结李峰堕落的案例,警示我们要成为守法公民,不仅要知道犯罪有哪些特征,犯罪会受到什么处罚,而且要从思想上增强法治观念,澄清认识误区,不要认为“年龄小,犯罪离我们很远”,也不要认为“未成年人犯罪,不用承担法律责任。”同时,在行动上要知道如何预防犯罪:要杜绝不良行为,要依法自律,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听讲、思考、回顾本节课内容 整体认知,自我反思,知行合一,情感升华。 四、课堂小测任务五:小法官结业水平测试。2.王某因容留他人吸毒,被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并处罚金200元。从刑罚的种类看,罚金属于( )A.主刑 B.附加刑
C.行政处罚 D.民事处罚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刑罚中附加刑包括的内容。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驱逐出境。因此本题应选B,其余为错误选项。思考,做题通过设计“小法官结业水平测试”,即课堂小测,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体验收获新知的喜悦,同时能力得到提升。知识点2:加强自我防范。3.“许多违法犯罪行为往往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这警示我们( )①要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 ②要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③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 ④不要拘泥于日常小事,要从大事着眼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如何加强自我防范。(1)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3)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因此①②③正确,④应改为从小事做起。本题应选B,其余为错误选项。 综合提升题:4. 杜某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沾染上了盗窃的恶习,他曾被公安机关拘留,但屡教不改。一次,他潜入居民家中,窃得人民币3万元,最终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此案例中,杜某( )
①被公安机关拘留属于刑事处罚 ②窃得人民币3万元是犯罪行为
③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属于承担民事责任④从一般违法到犯罪,启示我们要增强法治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属于刑事处罚,什么是犯罪行为,什么属于承担民事责任,以及如何加强自我防范。①被公安机关拘留属于行政处分,不属于刑事处罚,故①不对;②窃得人民币3万元是犯罪行为;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属于刑事处罚,不属于承担民事责任,故③不对;④从一般违法到犯罪,启示我们要增强法治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因此②④正确,本题应选D,其余为错误选项。 5. 案例一:某中学八年级学生小刚自从迷上网络游戏后,经常迟到旷课,甚至整夜泡在网吧里,多次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仍不悔改。后开始小偷小摸,并多次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向小学生索要零花钱。 案例二:10多岁的李某、杨某见一名学生翻墙出校园便威胁对方掏钱。那名学生企图反抗,他们便对他拳打脚踢。最终抢到了10元钱。5分钟后,他们又用同样的方法抢了5元钱。法院判决:李某、杨某犯抢劫罪,各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各1000元。 结合上述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小刚小偷小摸,并多次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向小学生索要零花钱的行为是什么行为?触犯了哪部法律?(2)李某、杨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这一行为具有哪些显著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它违反了什么法律;什么是犯罪行为,以及犯罪的特征。要求学生运用一般违法行为的含义、犯罪行为的含义及特征来解答。参考答案:⑴小刚小偷小摸,并多次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向小学生索要零花钱的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触犯了《治安管理处罚法》。(2)李某、杨某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或“刑事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犯罪的特征是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思考,做题 思考,做题 通过设计“小法官结业水平测试”即课堂小测,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学以致用,让学生体验收获新知识的喜悦,同时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设计“小法官结业水平测试”即课堂小测,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学以致用,让学生体验收获新知识的喜悦,同时能力得到提升。六、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理念:简约明了,逻辑严谨。以“预防”和“犯罪”作为关键词,将本课主要知识分成两部分,通过箭头辅佐,简要概括,结构清晰,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预防犯罪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感,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预防犯罪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课堂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后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预防犯罪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