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济南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物种的延续第二章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二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展开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难点名称
明确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此内容需要在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后才能明确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进而才能关注到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因此在知识学习方面教师要注重整体学习。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虽然学生对两栖动物的青蛙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还是不清楚,其次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究才能明确二者之间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有一定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使课堂生动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将本节内容的三块知识有机的衔接,在讲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时先回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从而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导入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两栖动物的概念导入本节内容(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皮肤辅助)呼吸的动物)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2.学习探究一:两栖动物的生殖
播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音频,提问:是不是所有的青蛙都会鸣叫呢?鸣叫的意义是什么?
(雄蛙鸣叫,吸引雌蛙)
通过雄蛙鸣叫、雌雄抱对和体外(水中)受精的图片依次讲解两栖动物生殖的特点,从而总结出两栖动物生殖的特点:体外受精、有性生殖。
3.学习探究二:两栖动物的发育
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该视频中有蝌蚪发育的内容,利用视频总结出蝌蚪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重点比较青蛙幼体蝌蚪与成蛙之间的区别,发现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有尾无四肢;成蛙生活在陆地上用肺(皮肤辅助)呼吸,有四肢无尾。从而引出变态发育的概念: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通过以上的讲解归纳出两栖动物的发育方式为:变态发育,发育过程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4.学习探究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将明确两栖动物的以下生殖和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①雌雄抱对②雌蛙排卵和雄蛙释放精子③受精作用④受精卵和蝌蚪发育,也就是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
因此水域环境的减少使两栖动物的栖息场所地面积减少,水体污染危及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青蛙作为农田中的有益动物,呼吁学生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动物,保护我们的家园的情感和意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课后小结
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总结:
生殖方式:有性生殖;雄蛙鸣叫→雌性抱对→体外受精
发育方式:变态发育
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课后检测
通过两道典型例题,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加以检测:
生殖季节,雄蛙的鸣囊鼓起,叫声响亮,其目的是( A )。
A 吸引雌蛙 B 吓退敌害 C 表示体外受精完成 D 引诱昆虫
②青蛙的个体发育过程经历了( D )
A.卵——胚胎——幼蛙——成蛙
B.卵——胚胎——蝌蚪——成蛙
C.受精卵——蝌蚪——成蛙
D.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小结
1.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2.本节内容没有之间利用《小蝌蚪找妈妈》引入,而是利用该视频引入两栖动物的发育,使各个知识点的衔接流畅,本节内容的引入而是直接利用两栖动物的概念复习引入,让学生对本节的内容大致了解。
3.在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复习前面的知识让学生明确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因此要保护环境,有利的渗透了环保教育。
4.本节知识点的讲解既有理论性,又有趣味性,便于学生对知识性内容的学习和掌握。
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动动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设计,共2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动动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