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2*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展开
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疏通文章内容,熟读成诵。
2. 分析叙事写景,理解白描。
3. 结合作者身世,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一篇经典小品文,纳天地于尺幅,融山水人文于一体,格调清雅,意境高远。下面三读文章:
1.一读,读准字音与断句。易错节奏: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2.二读,理解重点词意。
梳理重点词:绝、与、强、及、痴。
一词多义:雪、更、是、白。
3.三读,翻译重点句翻译。重点句翻译: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③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④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提问】全文160个字,分为两段,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段意。
【明确】赏雪,遇人
【提问】如何理解“绝”和“独”?
【明确】绝:写出万籁俱寂,只有冰雪的寂寥空旷景象。
独:作者“毳衣炉火”,反衬砭骨之寒,一个“独”字写出作者超凡脱俗的高洁情怀,体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暗示了作者的“痴”,为下文埋下伏笔。
【提问】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作者运用什么写景手法,描写了什么样的意境和情感?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白描,文字简练,不夸饰,不铺陈,不渲染,抓住特征,点到为止。
雾凇沆砀——点明气候特点,意境朦胧迷离、凄清孤冷。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由高及低,雪天一色,辽阔宏大。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巧用“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四个数量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事物之渺小与前句“天地一色”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更添人如沧海一粟的悲凉。
而已——语言助词收束全句,如人的一声仰天长叹。
写出了眼前西湖雪景天地一色、素洁淡雅、超凡脱俗的意境,“而已”一词有对眼前之景的赞美,也有对自己脱离世俗的感慨,更有天人合一的喜悦。
三、知人论世,体会情感
读完之后,思考一个本文的言眼是哪个字?(提示:文眼是揭示全文作者情感的字,全文都是围绕这个字而展开)
【明确】“痴”
【提问】如何理解这个“痴”?(也就是作者“痴”什么?)
【明确】对眼前素洁淡雅、万籁无声音、超凡脱俗之雪景的痴迷;对世俗之外闲情雅致的痴迷。
【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如此之“痴”?要理清这个问题,先结合文章,分析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之行的心理变化。
【明确】1.准备看雪,自适自得——对湖心亭是充满极大期待的。按照常理,湖心亭位于西湖中心,平时人迹寥寥,“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更定”时分,定然绝无喧嚣纷扰。在张岱心里,只有在那里能真正享受“独”的境界。
2.突见金陵客,心有失落——可万万没想到,不仅亭上早已有人,而且对方一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慨,瞬间让他变成了客,变成了被看的对象。“独”的境界被他人所占,心有失落。
3.至被金陵客看,心生“逃”念——相逢何必曾相识,对方也是一位高雅豪爽之士,不仅把张岱引为知音,还拉张岱“同饮”,俨然主人的样子。但张岱此行毕竟自有所求,却又不便也不想言明说破,故只得盛情难却之下出于礼节而“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独享清静之行失败。他人以我为知音,我以他人为藩篱。本欲逃离凡俗人海,奈何人海汹汹,还被他人引为知己。此刻他唯一的想法,就是“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快抽身而退。
4.被舟子议论时,自我宽慰——张岱借舟子之口说自己“痴”,是对看雪半途而废后的聊以自慰,也有与两位金陵客的惺惺相惜。
【提问】文章末尾,作者却特别记舟子之语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舟子看来,张岱的看雪之行,已是不可理解的“痴”,没想到还有人也是如此之“痴”,用舟子的不理解反衬自己的“痴”,也是赏雪不成的自我宽慰。
丰子恺先生曾经说过人的生活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物质境界,大致在衣食住行的层面;第二种是精神境界,主要指文学艺术等雅致和情趣;第三种是灵魂境界,那就是有理想,有博大的情怀。舟子在张岱眼里不过是凡夫俗子,怎么理解?金陵人陪伴张岱雪夜痛饮三大白,这又何尝不是张岱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
四、延伸探究,分析形象
1.知人论世
【提问】张岱心中的那份孤独哪里来的?换句话说为什么张岱遗世独立的心境一如这孤寂冷清的雪夜?
【明确】
和张岱一生的经历密不可分。张岱,字宗子,自号陶庵,既是表达对陶渊明的仰慕,也是纪念自己的母亲陶氏。他前半生是翩翩贵公子兼都市文人,后半生是坚守孤独的明朝遗民。他号称文绝、品绝、痴绝。
文绝:张岱出生于官宦之家,年少早慧,天资聪颖,他的《夜航船》堪称明代小百科全书。小品文《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备受推崇。
品绝:他的朋友圈,多为文人雅士、文章大家、戏剧名家,他博闻广识,喜音乐,好戏曲,几乎通晓所有的艺术门类。
癖绝:他游历四方结交三教九流。有高雅文人,也不乏癖于钱财、酒色者,更有融“书画癖、蹴鞠癖、鼓钹癖、鬼戏癖、梨园癖”于一身的怪才。他曾研究矿泉水的沉淀过滤、花灯的制造工艺、烟火的药物配置及制茶工艺的技术革新,精心研制的“兰雪茶”,风靡一时。
早年张岱好斗鸡、喜唱戏,俨然一副公子做派。然而,随着国家命运的转变,张岱的个人命运也发生了大的转折。1644年农历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自缢而死,明朝灭亡。同年农历九月,清王朝迁都北京,张岱成了明朝遗民。清军入关破坏了他的美好生活,打碎了他所有的梦幻,他躲避山中著书自终,以致“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自为墓志铭》)。他对清朝是抗拒的,其人生命运的跌宕起伏,使得张岱不愿进入尘世的生活。所以,张岱欣赏雪景会选择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的时候,因为不想被别人看见,更不想看见别人。
这样的遗民如果“顺应潮流”“识时务”也罢,偏偏他是那个坚持“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的张岱,交友重一片深情,对待故国亦如是。顺治二年,张岱好友祁彪佳自沉殉国;顺治三年,张岱“山水知己”王思任殉节而死……留下张岱,独行天地间,拒绝出仕,坚守贫困。张岱说自己“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他在81岁时仍耿耿于怀没有以死殉国,以致“忠孝两亏,仰愧俯怍”。
明朝覆灭后,张岱只能用自己后半生的岁月梦忆故国。本文开篇首句“崇祯五年十二月”,一起笔,就表达了浓浓的思念故国之情。基于如此心境,张岱笔下的西湖雪景凄冷绝美。
2.对比阅读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分析】
1.苏轼:才华横溢,写于被贬的黄冈,经历“乌台诗案”,一贬再贬;夜半孤独,邀友赏月,感慨自己成为“闲人”。苏轼因被贬而孤独,但他有好友相伴。一个“亦”字,说明二人相知相怜。君子之交清淡如水,我独处时,你也独处;我想你时,你恰好在。初冬的夜是清冷的,可苏轼孤寂的心却是温暖的。
2.张岱:家世显赫,写于隐居的西湖,经历国破家亡,成为前朝遗民;想脱离尘世烦扰,湖心赏雪,欣慰于自己的“痴”。张岱无好友陪伴,只能在大雪之夜,独往湖心亭看雪。虽然有舟子同行,但是张岱却说“独往”,他孤独的不是身体,而是灵魂。面对金陵客的“拉”,只好“强饮”。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预习,教学课时,课时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学时安排,课堂助学,方法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湖心亭看雪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湖心亭看雪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导入,活动任务,活动一,活动二,自学活动三,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