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导学案及答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重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和基层管理组织的功能和特点
2.难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内容和评价
基础认知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的___。
2.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______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
(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户是政府征派___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___齐民”。
(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4.隋唐
(1)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___”,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
(2)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5.宋朝:宋朝户籍分___ (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___ (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6.元朝:按职业划分户口类型,统称为“______”,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7.明朝
(1)明朝以___定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的户籍册称“___”,以里甲制为基础。
8.清朝
(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
(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___,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3)___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1)从秦汉到明清,__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2)秦汉时期,县下设__和__。乡设三老,掌___;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___,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3)唐朝以___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4)明朝实行___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2.社会治理
(1)秦汉:建立___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相互监督。
(2)唐朝:实行___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互相监督。
(3)北宋:王安石实施___法。
(4)明朝:王守仁推行____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
(5)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___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___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政府救济与优抚政策
(1)政府救济
①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___,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②汉朝建立____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 3 \* GB3 ③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___帝置仓积谷,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
(2)优抚政策
①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___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
②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___,以示尊重。
③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______。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
= 4 \* GB3 ④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___平民,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
2.社会救济
(1)___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①代表:北宋____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
②作用:宗族通过设立___,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2)明清时期,___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3.政府和社会救济的不同
(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___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2)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______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
深化探究
探究一 东晋和宋朝户籍制度演变
材料一 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材料二 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北宋初,客户占总人口的40%,到1072年,客户所占比例下降到30%,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所占比例也就相应上升了。
思考: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和宋朝户籍制度分别有何内容?其各自原因是什么?
提示:(1)东晋一方面沿用西晋时期的“黄籍”制度,另一方面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并将白籍人口土著化。原因在于户籍是政府征收赋役的主要依据,只有将南迁的人口进行了登记,才会将其纳入以后征收赋役的范围。
(2)宋代户籍分主户与客户,其原因是:宋代城市化与商品经济发展迅猛,打破了传统的农耕经济藩篱;商业税收远超农业税;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允许产权流动,征收赋税渐以田亩为主;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强。
探究二 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认识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秦国确立了以“使民无得擅徙”等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西汉时期随着口赋、算赋等的征收,因而家庭资产也成为户籍登录内容……《唐律•户婚律》规定“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元朝的户籍制度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各户具有不同特权。明代户分军民匠三等……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者是外出,出门须持有路引(通行证)。随着清代“摊丁入亩”的实行,人口统计遂与“保甲编户”正式结合起来,以弭盗安民为要任的保甲法也从此为清查户口所倚重。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人口税演进》等
材料二 户籍也是社会等级和身份的法定凭证,政府希冀通过国家户籍制度,将百姓紧紧地束缚在特定区域和特定职业上,以此达到严格控制流民的数量和规模的目的。明朝严格规定路引制度,允许农民在百里之内自由通行,但超出百里范围必须检验路引。清承袭明制,严密的保甲制不仅使百姓噤若寒蝉,也充分加强了邻里之间的互相监督,遏制了人口的流动。
——整理自威阳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束缚下的人口流动》等
思考: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谈谈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认识。
提示:认识:
①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历史悠久,随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完善。
②户籍制度与赋役、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相结合。
③对人口流动控制严格。
④带有宗法伦理色彩。
⑤等级特权色彩浓厚。
⑥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也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
探究三 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和作用
材料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在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费正清曾说:“政府统治的活动可以区别为两类,一类是往下只到地方县一级的正规官僚机构的活动,另一类是由各地缙绅之家进行领导和施加影响的非正规的网状系统的活动”……“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惟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思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和作用。
提示:特点:
①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联保连坐);
②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③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④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作用:有效治理了基层地方,保证了赋役征发,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经济发展。
探究四 全面认识我国古代的社会救济
1.原因
①经济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②政治原因:历代统治者为了缓和人民的反抗情绪,稳定社会秩序。
③文化因素:儒家的民本观念、仁爱思想的影响;佛教的慈悲为怀、善恶报应思想,道教的劝人积德行善、劝善去恶的思想。
④自然原因:自然灾害频发,恶化人民的生活处境。
2.具体措施:
①仓储制度:如官仓(常平仓)、义仓
②灾荒赈济:如疏导安置流民、赈谷、赈工
③赋税蠲免
④医药卫生
⑤养济制度(抚恤鳏寡孤独废疾):如尊老养老(鸠杖)、养病坊、福田院、众济院、养济院
3.特点:
①国家立法保障并设专门机构予以实施;
②国家救济和民间救济相结合;(宗族救助、慈善组织)
③虽涵盖面较广,但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救济措施。
4.作用:
①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的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
②有利于保障赋役征收,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5.不足之处
①具有宗教色彩。
②各自为政,缺少合作,救济方式相对单一。
③缺少制度和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俗对其进行调整。
1.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写道:“西汉时期……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采取了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的办法,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这说明汉代户籍制度( )
A.开始加强对基层控制B.减轻了对民户的控制
C.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D.为历代的王朝所沿用
【答案】C
2.宋朝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而宋神宗熙宁五年客户的比例不断下降,反之,主户的比例相应上升。这可能是因为( )
A.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科举制度改革
C.市民阶层的壮大D.理学的发展
【答案】A
3.史学界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进行,基层社会的自治化倾向越来越强。这表明( )
A.乡里组织是明清时期成立的乡村自治组织
B.国家政治体制上的中央集权严重弱化
C.宗族、士绅阶层成为动摇封建统治的重要力量
D.国家控制与乡村自我管理相结合,共同维护基层社会秩序
【答案】D
4.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
A. 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答案】B
5.范仲淹乐善好施,经常接济贫困的亲友或者没有血缘关系的贤者,他的行为( )
A.说明他富甲一方
B.体现出他良好的人际关系
C.证明了政府的重民思想
D.契合了宋朝以来社会救济活动的发展趋势
【答案】D
唯物史观
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认识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根本目的。
时空观念
认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运用文献资料,了解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特点与作用。
历史解释
通过史料分析,认识到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的特点、作用与不足。
家国情怀
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历史价值,形成对当今中国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设计,共13页。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巩固基础,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设计,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