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word版附解析)生物实验——2020年、2021年四川省中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word版附解析)生物实验——2020年、2021年四川省中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第1页
    (word版附解析)生物实验——2020年、2021年四川省中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第2页
    (word版附解析)生物实验——2020年、2021年四川省中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第3页
    还剩3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word版附解析)生物实验——2020年、2021年四川省中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展开

    这是一份(word版附解析)生物实验——2020年、2021年四川省中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共36页。
    2020、2021年四川省中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专题10生物实验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2021•达州)亲自进行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式。如图是科学探究小组进行的部分科学探究活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一中实验的变量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B.图二中将萌发的种子换成新鲜的幼苗,则该实验必须在光下进行
    C.经暗处理的植物如图三设计,再光照数小时及脱色漂洗加碘后,变蓝的部位是b
    D.图四“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实验中,那些与背景颜色相同的小纸片不会被“捕食”
    2.(2021•眉山)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以鼠妇为实验材料,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下列是同学们在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时的发言,错误的是(  )
    A.每组用一只鼠妇进行一次实验,就可获得可靠的结果
    B.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湿度、温度等条件应适宜且相同
    C.实验过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的鼠妇应大小相同
    D.实验结束后,应将实验动物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
    3.(2021•眉山)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他们分别测定了几种植物种子在光照条件和黑暗条件下的发芽率,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种子类型
    萌发条件
    蚕豆种子
    烟草种子
    苋菜种子
    光照
    97.1%
    98.5%
    1.8%
    黑暗
    96.8%
    2.4%
    96.6%
    A.实验过程中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温度、水分、空气等可以不同
    B.上述实验结果表明烟草及苋菜种子的萌发只受光照条件的影响
    C.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各种植物种子的萌发都要受光照条件的影响
    D.根据上述实验结果生产中烟农播种烟草种子时应充分进行光照
    4.(2021•南充)下列探究“黄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设置中,三天后种子萌发数量最多的一组是(  )
    组别
    A
    B
    C
    D
    种子数
    20粒
    20粒
    20粒
    20粒
    温度
    25℃
    25℃
    25℃
    0℃
    湿度
    过量的水
    干燥
    适量的水
    适量的水
    A.A B.B C.C D.D
    5.(2021•凉山州)生物兴趣小组用“食物燃烧放出的热能使水温升高”的方法去探究不同食物中含有的能量多少,实验结果如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食物名称
    花生仁
    黄豆
    核桃仁
    大米
    质量(克)
    20
    20
    20
    20
    水(毫升)
    30
    30
    30
    30
    温度上升(℃)


    3

    A.每组食物燃烧前的水温应该保持相同
    B.每组食物必须燃烧完全后测量水温
    C.同质量的以上食物,大米中能量最多
    D.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应设置重复组
    6.(2021•凉山州)因含氮、磷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水生植物来净化水体。选择其中4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氮、磷的量,结果见如表。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氮、磷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是(  )
    植物种类
    氮吸收量(克/平方米)
    磷吸收量(克/平方米)
    浮水植物a


    浮水植物b


    沉水植物c


    沉水植物d


    A.植物a和b B.植物b和c C.植物a和c D.植物b和d
    7.(2021•凉山州)央视春晚节目中的“朱鹮”以其飘逸灵动的舞蹈,静谧梦幻的场景诉说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科研人员为了更好地保护朱鹮,在其栖息地安装摄像机,记录朱鹮的行为。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比较法 D.调查法
    8.(2021•凉山州)某同学进行“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的食物”的实验后,向全班同学汇报了他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这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哪一个环节(  )
    A.作出假设 B.实施计划 C.制订计划 D.表达与交流
    9.(2021•凉山州)为了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实验,将两支试管一起放入37℃温水中保温5~10分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探究的变量是唾液
    B.加碘液后,②号试管变蓝色
    C.①号和②号试管形成对照
    D.该实验说明37℃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
    10.(2021•凉山州)在探究“测定反应速度”的实验中,若第一次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后续做法正确的是(  )
    A.修改实验结果 B.少数服从多数
    C.重新进行实验 D.更改实验假设
    11.(2021•凉山州)在做“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的探究实验时,生物兴趣小组选取经饥饿处理的小鼠,让其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多次走相同迷宫,得到如图2结果,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属于先天性行为
    B.小鼠第一次实验的“尝试与错误”次数最少
    C.小鼠一旦学会走迷宫,就不会忘记和消失
    D.小鼠重复走迷宫的次数越多,走迷宫所用的时间越短
    12.(2021•凉山州)某同学进行“探究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实验时,需要设置一组蒸馏水的实验。这种做法是(  )
    A.设置重复组 B.求平均值 C.设置对照组 D.设置实验组
    13.(2021•遂宁)为探知酒精的危害,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数据如表所示,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酒精浓度
    0(清水)
    0.25%
    0.5%
    1%
    10%
    20%
    心率 (次/分)
    210
    270
    300
    180
    138
    死亡
    A.实验包含1个对照组和5个实验组
    B.水蚤心率随着酒精浓度升高而减慢
    C.应多次测量水蚤心率并求其平均值
    D.每组实验应选用多只健康水蚤进行
    14.(2021•黔江区)在播种季节,将颗粒饱满同一植物的种子分为等量的甲、乙两组,在25℃的环境温度下分别播种,甲组播种在水分适宜的肥沃性土壤里,乙组播种在水分适宜的贫痟沙性土壤里,这两组种子发芽的情况是(  )
    A.乙组先发芽 B.甲组先发芽
    C.两组都不发芽 D.两组同时发芽
    15.(2020•凉山州)在农业生产上,播种前应当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如果发芽率低,就需要另选良种,否则会造成减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可用抽样检测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B.在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下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C.可以设置多组相同实验同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D.应当尽量挑个大的种子进行发芽率的测定实验
    16.(2020•凉山州)生活中的有些污染物会导致水体酸碱度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动物的正常生活。某兴趣小组决定研究水体酸碱度对蛙卵孵化率是否有影响。设计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容器内水体量(mL)
    酸碱度(用pH表示)
    孵化率(%)
    1
    1000

    2
    2
    1000

    5
    3
    1000

    58
    4
    1000

    78
    5
    1000

    99
    (注:pH等于7的溶液呈中性;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数值越小,表明水体酸性越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青蛙是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B.实验的温度等pH外的条件应相同且适宜
    C.水体的酸碱度会影响蛙卵的孵化率
    D.随水体的酸性增强,蛙卵的孵化率增加
    17.(2020•凉山州)某生物兴趣小组根据鼠妇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这一现象,提出了“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这一问题。全班分组实验后,应该用全班实验数据的平均值进行分析,其目的是(  )
    A.判断哪些组的探究活动是成功的
    B.判断哪些组的设计是合理的
    C.用于修正不同组的实验数据
    D.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
    18.(2020•资阳)鲫鱼是一种生物实验常用的动物,生物实验小组的同学观察到夏天的鲫鱼呼吸频率要快些,于是他们探究了鲫鱼在不同温度水中的呼吸情况,记录数据如图所示。下列与该次实验探究无关的问题是(  )

    A.温度对鲫鱼的呼吸有影响吗
    B.鲫鱼的呼吸频率与水温有关系吗
    C.鲫鱼对不同的水温有不同的适应能力吗
    D.鲫鱼的呼吸频率会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加快吗
    19.(2020•广安)下对关于“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让叶片脱色
    B.这个实验同时证明了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C.将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的目的是溶解叶片中的叶绿体
    D.滴加碘液后,叶片的遮光部分变蓝
    20.(2020•内江)月季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其种子存在休眠现象,自然萌发率很低。为探究打破种子休眠的条件,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种子数量
    100粒
    100粒
    100粒
    100粒
    预处理
    不与湿沙混合
    常温保存60天
    不与湿沙混合
    4℃冷藏60天
    与湿沙混合
    4℃冷藏60天
    与湿沙混合
    常温保存60天
    培育
    常温
    常温
    常温
    常温
    萌发率
    0%
    19%
    42%
    0%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比较第1、2组实验结果,说明4℃冷藏条件下能够打破种子休眠
    B.比较第2、3组实验结果,说明在低温条件下,湿沙能促进打破种子休眠
    C.比较第1、4组实验结果,说明常温条件下仅增加湿度无法打破种子休眠
    D.比较以上4组实验结果,说明低温和湿度同时存在时才能打破种子休眠
    21.(2020•遂宁)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设计如图所示实验,①﹣⑤表示实验步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步骤有误,应改为①②④⑤③
    B.实验材料选择不当,应使用大块馒头
    C.实验水浴时间不够,应延长到10分钟
    D.实验缺乏对照,应另设对照组,将唾液换作2毫升清水,其余与实验组相同
    22.(2020•绵阳)如图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探究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中处理的目的是消耗储存的有机物
    B.在光照条件下,②中可形成对照关系
    C.③中酒精处理叶片的目的是进行消毒
    D.④中叶片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蓝色
    23.(2020•雅安)取一支带叶的白色百合花枝条,将其下端插入滴有红墨水的溶液中,3﹣4小时后,花瓣中的“经络”变红了。依据这种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A.运输水分的是导管
    B.运输有机物的是导管
    C.运输水分的是筛管
    D.水分在植物体内从下往上运输
    24.(2020•资阳)在载玻片上滴甲、乙两滴草履虫培养液,用解剖针连通两滴培养液,在甲的左侧放少许食盐(如图),发现草履虫从甲转移到乙中,这一实验说明生物能(  )

    A.繁殖后代 B.进行呼吸
    C.由小长大 D.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5.(2020•资阳)对观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科学观察只能用眼睛,因为“眼见为实”
    B.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
    C.需要较长时间观察时,要有计划、有耐心
    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实验探究题(共13小题)
    26.(2021•乐山)种满了黄瓜、南瓜、丝瓜等植物的菜园,一到开花的季节,蜜蜂飞舞、蝴蝶翩翩,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昆虫,可热闹了。虽然花粉在不同植物之间传播,但黄瓜藤上依然只结黄瓜,南瓜藤上也不会结丝瓜。是不是只有接受同种植物的花粉才能结果呢?生物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①选择一批还未开放的南瓜雌花,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系上标签,套上纸袋。
    ②待套袋的南瓜雌花开放时,分别采集开放的南瓜雄花、黄瓜雄花和丝瓜雄花的花粉,对应涂抹到甲、乙、丙三组南瓜雌花的雌蕊柱头上,套上纸袋。
    ③观察记录三组南瓜雌花子房……
    ④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请根据上述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该探究实验的名称是    。
    (2)将实验方案③补充完整    。
    (3)该探究实验中,唯一的变量是    。
    (4)该探究实验中,“选择一批还未开放的南瓜雌花”,而不是三朵,目的是    。
    (5)当实验结果是    ,则结论为雌花只有接受同种植物的花粉才能结果。
    27.(2021•眉山)如图甲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放置暗处一昼夜的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不含叶绿体,呈白色)所进行的相关实验。光照一段时间后,取A、B两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观察实验现象;图乙表示植物叶片所进行的相关生理活动;图丙为植物叶肉细胞结构简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的A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后,非绿色部分与绿色部分能变蓝的是    部分,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2)图甲中的B叶片经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后,其绿色部分能否变蓝?   (填“能”或“不能”),原因是    。
    (3)实验初,若要以图甲中的A叶片进行相关实验,以此验证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那么需要对A叶片进行的相应处理是    。
    (4)图乙叶片进行的生理活动B是    ,植物通过这种生理活动从而可参与    。
    (5)图乙叶片夜间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填“A”或“C”),该生理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是图丙所示细胞中的[   ]   (注意:[]内填丙图中所示结构的数字序号、横线空白处填结构名称)。
    (6)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比较,其特有的结构除叶绿体外,还具有[   ]细胞壁、[   ]   (注意:[]内填丙图中所示结构的数字序号、横线空白处填结构名称)
    28.(2021•南充)为了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在黑暗条件下进行了相关实验,将金鱼藻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再将试管先后放在离白炽灯不同距离处,观察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数目。这样收集的数据如下表,请结合图表回答以下问题:
    分组
    植物
    温度
    试管与灯的距离/厘米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
    1
    金鱼藻
    25℃
    10
    60
    2
    金鱼藻
    25℃
    20
    25
    3
    金鱼藻
    25℃
    30
    10
    4
    金鱼藻
    25℃
    40
    5
    (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根据金鱼藻和光源的距离远近与其产生的气泡数目的关系,由此得出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是    。
    (2)如果关闭白炽灯,这个装置将处在黑暗环境中,此时该植物进行的主要生理活动是    。该生理活动产生的气体可用通入    的方法进行检测。
    (3)若要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产生了淀粉,某同学提议要将金鱼藻放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处理一昼夜,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

    29.(2021•凉山州)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凉山考察脱贫攻坚时开出良方“发展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种植养殖业”。昭觉地区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大棚种植的夏季草莓会比安宁河谷提前1到2个月上市。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大棚种植草莓时发现,当红色和蓝色两个品种种植在一起时,大量的蚜虫生活在红色草莓上,而在相邻的蓝色草莓上仅有少量。蚜虫对草莓的选择与颜色刺激有关吗?实验如下:
    作出假设:……
    实验步骤:
    ①取两个相同的透光玻璃装置,分别编号为甲、乙。
    ②每个装置内放入相同数量、生长状态相同的红色、蓝色草莓。
    ③将甲装置放置在明亮的环境中,乙装置放置在另一种环境中,分别引入20只发育阶段相同的蚜虫。
    ④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录蚜虫的分布情况。
    ⑤实验重复3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作出的假设是:   。
    (2)乙装置放置的环境是   (选填“明亮”、“黑暗”),目的是让蚜虫   (选填“能”、“不能”)接受颜色的刺激。
    (3)若观察到甲、乙装置中大多数蚜虫都出现在红色草莓上,则假设   (选填“成立”、“不成立”)。
    (4)实验重复3次的目的是   。
    实验结果证实了蚜虫对草莓的选择与颜色的刺激无关。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蓝色草莓中含有物质W,而红色草莓中没有。据此设计了模拟实验:
    作出假设:蚜虫对草莓的选择与草莓中的物质W有关。
    模拟实验:取丙、丁两个相同装置分别引入20只发育阶段相同的蚜虫。将配制好的人工饲养液固定在装置中,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录蚜虫的取食情况。实验重复3次,结果如下:
    组别/项目
    丙组
    丁组
    人工饲养液
    适量的10%糖溶液
    适量的10%糖溶液
    加物质W

    实验结果
    平均取食频率
    6次/小时
    26次/小时
    平均取食时间
    分钟/次
    分钟/次
    (5)模拟实验设置的实验变量是   为形成对照,表格中“?”处应填入   。
    (6)根据丙、丁两组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结果是:丙组的平均取食频率比丁组   (选填“高”、“低”);丙组的平均取食时间比丁组   (选填“长”、“短”)。
    30.(2021•泸州)生活中的常规消毒能减少细菌滋生和传播。有人认为消毒液的浓度越高越好,实际情况是否如此?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A品牌消毒液对教室消毒效果的影响,将A品牌消毒液进行稀释,配制出5种不同浓度的消毒液,分别对九年级5个班的教室进行消毒,并测定杀菌率,得到的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

    (1)使用消毒液杀灭教室内的病原体,这一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的    环节。
    (2)生物兴趣小组在测定杀菌率时,需要在每间教室的不同位置取样检测,计算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
    (3)该实验的变量是    ,由实验结果可知,随着A品牌消毒液浓度的增加,杀菌率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4)有同学提出消毒液能杀菌,但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影响呢?生物兴趣小组又对该牌消毒液成分进行了资料查询,查询结果如图乙所示。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查询结果,他们建议教室消毒液浓度选择1/200为最佳,原因是    。
    31.(2020•资阳)小华发现白萝卜埋在地下的部分是白色,露出地面的部分却发绿。仔细观察,他又发现大葱、蒜苗等也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小华猜想可能是光与叶绿素的形成有关。于是,他想用家里的大蒜设计一个小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请你和他一起来设计吧。
    (1)针对小华的疑问,应该提出的假设是:   。
    (2)小华将一些蒜瓣分别泡在甲、乙两个装有水的瓷盘里,两盘中大蒜的数量应   。然后甲盘放在阳光下,乙盘放在完全密闭的纸箱中,其他条件保持相同且一致。
    (3)根据假设可以预测,长出的蒜苗叶是绿色的是哪一盘?   。
    (4)在这个设计中,实验变量是   ,甲、乙两个装置构成一组   。
    32.(2020•泸州)黑藻是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植物材料,某同学在研究CO2浓度与光合作用强度关系时设计了如下实验:
    将等体积的浓度为0、0.1%、0.5%的 NaHCO3溶液(NaHCO3溶液能释放CO2)分别装入A、B、C三个烧杯中,再放入等量的生长状况一致的黑藻。然后将烧杯置于光照和温度均相同且适宜的培养箱中培养,分别检测三个烧杯中的溶解氧浓度。从0min开始采集,每2min采集一次数据,连续采集6次,得到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黑藻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制作黑藻幼嫩小叶临时装片观察该结构需要先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   再盖上盖玻片。
    (2)据图可知,黑藻叶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最多时的NaHCO3溶液浓度为   。
    (3)若从第10min开始将A烧杯置于黑暗环境(其它条件不变),一段时间后烧杯内的溶解氧将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原因是   。

    33.(2020•雅安)科学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发现温室大棚的内壁凝结了水珠,根据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同学们认为除了土壤中水分的蒸发,水还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那么,植物体什么结构与蒸腾作用有关呢?同学对该问题做出来假设,并通过图1所示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验证.

    (1)同学们作出的假设是   .
    A.蒸腾作用能促进植物体吸收水分
    B.叶片总面积大小影响蒸腾作用的强度
    C.茎在蒸腾作用中起到运输的作用
    D.不同植物蒸腾作用主要场所不同
    (2)实验中设置油层的目的是   .
    (3)大家用显微镜观察了大棚植物的叶表皮结构(如图2).图中a是   ,b是   细胞.植物可以通过控制b的形状和大小来控制   和   的进出.
    (4)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对环境的作用是   、   .
    34.(2020•乐山)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下表所示的实验方案,以探究“口腔中淀粉的消化”。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加入的物质
    反应时间
    检测试剂
    实验结果
    A组
    馒头(整块)+2毫升清水
    8分钟
    碘液
    变蓝
    B组
    馒头(切碎)+2毫升唾液
    8分钟
    碘液
    不变蓝
    C组
    馒头(整块)+2毫升唾液
    8分钟
    碘液
    变浅蓝
    D组
    馒头(切碎)+X
    8分钟
    碘液
    变蓝
    (1)表中的“X”应该为   。表中所设计的各组实验,没有必要的一组是   。
    (2)若要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时应选择哪两组编号?   。
    (3)B组和C组对照,探究牙齿的咀嚼作用时,变量是   。
    (4)为了更真实地模拟口腔条件,同时利于缩短反应时间,设计的各组实验应在   ℃的水浴中进行。
    35.(2020•成都)叶绿素是参与光合作用的重要色素,很多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叶绿素的形成。例如,无光环境下长出来的豆芽呈黄白色,有光环境下长出来的豆芽呈绿色。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的假设是否成立,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步骤并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步骤
    ①在A、B两个培养皿内垫上湿纸巾,然后分别在纸巾上均匀放置15粒大豆种子。
    ②将A培养皿用不透光纸盒罩起来(遮光),B培养皿   ,然后将两个培养皿放置在相同且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培养。
    ③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豆芽的   并做好统计。实验结果如下:
    培养皿
    A
    B
    统计项目
    绿色豆芽(株)
    黄白豆芽(株)
    绿色豆芽(株)
    黄白豆芽(株)
    结果
    0
    13
    14
    0
    (2)分析及讨论
    ①该实验的变量是   。
    ②实验过程中,A、B两个培养皿都要放置在相同且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培养,目的是   。
    ③上表实验结果说明“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的假设   (填“成立”或“不成立”),你的理由是   。
    36.(2020•遂宁)乡村振兴战略是近年来党和政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开展的重要系统工程。建造塑料大棚,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是系统工程内容之一。某农户新建大棚种植菠菜,出现菠菜苗长势不好的问题。某校生物兴趣小组闻讯前去调查,怀疑是光照不适所致。为找准原因,解决问题,兴趣小组在大棚中选取长势相同的菠菜苗若干,构建多套如图装置(注:密闭小室内气体变化会引起装置中液滴移动,气体增多右移,气体减少左移;CO2缓冲液能吸收、释放CO2,维持密闭小室CO2稳定),开展探究活动,记录数据如下表。请图表分析回答:
    组别
    光照强度(勒克斯)
    液滴移动(毫升/小时)
    1
    0
    左移
    2
    10000
    右移
    3
    20000
    右移
    4
    30000
    右移
    (1)第一组液滴移动的原因是   。
    (2)本探究活动需在适宜温度下进行,理由是   。
    (3)本探究活动中,光照强度为   左右时更适合菠菜生长。
    (4)若要更准确地探知菠菜生长的适宜光照强度,应怎样操作?   。
    (5)兴趣小组实地测量发现,晴天10:00﹣16:00,大棚内光照强度在40000勒克斯以上。兴趣小组根据探究结果及实地测量数据,为农户提供菠菜增产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增产方法是   。

    37.(2020•广安)月季常采用扦插的方式对其进行繁殖。对扦插材料处理的方法不同,将影响扦插的成活率,以下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实验步骤:
    ①准备30支生长良好的月季枝条,将它们剪成保留2个节的茎段,按要求处理茎段叶片和茎段上方切口。
    ②将处理好的茎段均分为2组,分别标上标签A与B。
    ③将A组茎段下方切成水平切口,将B组茎段下方切成斜向切口。
    ④将两组茎段按要求插入沙性土壤中,培育的环境条件适宜且______。
    ⑤观察记录:每天定时观察A、B两组的生长情况,并作好记录。
    请根据实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变量是   。
    (2)该实验设置A、B两组的目的是形成   。
    (3)步骤④的横线上应填   。
    (4)一段时间后,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B组长出新叶的枝条多于A组,成活较多,这说明   。
    38.(2020•绵阳)绵阳某初中学校的生物兴趣小组选取100粒已经晒干、大小一致且结构完整的玉米种子进行实验,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乙组的瓶内应放入    粒种子。
    (2)该小组的实验目的是探究   是否为玉米种子萌发的条件,对照组是   组。
    (3)增设一个丙组,条件与甲组完全一致。将甲组置于光下,丙组完全遮光,结果发现两组种子均有萌发,且萌发的情况基本相同。本实验的实验结论是   。
    (4)再增设一个丁组,除将棉塞改为橡皮塞(不透气)之外,其余的条件与甲组完全一致。一段时间后,这两组种子也均有萌发,且萌发的情况基本相同,原因是   。
    (5)在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最先突破种皮的结构后来发育为   ,胚乳所起的作用是提供   。
    三.解答题(共5小题)
    39.(2021•资阳)乐至陈毅故居大量种植莲藕,象征陈毅元帅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莲子成熟后一般不能萌发,将成熟蓬子的圆头端坚硬的种皮(不透气)破除,可以使其具备萌发的先决条件。科研人员用A、B、C、D四种方法探究了莲种子的萌发情况,其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如下:
    分组
    处理方法
    种子数量
    萌发率(%)
    其它条件
    A
    未破除种皮,保湿
    100
    0
    温度均适宜
    B
    破除种皮,保湿
    100
    98%
    C
    破除种皮,干燥
    100
    0
    D
    破除种皮,水浸种
    5
    100%
    请你回答:
    (1)A组莲种子未破除种皮的情况下不能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    。
    (2)上述实验中共探究了    两种外界因素对莲种子萌发的影响。
    (3)B和C作为一组对照,其探究的问题是    。
    (4)D不能与A、C作为对照进行实验,其原因是    。
    (5)莲是双子叶植物,莲种子萌发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种子的    。
    40.(2021•广安)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用食醋和清水配制成“模拟酸雨”,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A.在一个培养皿的底部放三层湿润的吸水纸,纸上放20粒菜豆种子,种子上覆盖湿润的纱布,把培养皿放在适宜的环境;
    B.每天在纱布上淋几次“模拟酸雨”,保证纱布和吸水纸湿润;
    C.观察菜豆种子的萌发情况,并记录。
    (1)根据以上实验步骤,推断该实验提出的问题是    ?
    (2)该实验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是    。
    (3)在进行实验时用20粒种子而非2粒种子作为实验材料,目的是:   。
    41.(2020•达州)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达州市因地制宜成功建成了多个草莓生产基地,开展休闲采摘,带动了观光农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为了探究草莓的生理作用,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

    ①将图1装置放置黑暗处一昼夜,然后将叶片甲用黑纸片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再将装置移至光下数小时,最后将甲、乙、丙三片叶取下(同时去掉甲上的黑纸片),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绿素溶解。
    ②将叶片用清水漂洗后放入培养皿中,再分别向叶片上滴加碘液,稍后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三片叶的颜色变化。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此装置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2)图1滴加碘液后变为蓝色的叶片是   。
    (3)针对图1,对于大棚里种植的草莓采取   (请答出两条)措施可以提高产量。
    (4)图2表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大棚内CO2吸收相对量的变化曲线,那么该大棚内的草莓要积累有机物,光照强度至少应大于   点。
    (5)移栽植物时,常在阴天或傍晚进行,并剪去大量枝叶,其目的是为了抑制图3中的   生理活动。(填字母)
    42.(2020•自贡)请回答下列有关实验的问题:
    (1)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实验前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需将植物放到   处一昼夜;实验时用黑纸片遮盖叶片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不遮盖,其目的是形成   ,它的变量是   。实验结果是见光部分遇到碘被变成了   ,说明   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2)在今年的生物实验操作考试中,一些同学由于操作和回答问题失误,造成失分较多。
    ①某同学看到显微镜的视野中一片漆黑,最可能的原因是   (“没有提供人工光源”或“物镜没有对准通光孔”)。
    ②某同学不断移动玻片标本,但总是找不到物像,他可能不清楚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应该是   ,移动玻片标本时应该   (“正向”或“反向”)移动。
    ③在回答老师问题时,某同学说他看到了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你认为他不会看到   ;某同学说他看到的红细胞特点是数量多、两面凹的圆盘状、有细胞核,你认为他应该没看到   。
    43.(2020•南充)我市某村通过种桑养蚕脱贫致富,既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到该村实习所做的有关实验(图甲,实验桑树已经过暗处理)和数据分析(图乙),请结合所学知识据图回答:

    (1)甲图中用黑纸片遮住桑叶一部分的目的是   。
    (2)将甲图中叶片光照一段时间后,取下叶片经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结果显示A处变蓝,B处不变蓝,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3)乙图是根据桑叶在不同光照强度下二氧化碳吸收相对量的测定值所绘制的曲线,图中MN段光合作用的强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4)若降低环境温度,则乙图中的M点会   。
    A.下移 B.上移 C.不变
    (5)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   。

    2020、2021年四川省中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专题10生物实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解答】解:A、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在物质成分上最大的区别是土壤溶液含有无机盐,而蒸馏水不含无机盐,因此实验的变量是无机盐,A错误;
    B、要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要使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因为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以免影响实验效果;因此图二中将萌发的种子换成新鲜的幼苗,必须在黑暗处进行,这样就避免了植物因进行光合作用而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
    C、经暗处理的植物如图三设计,再光照数小时及脱色漂洗加碘后,变蓝的部位是b,a白色部分和c黑纸片遮盖部分、d绿色部分、e白色部分均不变蓝,C正确;
    D、图四“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实验中,与背景颜色一致的纸片不易被“捕食者”发现,并不是不会被“捕食”,D错误。
    故选:C。
    2.【解答】解:A、本实验的不足之处是用一只鼠妇进行一次实验,这样的实验结果会具有偶然性,不能令人信服,A错误;
    B、实验组和对照组除光照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如水温、水质及饵料等条件应一致,B正确;
    C、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实验装置给鼠妇提供除光照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鼠妇应大小相同,C正确;
    D、要养成关爱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要把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D正确。
    故选:A。
    3.【解答】解:A、由题干可知本题想要探究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变量是有无光照,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温度、水分、空气都必须相同,错误。
    B、上述实验结果不能表明烟草及苋菜种子的萌发只受光照条件的影响,错误。
    C、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蚕豆种子的萌发不受光照的影响,而烟草种子在有光照的情况下萌发的多,苋菜种子的萌发在黑暗条件下萌发多,错误。
    D、烟草种子的萌发受光照的影响,在有光的情况下萌发的多,因此播种烟草种子时应进行适宜的光照,正确。
    故选:D。
    4.【解答】解: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A组具有适宜的温度和过量的水分,没有充足的空气,种子不能萌发;B组具有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但没有适量的水分,种子不能萌发;D组有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但温度不适宜,种子不能萌发;C组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充足的空气,条件较充分,因此三天后种子萌发数量最多,C正确。
    故选:C。
    5.【解答】解:A、为了保证对照实验单一变量,每组食物燃烧前的水温应该保持相同,A正确;
    B、同质量的以上食物,种子必须燃烧完全,否则会导致数据偏低,B正确;
    C、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核桃仁燃烧后使水温度上升最高,因此花生仁、黄豆、核桃仁、大米四种食物中,含能量最多的是核桃仁,C错误;
    D、为了排除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应该设置重复组,多测几次,以减小误差,提高可信度,D正确。
    故选:C。
    6.【解答】解:四种浮游植物中,a对N的吸收量最大,c对P的吸收量最大,故为达到降低自然水体中的N、P的最佳效果,应该投放植物a和c,投放后会增加生物的种类和食物链的数目,这两种植物吸收N、P其种群密度会增大,但不会改变群落中能量流动的方向,C符合题意。
    故选:C。
    7.【解答】解: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科研人员为了更好地保护朱鹮,在其栖息地安装摄像机,记录朱鹮的行为。这种研究方法属于观察法。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8.【解答】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该实验研究蚂蚁是否爱吃甜的食物。实验后,向全班同学汇报了他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这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表达和交流。
    故选:D。
    9.【解答】解:A、①号试管与②号试管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有无唾液,因此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A正确;
    B、①号试管中颜色不变蓝,原因是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②号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B正确;
    C、①号和②号试管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有无唾液,可以形成对照,C正确;
    D、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最适宜的温度是37℃,但是该实验缺少对照组,不能证明37℃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D错误。
    故选:D。
    10.【解答】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 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但是在进行科学实验时,若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期不相符则应该重新提出假设后再进行实验,再进一步进行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能修改实验数据。
    故选:C。
    11.【解答】解:A、“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属于学习行为,A错误;
    B、据表中数据可见:小鼠第一次实找到食物的时间最长,说明小鼠丙“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最多,B错误;
    C、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成长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这种行为会消失,C错误;
    D、据表中数据可见,小鼠重复走迷宫的次数越多,走迷宫所用的时间越短,D正确.
    故选:D。
    12.【解答】解: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烟草浸出液浓度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实验环境中除烟草浸出液的浓度不同外,即本实验中设计的变量,其它条件都相同,为使实验会更加科学可靠,需要设置蒸馏水组进行对照。
    故选:C。
    13.【解答】解:A、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这就是实验中所有探究的问题,是可以改变的量,即酒精溶液的浓度的不同。对照实验的对照组一般是条件正常的,变量没有变化的一组,因此设置清水这组,主要是起对照作用,另外不同酒精浓度的组为实验组。A正确
    B、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水蚤心率很容易受到酒精浓度影响,在酒精浓度低于1%前,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酒精的体积分数达到1%后,水蚤会因为酒精浓度过大而心率减少。B错误
    C、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计算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C正确
    D、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烟草浸出液浓度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实验环境中除烟草浸出液的浓度不同外,即本实验中设计的变量,其它条件都相同,为使实验会更加科学可靠,需要设置清水组进行对照。且每组实验应选用多只健康水蚤进行。D正确
    故选:B。
    14.【解答】解:种子萌发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种子自身与土壤肥沃或贫瘠无关,因此,“将颗粒饱满的种子分为甲、乙两组,在25℃左右的温度下分别播种,甲组种在潮湿肥沃的土壤里,乙组种在潮湿贫瘠的土壤里”,这两组种子发芽的情况是“同时发芽”。
    故选:D。
    15.【解答】解:A、不能对检测对象逐一检查时,可以从检测对象总体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因此测种子的发芽率时,为保证结果正确,应从袋中随机抽取种子进行抽样检测,A正确;
    B、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需要适宜的温度,因此应在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下下开展实验,B正确;
    C、在科学实验中,为了减少获取实验数据的误差,常常设重复组,科学实验的数据,应当取各重复组的计算平均值。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应考虑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或增加重复次数,C正确;
    D、在抽样中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设置重复组,取平均值作测定结果,挑个大的种子测发芽率违背随机抽样的要求,D错误;
    故选:D。
    16.【解答】解:A、雌雄抱对时将两性生殖细胞产在水中,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因此受精方式是体外受精.两栖动物的幼体是蝌蚪,它用鳃呼吸,必须生活在水中.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两栖动物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很大,属于变态发育.A正确;
    B、实验的温度等pH外的条件应相同且适宜,目的是保证单一变量,B正确;
    C、据表中数据可见:水体的酸碱度会影响蛙卵的孵化率,C正确;
    D、据表中数据可见:随水体的酸性增强,蛙卵的孵化率降低,D错误。
    故选:D。
    17.【解答】解:一次实验存在误差,取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因此实验探究完成后,各个实验小组测得的最终数据应为全班各小组的平均值,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
    故选:D。
    18.【解答】解:如图所示,鲫鱼的呼吸频率随温度的升高不断加快,根据这一现象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如温度对鲫鱼的呼吸有影响吗、鲫鱼的呼吸频率与水温有关系吗、鲫鱼的呼吸频率会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加快吗,但不能提出鲫鱼对不同的水温有不同的适应能力吗。
    故选:C。
    19.【解答】解:A、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把盆栽的天竺葵放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为了耗尽叶片中的淀粉。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A错误;
    B、叶片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叶片不变蓝色,还是黄白色;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叶片后变蓝色。所以实验证明了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B正确;
    C、用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为了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这样可以避免受到叶绿素的颜色干扰,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不是溶解叶绿体,C错误;
    D、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D错误。
    故选:B。
    20.【解答】解:AD、4℃冷藏60天,第2组有19%萌发,说明4℃冷藏条件下能够打破种子休眠,A正确,D错误
    B、比较第2、3组实验结果,说明在低温条件下,湿沙能促进打破种子休眠,B正确
    C、第1、4组在常温下萌发率为0%,说明常温条件下仅增加湿度无法打破种子休眠,C正确
    故选:D。
    21.【解答】解:A、①将馒头碎屑放入试管中②注入2毫升唾液并进行充分地④搅拌;⑤将三试管从大烧杯中分别③滴加2滴碘液摇匀后观察并记录下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A正确;
    B、实验材料选择馒头碎屑,使馒头碎屑能够充分的与唾液混合,实验现象更明显,不能使用大块馒头。B错误;
    C、水浴时间不够长,淀粉没有被完全消化,因此应延长到10分钟。C正确;
    D、实验缺乏对照,应另设对照组,将唾液换作2毫升清水,其余与实验组相同。D正确。
    故选:B。
    22.【解答】解:A、步骤①把天竺葵放在黑暗中一昼夜,的目的是消耗掉叶片原有的淀粉,A正确;
    B、步骤②设计是形成对照实验,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移到阳光下照射,变量是光,B正确;
    C、步骤③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水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快速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C错误;
    D、④中叶片遮光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遇到碘没有变蓝色,见光部分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遇碘变蓝色,D正确。
    故选:C.
    23.【解答】解:导管是由一种死亡了的,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它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内,它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滴有红墨水的水中主要是水和无机盐,是由木质部中的导管运输的,花瓣中的“经络”变红了,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从下往上运输。实验现象无法说明水分是导管运输的,因为花瓣的“经络”中也有筛管。
    故选:D。
    24.【解答】解:草履虫具有应激性,即逃避有害刺激,趋向有利刺激;在甲草履虫培养液左侧放少许食盐,会使培养液的浓度增大,草履虫失水,甚至会把草履虫杀死,因此食盐对草履虫来说是不利刺激,故草履虫从甲向乙运动。
    故选:D。
    25.【解答】解: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A错误。
    B、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B正确。
    C、在观察时要有计划、有耐心,C正确。
    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D正确。
    故选:A。
    二.实验探究题(共13小题)
    26.【解答】解:(1)根据材料中“是不是只有接受同种植物的花粉才能结果呢?”则该探究实验的名称是:探究雌花只有接受同种植物的花粉才能结果。
    (2)③观察记录三组南瓜雌花子房:甲组南瓜雄花花粉涂抹到甲组南瓜雌花的雌蕊柱头上,一段时间后子房膨大;黄瓜雄花和丝瓜雄花的花粉涂抹到乙、丙两组南瓜雌花的雌蕊柱头上,一段时间后子房萎缩。
    (3)该探究实验中,唯一的变量是雌花是否受同种植物的花粉。
    (4)为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该探究实验中,“选择一批还未开放的南瓜雌花”,而不是三朵。
    (5)当实验结果是只有甲组南瓜雄花花粉涂抹到甲组南瓜雌花的雌蕊柱头上结果,则结论为雌花只有接受同种植物的花粉才能结果。
    故答案为:
    (1)探究雌花只有接受同种植物的花粉才能结果
    (2)甲组南瓜雄花花粉涂抹到甲组南瓜雌花的雌蕊柱头上,一段时间后子房膨大;黄瓜雄花和丝瓜雄花的花粉涂抹到乙、丙两组南瓜雌花的雌蕊柱头上,一段时间后子房萎缩
    (3)雌花是否受同种植物的花粉
    (4)为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
    (5)只有甲组南瓜雄花花粉涂抹到甲组南瓜雌花的雌蕊柱头上结果
    27.【解答】解:(1)图甲中的A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后,非绿色部分与绿色部分能变蓝的是绿色部分,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2)图甲中的B叶片经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后,其绿色部分不能变蓝,原因是缺乏CO2。
    (3)实验初,若要以图甲中的A叶片进行相关实验,以此验证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那么需要对A叶片进行的相应处理是绿色部分的一部分作遮光处理。
    (4)图乙叶片进行的生理活动B是 蒸腾作用,植物通过这种生理活动从而可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5)图乙叶片夜间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是A呼吸作用,该生理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是图丙所示细胞中的[6]线粒体。
    (6)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比较,其特有的结构除叶绿体外,还具有[1]细胞壁、[5]液泡
    故答案为:(1)绿色;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
    (2)不能;乏CO2
    (3)绿色部分的一部分作遮光处理
    (4)蒸腾作用;生物圈的水循环
    (5)A;6;线粒体
    (6)1;5;液泡
    28.【解答】解:(1)植物体绿色部分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糖类等有机物中。故在植物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从实验现象得出的数据可知,距离灯越近,金鱼藻产生的氧气(气泡)就越多,由于距离近光照会变强,距离远光照会变弱,由此得出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是:光照越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就越强.
    (2)如果关闭白炽灯,在黑暗处,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此时该植物进行的主要生理活动是呼吸作用。该生理活动产生的气体可用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的方法进行检测。
    (3)若要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产生了淀粉,为了使实验更为准确,实验前,首先需要将金鱼藻放在黑暗中一昼夜,这样做的目的是将金鱼藻中原有淀粉消运走耗尽,以排除原来贮存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
    故答案为:
    (1)叶绿体;光照越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就越强
    (2)呼吸作用;澄清的石灰水
    (3)将金鱼藻中原有淀粉运走耗尽
    29.【解答】解:(1)作出假设要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是对提出问题作出的回答,因此,作出的假设是:蚜虫对草莓的选择与颜色的刺激有关。
    (2)由于黑暗环境中蚜虫不能接受颜色的刺激,步骤③的两种实验环境应分别是黑暗和明亮,将甲装置放置在明亮的环境中,乙装置放置在黑暗环境中。
    (3)若观察到甲装置中大多数蚜虫出现在红色草莓上,乙装置中大多数蚜虫出现在红色草莓上,则假设不成立。
    (4)实验重复3次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
    (5)实验二中丙组加入物质W,丁组应该是不加物质W,因此此设置的实验变量是物质W,为形成对照,变量唯一,表格中“?”处应填入不加物质W。
    (6)实验结论:大多数蚜虫不选择蓝色草莓是因其含有物质W。比较丙丁两组数据,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结果是:①丙组的平均取食频率比丁组低;②丙组的平均取食时间比丁组短。
    故答案为:
    (1)蚜虫对草莓的选择与颜色的刺激有关;
    (2)黑暗;不能;
    (3)不成立;
    (4)避免偶然性;
    (5)物质W;不加物质W;
    (6)大多数蚜虫不选择蓝色草莓是因其含有物质W;低;短。
    30.【解答】解:(1)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2)在每间教室的不同位置取样检测,计算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避免出现偶然性。
    (3)该实验中,探究不同浓度的A品牌消毒液对教室消毒效果的影响,因此实验的变量是不同浓度的A品牌消毒液。据柱状图可见:随着A品牌消毒液浓度的增加,杀菌率增加。
    (4)通过分析图甲实验结果和图乙的查询结果,建议教室消毒液浓度选择1/200为最佳,原因是消毒液浓度为1/200,杀菌效果较好,同时也可以及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故答案为:
    (1)切断传播途径
    (2)减少实验误差,避免出现偶然性;
    (3)不同浓度的A品牌消毒液;增加
    (4)消毒液浓度为1/200,杀菌效果较好,同时也可以及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31.【解答】解:(1)因为小华发现萝卜埋在地下的部分是白色的,露出地面的部分却呈现出绿色的,因而猜想这种变化应该与光有关。故而做出的假设应该是:叶绿素的形成与光有关。
    (2)在设置对照实验时要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因而此实验设置时除了光以外,其他的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两盘中大蒜的数量应相同。
    (3)因为甲盘是放在光下的,应该有叶绿素形成,故而是绿色的;而乙组是放在密闭的纸箱里的,不见光,应该没有叶绿素形成,故而呈现黄色。
    (4)此实验探究的是“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因而设置的变量应该是光照的有无。甲、乙两个装置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故答案为:
    (1)光和叶绿素的形成有关(答案合理即给分);
    (2)相同;
    (3)甲;
    (4)光照的有无;对照实验
    32.【解答】解:(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制作黑藻细胞临时装片时,先在载玻片的中央滴加了一滴清水,目的是维持细胞对的正常形态。
    (2)据图可见:当碳酸氢钠溶液浓度为0.5%时,溶解氧浓度最高,说明在酸氢钠溶液浓度为0.5%时,制造的有机物最多。
    (3)在黑暗的环境中,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法产生氧气,但是通过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所以从第10min开始将A烧杯置于黑暗环境(其它条件不变),一段时间后烧杯内的溶解氧将下降。
    故答案为:(1)叶绿体;清水
    (2)0.5%
    (3)下降;在黑暗的环境中,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法产生氧气,但是通过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
    33.【解答】解:(1)植物体什么结构与蒸腾作用有关呢?作出的假设:叶片总面积大小影响蒸腾作用的强度,故选B.
    (2)量筒内水面覆盖植物油,作用是防止水分蒸发.
    (3)a是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它的奇妙之处就是能够自动开闭,气孔的闭合受保卫细胞的控制.b是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开闭,其作用是保护植物体,控制气体和水分的进出.
    (4)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对环境的作用是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故答案为:
    (1)B
    (2)油层可以防止水分从液面蒸发
    (3)气孔;保卫细胞;气体;水分
    (4)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34.【解答】解:(1)“若B号和D号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唾液有无,除“唾液不同”外,其他条件如馒头大小、温度、处理时间等都相同。因此D号试管中还应加入的物质X是2ml清水。表中所设计的各组实验,没有必要的一组是A组,因为整块馒头还是切碎清水均不能消化。
    (2)若要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变量是唾液有无,实验时应选择B组和D组两组编号,因为两组实验除“唾液不同”外,其他条件如馒头大小、温度、处理时间等都相同。
    (3)B组和C组对照,以馒头是否切碎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淀粉消化的促进作用。
    (4)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在体温下催化作用最强,因此为了更真实地模拟口腔条件,同时利于缩短反应时间,在实验中应将实验装置放在37℃左右的温水中。
    故答案为:(1)2毫升清水;A组
    (2)B组和D组
    (3)馒头是否切碎
    (4)37
    35.【解答】解:(1)此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叶绿素的形成与光有关吗?根据问题提出了一个假设: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在设置对照实验时要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因而此实验设置时除了光这个条件不一样以外,其他的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可以设计如下:
    ①在A、B两个培养皿内垫上湿纸巾,然后分别在纸巾上均匀放置15粒大豆种子。
    ②将A培养皿用不透光纸盒罩起来(遮光),B培养皿见光,然后将两个培养皿放置在相同且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培养。
    ③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豆芽的颜色及萌发情况并做好统计。
    (2)①实验设置时除了光这个条件不一样以外,其他的条件都应该相同。实验变量是光。
    ②实验组和对照组只能存在一个变量。因此实验过程中,A、B两个培养皿都要放置在相同且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培养。
    ③据表中数据可见:在遮光条件下萌发的豆芽是黄白色,见光条件下萌发的豆芽是绿色的。由此可见:叶绿素的形成条件是光。
    故答案为:(1)②见光;③颜色及萌发情况
    (2)①光;②保证变量唯一;③成立;在遮光条件下萌发的豆芽是黄白色,见光条件下萌发的豆芽是绿色的
    36.【解答】解:(1)第一组光照强度为零,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CO2缓冲液能吸收二氧化碳,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小,因此液滴左移。
    (2)本探究活动需在适宜温度下进行,理由是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影响光合作用,使实验效果不明显。
    (3)在光照强度20000勒克斯时,液滴右移为几组中的最多,说明产生的氧气多,光合作用最强。
    (4)若要更准确地探知菠菜生长的适宜光照强度,应将光照强度设置系列的光照强度梯度。
    (5)根据兴趣小组实地测量发现,为农户提供菠菜增产方法,可以降低这个时段的光照强度,控制在20000勒克斯左右
    故答案为:(1)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CO2缓冲液能吸收二氧化碳,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小
    (2)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影响光合作用,使实验效果不明显
    (3)20000勒克斯
    (4)设置系列的光照强度梯度
    (5)降低这个时段的光照强度,控制在20000勒克斯左右
    37.【解答】解:(1)在探究实验中,探究哪个条件,哪个条件就是变量,题中想探究茎段下方是水平切口还是斜向切口容易使茎段成活,因此茎段下方的切口方向就是本实验的变量。
    (2)设计对照实验,要控制变量的唯一,本实验中除了茎段下方的切口方向不一样,其它条件要都一样。因此可以设计为将A组的茎段下方水平切成切口,将B组的茎段下方切成斜向切口。因此该实验设置A、B两组的目的是形成对照。
    (3)根据对照实验要控制变量的唯一,培育的环境条件适宜且相同,步骤④的横线上应填相同。
    (4)一段时间后,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B组长出新叶的枝条多于A组,成活较多,斜向切口组先于水平切口组长出新叶,则说明斜向切口的茎段容易成活。
    故答案为:(1)茎段下方的切口方向
    (2)对照
    (3)相同
    (4)斜向切口的茎段容易成活
    38.【解答】解:(1)根据实验装置图可知:甲放20粒湿润的滤纸,乙放干燥的滤纸,甲乙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水分,因此为了控制单一变量乙组的瓶内应放入20 粒种子。
    (2)甲乙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水分,该小组的实验目的是探究水分是否为玉米种子萌发的条件。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该实验甲组对实验变量没有处理,满足种子萌发条件,因此甲组是对照组。
    (3)增设一个丙组,条件与甲组完全一致。在实验中,设置丙组完全遮光,甲组在日光下,甲、丙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照,其目的是形成对照。结果发现两组种子均有萌发,且萌发的情况基本相同。本实验的实验结论是光照不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4)再增设一个丁组,除将棉塞改为橡皮塞(不透气)之外,其余的条件与甲组完全一致。一段时间后,这两组种子也均有萌发,且萌发的情况基本相同,原因是丁组锥形瓶内含有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空气。
    (5)在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最先发育成植物的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乳中的营养物质供胚根、胚轴、胚芽发育。
    故答案为:(1)20
    (2)水分;甲
    (3)光照不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4)丁组锥形瓶内含有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空气
    (5)根;营养物质。
    三.解答题(共5小题)
    39.【解答】解:(1)种子萌发需要的外部条件是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A组莲种子未破除种皮的情况下不能萌发,导致种子缺少空气,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
    (2)根据分析可知此实验A、B两组的变量是空气,B、C两组的变量是水分.因此上述表格中有两组对照试验,变量分别是空气、水分.
    (3)B和C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水分,可以探究的问题是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吗?
    (4)D不能与A、C均有两个变量是种子数量、空气或种子数量、水分,不符合对照实验变量唯的原则,不能作为对照。
    (5)莲子是双子叶植物莲的种子,莲种子萌发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种子的子叶中。
    故答案为:
    (1)空气;
    (2)空气和水分;
    (3)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吗?
    (4)种子的数量太少;
    (5)子叶。
    40.【解答】解:(1)根据题干信息: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用食醋和清水配制成“模拟酸雨”。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酸雨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2)为使实验具有对比性,更具有说服力。本实验应该设置对照组,即设置A、B两组,A组每天在纱布上淋几次“模拟酸雨”,保证纱在和吸水纸湿润;B组每天在纱布上淋几次清水,保证纱在和吸水纸湿润。
    (3)2粒种子数量太少,会有偶然性,实验误差较大,实验结果不能说明一般性。所用种子的数量要多。因此在进行实验时用20粒种子而非2粒种子作为实验材料,其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使实验结果准确。
    故答案为:(1)酸雨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2)没设置对照组;
    (3)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使实验结果准确。
    41.【解答】解:(1)将此装置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让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这样滴加碘液后检测到的淀粉都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而不是原来积累的淀粉。
    (2)由分析可知,叶片甲缺少光照,不能制造淀粉,叶片乙缺少二氧化碳,不能制造淀粉,叶片丙能够制造淀粉,故图1滴加碘液后变为蓝色的叶片是丙。
    (3)针对图1,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故对于大棚里种植的草莓采取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照强度的措施提高产量。
    (4)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故该大棚内的草莓要积累有机物,光合作用强度要大于呼吸作用强度,由图可知,光照强度至少应大于N点。
    (5)植物具有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叶片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移栽植物时,常在阴天或傍晚进行,并剪去大量枝叶,其目的是为了抑制图3中的B蒸腾作用,保存植物体内的水分,促进植物成活。
    故答案为:(1)让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丙
    (3)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照强度
    (4)N
    (5)B。
    42.【解答】解:(1)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实验前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需将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使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转运走耗尽,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测到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形成的。实验时用黑纸片遮盖叶片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不遮盖,其目的是为了形成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光照。实验结果是见光部分遇到碘被变成了蓝色,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进而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2)①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时,应转动转换器,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用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并调节反光镜,同时左眼注视目镜,看到明亮的视野为止。某同学看到显微镜的视野中一片漆黑,最可能的原因是物镜没有对准通光孔。
    ②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某同学不断移动玻片标本,但总是找不到物像,他可能不清楚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应该是倒像,移动玻片标本时应该反向移动。
    ③植物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看清的结构是细胞膜。成熟的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盘状,没有细胞核,因此某同学看到的红细胞特点没看到是细胞核。
    故答案为:(1)黑暗;对照;光;蓝色;淀粉;
    (2)①物镜没有对准通光孔;②倒像;反向;③细胞膜;细胞核。
    43.【解答】解:(1)图甲表示“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是为了与叶片光照部分形成对照实验。这样设置后,该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目的是看看叶片遮光部分和没有遮光部分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因此材料用具中用黑纸片的目的是遮光形成对照实验。
    (2)将甲图中叶片光照一段时间后,取下叶片经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结果显示A处变蓝,B处不变蓝,B被遮光的部分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A未被遮光部分能接受光照,能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同时还证明了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3)乙图是根据桑叶在不同光照强度下二氧化碳吸收相对量的测定值所绘制的曲线,图中MN段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低于零表示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小于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4)由乙图所示:M点时光照强度为0,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若降低环境温度,植物呼吸作用会减弱,释放二氧化碳的量减少,则乙图中二氧化碳的吸收相对量增加,因此乙图中的M点会上移。
    (5)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二氧化碳+水→叶绿体光能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储存着能量)+氧气。
    故答案为:(1)形成对照实验;
    (2)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3)小于;
    (4)B;
    (5)二氧化碳+水→叶绿体光能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储存着能量)+氧气。


    相关试卷

    (word版附解析)动物的行为和运动——2021年全国中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这是一份(word版附解析)动物的行为和运动——2021年全国中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共18页。

    (word版附解析)生物多样性——2021年全国中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这是一份(word版附解析)生物多样性——2021年全国中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共23页。

    (word版附解析)生物实验——2021年全国中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这是一份(word版附解析)生物实验——2021年全国中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共32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