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案5 必修五 ——《陈情表》《项脊轩志》《渔父》《报任安书(节选)》
展开学案5 必修五
——《陈情表》《项脊轩志》《渔父》《报任安书(节选)》
[学案目标] 1.全面梳理、归纳文中文言基础知识。2.重点掌握“相”“见”的特殊用法及判断句式。3.背诵《陈情表》全文,背诵《报任安书(节选)》中的“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难为俗人言也”。
(一)基础整合
1.用“类聚法”写出表示“等,等到”之义的文言词:及、洎、逮、比、迨等。表示“不久”之义的文言词:寻、未几、已而、既而、已等。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①( )
A.而刘夙婴疾病 婴:缠绕
B.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举:举荐
C.当侍东宫 当:应当
D.殆有神护者 殆:大概
答案 C
解析 当:担任。
②( )
A.妪每谓予曰 每:每次
B.听臣微志 听:听任,允许
C.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奏效,指获取功名
D.若望仆不相师 望:怨恨,抱怨
答案 A
解析 每:经常,常常。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①(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责备。A项怜悯/顾惜。B项到/成功。C项浅薄/迫近。
②(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看。A项使……知道/听说。B项使……跟从/向。C项慎重/更加。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均为名词作状语。B项使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C项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D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
5.翻译下列句子。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译文:我因命运不好,年幼遭遇不幸。
②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译文:我所以忍耐着苟活下来,陷身于污秽的监狱中而不死去,是因为我遗憾内心想做的事尚未完成,如果平庸地死了,我的文章著述便不能彰明于后世。
(二)名句背诵
1.《陈情表》
(1)“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李密在《陈情表》中通过列举乌鸦反哺的事例来恳请皇帝答应自己为祖母终养天年的句子是“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2)李密在《陈情表》中,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概括了自己早年坎坷多难的命运。
(3)《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两句概述了作者幼年时父亲舍他而去的事情。
(4)李密在《陈情表》中,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两句说明自己缺少亲人的帮助,并且不得不事必躬亲。
(5)李密在《陈情表》中写自己孤单无依靠的独自生活、形单影只的两句话是“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6)《陈情表》中写作者虽然想为国效力,但是祖母身患重病,让他进退两难的句子是“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2.《报任安书(节选)》
(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认为并不是古代所有富贵人物都能名垂青史,只有其中的优秀者才能被称颂的三句话是“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2)《报任安书》中,“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与《史记·屈原列传》中“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表达的意思相近。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用“《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概括了古代圣贤创作《诗经》的原因。
(4)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用“上计轩辕,下至于兹”概括了《史记》记载的年代起止。
(5)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交代创作《史记》的目的的三句话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三)文常积累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外: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指期服和功服。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太守。
察举制:又称举荐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自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开始的。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3.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郎中: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时为宫中的侍卫武官,晋至南北朝时为尚书曹司的长官。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后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洗马:官名,太子的属官,掌管图书。
4.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该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晋大夫魏武子临终时,嘱咐其子魏颗将其爱妾杀死殉葬,魏颗没有从命,而是把她嫁了出去。后来魏颗与秦将杜回作战,看见一位老人结草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擒。魏颗夜里梦见老人,老人自称是那名爱妾的父亲,特来报恩。后世用“结草”表示死后报恩。
5.当侍东宫
东宫:太子,因太子居东宫。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6.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皇天”。
7.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束发:古代成童之礼。男子在十五岁时,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以示成童。
8.吾妻归宁
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因婆家才是自己的家,故称归。
9.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剖符丹书:朝廷发给功臣及其子孙享受特权、免除罪责的契券。剖符,书写誓词的竹制符契。剖为两块,功臣与皇帝各持一块。丹书,用朱砂书写誓词的铁制契券。
10.李斯,相也,具于五刑
五刑:墨(用刀刺刻犯人额颊处再涂上墨)、劓(yì,割去鼻子)、刖(yuè,砍掉脚)、宫(破坏人的生殖机能)、大辟(砍头)五种酷刑。
11.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轩辕:即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相传黄帝的先祖是有熊氏。由于有熊氏的人们崇尚土德,土是黄色的,母亲附宝给他起名叫黄帝。又因他长在姬水,居住在轩辕之丘,就以姬为姓,轩辕为号,故后人称黄帝为轩辕氏。
1.“相”“见”的特殊用法
“相”“见”的特殊用法表现在:用在动词前,偏指动作的承受方,“相”字可偏指“你”“我”“他”(可据语境灵活掌握);“见”一般偏指“自己”“我”。例如:
a.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相逐=逐+他)
b.慈父见背(见背=背+我)
不过,这种特殊用法极易与表“互相”之义的“相”和表被动的“见”混淆,因为它们都用在动词前。不过,当翻译觉得不顺时,稍联系上下文,还是能够区别的。
演练体悟
(1)说出下列句中“相”“见”的用法。
①不耻相师:互相
②若望仆不相师:偏指“你”意
③乞见谅:表承受方,我
④信而见疑:表被动
⑤甫(申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表被动
⑥府吏见丁宁:表承受方,我
2.判断句
判断句作为文言特殊句式,是文言文最常见的句式之一,也是高考最常考的句式之一,须用心辨别。
它可分为有标志词的判断句和无标志词的判断句。
(1)有标志词的判断句
①用语气助词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也”表判断)
b.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所以……者,……也”,表原因判断)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用副词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按诛五人……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c.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③用判断词“为”“是”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自言本是京城女(“是”作判断词,用法很少)
(2)无标志词的判断句
a.其人勇士
b.秦,虎狼之国
辨别判断句既要看形式又要看句子性质,比较简单的办法是看它能否译成“……(不)是……”或“……(不)是……的”。形式对,又能译成“……是……”的是判断句;否则不是。
演练体悟
(2)请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判断句,如是,请指出为哪种类型。
①李斯,相也:“也”表判断
②难为俗人言也:不是
③今臣亡国贱俘:直接判断
④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非”表判断
⑤然是说也,余犹疑之:不是
⑥灭六国者,六国也:“也”表判断
⑦故木受绳则直:不是
⑧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不是
⑨今君乃亡赵走燕:不是
⑩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皆”表判断
(3)翻译下列句子。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六国)贿赂秦国力量就亏损了,这是它们灭亡的原因。(要点:道,原因;“也”表判断)
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1)(2016·山东)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常有处橧巢[注]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选自《晏子春秋》)
注 橧(zēnɡ)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
译文: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要点:其,为,“……者,……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贤之王的衣服,居住在圣贤之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大概会来归附吗?”
晏子回答说:“效法古代圣贤之王的节俭就可以;效法圣贤之王穿的衣服,居住在圣贤之王的宫室,没有益处。夏商周三代的明君穿不同的衣服而都能统一天下,不是凭借衣服招致诸侯。诚心地爱护人民,坚决地推行善政,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德行而归向他们的道义,如果他们的衣服节俭人民大众也会喜欢他们。帽子足够用来培养恭敬,不必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遮蔽身体抵御寒冷,不必致力于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色彩杂陈,头上戴的帽子不镂刻花纹。古代曾有居住在用柴薪搭建巢穴(的君王)不厌恶人,只施惠而不向百姓索取,天下人不朝拜他们的宫室,而是共同归附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庄重恭敬。衣服的轻重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2)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选自张养浩《三事忠告·禁家人侵渔》)
译文:(有的人)担任官职不能保持清廉的原因,大都是由(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要点:居,所以,率,“……者,……也”判断句)
(3)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选自张耒《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
译文: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要点:判断句,“也”作标志;两个“者”均为代词;辞,拒绝)
以上三组翻译,均是把“者”的用法与判断句结合起来考查的好题,又都是高考题,有代表性。“者”字作助词还是作代词,实际上关系到句式的判断和翻译,不可不慎。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报任安书(节选)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报任安书(节选)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时数,教学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报任安书(节选)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报任安书(节选)教学设计,共6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直面人生(问题探讨)生存选择报任安书(节选)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直面人生(问题探讨)生存选择报任安书(节选)教案,共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