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一期末复习试卷 精讲01 集合与常用逻辑(解析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3/1200547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数学必修一期末复习试卷 精讲01 集合与常用逻辑(解析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3/1200547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数学必修一期末复习试卷 精讲01 集合与常用逻辑(解析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3/1200547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高一上学期数学期末考点大串讲(精炼篇)
- 精讲02 基本不等式与二次不等式(解析版)试卷 试卷 5 次下载
- 精讲03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解析版)试卷 试卷 6 次下载
- 精讲04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解析版)试卷 试卷 5 次下载
- 精讲05 三角函数(解析版)试卷 试卷 7 次下载
- 精练01 集合及其运算(解析版)试卷 试卷 7 次下载
高中数学必修一期末复习试卷 精讲01 集合与常用逻辑(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必修一期末复习试卷 精讲01 集合与常用逻辑(解析版),共16页。
集合是刻画一类事物的语言和工具,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述数学的研究对象,提升数学抽象素养.常用逻辑用语是数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语言,使用常用逻辑用语表达数学对象、进行数学推理,可以提高交流的严谨性与准确性,提升逻辑推理素养.
《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预备知识,要求学生用集合语言和常用逻辑用语梳理、表达学过的数学内容,实现从具体的初中数学知识向较为抽象的高中数学知识的过渡,为高中数学学习做好知识与技能、方法与习惯、能力与态度方面的准备.
【重要知识点与题型快速预览】
【知识点精解精析】
基础知识点一: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在集合运算中,常利用元素的互异性检验所得的结论是否正确,因互异性易被忽略,在解决含参数集合问题时应格外注意.
基础知识点二: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有包含、真包含和相等.判断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的本质是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包含关系的传递性是推理的重要依据.空集比较特殊,它不包含任何元素,是任意集合的子集,是任意非空集合的真子集.解题时,已知条件中出现A⊆B时,不要遗漏A=∅.
基础知识点三:集合与集合之间的运算
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Venn图与数轴是集合运算的重要工具.注意集合之间的运算与集合之间关系的转化,如A⊆B⇔A∩B=A⇔A∪B=B.
基础知识点四: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如果p⇒q,那么称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2)分类:
①充要条件:p⇒q且q⇒p,记作p⇔q;
②充分不必要条件:p⇒q,q p;
③必要不充分条件:q⇒p,p q;
④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p q且q p.
基础知识点五: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1)全称量词与全称命题.
全称量词用符号“∀”表示.
全称命题用符号简记为∀x∈M,p(x).
(2)存在量词与特称命题.
存在量词用符号“∃”表示.
特称命题用符号简记为∃x∈M,p(x).
基础知识点六: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
【必知必会题型深度讲解】
必知必会题型一:集合间关系的判断方法
判断集合间关系的方法有三种:
(1)观察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通过直观观察进行判断.
(2)集合元素特征法:首先确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弄清元素的特征,再利用元素的特征判断关系.
(3)数形结合法:利用数轴或Venn图.
【典型例题1】已知集合,,判断这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答案】
【解析】
因为,,所以.
因为,,所以.
故,,
所以.
【典型例题2】已知集合,集合,试判断与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A是B的真子集.,理由见解析
【解析】
因为,
则的几何意义是轴上的点到定点与点的距离之差.即.
∵三角形两边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第三边,
∴且,,三点不共线,即.
∴.即;
又,
∴A是B的真子集.
【典型例题3】设集合.
(1)若,判断集合与的关系;
(2)若,求实数组成的集合.
【答案】(1);(2).
【解析】
集合.
(1)若则,于是
(2)若,则,分如下两种情形讨论
①当时,,符合题意;
②当时,由,得或.
故实数组成的集合.
必知必会题型二:根据两集合的关系求参数的范围(值)
(1)要明确集合中的元素,若出现包含关系,一般需对子集是不是空集进行分类讨论,做到不漏解.
(2)若集合中的元素是一一列举出来的,常依据集合间的关系转化为方程(组)求解,此时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若集合表示的是不等式(组)的解集,常依据数轴转化为不等式(组)求解,此时需注意端点值能否取到.
【典型例题1】已知集合,集合.
(1)当时,求;
(2)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答案】(1);(2).
【解析】
(1)当时,,
∴;
(2)∵,∴,则有:
,解之得:.
∴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典型例题2】全集,,且,且.
(1)求集合B,;
(2)若集合,则集合A、B、D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1);;(2),,.
【解析】
解:(1),,且,且.
所以,
所以;
(2),,;
;
所以,,.
【典型例题3】已知集合, .
(1)当时,求,;
(2)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试从以下两个条件中任选一个补充在上面的问题中,并完成解答.
①函数的定义域为集合;②不等式的解集为.
注:如果选择多个条件分别解答,按第一个解答计分.
【答案】答案见解析.
【解析】
解:选条件①:
可知函数的定义域为集合,
则,
(1)根据题意,当时,,,
则,
又或,则.
(2)根据题意,,,
若,则,分种情况讨论:
①当时,有,解得:;
②当时,若有,则有,解得:,
综上可得,的取值范围是.
选条件②:
可知不等式的解集为,则或,
(1)根据题意,当时,,或,
则或,
又或,则或.
(2)根据题意,,或,
若,则,分种情况讨论:
①当时,有,解得:;
②当时,若有,则或,
解得:或,
综上可得,的取值范围是.
必知必会题型三:数轴与Venn图的应用
进行集合的交、并、补综合运算时,通常需要借助Venn图或数轴,数形结合来分析得出结果.
一般来说,用列举法表示的数集,借助Venn图运算;用描述法表示的数集(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代表),借助数轴分析得出结果.另外,研究比较抽象的集合之间的关系时,也通常需要画出Venn图,将抽象问题直观化,即用重叠区域表达集合间的交集运算,用合并区域表达集合间的并集运算.
【典型例题1】已知集合,.
(1)求;
(2)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答案】(1);(2).
【解析】
(1)因为集合 或,.
所以;
(2)因为,且,如图所示:
所以,
故实数的取值范围.
【典型例题2】已知集合A={x|x4},B={x|2a≤x≤a+3},
(1)A∪B=R,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若A∩B=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答案】(1);(2)a2.
【解析】
(1)由题意可得,解得且,
所以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2) ①当B=时,只需2a>a+3,即a>3;
②当B≠ 时,根据题意作出如图所示的数轴,
可得或
解得a0;
(2)p:x+2≠y,q:(x+2)2≠y2;
(3)p:a能被6整除,q:a能被3整除;
(4)p:两个角不都是直角,q:两个角不相等.
【答案】(1)p是q的必要条件,q是p的充分条件;(2)p是q的必要条件,q是p的充分条件;(3)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4)p是q的必要条件,q是p的充分条件.
【解析】
解:(1)p:x2>0则x>0,或x0,故p是q的必要条件,q是p的充分条件.
(2)p:x+2≠y,q:(x+2)2≠y2,则x+2≠y且x+2≠-y,故p是q的必要条件,q是p的充分条件.
(3)p:a能被6整除,故也能被3和2整除,q:a能被3整除,故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4)p:两个角不都是直角,这两个角可以相等,q:两个角不相等,则这个角一定不都是直角,故p是q的必要条件,q是p的充分条件.
必知必会题型六:利用充分、必要条件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利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求参数的取值范围,主要是根据集合间的包含关系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关系,将问题转化为集合之间的关系,建立关于参数的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求解.
【典型例题1】已知,,,且“”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1)求;
(2)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答案】(1);(2).
【解析】
(1),,;
(2)因为“”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设,由题意可知,不等式在区间上恒成立,
则,解得.
因此,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典型例题2】已知,,.
(1)判断是p是q什么条件;
(2)如果q是r的充要条件,求a的值.
【答案】(1)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2)
【解析】
(1)因为,整理得,
解方程,得两根,
所以的解集为.
因为,
所以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2)因为q是r的充要条件,
所以不等式的解集是.
因此,是方程的两根,
由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即韦达定理)得:
,解得.
【典型例题3】已知集合,非空集合.
(1)若,则是的什么条件;
(2)若是的必要条件,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答案】(1)必要不充分条件;(2).
【解析】
(1)当时,集合,则.
∴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2)因为是的必要条件,所以,
又,所以,解得,
所以的取值范围是.
必知必会题型七:与全称或特称命题有关的参数取值范围问题
(1)全称命题求参数范围的问题常以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对数函数等为载体进行考查,一般在题目中会出现“恒成立”等词语.解决此类问题,可构造函数,利用数形结合求参数范围,也可用分离参数法求参数范围.
(2)特称命题求参数范围的问题中常出现“存在”等词语,对于此类问题,通常是假设存在满足条件的参数,然后利用条件求参数范围,若能求出参数范围,则假设成立;否则,假设不成立.
【典型例题1】已知命题“”为假命题;命题“q:”为真命题,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答案】.
【解析】
若为真命题时,有解,
因为函数的值域为,
∴,即;
故当为假命题时,;
q:为真命题,
∵函数为开口向上的二次函数,
故只需当,即;
∵假真,∴.
【典型例题2】已知集合,
(1)若命题是真命题,求m的取值范围;
(2)命题是真命题,求m的取值范围.
【答案】(1);(2)
【解析】
解:(1)因为命题是真命题,所以,
当时,,解得;
当时,,解得.
综上,m的取值范围为.
(2)因为是真命题,所以,
所以,即,所以,
所以只需满足即可,即.
故m的取值范围为.
【典型例题3】已知函数,.
(1)若对任意,都有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若对任意,总存在,使得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答案】(1);(2)
【解析】
(1)由题设知:,
∵在上递减,在上递增,∴
又∵在上递减,∴
∴有,的范围为
(2)由题设知,
∴有,即,∴的范围为
命题
命题的否定
∀x∈M,p(x)
∃x∈M,¬p(x)
∃x∈M,p(x)
∀x∈M,¬p(x)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高考专题01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原卷版),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已知集合或,,则______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高考专题01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解析版),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高考预测01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原卷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集合的运算, 充要条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