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6课 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教案
展开一、课程标准导航
二、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引导学生通过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分析对比中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差异,从唯物史观层面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时空观念
通过思维导图梳理、解读地图、制作表格归纳等方法,理清鸦片战争的进程,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以史料研读的方式,学习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影响,认识列强侵华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对思想领域的强大冲击。
历史解释
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影响等知识点,通过创设情境材料,引导学生以史料研读的方式去学习和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林则徐等先进人物的爱国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天地民心:林则徐受皇命禁烟,一番话让皇帝下定决心,和洋人开战也要禁烟!”后讲述:林则徐为什么要禁烟?林则徐禁烟的标志事件是什么?林则徐禁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四、教学主线
鸦片战争的爆发与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而清王朝还处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清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落后于英国。为了获取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用炮艇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大量的侵略权益,其它西方国家纷至沓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现状和挽救国家,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向西方学习,并提出“师夷长技术以制夷”的主张。自此,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思想领域方面的时代潮流。
五、教材整合
(一)理清关系
1、本课的线索有三条: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2、三条线索的关系
(二)构建体系
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2、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道光皇帝在位期间)
⑴爆发的原因
⑵战争的经过
⑶第一批不平等条约①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⑵战争的经过
⑶战争的结果:第一批不平等条约①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②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⑷战争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皇帝在位期间)
⑴爆发的原因
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美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导火线:英国是亚罗号事件,法国是马神甫事件
⑵战争的概况
⑶战争的结果
⑷战争的影响
3、开眼看世界
◎材料整合
1.阅读教材P92“历史纵横”: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何联系?你如何认识?
提示:“亚罗号”事件是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其真实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阅读教材P93“历史纵横”:结合材料,说一说你如何看待与评价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提示: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体现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爱国精神,极大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中国人民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3. 阅读教材(P93)“学思之窗”: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抵抗英国侵略的正当性。
提示 (1)马克思认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是站不住脚的。
(2)马克思认为中国人民的“反抗”是英国的侵略所引发的,具有反侵略的正义性。
(三)走出误区
1.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借口是虎门销烟;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而不是英国一再宣扬的保护鸦片贸易。
2. 林则徐、魏源等人并不学习西方制度,他们只强调学习西方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地主阶级的本质使他们不可能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
3.《南京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英国侵华意图的是“协定关税”。
4.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不可能战胜资本主义。
5.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英法等西方国家用炮艇和商品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是,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并没有消失,相反,还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6.《南京条约》只是割香港岛给英国,而不是香港。因为,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
7.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社会,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社会性质。“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的独立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内涵。
8.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它的变化都是因为社会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六、课堂小结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课标解读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结果、深远影响
难点: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鸦片战争对思想领域的冲击)
1. 从“唯物史观”角度(历史事件的发生包含着必然性和偶然性)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和中国,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结合两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地点、进程。
3.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影响,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爱国官兵和各地民众纷纷起来抵抗外敌的入侵和林则徐、魏源等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鸦片战争的背景)
世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19世纪前期,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
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中国
政治:仍停留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顽固。
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
军事:作战能力低下,武器主要是冷兵器。
结论
落后必然挨打,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侵略中国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
扩大了的侵略权益
中 美《 望厦条约》
美国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
美国兵船可以任意到中国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
中法《黄埔条约》
法国享有美国在《望厦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
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等等。
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
背景
《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
表现
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魏源:注意收集外国史地知识,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长技:主要指西方的军事技术)
徐继畬:撰成《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等,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影响
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导航,核心素养目标,导入新课,教学主线,教材整合,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 辛亥革命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 辛亥革命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导航,核心素养目标,导入新课,教学主线,教材整合,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解读,核心素养目标,导入新课,教学主线,教材整合,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