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课后作业题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课后作业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建设宽幅梯田有利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微专题2 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生态脆弱区的典型特征是生态脆弱,主要是由其区域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及人类活动的方式、强度共同影响的,往往以某种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主要表现,通常主要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防治措施,对此分析应主要参照以下模板:
1.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 答题语言 | |
水土流失 | 自然原因 | 处于过渡区域,生态脆弱;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流水的冲刷力强;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地表破碎 |
人为原因 | 人口激增对耕地和资源的需求增大;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造成表土和植被的破坏 | |
荒漠化 | 自然原因 |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河湖水域面积减少,河(湖)床裸露;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
人为原因 | 人口激增对耕地和资源的需求增大;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等不注重环保 | |
土壤 盐碱化 | 自然原因 | 降水量小,晴天多,太阳辐射强,蒸发旺盛;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利于水、盐汇集;沿海地区,海水倒灌;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
人为原因 | 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耕作技术不当;缺乏完善的排水系统等 | |
湿地萎缩 | 自然原因 | 全球变暖,气候干旱,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自然充满湖沼 |
人为原因 | 人口激增;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 |
森林破坏 | 自然原因 | 气候异常;火灾 |
人为原因 | 人口激增;滥伐森林;毁林开荒;伐木烧薪等 | |
生物多样性减少 | 自然原因 | 自然演化的过程;自然灾害 |
人为原因 | 破坏生物生存环境(生存空间减少、环境污染加重等);过度采集、捕猎 |
2.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 答题语言 |
工程措施 | 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生态环境问题而采取具体的工程措施,如:①针对水土流失在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针对土地荒漠化的措施:建设草方格工程固沙;③针对土壤盐碱化的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修建排水设施,及时排水;农田覆盖等 |
生物措施 | 植树种草,营造“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
技术措施 | 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改良品种,种植耐盐碱的作物等 |
生活措施 |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发展小水电、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
经济措施 | 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
政策措施 | 控制人口增长;生态移民;制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合理分配河流水资源;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
环保措施 | 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
苏达尔沟是毛布拉孔兑(黄河的支流)一条十分典型的季节性沙漠沟谷,风沙活动强烈。根据地貌、地表沉积物、植被以及景观特征,将苏达尔沟分为上游砒砂岩沟壑区和下游沙地沙丘区。苏达尔沟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工程于2018年4月26日全面开工建设,其中造林种草1 299.14公顷,封育治理196.60 公顷,沙障52.39 公顷。据此完成1~3题。
1.苏达尔沟风沙活动最强烈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砒砂岩沟壑区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减风力 B.防治水土流失
C.减轻沙尘暴 D.增加河流流量
3.苏达尔沟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建成后( )
A.实现苏达尔沟全年有径流
B.有效增加大气降水
C.荒漠化发展速度得到抑制
D.河流结冰期缩短
答案 1.A 2.B 3.C
解析 第1题,当地春季多大风,且气温回升、植被尚未复苏,地表疏松,多松散沉积物,故选A。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沟壑区位于苏达尔沟的上游,地势起伏大,加之河网密集,故水土流失严重,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防治水土流失,故选B。第3题,读图可知,苏达尔沟下游西岸为流动沙丘区,东岸为灌丛沙地区,通过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减缓流动沙丘蔓延,C对。苏达尔沟为季节性河流,降水稀少且季节变化大,对该流域综合治理并不能实现全年有径流和增加当地的降水量,A、B错。河流结冰期主要受气温变化影响,D错。
“天漠”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现象,由巨大的沙丘组成,颇有沙漠的气势。在这些巨大沙山的附近,并无其他沙漠的踪影。图1示意我国东部地区主要“天漠”分布点,图2示意被誉为“江南第一大漠”的南昌赣江厚田沙漠景观。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天漠”主要分布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带性植被以草原为主 B.水资源相对匮乏
C.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D.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5.厚田沙漠主体位于赣江西岸,对其形成演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河漫滩和阶地缺水干旱逐渐沙化
B.西岸的泥沙较东岸更易于沉积
C.夏季风是形成该沙漠的主要动力
D.沙漠面积扩大主要发生在冬季
答案 4.D 5.C
解析 第4题,据图1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天漠”主要分布区为湿润、半湿润地区,故选D。第5题,厚田沙漠主体位于赣江西岸,其形成演化是河漫滩和阶地缺水干旱逐渐沙化,因该地冬季为枯水期,故沙漠面积扩大主要发生在冬季,进而说明夏季风不是形成该沙漠的主要动力;由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西岸的泥沙较东岸更易于沉积,故选C。
(2020·山西太原模拟)贵州省中部的安顺、普定等地喀斯特地貌发育,自然条件复杂,加之人为活动干扰,石漠化问题严重。下表为该地区石漠化不同阶段主要指标数据。据此完成6~7题。
阶段 | 群落类型 | 基岩裸露率/% | 土壤总量/m3 | 乔灌层盖度/% | 植被高/m |
原生阶段 | 顶级乔林 | 43.78 | 8.701 | 0.9 | 8.6 |
初期阶段 | 次生乔林 (含乔灌) | 29.89 | 8.324 | 0.78 | 4.9 |
中期阶段 | 灌木灌丛 | 28.22 | 6.566 | 0.75 | 1.3 |
后期阶段 | 稀灌草坡 | 27.3 | 5.738 | 0.32 | 0.7 |
末期阶段 | 稀疏灌草 丛或草坡 | 51.87 | 5.756 | 0.05 | 0.3 |
(注: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土壤总量指100 m2内土壤的体积。)
6.关于该地区石漠化发展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岩裸露率与乔灌层盖度呈负相关
B.植被类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降水的减少
C.随着石漠化发展,区域小气候趋于干旱
D.草地覆盖率呈下降趋势
7.石生苔藓具有耐旱、喜钙、石生的特点,研究表明,石生苔藓在石漠化严重地区的治理中具有“先锋拓荒作用”,主要体现在( )
A.抗旱作用强
B.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C.更好的水土保持功能
D.加快基岩风化和表土生成
答案 6.C 7.D
解析 第6题,读表可知,从原生阶段到后期阶段,基岩裸露率与乔灌层盖度呈正相关,A错;在这个特定区域植被类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干扰,B错;在整个过程中,植被群落从乔木为主向草丛为主变化,草地覆盖率上升,整个植被的覆盖率下降,导致区域小气候趋于干旱,C对、D错。第7题,石漠化治理的关键是恢复土壤,石生苔藓具有耐旱、喜钙、石生的特点,成活率高。苔藓类生物可产生大量的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随着苔藓的大量繁殖,可加快基岩风化和表土生成,故选D。
(2020·海南模拟)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是传统农业大区,农业人口占比高达82.7%,属典型的风沙草滩和黄土丘陵沟壑地貌,水土流失严重,农作物广种薄收,农田弃耕撂荒严重。2016年,横山区政府启动宽幅梯田建设工作,2018年,横山将宽幅梯田建设作为全区“一号工程”,每年实施10万亩。坡耕地经过机械削坡、平整,被改造成了最窄处也有近10米的宽幅梯田,并建有机耕道。下图示意横山区新整修的宽幅梯田。据此完成8~10题。
8.2016年以来,横山区许多坡耕地改造成了宽幅梯田,主要得益于当地( )
A.政府政策支持
B.黄土深厚疏松
C.地势起伏小
D.科技水平高
9.建设宽幅梯田有利于( )
①彻底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②提高施肥效率 ③减少病虫害 ④提高机械化水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部分村民在宽幅梯田上建设日光温室和日光大棚。与沟谷地区相比,其优点是( )
A.通风条件好,不遮光
B.土壤肥力更高
C.适宜种植的农产品种类多
D.技术水平要求低
答案 8.A 9.D 10.A
解析 第8题,宽幅梯田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仅仅依靠农民个体的力量无法完成,因此需要政府在资金、设备和技术等方面予以支持。2016年以来,横山区许多坡耕地改造成了宽幅梯田,主要得益于2016年横山区政府启动宽幅梯田建设工作。故选A。第9题,宽幅梯田最窄处也有近10米,并建有机耕道,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提高机械化水平;建设宽幅梯田可以减轻水土流失,减少表层肥沃土壤和肥料的流失,有利于肥料被农作物吸收,从而提高施肥效率;宽幅梯田无法彻底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对于减少病虫害没有影响。故选D。第10题,宽幅梯田建设在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上,海拔较高,地形开阔,通风条件好,不遮光。故选A。
11.(2018·海南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答案 (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解析 第(1)题,将“小老头树”的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冬春季节多大风相结合即可。第(2)题,该区域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主要作用是防治水土流失。“小老头树”的存在说明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不利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而且树木的存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相对于草本植物,树木会蒸腾更多水分,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第(3)题,根据前面两题的提示,本题主要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恐怖”胶林面积。
西双版纳位于100°16′E~101°50′E和21°10′N~22°24′N之间,全州植胶总面积从1988年的116万亩增加到了615万亩,使云南省成为全国橡胶产量最大的省份,当地人都用“恐怖”这个词汇来描述西双版纳的胶林面积。
材料二 橡胶林——绿色沙漠。
橡胶种植过程:砍伐烧尽原有森林—土壤挖深重翻—种幼苗—除去再次生长的植物(往往使用光谱性除草剂)以保证橡胶树健康生长—5~6年后开割橡胶。为了保证橡胶林的产量,需要控制单位面积的植株数,尽量扩大间距。
材料三 西双版纳气温和降水量图。
(1)结合材料三说出西双版纳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并分析其最高气温出现在5月份的主要原因。
(2)分析西双版纳大面积发展橡胶种植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3)分析西双版纳大面积种植橡胶前后气候的变化。
答案 (1)气温: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高,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
降水:年降水量大,全年降水分配不均,明显地分为雨季和旱季(每年5~10月为雨季;11月~次年4月为旱季)。
主要原因:5月,太阳高度大;降水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
(2)橡胶种植过程中,原生植被被破坏,加之土壤挖深重翻,造成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径流增大,地下水位下降,易发生干旱和洪涝灾害;热带季雨林被毁,野生动植物遭到破坏甚至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脆弱;使用除草剂,污染土壤和水源等。
(3)种植前:原始雨林覆盖,雨林长得高大茂盛,有不同群落、不同层次,大气环流稳定,蒸腾旺盛,空气湿度大,多浓雾,气候湿润。
种植后:橡胶林替代了原始雨林,树种单一稀疏,不利于雾的形成,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蒸发旺盛,气候变得干旱,气温日较差变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版新教材高中地理读图专项练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示意图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共3页。
这是一份2023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微专题4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共7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时作业,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