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海南省中考化学试卷
展开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42.0分)
通常情况下,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气体是( )
A. 氮气B. 氧气C. 二氧化碳D. 稀有气体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矿石粉碎B. 酒精挥发C. 汽油燃烧D. 铁丝弯曲
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化学家是( )
A. 张青莲B. 徐寿
C. 卢嘉锡D. 侯德榜
口罩能有效阻隔病毒传播,其作用原理相当于下列实验操作中的( )
A. 溶解B. 过滤C. 蒸发D. 结晶
如图是某化肥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该化肥属于( )
A. 氮肥
B. 磷肥
C. 钾肥
D. 复合肥
海南岛存在大面积富硒土壤。富硒土壤中的“硒”指的是( )
A. 元素B. 分子C. 原子D. 单质
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 工业废气--净化排放B. 野生动物--捕杀食用
C. 农药化肥--合理施用D. 森林树木--禁止乱伐
下列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AB. BC. CD. D
将棉手帕放入60%左右的酒精中浸湿,用坩埚钳夹住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棉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 棉手帕接触不到氧气,不能燃烧
C. 被酒精浸湿后,棉手帕的着火点升高了
D. 酒精中的水蒸发使温度达不到棉手帕的着火点
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最简便的方法是( )
A. 伸入燃着的木条B. 闻气体的气味
C. 加入澄清石灰水D. 观察气体的颜色
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 两个碳原子:C2B. 两个氢分子:2H
C. 氧化镁的化学式:MgOD. 一个钙离子:Ca+2
向2个盛有100g 60℃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40g的NaCl和KCl固体,充分溶解。根据实验和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得到的溶液质量为140g
B. KCl的溶解度比NaCl的溶解度大
C. ②得到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D. ②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28.6%
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水是一种常用溶剂B. 水分子是由水原子构成的
C.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D. 水通电分解得到两种单质
氢能是绿色的能源,如图是制取与贮存氢气的一种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资料:①Mg2Cu是一种贮氢合金,吸氢后生成MgH2和MgCu2合金
②MgH2和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H2+2HCl=MgCl2+2H2↑
A. 反应3的基本类型是置换反应
B. 循环制氢反应中需要不断加入ZnO和Fe3O4
C. 反应3中氩气作保护气,防止金属镁、铜在高温下与氧气反应
D. 反应3的产物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和反应2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6.0分)
请从下列物质中选择填空(填序号):①铜②活性炭③小苏打④熟石灰
(1)可用于焙制糕点的是______;
(2)可用于吸附水中杂质的是______;
(3)可用于制作导线的是______;
(4)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_。
某学校为学生准备的午餐食谱如下:米饭、清蒸鱼、青菜、炸鸡翅等,所用餐具是塑料筷子、不锈钢餐盘和陶瓷汤匙。
(1)食谱中富含维生素的是______;
(2)所用餐具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
(3)餐后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利用的原理是______;
(4)餐后某同学饮用了矿泉水,矿泉水瓶应投入______(填序号)标志的垃圾箱。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成功发射,该火箭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液氢和煤油作为推进剂,正式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
(1)液氢属于______(填“单质”“氧化物”或“混合物”);
(2)火箭用到了钛合金。工业制钛的一个反应为:TiF4+2H2SO44HF+2X+TiO2,X的化学式为______,TiO2中Ti的化合价为______。
过氧化钠(Na2O2)可用作防毒面具和潜艇等的供氧剂,其反应的原理是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为了模拟该过程,小丽将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混合气体34.4g通过足量的过氧化钠吸收后,固体质量增加了5.6g。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原混合气体中CO2和O2的质量比为______。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公共场所可用0.5%的过氧乙酸(化学式为C2H4O3)溶液来消毒。请计算(直接写出结果):
(1)过氧乙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
(2)现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0.5%的过氧乙酸溶液2000g,需要过氧乙酸的质量是______。
湿法炼铜为我国首创。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从胆矾水溶液中置换出铜的记载,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若采用此法炼制128t铜,需要消耗铁的质量是多少?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从今年12月起,我省将全面实施“禁塑”,拒绝“白色污染”。
(1)治理“白色污染”有什么意义?(写出一条即可)______。
(2)拒绝“白色污染”,你该怎么做?(同上)______。
如图是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的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溶液pH变化图象。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当溶液呈中性时,所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是______mL;
(3)请在虚线框内将b点时溶液中的微粒补充完整。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2.0分)
如图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
(2)某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且易溶于水,收集该气体可选择的装置是______。
小林学习金属的相关知识后,关注到生活中有以下现象:
Ⅰ.海边的铁制品,锈蚀程度比其他地方更严重。
Ⅱ.切过咸菜的菜刀,不及时清洗,很容易就锈蚀了。
针对Ⅰ和Ⅱ的现象,小林结合学习内容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实验探究。
【资料卡片】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家庭小实验】
为了探究食盐水对铁钉锈蚀速率的影响,小林设计并完成了如图的家庭小实验,很快看到实验现象。
(1)该实验中红墨水液面可能出现的现象是______(填序号);
A.两端仍持平
B.左高右低
C.左低右高
你选择的理由是______。
(2)小红认为小林的实验不足以说明食盐水能加速铁钉的锈蚀,请在小林实验的基础上完善此实验方案______;
(3)结合资料及实验结果,解释现象Ⅰ和Ⅱ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故选项错误;
B、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故选项正确;
C、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03%,故选项错误;
D、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94%,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94%、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
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答案】C
【解析】解:A、矿石粉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酒精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汽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铁丝弯曲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矿石粉碎、酒精挥发、铁丝弯曲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答案】A
【解析】解:A、张青莲测定了一些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是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化学家,故选项正确。
B、徐寿是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故选项错误。
C、卢嘉锡在结构化学研究工作中有杰出贡献,故选项错误。
D、侯德榜改进了制碱工艺,发明了联合制碱法,故选项错误。
故选:A。
根据科学家们各自在科学上做出的贡献,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关注化学学科成就,有利于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
4.【答案】B
【解析】解:口罩能有效阻隔病毒传播,是因为能将飞沫与空气分离,利用的是过滤的原理。
故选:B。
口罩能将飞沫与空气分离,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过滤操作的原理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D
【解析】解:从说明书可以看出,该化肥是硝酸钾,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
故选:D.
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本题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化肥中含有哪些营养元素,然后再根据化肥的分类方法确定化肥的种类.
6.【答案】A
【解析】解:富硒土壤中的“硒”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硒”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A。
食品、药品、营养品、土壤等物质中的“硒”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7.【答案】B
【解析】解:A.工业废气中含有有害物质,不能直接排放,需要净化后再排放,以免造成空气污染,符合主题,不合题意;
B.野生动物属于国家保护动物,再者某些野生动物体内带有病毒,所以要禁止捕杀食用,不符合主题,符合题意;
C.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起到了很大作用,且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不能造成环境污染,符合主题,不合题意;
D.森林树木对于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要禁止滥砍乱伐森林树木,符合主题,不合题意。
故选:B。
A.根据工业废气中含有有害物质来分析;
B.根据野生动物可能带有病菌以及保护野生动物来分析;
C.根据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的意义来分析;
D.根据禁止砍伐树木的意义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化学与生产生活关系,明确生活中常见环境污染及治理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8.【答案】C
【解析】解:A、稀盐酸显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氯化钠溶液显中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纯棉线和羊毛线都是白色固体,通过观察颜色不能区分,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醋酸能和水垢中的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水和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D、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被点燃,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A、稀盐酸显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氯化钠溶液显中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B、纯棉线和羊毛线都是白色固体;
C、醋酸能和水垢中的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水和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
D、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9.【答案】D
【解析】解:A.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手帕不可燃,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接触不到氧气,棉手帕不会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棉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升高,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燃烧的条件,掌握燃烧的条件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A
【解析】解:A、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个集气瓶中,若木条熄灭,则是二氧化碳;若木条燃烧更旺,则是氧气;若木条正常燃烧,则是空气;现象明显,能一次鉴别出这三瓶气体,故选项正确。
B、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均是没有气味的气体,用闻气体的气味的方法无法鉴别,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用澄清的石灰水只能鉴别出二氧化碳,无法鉴别空气、氧气,故选项错误。
D、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均是没有颜色的气体,用观察气体的颜色的方法无法鉴别,故选项错误。
故选:A。
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要根据三种气体性质的不同,设计的方案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才能达到一次鉴别出三瓶气体的目的。
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鉴别方法,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所要鉴别气体的性质的差别,根据实验中是否出现明显的不同现象判断能否鉴别。
11.【答案】C
【解析】解:A、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两个碳原子:2C,C2错误;故选项错误;
B、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两个氢分子:2H2,2H错误,故选项错误;
C、镁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因此氧化镁的化学式:MgO;故选项正确;
D、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并且数字在前,符号在后;一个钙离子:Ca2+,Ca+2错误,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义: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元素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化学式书写的一般规律是:正前负后,然后利用十字交叉法书写。
本考点考查了化学式和离子符号的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要加强练习,理解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2.【答案】D
【解析】解:A、60℃氯化钠溶解度小于40g,①得到的溶液质量小于140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不知道温度时,不能比较氯化钠和氯化钾的溶解度大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60℃氯化钾溶解度大于40g,②得到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②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100%≈28.6%,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以判断配制的溶液质量;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
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13.【答案】B
【解析】解:A、溶剂很多,水是一种最常用溶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水通电分解得到两种单质,分别是氢气和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常用的溶剂,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水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电解水的实验结论、常用的溶剂、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C
【解析】解:A、反应3是氢气和Mg2Cu在高温的条件下、氩气的环境中反应生成MgH2和MgCu2合金,生成物中有有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A错误;
B、ZnFe2O4在反应2中逐渐消耗,在反应1中又会逐渐的合成,所以循环制氢反应中不需要不断加入,故B错误;
C、镁和氧气反应会生成氧化镁,铜和氧气反应会生成氧化铜,所以反应3中氩气作保护气,防止金属镁、铜在高温下与氧气反应,故C正确;
D、反应2是水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太阳能分解生成氢气,反应3中的混合物所得的混合物中的镁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氢气,但是两者生成的氢气不一定相等,故D错误。
故选:C。
A、根据反应3是氢气和Mg2Cu在高温的条件下、氩气的环境中反应生成MgH2和MgCu2合金进行分析;
B、根据ZnFe2O4在反应2中逐渐消耗,在反应1中又会逐渐的合成进行分析;
C、根据镁和氧气反应会生成氧化镁,铜和氧气反应会生成氧化铜进行分析;
D、根据反应2是水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太阳能分解生成氢气,反应3中的混合物所得的混合物中的镁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氢气,但是两者生成的氢气不一定相等进行分析。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5.【答案】③ ② ① ④
【解析】解:(1)小苏打受热时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可用于焙制糕点;故填:③;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填:②;
(3)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所以可用于制作导线;故填:①;
(4)熟石灰是一种碱,能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反应,所以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填:④。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解题时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方面的内容,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16.【答案】青菜 塑料筷子 乳化 A
【解析】解:(1)米饭富含糖类、清蒸鱼富含蛋白质与无机盐、青菜富含维生素、炸鸡翅富含油脂与蛋白质;故填:青菜;
(2)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不锈钢属于金属材料、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填:塑料筷子;
(3)洗涤剂对油污有乳化作用,所以可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故填:乳化;
(4)矿泉水瓶属于可回收垃圾,所以投入可回收标志的垃圾箱;故填:A。
(1)根据食物中富含的营养素来分析;
(2)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3)根据除油污的原理来分析;
(4)根据垃圾的分类来分析。
本题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活饿密切关系,解题时根据所学基础化学知识来分析解答即可。
17.【答案】单质 SO3 +4
【解析】解:(1)液氢是液态的氢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钛、氟、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4、4、2、8,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钛、氟、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4、4、0、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分子中含有2个硫原子和6个氧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硫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SO3。
氧元素显-2价,设钛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2)×2=0,则x=+4价。
故答案为:
(1)单质;
(2)SO3;+4。
(1)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在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是氧化物。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进行分析解答。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混合物与单质、氧化物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答案】2Na2O2+2CO2=2Na2CO3+O2 11:32
【解析】解:(1)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故填:2Na2O2+2CO2=2Na2CO3+O2。
(2)设二氧化碳质量为x,
2Na2O2+2CO2=2Na2CO3+O2,固体质量增大
156 88 212 212-156=56
x 5.6g
=,
x=8.8g,
原混合气体中CO2和O2的质量比为:8.8g:(34.4g-8.8g)=11:32,
故填:11:32。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19.【答案】2:4:3 10g
【解析】解:(1)由化学式可知,过氧乙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4:3;故填:2:4:3;
(2)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0.5%的过氧乙酸溶液2000g,需要过氧乙酸的质量是:2000g×0.5%=10g;故填:10g。
(1)根据化学式的意义来分析;
(2)根据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答案】解:设消耗铁质量为x,
Fe+CuSO4=Cu+FeSO4,
56 64
x 128t
=,
x=112t,
答:消耗铁质量是112t。
【解析】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21.【答案】减少对土壤的破坏(或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使用环保购物袋(或用布袋代替塑料袋或回收各种废弃塑料或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
【解析】解:(1)白色污染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长期堆积会破坏土壤,污染地下水,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等等。因此治理“白色污染”可以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减少对水体的污染等;
故答案为:减少对土壤的破坏(或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合理即可);
(2)关于如何减少白色污染,是当前环保非常重视的问题。比较好的办法目前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等;②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盒等;③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塑料,如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④回收各种废弃塑料等;
故答案为:使用环保购物袋(或用布袋代替塑料袋或回收各种废弃塑料或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合理即可)。
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即聚合物在自然环境中被微生物或光照分解为小分子)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农用薄膜、包装用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等塑料包装物和其它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丢弃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由于废旧塑料包装物等大多呈白色,因此称之为白色污染。
此题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的一类题型,解答此题时应从白色污染的危害以及如何减少白色污染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只要答案合理即可。
22.【答案】NaOH+HCl=NaCl+H2O 10
【解析】解:(1)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故填:NaOH+HCl=NaCl+H2O;
(2)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中和时,溶液呈中性,pH=7,由图1可知,pH=7时所对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10mL;故填:10;
(3)b点对应溶液的pH>7,显碱性,说明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此时溶液中存在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电离出钠离子与氢氧根钠离子,所以b点时溶液中的微粒应补充钠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故填:。
(1)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2)根据溶液pH的变化以及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b点的pH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和反应,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3.【答案】试管 B
【解析】解:(1)仪器a的名称是试管。
(2)某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可选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收集该气体可选择的装置是B。
故答案为:
(1)试管;
(2)B。
(1)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解答。
(2)考虑实验室选择气体收集方法时,是否能选用排水法要考虑气体的溶解性和是否与水反应;是否能选用排空气法要考虑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仪器的名称、掌握收集方法要考虑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4.【答案】B 因为铁钉与瓶中的氧气、水反应,使瓶内的压强减小 仍采用小林的装置作对比实验,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30mL食盐水换成30mL蒸馏水,重复小林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 海边潮湿的空气和咸菜中都含有一定量的氯化钠,氯化钠能加快铁制品的锈蚀速率
【解析】解:(1)铁在与氧气和水共存时会发生锈蚀,导致装置内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U型管内的红墨水液面左侧升高,右侧下降;故答案为:B;因为铁钉与瓶中的氧气、水反应,使瓶内的压强减小;
(2)要说明食盐水能加速铁钉的锈蚀,还需要再设计一个对比实验,实验方案如下:仍采用小林的装置作对比实验,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30mL食盐水换成30mL蒸馏水,重复小林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故答案为:仍采用小林的装置作对比实验,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30mL食盐水换成30mL蒸馏水,重复小林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
(3)海边潮湿的空气和咸菜中都含有一定量的氯化钠,氯化钠能加快铁制品的锈蚀速率,所以海边的铁制品,锈蚀程度比其他地方更严重;切过咸菜的菜刀,不及时清洗,很容易就锈蚀了;故答案为:海边潮湿的空气和咸菜中都含有一定量的氯化钠,氯化钠能加快铁制品的锈蚀速率。
(1)根据铁锈蚀消耗氧气以及装置内的压强变化来分析;
(2)根据控制变量的的方法设计对比实验;
(3)根据加快铁锈蚀速率的因素来分析。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鉴别稀盐酸和NaCl溶液
滴加酚酞溶液
B
鉴别纯棉线和羊毛线
观察颜色
C
除去热水瓶胆中的水垢
加入适量的醋酸
D
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CO
点燃
编号
①
②
③
实验
现象
7天后,铁钉表面没有变化
2天后,铁钉表面出现红色
1天后,铁钉表面出现红色
2023年海南省定安县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海南省定安县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海南省部分学校中考化学调研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海南省部分学校中考化学调研试卷(含解析),共17页。
2023海南省中考化学模拟试卷答案(一): 这是一份2023海南省中考化学模拟试卷答案(一),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