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展开教学目标
1、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脉,概括要点。
2、弄清中国建筑九大特征及其说明顺序,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
3、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筛选出文中重要信息,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其“文法”。
2、掌握提取关键词,抓住重要信息的方法,借鉴思路明晰的写作章法。
教学设计
1、通过课前预习,充分了解文本内容,并收集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备课堂教学。
2、通过层层设问,逐步引导学生自觉思考,走进文本。用提取关键词的办法筛选重要信息。围绕重点,把“设疑思考--点拨解析--归纳小结”贯穿教学始终,环环相扣,增强理解记忆。
3、通过图片展示,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
4、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建筑艺术的情感。
授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96年2月,联合国派专家到云南考察丽江申报古建筑世界文化遗产情况,不料专家刚到北京,丽江就发生了地震,发生了地震还考察吗?专家们去了,并且去之后,吃惊地发现地震后新建的高楼大厦都倒了,而古建筑整个框架却完好无损,只是墙倒塌了。专家组意见是稍加修复使可恢复原貌,仍可申报。并于第二年,联合国就批准了丽江古建筑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
同学们,丽江古建筑为何能震后受损那么小呢?中国古建筑的优点何在?中国建筑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详细地去了解它。
二、巧妙设问,把握重点,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找出文章哪些段落集中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其特征是什么?请抓住关键词来概括。
学生讨论回答后思考:你找到的关键词在词性、位置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回答后明确:
一、个别建筑物的特征
二、一所建筑物的特征
三、以木材为主的框架结构
四、斗拱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五、举折、举架
(3—13自然段) 六、屋顶的装饰性
七、朱红色为主色
八、装饰性的部件
九、用材装饰
讨论后明确:关注名词,关注段首段末,关注标点符号。
2、请同学们思考介绍九大特征是平均用墨吗?详细写的有哪几个特征?试分析特征(四)的写作思路?
明确:详写了特征(二)(三)(四)(五)
“斗拱”的定义
特征(四)
“斗拱”的作用:剪力、承托、装饰
小结:可通过标点--句号或分号来区分层次,可通过连接词“是”“还是”“也可以”或动词来标示层次。
(配上建筑图片来理解难以明白的重、难点)
3、试想能把详写的(三)(四)(五)放在最前面介绍吗?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这九大特征的?
讨论提问后明确:(板书)
总体特征(一)(二) 整体 主
结构特征(三)(四)(五)
装饰特征(六)(七)(八)(九) 局部 次
4、跳读(14--16段)找出关于“文法”的词句,总结“文法”的含义。这一部分“文法”“词汇”“文章”都用了双引号,用了比喻手法,这种手法在本课后半部分多次出现,请找出其本体和喻体,填充以下表格。
(投影:这是一种比喻说法,借此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个性。
(学生阅读课文,填报,投影展示)
5、引出问题,点明思路。请用点击关键词的方法,快速抓取(14--20自然段)主要信息。然后思考这部分和九大特征有何关系呢?
讨论提问后点拨引导并明确:
(14--20自然段):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可译性”和中国的“文章”-----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
6、再回顾全文,梳理出文章的思路是什么?
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 中国建筑的影响------------------引论
(1--2段)
第二部分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是什么)
(3--13段)
本论
第三部分 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为什么)
(14--19段) 风格体现的文化心理
第四部分 古为今用,继承发扬--------------结论
(20段)
小结:本文作为一篇科学小论文,既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又让大家了解到中国建筑的特征形成的深层原因,让我们清楚地了解了中国建筑,并体会到了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建筑拳拳热爱之情。结尾,文章又对建筑后学者寄予了深切的期望之情,希望大家能把中国建筑艺术发扬光大。
三、拓展延伸
关于梁思成先生与中国建筑的故事有很多,在20世纪50年代,当梁思成痛感自己无力保护古老的北京城时,他曾沉痛地说过:“50年后,你们会后悔的。”五十年后的2007年,北京的领导做出“夺回古都风貌”的决定。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恢复一段当年北京的旧城墙。一些北京市民抱着当年拆毁的旧城砖,站在镜头前说:“我们要为恢复北京城墙做贡献。”而那些抱旧砖、呼吁恢复北京城墙旧貌的,许多都是当年的毁城人。
同学们,听此有何感想?
讨论发言后明确:
继承和发扬并不矛盾。但一定要真正掌握属于我们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才能真正写出一篇篇中国特色的建筑“文章”。有志宏扬中国建筑艺术的同学们,就在此埋下一粒种子,待日后生根发芽吧!
四、布置作业
1、做课后练习三,体会比喻的表达效果。
2、请在周末参观叶县县衙、宝丰香山寺,切身感受一下中国建筑的特征、风格及其魅力。
中国建筑的特征
抓
关
键
词
本体
喻体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词汇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文法
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
文章
建筑或建筑群
大文章
宫殿或庙宇等
小品
山亭、水榭等
可译性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
中国“文章”
用中国建筑的优良传统建造出的“中国特色”的新建筑
人教版 (新课标)第四单元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第四单元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共14页。
语文必修五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五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相关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四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