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通关练(六)综合性探究
展开一、实验题
1.一次用餐中,小丽同学对固体酒精产生好奇,于是她买回一袋,和同学们一起对其进行研究。
【收集资料】通过阅读标签及查阅资料,她获得如下信息:
①该固体酒精中主要含有酒精、氢氧化钾、水及不溶性杂质;KOH与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
②酒精的化学式为。
③溶液呈碱性。
【提出疑问】
(1)酒精的化学式与KOH相比都有“OH”,那么酒精的水溶液是不是显碱性?请同学们帮小丽同学从下面试剂中选择合适试剂进行检验_________(填序号),经鉴定酒精不显碱性。
A.硫酸铜溶液
B.紫色石蕊溶液
C.硝酸钾
D.盐酸
(2)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钾是否变质及变质的程度如何?
【合理猜想】
假设一:没有变质,只含KOH;
假设二:部分变质,含KOH和;
假设三: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取少量固体酒精溶于足量水中并过滤。
取少量上述滤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液体呈红色。甲同学认为固体酒精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钾。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已知酒精不与酚酞发生化学反应)。
【继续探究KOH的化学性质】
实验一:小朱同学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定了10mL稀盐酸与10mL氢氧化钾溶液反应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
(3)分析图1中曲线变化情况可知,稀盐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发生反应并_____________(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4)图1中代表反应基本停止的时间为_____________时。
实验二:大胡同学提出还可利用pH的变化判断酸碱是否发生了反应,图2是大胡同学利用pH传感器探究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pH变化曲线。该反应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A.向氢氧化钾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B.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钾溶液
C.同时混合
(5)图2中400s时溶液中的阳离子有_____________(填化学符号)。
(6)两位同学实验后,发现两次实验中反应结束的时间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种原因)
2.化学兴趣小组对“可乐除铁锈”实验展开探究。同学们将几枚生锈的铁钉放入某品牌的可乐中,观察到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容器底部沉有固体物质。取出铁钉后用水清洗,铁钉恢复光亮。
Ⅰ.容器底部固体成分探究。
[实验探究1]取出容器底部剩余的固体物质,用水清洗后干燥,分成甲、乙两份备用。
Ⅱ.溶液中逸出气体成分探究。
[猜想假设]气体中除了可乐本身含有的外,可能还有。
[查阅资料]1.可以还原CuO,生成Cu和。
2.无水硫酸铜为白色固体,遇水变蓝。
[实验探究2]将逸出气体依次通过如下图的组合装置。
(1)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________现象,证明逸出气体中含有氢气。
Ⅲ.深入探究
[提出问题]铁钉表面已变光亮,而容器底部有大量铁锈剩余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假设]①可乐太少,酸性物质量不足。②可乐酸性弱,与铁锈反应太慢。
[实验探究3]取可乐与锈铁反应后的剩余液,测得溶液仍然呈酸性,猜想①不成立。
[查阅资料]3%的稀盐酸pH约为1,某品牌可乐的pH为3.39。质量分数为3%的稀盐酸比该品牌可乐的酸性________(选填“弱”或“强”)。
[实验探究4取另一份固体物质乙放入3%的稀盐酸中,振荡,观察无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对比[实验探究1]和[实验探究4]的不同反应现象可得出: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有关。猜想②成立。
[合理推测]可乐能快速去除铁钉表面铁锈的真正原因是:铁锈结构疏松多孔,________。
Ⅳ.废液处理
将[实验探究1]和[实验探究4]中废液混合,得到澄清溶液100.0g。通过氯离子检测仪测得氯离子质量分数为7.1%。从环保角度考虑,最好在废液中加入________g氢氧化钠固体,充分反应,过滤后再将废液排放。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装置如图。温馨提示:
1.石灰石中的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
2.氯化钙溶液显中性。
(1)氢氧化钙的俗称是 ,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2)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小源同学想探究反应后锥形瓶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HCl;
猜想二:CaCl2;
猜想三: 。
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猜想 一定不成立。
②为确定猜想三成立,下列几种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填字母)。
A.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B.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锌粉冒气泡
C.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D.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碳酸钠溶液,没有观察到白色沉淀
4.酸碱中和反应是初中阶段重要的一类反应,请你一起参与探究
【实验探究Ⅰ】在50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50mL一定浓度的盐酸,并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到溶液的温度____________,由此现象小李同学得出两者能发生反应的结论。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后,小张同学发现此结论不够严谨,设计了下列3个对比实验:
①50mL一定浓度的盐酸与50mL蒸馏水混合,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②50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与50mL蒸馏水混合,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③50mL一定浓度的盐酸与50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得3个实验,溶液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1)由图可知,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稀释时均_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但它们稀释时温度的变化量远__________两溶液混合时温度的变化量。
(2)从微观角度分析,此中和反应的温度变化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两种离子发生反应放出热量的缘故。
【实验探究Ⅱ】
(1)在50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再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并用玻璃棒搅拌,溶液颜色由红色刚好变为无色时,可说明两者发生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取一定量反应后的无色溶液加热蒸发,在蒸发的过程中,“意外”发现溶液由无色又变成红色。同学们对红色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酚酞除外)进行再探究。
查阅资料:酚酞在pH<8.2的溶液中呈无色,在8.2
猜想二:NaCl、NaOH
猜想三:NaCl、NaOH和
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__________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
实验验证:取样,滴加__________,无气泡产生,猜想三错误。
原因分析:反应后无色溶液中仍存在少量NaOH,加热蒸发,当溶液的pH在__________范围内,溶液的颜色变红。
总结反思:向某碱性溶液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后溶液的颜色_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变红。
5.如图为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做将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的实验及现象。
(1)实验1: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2)实验2:二氧化碳、水继续与碳酸钙沉淀反应生成溶于水的。
实验3:实验3中的化学方程式为,从该实验可
得出结论:比热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选填“强”或“弱”)。
(3)某地区硬水中溶有较多的可溶性。
①生活中常用________________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②煮沸硬水可降低水的硬度,同时生成难溶性混合物固体A。
【探究实验一】上述固体A的成份是什么?
【猜想】固体A中除外,还含有:
猜想1:只含
猜想2:只含
猜想3:和
【实验1】取l00g干燥的固体A,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产生44g气体。
【结论1】
①猜想1、2错误。其中判断猜想1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②猜想3正确,固体A中和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_____。
【探究实验二】判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是否能发生反应
(1)实验a:取一充满的矿泉水瓶,加入一定量的水,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发现瓶子变瘪。另取一相同的充满的矿泉水瓶,向其中加入与水等体积的NaOH溶液,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得到溶液X,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用两只矿泉水瓶做对比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此对比实验可证明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2)实验b:如图所示的方案中:当A中没有现象,B中出现白色浑浊,也可证明和NaOH能发生反应。该装置中,则B中所加试剂X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
(3)实验c:将持续通入一定浓度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变化情况(结果如图1、图2所示)。
资料显示:在本实验条件下,溶液和溶液的pH分别为11.0和8.5。
由图1可知和NaOH能发生反应。
①图1中,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P点时的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②图2中,DE段温度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6.蚊虫叮咬时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引起痛痒,某兴趣小组同学决定对蚁酸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a.蚁酸化学名称叫甲酸,化学式为HCOOH。
b.蚁酸在一定条件下会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
c.白色无水硫酸铜粉末週水变蓝
【提出问题】蚁酸的酸碱性及分解产物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蚁酸的分解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猜想二:蚁酸的分解产物是水和一氧化碳;
猜想三:蚁酸的分解产物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经讨论,小组同学认为猜想______________是错误的。
【实验探究】
(1)探究蚁酸的酸碱性。
用pH试纸测得蚁酸溶液的pH______________(填“>”“<”或“=”)7,证明蚁酸溶液呈酸性。
(2)探究蚁酸分解的两种产物。
为了确认蚁酸分解的两种产物,小组同学设计实验,将蚁酸分解的产物通入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观察现象。
实验中观察到A中无水硫酸铜变蓝,B中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D中黑色粉末逐渐变红,E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①写出蚁酸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E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③从环保的角度考虑,上述实验装置设计上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人们被蚊虫叮咬后,在叮咬处涂抹一些物质可减轻痛痒,下列物质中你会选择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
A.NaOH溶液
B.食醋
C.食盐水
D.肥皂水
7.小敏发现化学实验室中的镁条有些表面有灰黑色物质,在老师指导下,她和化学社成员一起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镁条表面灰黑色物质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查阅资料】饱和亚硫酸钠溶液可吸收空气中的氧气;氢氧化镁加热到350℃时分解生成氧化镁和水;带结晶水的物质受热会失去结晶水,如。
【猜想】镁与空气中氧气、水、二氧化碳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同时接触。
【设计实验】实验装置如图(试管容积约20mL),截取5段长度相同的镁条,并打磨光亮,然后固定在试管塞上,除镁条外,试管内加入的物质如表所示。
【实验记录】
【分析】(1)实验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若镁条表面变灰黑色是由二氧化碳和氧气共同引起的,则在上述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
【结论】镁条表面变灰黑色是镁与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的结果。
【继续探究】镁条表面灰黑色物质中含有什么?
【猜想】猜想一:含有碳;猜想二:含有。
【设计与实验】
【拓展】小敏从资料中获知镁表面灰黑色物质受热有水生成。据此小敏认为灰黑色物质中还含有氢氧化镁。你同意小敏的观点吗?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
8.“氧泡泡鲜氧颗粒”去污能力强、绿色环保,是中国氧系清洁品牌产品(如图所示),其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碳酸钠、食品级小苏打。某化学活动小组对该产品的一些说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请勿在密闭容器内使用”“织物除菌消毒时应加入40℃~60℃的温水”等,于是对其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
Ⅰ.过碳酸钠在水中易解离成和,其水溶液具有和的双重性质;
Ⅱ.过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
Ⅲ.过碳酸钠的去污能力主要与其在反应中释放出的“活性氧”有关,“活性氧”含量越高,去污能力越强。
【活动一】(1)取少量“氧泡泡鲜氧颗粒”于试管中,加5mL水,振荡,测得溶液的pH为10.5,说明其溶液呈____________(填“酸性”“中性”或“碱性”)。向其中加入少量产生大量气泡,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产生气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分别取少许等量“氧泡泡鲜氧颗粒”于两支试管中,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5mL10℃的冷水,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mL50℃的温水,发现温水中产生气泡的速率较快,说明____________。
【活动二】取少量“氧泡泡鲜氧颗粒”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盐酸,产生大量气泡,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木条熄灭。样品中“活性氧”含量=。为测定某“氧泡泡鲜氧颗粒”中“活性氧”含量,同学们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3)装置B可吸收生成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4)计算氧气质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活动三】完成上述探究后,甲同学提出:称量反应前后装置B的质量,其质量差就是反应生成的质量。但乙同学认为会存在误差,乙同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1)AB
(2)全部变质,只含;溶液呈碱性,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3)放出
(4)650(600~720s之间均可)
实验二:A
(5)和
(6)所用盐酸浓度不同(或氢氧化钾溶液浓度不同);盐酸滴加速度不同;反应的初温不同;是否搅拌等(任写两个,答案合理均可)
解析:(1)氢氧根离子与铜离子结合产生蓝色絮状沉淀氢氧化铜,可用硫酸铜溶液进行检验,A正确;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可用紫色石蕊溶液进行检验,B正确;碱性溶液不与硝酸钾反应,不可用硝酸钾进行检验,C错误;氢氧根离子与氢离子结合生成水,无明显现象,不可用盐酸进行检验,D错误。
(2)氢氧化钾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而变质,分析已有猜想,考虑若氢氧化钾全部变质,则假设三为只含。溶液呈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不可根据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确定酒精固体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钾。
(3)分析题中图1信息,可知二者混合后溶液温度升高,则稀盐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的过程中放出热量。
(4)分析题中图1信息,可知620s后溶液温度不再改变,说明此时反应停止,反应基本停止的时间在600~720s之间均可。实验二:分析图2,可知溶液pH由最初的大于7逐渐减小至小于7,即由碱性变为中性,后变为酸性,因此该实验是向氢氧化钾溶液中加入稀盐酸,A正确。
(5)题中图2中400s时溶液的pH<7,显酸性,说明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反应生成的氯化钾以及过量的氯化氢,因此此时溶液中的阳离子有钾离子和氢离子。
2.答案:Ⅰ.不能;
Ⅱ.(1)吸收混合气体中的
(2)U形管中无水硫酸铜变蓝
Ⅲ.强;浓度;铁钉与可乐生成的氢气和可乐中逸出的二氧化碳形成气泡充满铁锈内部,使原本疏松的铁锈脱落
Ⅳ.8
解析:本题考查铁钉除锈实验。
Ⅰ.①结论“固体物质中不含铁单质”说明固体物质不能被磁铁吸引;②固体物质主要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1)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混合气体中的。
(2)还原CuO生成Cu和,实验过程中能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有红色物质生成,U形管中无水硫酸铜变蓝。
Ⅲ.[查阅资料]稀溶液常用pH反映酸碱性:当溶液的pH<7时,显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因此稀盐酸的酸性比该品牌可乐的酸性强。
[实验结论]实验探究1中用的是20%的盐酸,固体溶解,实验探究4中用的是3%的盐酸,固体不溶,对比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
[合理推测]铁锈疏松多孔,铁钉与可乐生成的氮气和可乐中逸出的二氧化碳形成气泡充满铁锈内部,使原本疏松的铁銹脱落。
Ⅳ.混合废液中含有和HCl,加入NaOH后反应生成和,所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溶液中的与加入NaOH中的个数比为1:1.氯离子的质量为100g×7.1%=7.1g,NaCl的质量为,设加入的NaOH质量为x,根据关系式
所以从环保角度考虑,最好在废液中加入8g氢氧化钠固体。
3.答案:(1)熟石灰(或消石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
(3);
①一;
②ABD。
解析:(1)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或消石灰,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所以B中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填:熟石灰(或消石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填:↑;
(3)若反应结束后,盐酸有剩余,在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钙和氯化氢,故填:;
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存在氯化钙,所以猜想一不成立;故填:一;
②A.氯化钙溶液呈中性,盐酸呈酸性,所以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猜想三成立,符合题意;
B.锌与氯化钙不反应,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所以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锌粉冒气泡,说明猜想三成立,符合题意;
C.盐酸和氯化钙均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所以此方法不能证明猜想三成立,不合题意;
D.盐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碳酸钠溶液,没有观察到白色沉淀说明其中含有HCl,说明猜想三成立,符合题意。
故选:ABD。
4.答案:【实验探究Ⅰ】升高
(1)放热;小于
(2)
【实验探究Ⅱ】(1)
(2)三;反应物中不含碳元素;足量稀盐酸;8.2~14;不一定
解析:本题考查中和反应。
【实验探究Ⅰ】中和反应是常见的放热反应,溶液的温度升高。
(1)由图可知,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稀释时均放热,但它们稀释时温度的变化量远小于两溶液混合时温度的变化量。
(2)从微观角度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是和结合生成水,也是引起温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实验探究Ⅱ】(1)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NaOH和HCl中都没有碳元素,反应后不会生成,猜想三是错误的;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可用此方法来验证猜想三;由题中资料可知,酚酞在8.2
5.答案:(1)
(2)强
(3)①肥皂水
【结论1】①若含碳酸镁,1g固体产生的会大于4.4g(合理解释均可)
②21:4
【探究实验二】
(1)塑料瓶比装水时更瘪;排除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引起的瓶内气压減/小;(合理即可)
(2)与NaOH的混合溶液
(3)①AB:
BC:;
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放热。
解析:
6.答案:【猜想假设】三
【实验探究】(1)<
(2)①
②
③缺少尾气处理装置(或未进行尾气处理)
【拓展应用】D
解析:本题考查实验设计及实验方案评价。
【猜想假设】猜想三是错误的,因为甲酸中含氢元素,而生成物中不含氢元素,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探究】(1)因为蚁酸溶液呈酸性,所以pH<7。
(2)①由实验现象可知,B中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则分解产物中无二氧化碳,无水硫酸铜变蓝则分解产物中有水,黑色粉末变红说明分解产物中有CO气体,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E中发生的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③未反应的一氧化碳进入空气会污染环境,所以从环保角度考虑,上述装置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拓展应用】氢氧化钠溶液有强烈的腐蚀性,A错误;食醋呈酸性,能加剧痛痒,B错误;食盐水呈中性,不和甲酸反应,无作用,C错误;肥皂水呈弱碱性,能中和甲酸,D正确。故选D。
7.答案:【分析】(1)
(2)编号为3和5的两支试管中的镁条表面会变灰黑色,其他试管中镁条不变色
【设计与实验】
【拓展】不同意。受热生成的水不一定是氢氧化镁分解生成的,也可能是带结晶水的物质分解生成的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镁表面灰黑色物质的形成与氧气、水、二氧化碳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有关,因此实验设计中应该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试管1中空气经氢氧化钠溶液处理,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即其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反应原理为,试管1中还加了浓硫酸,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除去水蒸气,即试管1中镁只接触氧气;试管2中镁接触到水和氧气;试管3中镁接触到二氧化碳和氧气;试管4中有饱和亚硫酸钠溶液,饱和亚硫酸钠溶液可吸收氧气,且试管中充满了二氧化碳,故试管4中镁接触到二氧化碳和水;试管5中加入2mL水,充入了4mL二氧化碳,试管5中镁接触到水、氧气和二氧化碳。
(2)如果镁条表面形成的灰黑色物质是氧气和二氧化碳作用的结果,则只要镁同时接触氧气和二氧化碳,其表面就会出现灰黑色物质,即实验中试管3和试管5中的镁条会出现灰黑色。
【设计与实验】实验室常用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检验碳酸盐,所以要证明镁表面的灰黑色物质中有碳酸盐,可取适量镁表面呈灰黑色的物质,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再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如果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产生,即灰黑色物质中含有碳酸盐。
【拓展】灰黑色物质受热分解可生成水,水可能是由氢氧化镁分解产生的,也可能是由灰黑色物质中带有结晶水的物质分解产生的,并不能证明灰黑色固体中一定有氢氧化镁。
8.答案:【活动一】(1)碱性;
(2)“氧泡泡鲜氧颗粒”在50℃的温水中比在10℃的冷水中反应速率快,去污能力强
【活动二】(3)
(4)用量筒内液体的读数乘以该实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
【活动三】盐酸挥发出的部分氯化氢气体也会进入到装置B中
解析:【活动二】(4)氧气进入盛有水的多功能瓶中,排出水的体积即为生成的氧气的体积,该体积数乘以该实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即为生成氧气的质量。
【活动三】盐酸有挥发性,能与二氧化碳一起进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所以反应前后装置B的质量差不全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①用磁铁靠近固体物质甲
固体物质________(填“能”或“不能”)被吸引
固体物质中不含铁单质
②将固体物质甲放入20%的盐酸中
固体逐渐消失,溶液变成黄色
固体物质主要是氧化铁,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
试管编号
1
2
3
4
5
试管内加入的物质
加入2mL浓硫酸,通入经NaOH溶液洗涤过的空气
2mL10%
NaOH溶液
2mL浓硫酸,4mL
4mL饱和亚硫酸钠溶液,再充满
2mL,4mL
镁条变化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变灰黑色
操作
现象
结论
取表面变灰黑色的镁条适量于试管中,__________
__________
猜想一不正确,猜想二正确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固体全部溶解,无残余,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拉分练08 猜想与假设类实验探究题-中考化学拉分题专练—实验探究及推断题: 这是一份拉分练08 猜想与假设类实验探究题-中考化学拉分题专练—实验探究及推断题,文件包含拉分练08猜想与假设类实验探究题教师版-中考化学拉分题专练实验探究及推断题docx、拉分练08猜想与假设类实验探究题原卷版-中考化学拉分题专练实验探究及推断题docx、拉分练08参考答案-中考化学拉分题专练实验探究及推断题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中考化学压轴题专练10:综合性实验探究类(学生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化学压轴题专练10:综合性实验探究类(学生版+解析版),共37页。
2021届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通关练(四)变质类探究: 这是一份2021届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通关练(四)变质类探究,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问答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