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沪教版六年级上册小节综合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各种各样的地图;能说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比较二者的异同。能地图上读出某地的海拔高度,并通过两地的海拔计算相对高度;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读陆高海深。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地图上实际量算操作,学会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的测算的方法;通过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学会判读陆高海深的方法,培养阅读地图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举例说出各种各样的地图及广泛用途,认识到学好地图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比较;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读海拔高度。
2.难点: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读海拔高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二、种类繁多的地图。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师设疑:
1.同学们,你们知道学习地理最常用的工具是什么?
2.家里有地图的同学说说,你用过哪些地图?
教师小结:可见,地图种类繁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形形色色的地图。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你知道的还有哪些类型的地图?你认为未来的地图会是什么样的?
1.教师出示图文资料,介绍地图的历史和发展。
2.屏幕显示地图的分类简表。
过渡:介绍对世界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进行科学考察—测量珠峰的高度。
教师设问:科学考察是根据什么来测量珠峰的高度?
1.海拔和相对高度。
设问(1):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
设问(2):图中所说的“海拔500米”是绝对高度,这种高度是怎样计算的?“高度还差200米”为相对高度,它又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海拔是指地面某个地面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差值。
展示另一副“海拔和相对高度”图。
设问(3):你能快速的说出哪些数据代表的是海拔?哪些代表的是相对高度?
出示“珠峰和艾丁湖海拔数据”图。
设问(3):计算它们相差多少?
2.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教师引入:请注意观察屏幕上的地图,如何将一座山脉的景观图转化成平面的地图?
教师先展示一张分层设色地形图让学生识图,引导学生说出陆地上海拔从高到低着上褐色、浅褐色、浅绿色、绿色,海洋部分按深度的增加着上由浅到深的蓝色。
教师出示 “分层设色地形图”,引导学生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说出A、B、C、D、E各点的陆高海深。
学生思索、猜测后回答。
学生举例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自己的观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回答(与之前的代表不能为同一人)。
学生仔细观察地图和相关图表。
学生思考后回答,其他同学可作补充回答。
学生观察、讨论、思考并归纳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看图后作出快速回答。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
学生仔细观察,初步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学生一起根据地图颜色说出海拔高度。
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讨论完成题目。
设置问题情景,激起学生广泛的兴趣,为新课教学作铺垫。
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学生能基本了解地图的种类。
认识地图的发展及分类。
通过自然过度引入下一教学环节。
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能够比较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
通过计算了解我国陆地在最高处和最低处的相对高差。
拓宽学生知识面,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形形色色的地图,了解了种类繁多的地图,重点学习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知道了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学会了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读不同地方的陆高海深。相信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一定学到了许多知识。
板书设计
一、种类繁多的地图:
1.地图的历史和发展。
2.地图的分类。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1.海拔和相对高度。
2.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沪教版2. 陆地与海洋2.3 海陆的变迁沧海桑田教案: 这是一份沪教版2. 陆地与海洋2.3 海陆的变迁沧海桑田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祖国篇(下)2.工业及其地区差异2.3东部与中西部工业的差异综合专栏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祖国篇(下)2.工业及其地区差异2.3东部与中西部工业的差异综合专栏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沪教版六年级上册小节综合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沪教版六年级上册小节综合教案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