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1 中考必考文言虚词用法及实例整理
展开
这是一份2021 中考必考文言虚词用法及实例整理,共3页。主要包含了“之”的用法,“而”字用法,“以”的用法,“其”的用法,“于”的用法,“则”的用法,“与”的用法,“为”的用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用作代词:A常用于代指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们”;
B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1、问所从来,俱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
2、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
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狼》
4、其他例句: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知识,指学过的知识)
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
7、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
8、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
9、默而识之。(代学习所得。)
10、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
11、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
12、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13、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14、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15、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
16、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
17、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18、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代齐军)
19、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
20、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
21、原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代词“他们”)
22、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代词,代指这件事)
23、渔为甚异之。(《桃花源记》)(代词,代指这件事)
2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桃花源记》)(代词,代指这件事)
2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代词,代指这件事)
(二)、用作助词
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5、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6、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5、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7、 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8、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满井游记》)
9、 如倩女之缋面而髻鬟之时始掠也。(《满井游记》)
③句式倒装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A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2、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
3、菊之爱(《爱莲说》)
4、宋何罪之有?《公输》
B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1、马之千里者。《马说》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④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2、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3、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4、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⑤、用作动词 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1、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2、吾欲之南海,何如? “去” 《为学》
3、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而”字用法:
1、“而”作连词。判别时,一定要理清“而”前后词语或分句之间的关系。它一般表示以下关系:
①连词表并列关系。“而”连接前后并列词语,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有时可译为“又”“并且”“和”“一边,一边”。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而”连接前后并列的分句,表并列,可不译)《邹忌讽齐王纳谏》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 》
3、、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5、、言和而色夷 《送东阳马生序》
6、、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 《治水必躬亲》
7、报先帝而忠陛下(《出师表》)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8、、任重而道远(《论语》)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9、、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并且
10、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之职分也。《出师表》——并且
11、中峨冠而髯者为东坡。《核舟记》——又
12、敏而好学。《伤仲永》——并且、而且13、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口技》——一边,一边
14、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而且
②连词表顺承关系。这种关系一般表示“而”前后的分句或词语有动作的先后。“而”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而”连接的分句有明显的动作先后,可译为“接着”。《郑人买履》,
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而”相当于“就”) 《邹忌讽齐王纳谏》
3、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4、舌一吐而二蛇尽为所吞 《幼时记趣》
5、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醉翁亭记》6、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7、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人琴俱亡》(句中的“而”易混淆为转折连词)
8、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10、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11、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12、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连词,表承接)
1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14、水落而石出;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15、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1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17、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就
1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就
20、启窗而观。《核舟记》——然后21、野芳发而幽香。《桃花源记》
③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可连接分句也可连接词语。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4、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6、由是则生而又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8、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10、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④连词表修饰关系。这种用法较多,有时易混淆为“顺承关系”,其实只要仔细分析“而”前后词语的关系,还是容易区别的:如果“而”前面的词语或短语在句中作修饰、限制语,“而”之后是中心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简而言之,“而”前后的词语构成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而”肯定表修饰。表示时间、情态、方式、方向等,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1、朝而往,暮而归 “朝”“暮”分别是“往”“归”的时间状语。《醉翁亭记》。
2、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
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笑”表情态,是“止”的状语。 《愚公移山》。
4、佣者笑而应曰 《陈涉世家》。5、呼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
6、号呼而转徙 《捕蛇者说》7、默而识之 “默”表示“识”的方式。 《论语》。
8、跪而拾之以归 《赵普》。9、执策而临之 《马说》
10、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记》。“西南”意思是“向西南”表方向。
11、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妆而蹇者(《满井游记》)
12、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13、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14、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15、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⑤连词表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这种用法在初中教材中较少,有两个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表示假设关系链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跟其它词构成复音虚词。有以下几种情形:
A“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句: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B“而后”,相当于“然后”。
例句:假诸人而后见也 《送东阳马生序》
衡于虑,而后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既而”、“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
例句:既而风定 《山市》
既而儿醒 《口技》
已而夕阳在山 《醉翁亭记》
D“而或”,相当于“有时”。
例句:而或长烟一空 《岳阳楼记》
三、“以”的用法:
1、介词
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5、夫不能以游堕事 《满井游记》
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7、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8、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靠”、“根据”等。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二章》
4、何以战? 凭借 《曹刿论战》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 《曹刿论战》6、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7、弗敢加也,必以信 8、策之不以其道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1、屠惧,投以骨《狼》 2、能以径寸之木,为… 《核舟记》
3、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4、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5、悉以咨之 拿 6、咨臣以当世之事 拿 7、不以千里称也 用
2、作连词,
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3、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5、家贫无从致书一观。《送东阳马生序》6、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7、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九下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用来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例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者不译。
例句: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④、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例句: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⑤、特殊用法,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⑥、(连词,表修饰,不译)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⑦以为、认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皆以美于徐公
⑧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向和范围:受命以来、夙夜犹叹
四、“其”的用法
1、“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问、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马说》
2、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愚公移山》
3、安陵君其许寡人——表愿望
2、代词。
①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中作定语。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的,代可以做老师的那个人。《论语十则》
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它的,指狼的。《狼》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他的,代“屠户” 《狼》
4、既出,得其船。他的,代“渔人”《桃花源记》
5、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们的,代齐军。《曹刿论战》
6、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它,指千里马。
7、增其旧制。《岳阳楼记》——它的,指岳阳楼。
8、其夫呓语。《口技》——她的,指妇人。
9、惧其不已也——他们 《愚公移山》
10、 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11、 其妻曰"君美甚。"(《邹忌讽齐王纳谏》)
12、 其夫呓语。(《口技》)
13、饿其体肤(《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14、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15、以其境过清(《小石谭记》)
②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例句:蹲其身,使与台齐。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童趣》
③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2、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3、其船背稍夷。——那《核舟记》
4、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
1、其一犬坐于前。 《狼》
2、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3、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
五、“于”的用法:
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等。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
2、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公输》——从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4、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从
5、其一犬坐于前。《狼》——在
6、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在
7、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在
8、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在
9、虽然,受地于先王。《公输》——从
10、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在
1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 比
12、在:(《论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口技》 于厅事之东北角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记承天寺夜游》 相与步于中庭 《马说》 骈死于槽枥之间 《岳阳楼记》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满井游记》于时冰皮始解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出师表》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受人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曹刿论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邹忌讽齐王纳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 能谤讥于市朝)
13、从:(《醉翁亭记》 见闻水声潺潺而泻于两峰之间者 《唐雎不辱使命》 受地于先王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满井游记》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
②、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1、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向
2、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对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孟子〉二章》——给
4、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给
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到
6、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向
7、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到
8、到:(《醉翁亭记》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唐雎不辱使命》 仓鹰击于殿上
《出师表》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邹忌讽齐王纳谏》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9、"对""对于" :(《出师表》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鱼我所欲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邹忌讽齐王纳谏》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③、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1、 “受制于人”。
2、人之食于虎,无怪矣。—— 被
④、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鱼我所欲也》
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 比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⑤【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连词】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1、《三峡》 至于夏水襄陵
2、《醉翁亭记》 至于负者歌于途
3、《出师表》至于斟酌损益
六、“则”的用法:
1表转折,.却,可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却
2. 连词,表承接,那么,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就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就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就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那么
战则请从。《曹刿论战》——就
然则何时而乐焉?《醉翁亭记》——那么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 一单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 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3. 副词,表判断,就是、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就是
4.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岳阳楼记》
七、“与”的用法
1、作虚词用。
(1)解释为:和、跟、同。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送东阳马生序》
念无与为乐者 《记承天寺夜游》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醉翁亭记》
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而此地适与余近 《满井游记》
每与臣论此事 《出师表》
吾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客从外来,与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
2、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我寄愁心与明月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3、相与,一起
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4、动词 参与,欣赏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5、通“举”,被选拔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
八、“为”的用法
1、动词:认为,当作,做,当,担任,刻,是,筑,成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做
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
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作为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担任
以牒为械。《公输》——当做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担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论语》——是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是
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是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筑
为宫室、器皿。(《核舟记》)——做,这里指雕刻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鱼我所欲也》——做、干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成为
2)作:为之、则难者亦易行
即节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2、特殊用法:名词,心理活动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特殊用法:名词,心理活动
3、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替”“给”等。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桃花源记》——对、向
为天下昌。《陈涉世家》——向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替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给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听其相顾言,闻着为悲伤。《观刈麦》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破阵子》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羌村三首》之三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念。《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
(2)表示被动,译作“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被
山峦为晴雪所洗 《满井游记》——被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观潮》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原因,可译作“因为”、“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为了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因为
不要因为在分手的路口,就像儿女那样让泪水沾湿了手巾。
为了:原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力恶其不出与身也,不必为己。《礼记 大道之行也》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钦。《鱼我所欲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语句结尾助词。 父子何命焉为?《公输》
九、“虽” 的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表示假设,“即使”)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表示假设,“即使”)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虽有千里之能 《马说》
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表示转折,“虽然”)
游人虽未盛(《满井游记》) (表示转折,“虽然”)
风力虽尚劲,然徙步则汗出浃背(《满井游记》) (表示转折,“虽然”)
十、“者”的用法
1、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愚公移山》——….的人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师表》——….的人
京中有善口技者 《口技》——….的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的人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好的方面""优点") --《论语 述而》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代词,"……的人") --《马说》
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的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的东西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的原因
2、语气助词,判断句的标志。即: ……者,……也。 2. ……,……者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表停顿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表判断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表判断
3、代词,用在数词之后,译为"种""个"等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种
4、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马之千里者。译:日行千里的马。 --《马说》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译: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 --《邹忌讽齐王纳谏》
5、句尾语气助词,同"矣""耳"等一起构成"者矣""者耳",表陈述或感叹语气,译为:了,罢了。
其喜洋洋者矣/感极而悲者矣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十一、“乃” 的用法:
1. 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副词,“才”)
2表转折, 译作"却"。
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③今君乃亡赵走燕。
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副词,“竟”“竟然”)
4、用于判断动词 相当于"是,就是,原来是"。
例: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译作"于是,就"。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乃入见。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乃重修岳阳楼。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副词,“于是”“就”)
乃下令(《邹忌讽齐王纳谏》) (副词,“于是”“就”)
6、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十二、”且”的用法:
1)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
2)将、将要:年且九十
3)而且、并且:且人患祛还之
4)况且、再说:且焉置土石/ 且秦强而赵弱
5)并且、还:臣死且不避
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又、又、又……
三军既惑目疑/磐石方且
7)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而…一面…一边…一边
无有不过拜且之道
十三、所
1 、用作名词,“处所”“地方”“应有的归宿”。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2、用作助词,放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诗》
3、所字结构做定语的用法:“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4、用作助词,放在介词前面,组成介词结构短语,合起来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凭借的方法手段、产生的原因及其有关人物。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陶渊明《桃花源记》
5、用作助词,与“为”合用,表示被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6、复合词 [所以]
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十四、何
1、用作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何以战?《曹刿论战》
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用作疑问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水何澹澹。《观沧海》
另外还有复合词,如[何若]【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十五、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例句: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2、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的助词,可译为“呢”。
例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
例句:忽啼求之,父异焉 《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
例句: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
六、“然”的用法
1、代词,译作“这样”“如此”。
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这样
谓为信然。 《隆中对》——这样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公输》——这样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这样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
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出师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可是”等。
然志犹未已。 《隆中对》——但是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然而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满井游记》
3、形容词,“正确”“对”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认为……是正确地
4、形容词词尾,译作“……地”“……的样子”。
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地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的样子
满目萧然 《岳阳楼记》——……的样子
颓然乎其间者 《醉翁亭记》——……的样子
屋舍俨然。《桃花源记》——……的样子
若听茶声然。《核舟记》——……的样子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小石潭记》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满井游记》
娟然如拭,鲜妍明媚《满井游记》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满井游记》
5、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好像……似的
6、然后:这样才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以后才
7、然则:虽然如此,那么,起承上启下作用:
然则北通巫峡 《岳阳楼记》——(既然)这样
然则北同巫峡南极潇湘
九、“乎”的用法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天下事有难易乎?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吧”“呢”。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孰为汝多知乎
3、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同“于”。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5、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呜呼!孰之赋敛之、有甚是蛇者乎
6、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于是乎书
十七: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
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
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
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
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
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
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
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
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
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
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
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
34、年且九十(将近)((愚公移山)
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
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
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
39、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
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
41、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
42、亭亭净植(树立)(同上)
4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4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马)《短文两篇.三峡》
45、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
46、林寒涧肃(寂静)(同上)
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4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49、夏蚊成雷,私拟作群舞空(自己把它比作)(同上)
50、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愉悦)
58、水尤清洌(清凉)《小潭石记》
59、怡然不动(愣往的样子)(同上)
60、叔尔远逝(忽然)(同上)
61、往来翕忽(轻快敏捷)(同上)
62、犬牙差互(互相交错)(同上)
63、悄怆幽遂(深)(同上)
64、不可久居(停留)(同上)
7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都)《核舟记》
73、其两膝相比者(挨着)(同上)
74、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
7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
7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道歉)《唐睢不辱使命》
77、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忙碌的样子)
7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陈涉世家》
79、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80、虽有千里之能(即使)《马说》
8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驱策,用马鞭子打)
82、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曾)《始得西山宴游记》
84、游于是乎始(从此)(同上)
8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醉翁亭记》
86、云归而岩穴暝(昏暗)(同上)
87、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
88、杂然而前陈者(摆列)
89、若脱笼之鹄(天鹅)《满井游记》
91、委而去之(放弃)(离开)《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2、域民不民封疆之界(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同上)
9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起用)(被举用)
9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了解)
9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规模)《岳阳楼记》
9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同
97、是进亦忧,退亦忧(在朝廷上做官)(不在朝廷上做官)
(一)、用作代词:A常用于代指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们”;
B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1、问所从来,俱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
2、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
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狼》
4、其他例句: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知识,指学过的知识)
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
7、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
8、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
9、默而识之。(代学习所得。)
10、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
11、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
12、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13、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14、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15、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
16、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
17、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18、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代齐军)
19、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
20、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
21、原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代词“他们”)
22、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代词,代指这件事)
23、渔为甚异之。(《桃花源记》)(代词,代指这件事)
2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桃花源记》)(代词,代指这件事)
2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代词,代指这件事)
(二)、用作助词
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5、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6、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5、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7、 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8、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满井游记》)
9、 如倩女之缋面而髻鬟之时始掠也。(《满井游记》)
③句式倒装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A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2、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
3、菊之爱(《爱莲说》)
4、宋何罪之有?《公输》
B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1、马之千里者。《马说》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④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2、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3、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4、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⑤、用作动词 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1、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2、吾欲之南海,何如? “去” 《为学》
3、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而”字用法:
1、“而”作连词。判别时,一定要理清“而”前后词语或分句之间的关系。它一般表示以下关系:
①连词表并列关系。“而”连接前后并列词语,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有时可译为“又”“并且”“和”“一边,一边”。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而”连接前后并列的分句,表并列,可不译)《邹忌讽齐王纳谏》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 》
3、、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5、、言和而色夷 《送东阳马生序》
6、、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 《治水必躬亲》
7、报先帝而忠陛下(《出师表》)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8、、任重而道远(《论语》)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9、、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并且
10、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之职分也。《出师表》——并且
11、中峨冠而髯者为东坡。《核舟记》——又
12、敏而好学。《伤仲永》——并且、而且13、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口技》——一边,一边
14、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而且
②连词表顺承关系。这种关系一般表示“而”前后的分句或词语有动作的先后。“而”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而”连接的分句有明显的动作先后,可译为“接着”。《郑人买履》,
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而”相当于“就”) 《邹忌讽齐王纳谏》
3、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4、舌一吐而二蛇尽为所吞 《幼时记趣》
5、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醉翁亭记》6、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7、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人琴俱亡》(句中的“而”易混淆为转折连词)
8、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10、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11、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12、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连词,表承接)
1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14、水落而石出;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15、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1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17、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就
1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就
20、启窗而观。《核舟记》——然后21、野芳发而幽香。《桃花源记》
③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可连接分句也可连接词语。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4、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6、由是则生而又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8、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10、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④连词表修饰关系。这种用法较多,有时易混淆为“顺承关系”,其实只要仔细分析“而”前后词语的关系,还是容易区别的:如果“而”前面的词语或短语在句中作修饰、限制语,“而”之后是中心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简而言之,“而”前后的词语构成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而”肯定表修饰。表示时间、情态、方式、方向等,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1、朝而往,暮而归 “朝”“暮”分别是“往”“归”的时间状语。《醉翁亭记》。
2、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
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笑”表情态,是“止”的状语。 《愚公移山》。
4、佣者笑而应曰 《陈涉世家》。5、呼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
6、号呼而转徙 《捕蛇者说》7、默而识之 “默”表示“识”的方式。 《论语》。
8、跪而拾之以归 《赵普》。9、执策而临之 《马说》
10、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记》。“西南”意思是“向西南”表方向。
11、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妆而蹇者(《满井游记》)
12、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13、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14、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15、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⑤连词表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这种用法在初中教材中较少,有两个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表示假设关系链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跟其它词构成复音虚词。有以下几种情形:
A“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句: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B“而后”,相当于“然后”。
例句:假诸人而后见也 《送东阳马生序》
衡于虑,而后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既而”、“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
例句:既而风定 《山市》
既而儿醒 《口技》
已而夕阳在山 《醉翁亭记》
D“而或”,相当于“有时”。
例句:而或长烟一空 《岳阳楼记》
三、“以”的用法:
1、介词
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5、夫不能以游堕事 《满井游记》
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7、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8、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靠”、“根据”等。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二章》
4、何以战? 凭借 《曹刿论战》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 《曹刿论战》6、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7、弗敢加也,必以信 8、策之不以其道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1、屠惧,投以骨《狼》 2、能以径寸之木,为… 《核舟记》
3、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4、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5、悉以咨之 拿 6、咨臣以当世之事 拿 7、不以千里称也 用
2、作连词,
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3、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5、家贫无从致书一观。《送东阳马生序》6、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7、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九下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用来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例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者不译。
例句: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④、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例句: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⑤、特殊用法,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⑥、(连词,表修饰,不译)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⑦以为、认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皆以美于徐公
⑧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向和范围:受命以来、夙夜犹叹
四、“其”的用法
1、“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问、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马说》
2、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愚公移山》
3、安陵君其许寡人——表愿望
2、代词。
①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中作定语。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的,代可以做老师的那个人。《论语十则》
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它的,指狼的。《狼》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他的,代“屠户” 《狼》
4、既出,得其船。他的,代“渔人”《桃花源记》
5、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们的,代齐军。《曹刿论战》
6、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它,指千里马。
7、增其旧制。《岳阳楼记》——它的,指岳阳楼。
8、其夫呓语。《口技》——她的,指妇人。
9、惧其不已也——他们 《愚公移山》
10、 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11、 其妻曰"君美甚。"(《邹忌讽齐王纳谏》)
12、 其夫呓语。(《口技》)
13、饿其体肤(《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14、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15、以其境过清(《小石谭记》)
②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例句:蹲其身,使与台齐。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童趣》
③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2、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3、其船背稍夷。——那《核舟记》
4、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
1、其一犬坐于前。 《狼》
2、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3、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
五、“于”的用法:
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等。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
2、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公输》——从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4、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从
5、其一犬坐于前。《狼》——在
6、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在
7、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在
8、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在
9、虽然,受地于先王。《公输》——从
10、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在
1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 比
12、在:(《论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口技》 于厅事之东北角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记承天寺夜游》 相与步于中庭 《马说》 骈死于槽枥之间 《岳阳楼记》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满井游记》于时冰皮始解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出师表》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受人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曹刿论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邹忌讽齐王纳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 能谤讥于市朝)
13、从:(《醉翁亭记》 见闻水声潺潺而泻于两峰之间者 《唐雎不辱使命》 受地于先王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满井游记》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
②、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1、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向
2、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对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孟子〉二章》——给
4、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给
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到
6、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向
7、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到
8、到:(《醉翁亭记》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唐雎不辱使命》 仓鹰击于殿上
《出师表》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邹忌讽齐王纳谏》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9、"对""对于" :(《出师表》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鱼我所欲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邹忌讽齐王纳谏》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③、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1、 “受制于人”。
2、人之食于虎,无怪矣。—— 被
④、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鱼我所欲也》
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 比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⑤【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连词】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1、《三峡》 至于夏水襄陵
2、《醉翁亭记》 至于负者歌于途
3、《出师表》至于斟酌损益
六、“则”的用法:
1表转折,.却,可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却
2. 连词,表承接,那么,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就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就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就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那么
战则请从。《曹刿论战》——就
然则何时而乐焉?《醉翁亭记》——那么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 一单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 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3. 副词,表判断,就是、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就是
4.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岳阳楼记》
七、“与”的用法
1、作虚词用。
(1)解释为:和、跟、同。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送东阳马生序》
念无与为乐者 《记承天寺夜游》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醉翁亭记》
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而此地适与余近 《满井游记》
每与臣论此事 《出师表》
吾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客从外来,与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
2、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我寄愁心与明月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3、相与,一起
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4、动词 参与,欣赏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5、通“举”,被选拔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
八、“为”的用法
1、动词:认为,当作,做,当,担任,刻,是,筑,成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做
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
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作为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担任
以牒为械。《公输》——当做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担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论语》——是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是
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是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筑
为宫室、器皿。(《核舟记》)——做,这里指雕刻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鱼我所欲也》——做、干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成为
2)作:为之、则难者亦易行
即节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2、特殊用法:名词,心理活动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特殊用法:名词,心理活动
3、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替”“给”等。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桃花源记》——对、向
为天下昌。《陈涉世家》——向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替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给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听其相顾言,闻着为悲伤。《观刈麦》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破阵子》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羌村三首》之三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念。《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
(2)表示被动,译作“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被
山峦为晴雪所洗 《满井游记》——被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观潮》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原因,可译作“因为”、“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为了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因为
不要因为在分手的路口,就像儿女那样让泪水沾湿了手巾。
为了:原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力恶其不出与身也,不必为己。《礼记 大道之行也》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钦。《鱼我所欲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语句结尾助词。 父子何命焉为?《公输》
九、“虽” 的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表示假设,“即使”)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表示假设,“即使”)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虽有千里之能 《马说》
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表示转折,“虽然”)
游人虽未盛(《满井游记》) (表示转折,“虽然”)
风力虽尚劲,然徙步则汗出浃背(《满井游记》) (表示转折,“虽然”)
十、“者”的用法
1、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愚公移山》——….的人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师表》——….的人
京中有善口技者 《口技》——….的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的人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好的方面""优点") --《论语 述而》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代词,"……的人") --《马说》
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的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的东西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的原因
2、语气助词,判断句的标志。即: ……者,……也。 2. ……,……者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表停顿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表判断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表判断
3、代词,用在数词之后,译为"种""个"等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种
4、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马之千里者。译:日行千里的马。 --《马说》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译: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 --《邹忌讽齐王纳谏》
5、句尾语气助词,同"矣""耳"等一起构成"者矣""者耳",表陈述或感叹语气,译为:了,罢了。
其喜洋洋者矣/感极而悲者矣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十一、“乃” 的用法:
1. 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副词,“才”)
2表转折, 译作"却"。
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③今君乃亡赵走燕。
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副词,“竟”“竟然”)
4、用于判断动词 相当于"是,就是,原来是"。
例: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译作"于是,就"。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乃入见。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乃重修岳阳楼。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副词,“于是”“就”)
乃下令(《邹忌讽齐王纳谏》) (副词,“于是”“就”)
6、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十二、”且”的用法:
1)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
2)将、将要:年且九十
3)而且、并且:且人患祛还之
4)况且、再说:且焉置土石/ 且秦强而赵弱
5)并且、还:臣死且不避
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又、又、又……
三军既惑目疑/磐石方且
7)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而…一面…一边…一边
无有不过拜且之道
十三、所
1 、用作名词,“处所”“地方”“应有的归宿”。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2、用作助词,放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诗》
3、所字结构做定语的用法:“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4、用作助词,放在介词前面,组成介词结构短语,合起来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凭借的方法手段、产生的原因及其有关人物。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陶渊明《桃花源记》
5、用作助词,与“为”合用,表示被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6、复合词 [所以]
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十四、何
1、用作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何以战?《曹刿论战》
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用作疑问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水何澹澹。《观沧海》
另外还有复合词,如[何若]【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十五、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例句: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2、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的助词,可译为“呢”。
例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
例句:忽啼求之,父异焉 《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
例句: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
六、“然”的用法
1、代词,译作“这样”“如此”。
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这样
谓为信然。 《隆中对》——这样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公输》——这样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这样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
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出师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可是”等。
然志犹未已。 《隆中对》——但是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然而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满井游记》
3、形容词,“正确”“对”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认为……是正确地
4、形容词词尾,译作“……地”“……的样子”。
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地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的样子
满目萧然 《岳阳楼记》——……的样子
颓然乎其间者 《醉翁亭记》——……的样子
屋舍俨然。《桃花源记》——……的样子
若听茶声然。《核舟记》——……的样子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小石潭记》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满井游记》
娟然如拭,鲜妍明媚《满井游记》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满井游记》
5、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好像……似的
6、然后:这样才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以后才
7、然则:虽然如此,那么,起承上启下作用:
然则北通巫峡 《岳阳楼记》——(既然)这样
然则北同巫峡南极潇湘
九、“乎”的用法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天下事有难易乎?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吧”“呢”。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孰为汝多知乎
3、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同“于”。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5、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呜呼!孰之赋敛之、有甚是蛇者乎
6、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于是乎书
十七: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
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
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
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
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
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
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
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
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
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
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
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
34、年且九十(将近)((愚公移山)
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
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
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
39、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
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
41、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
42、亭亭净植(树立)(同上)
4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4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马)《短文两篇.三峡》
45、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
46、林寒涧肃(寂静)(同上)
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4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49、夏蚊成雷,私拟作群舞空(自己把它比作)(同上)
50、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愉悦)
58、水尤清洌(清凉)《小潭石记》
59、怡然不动(愣往的样子)(同上)
60、叔尔远逝(忽然)(同上)
61、往来翕忽(轻快敏捷)(同上)
62、犬牙差互(互相交错)(同上)
63、悄怆幽遂(深)(同上)
64、不可久居(停留)(同上)
7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都)《核舟记》
73、其两膝相比者(挨着)(同上)
74、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
7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
7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道歉)《唐睢不辱使命》
77、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忙碌的样子)
7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陈涉世家》
79、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80、虽有千里之能(即使)《马说》
8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驱策,用马鞭子打)
82、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曾)《始得西山宴游记》
84、游于是乎始(从此)(同上)
8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醉翁亭记》
86、云归而岩穴暝(昏暗)(同上)
87、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
88、杂然而前陈者(摆列)
89、若脱笼之鹄(天鹅)《满井游记》
91、委而去之(放弃)(离开)《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2、域民不民封疆之界(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同上)
9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起用)(被举用)
9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了解)
9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规模)《岳阳楼记》
9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同
97、是进亦忧,退亦忧(在朝廷上做官)(不在朝廷上做官)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