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项脊轩志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项脊轩志
本课话题——思念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篇课文的结尾,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亲切面容,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寄托了作者对亡妻深切的思念。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苏轼种树悼亡妻
18岁那年,苏轼娶了15岁的王弗为妻,她是眉州乡贡进士王方之的女儿,贤淑、精明,正好与苏轼的旷达、坦率互补。王弗也颇有才气,红袖添香夜读之余,还能谈一点自己对文章的见解。苏轼不但对她倍加爱护,也视她为自己的良师益友。可惜的是,他们的幸福生活只保持了11年,王弗便染病去世了。苏轼在安葬爱妻的山坡上种满了青松,他有诗句记载此事:“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苏轼的思念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此后他一首接一首地写诗悼念亡妻,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那首《江城子·记梦》。
玫瑰易凋,青松长翠,苏轼以文人的浪漫和超人的执着,向爱人表达了一份感天动地的情意和最真挚的思念之情。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思念是翅膀飞过的痕迹。
——泰戈尔
如果一切真的消失地球也不见那我要我对你的思念再在世界里走几个光年。
——安东尼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渗漉(shèn)(lù) 修葺(qì) 栏楯(shǔn)
呱呱而泣(ɡū) 扃牖(jiōnɡ) 异爨(cuàn)
阖门(hé) 垣墙(yuán) 长号(háo)
老妪(yù) 迨(dài) 珊珊可爱(shān)
象笏(hù) 偃仰(yǎn) 先妣(bǐ)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归
(2)得
(3)置
(4)每
(5)当
(6)为
(7)所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向下)
(2)使不上漏(名词作状语,从上面)
(3)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阁子北面)
(4)垣墙周庭(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
(5)乳二世(名词用作动词,用乳汁喂养)
(6)执此以朝(名词用作动词,上朝)
(7)庭中通南北为一(数词作名词,一体)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室仅方丈
古义:一丈见方。
今义:寺院的住持。
(2)往往而是
古义:到处。
今义: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3)三五之夜
古义:指农历每月十五。
今义:表示数目不多,约数。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译文: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
(2)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
译文:这个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
(3)鸡栖于厅。(状语后置句)
译文:鸡在厅堂里栖息。
(4)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句)
译文:形式与过去稍有不同。
(5)而母立于兹。(状语后置句)
译文:你的母亲(曾经)在这儿站着。
(6)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译文:我从童年起就在轩内读书。
(7)以当南日。(省略句)
译文:用(北墙)挡着南边射来的日光。
(8)语未毕,余泣。(省略句)
译文:(老婆婆)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
(9)轩凡四遭火,得不焚。(被动句)
译文: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毁。
[常识·速览]
简介 |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散文第一家。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但仕途并不顺利,35岁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后迁居至嘉定(今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此读书讲道20余年,学生常数百人,世称“震川先生”。在文学上,以散文创作为主,取得较高的成就,使当时的文风有所转变,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他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 |
主要作品 | 著述较多,主要有《文章指南》《诸子汇函》《震川文集》等 |
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他的散文题材较狭窄,只是就日常交往、身边琐事,尤其是家人、父子、夫妇之情着笔。作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耳闻目睹,感受深笃,因而文字委婉凄恻,深刻动人。这一特点在《先妣事略》《寒花葬志》及本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作者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课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可以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之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约五六年。这样,不仅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志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常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记事,如地方志、墓志、《三国志》等,还有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
[整体·感知]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文脉·梳理]
[文白·对译]
[精析·文本]
1.文章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项脊轩?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对应考点: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
【答案】
时间 | 特点 | 文本语句 | 手法 |
修葺前 | 狭小 |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 ①对比手法,修葺前后的对比;②以动衬静,以“万籁有声”“小鸟时来啄食”等衬托环境的幽雅寂静 |
破旧 |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 ||
阴暗 |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 ||
修葺后 | 明亮 |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 |
幽雅 | 借书满架,桂影斑驳 | ||
安静 | 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
2.课文第二段记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联起来的?
[对应考点:考查把握文章的内容]
【答案】 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有关母亲的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联起来的。
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老妪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这一笔明写老妪,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
3.本文主要是通过哪些手法来寄托自己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的?
[对应考点:考查文章的表达技巧]
【答案】 (1)抓细节,忆往事:抓住富有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幸福和谐的夫妻生活。
(2)写景:亡妻留下的枇杷树,以景语结束全篇,引发读者不尽的凄婉惆怅。
(3)衬托: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
(4)今昔对比:“死之年”与“今”对比,暗寓“今不如昔”。这种手法是诗文中常用的,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第二部分补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有何作用?
[对应考点:考查文章语段的作用]
【答案】 其作用主要是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心情。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目前,而“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让人落泪。这两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细节描写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怀念之情,作者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来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
定义: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在文学作品中具体表现为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作用:(1)有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的作用。
(2)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2.写法指点
(1) 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
(2) 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
(3)它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的感情,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
3.迁移应用
请你恰当地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写一段生动形象的文字,200字左右。
【答案】 母亲把线头在舌尖上一舔,又用指尖轻轻一捻。她年纪大了,那细小的针眼仿佛也成了一道难闯的关。她一手拿着线头,一手捏着针,费了好大的劲儿,还是穿不上线,我悄悄走过去帮助她。借助灯光,母亲开始一针一线地缝起衣服。她把衣服先是观察一下,然后再用针密密缝织。有时她感到手有些僵硬了,就停下来往手上哈几口气,搓一搓双手,然后再接着缝衣服。望着她的身影,我不禁感到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佳作·领悟]
(教师用书独具)
感恩永存我心
一考生
鹰击长空,感谢阳光的召唤;鱼翔浅底,感谢河水的托浮;秋实累累,感谢春天的孕育;花香幽远,感谢清风的承载。感谢存于自然,存于我心。
自然之春
清晨,推开房间的小窗,呼吸新鲜的空气,感谢自然的美好;走出屋门,脚踏松软的地毯,感谢自然的和谐;来到树林,感受绿荫下的清爽,感谢自然的舒适;走进溪水,聆听潺潺的水声,感谢自然的节奏。自然,带给人春的气息。
生命之夏
来到花坛,花朵怒放着,感谢生命的美丽;走向大海,海浪奔腾着,感谢生命的激昂;仰望蓝天,蓝天映衬着白云,感谢生命的奉献;进入森林,老虎怒吼着,感谢生命的豪放;站在墙角,花藤攀缘着,感谢生命的进取;老燕归巢,小燕喳喳叫着,感谢生命的亲情。生命给人以夏的活力。
科技之秋
手持话筒,与远方亲人通话,即使相隔万里,也可问寒问暖,感谢科技缩短了距离;敲击键盘,写出优美的诗句,意蕴深远的文章,点击鼠标,打开知识的宝库,传诵最新的消息,感谢科技带来了方便;启动汽车,奔驰于辽阔大地,乘坐飞机,翱翔于广阔蓝天,驾驶快艇,穿梭于浩瀚海面,感谢科技,拉拢了异域;搭乘宇宙飞船,冲出大气层,冲向了广阔的宇宙,登陆月球,破解了人类千年的谜团,感谢科技,开阔了人的视野。科技让人尝到秋的丰收。
文明之冬
走在街头,盲人不必畏缩,自有路人伸手,感谢文明拉拢了人心;来到公园,昔日的垃圾已烟消云散,自有游人伸手,感谢文明,唤醒了人们的公德;进入集市,买卖的口角已不再发生,自有旁人伸手,感谢文明,提高了人们的觉悟;坐在海边,落水者不再惊恐,自有好人伸手,于是,大海中的救援已不再迟疑,感谢文明,使人性的纯美重现光彩。文明让人感到冬天的阳光,凋零的花朵也会重新绽放。
鸟栖息于树,树依傍于水,水奔流于山,山崛起于地。感谢存于自然,存于我心。
点评:本文思路清晰、结构对仗、层次分明、语言优美、联想丰富,为读者描绘了大自然美妙的景物与情感,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与谢意。本文各段采用排比的修辞方法,用优美的语言将事物融会贯通,更突出了大自然春夏秋冬的美好。作者对大自然的感谢贯穿全文,意蕴丰富,堪称佳作。
1.悟文章的结构
本文采用小标题组织文章结构,思路清晰。作者按照季节顺序,拟写了“自然之春”“生命之夏”“科技之秋”“文明之冬”四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领一个段落,从四个角度表达对自然对人类的感恩,层次清晰,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悟行文的线索
“感恩之心”贯穿全文,线索清晰。文章从落笔到收笔,一直紧扣主题词“感谢(感恩)”,让“感恩之心”这条情感线索贯穿全文。这样,文章内容涉及范围宽泛,但一点松散的感觉也没有,可见作者对散文写作的娴熟的驾驭能力。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6、红楼梦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6、红楼梦学案,共10页。
高中5、三言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5、三言学案,共1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种树郭橐驼传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种树郭橐驼传学案,共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