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孟子见梁惠王图片课件ppt
展开对生命的尊重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那么,为什么要尊重生命呢?因为,生命是自然所造成的,迫害生命,轻视生命,就是在剥夺自然的权利。无论是名是利,与生命相比,可谓草芥不如。倘若为了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只能是亵渎生命的弱者。 只有自爱的人才能爱别人。知道自己生命的珍贵,才会懂得珍爱他人的生命;而尊重生命,才能有正确的价值观。然而,在当今社会,我们仿佛正在日渐淡忘生命的可贵——对物质的贪欲,对成功的痴迷,正在使我们对生命的意义产生错误的认识。 生命对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只有人们对这一问题有了真切的认识之后,社会才会稳定有序。
修身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
赏读:谁说小草稚弱的心可以报答三春阳光的温暖呢?“寸草”,象征子女,“春晖”象征母亲的慈爱。母亲的恩情极大,像春天的阳光之于小草,是怎么也回报不完的。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劝孝歌》
赏读:有慈母在堂,在外流浪的儿子不会担心过冬的衣服,因有母亲临行前密密细缝。此句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有异曲同工之妙。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
赏读:为报答养育之恩,当父母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时,小羊跪下来表示对父母之恩的一种感激,小乌鸦将食物口对口地喂养年老的父母。这则《贤文》让人看后肃然起敬。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韩诗外传》
赏读: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当子女想起去赡养父母的时候,父母却已等不及离我们而去了。趁父母健在好好孝敬他们吧,不要等年华老去、双亲不在时懊悔。
知识卡片 一、作家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字子舆,或字子车、子居。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后受业于子思门下。曾游历齐、魏、滕、宋等国,一度为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见用,晚年居邹,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一书。孟子提出“仁政”、“王道”学说,主张“保民”而王天下,反对武力兼并战争。肯定人性本善,重视环境、教育的影响。孟子的学说对宋儒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其主要作品为《庄子》。
二、文体常识1.《孟子》的文章特点《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2.《庄子》的文章特点《庄子》的文章特点是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交融;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讲述道理,其寓言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具有寓真实于诡诞、超乎言意之表的特点;大胆借鉴神话传说,突破常规性思维的局限,展开奇异丰富的想象,富于浪漫色彩;文章汪洋恣肆,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泼辣,有时用韵,颇富有诗意。
掷 扔掉
境 疆界
动词,把箭射出去,发射
形容词,治理得好,社会安定太平
助词,与“已”连用,表限制语气
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第一人称代词,指代自己
三、词类活用1.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亦将有以利吾国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苟为后义而先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不远千里而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
四、文言句式1.此世俗之所谓知也/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________2.何以利吾国/何以知其然邪/何适而无有道邪/天下未之有也___________3.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肔,子胥靡________
五、名句默写1.王何必曰“利”?________________。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3.爱人者,人恒爱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6.________________,鲁酒薄而邯郸围,________________。7.夫谷虚而川竭,________________。8.彼窃钩者诛,________________。9.鱼不可脱于渊,___________________。10.故绝圣弃知,________________;擿玉毁珠,________________。
六、课文翻译孟子见梁惠王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方法使我的国家得利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得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邑得利?’士人、小官吏说‘怎样使我自身得利?’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
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能认为是不多的。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胠 箧 为了对付撬箱子、掏口袋、开柜子的小偷而做防范准备,必定要缠上绳子、加固柜门的门闩和锁钮,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聪明做法。可是一旦大强盗来了,(他们)就背着柜子、举起箱子、挑着口袋快步跑了,还担心绳子、柜门的门闩和锁钮不够牢固哩。既然这样,那么先前所谓的聪明的人,不正是替大盗贼积聚财物的人吗? 所以我曾试图讨论这种情况,世俗所谓的聪明人,有不替大盗积聚财物的吗?所谓的圣人,有不替大盗守卫财物的吗?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当年的齐国,邻近的村邑遥遥相望,鸡狗的叫声相互听闻,鱼网所撒布的水面,犁锄所耕作的土地,方
圆两千余里。整个国境之内,所有用来设立宗庙、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所有用来建置邑、屋、州、闾、乡、曲各级行政机构的地方,难道不是在效法古代圣人的做法吗?但是田成子忽然有一天杀了齐国的国君也就窃据了整个齐国。他所盗窃夺取的难道又仅仅只是那样一个齐国吗?连同那里各种圣明的法规与制度也一块儿劫夺去了。所以田成子虽然有盗贼的名声,却仍处于尧舜那样安稳的地位,小的国家不敢非议他,大的国家不敢讨伐他,世世代代独占齐国。那么这不就是盗窃了齐国,并连同那里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用来守卫他盗贼之身吗?
所以我曾试图讨论这种情况,世俗的所谓聪明人,有不替大盗积聚财物的吗?所谓的圣人,有不替大盗守卫财物的吗?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龙逢被斩首,比干被剖心,苌弘被车裂,子胥被抛尸江中任其糜烂,即使像上面四个人那样的贤能之士,仍不能免于遭到杀戮。因而盗跖的门徒向盗跖问道:“做强盗也有规矩和准绳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到什么地方会没有规矩和准绳吗?凭空揣测屋里储藏着什么财物,这就是圣明;率先进到屋里,这就是勇敢;最后退出屋子,这就是义气;能知道可否采取行动,这就是智慧;事后分配公平,这就是仁爱。以上五样不能具备,却能成为大盗的人,天下是没有的。”从这些方面来看,善人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立
业,盗跖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行窃;天下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么圣人给天下带来好处也就少,而给天下带来祸患也就多。所以说:嘴唇缺失牙齿就会外露受寒,鲁侯奉献的酒味道淡薄致使赵国都城邯郸遭到围困,圣人出现了因而大盗也就兴起了。打倒圣人,释放盗贼,天下方才能太平无事。
溪水干涸山谷显得格外空旷,山丘夷平深潭显得格外充实。圣人死了,那么大盗也就不会再兴起,天下就太平而没有变故了。圣人不死,大盗也就不会中止。即使让整个社会都重用圣人治理天下,那么这也让盗跖获得最大的好处。给天下人制定斗、斛来计量物品的多少,那么就连同斗斛一道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秤锤、秤杆来计量物品的轻重,那
么就连同秤锤、秤杆一道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符、玺来取信于人,那么就连同符、玺一道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仁义来规范人们的道德和行为,那么就连同仁义一道盗窃走了。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那些偷窃腰带环钩之类的小东西的人受到刑戮和杀害,而窃夺了整个国家的人却成为诸侯,诸侯之门方才存在仁义,这不就是盗窃了仁义和圣智吗?所以,那些追随大盗,举而夺诸侯之位,窃夺了仁义以及斗斛、秤具、符玺之利的人,即使有高官厚禄的赏赐也不可能劝勉,即使有行刑杀戮的威严也不可能禁止。这些大大有利于盗跖而不能使他们禁止的情况,确实是圣人的过错。
因此说:鱼儿不能脱离深潭,治国的利器不能随便拿给人看。那些所谓的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用来明示天下的。所以,灭绝圣人摒弃智慧,大盗就能中止;弃掷玉器毁坏珠宝,小的盗贼就会消失;焚烧符记破毁玺印,百姓就会朴实浑厚;打破斗斛折断秤杆,百姓就会没有争斗。尽毁天下的圣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谈论是非和曲直。搅乱六律,毁折各种乐器,并且堵住师旷的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他们原本的听觉;消除文饰,离散五彩,粘住离朱的眼睛,天下人方才能保全他们原本的视觉;毁坏钩弧和墨线,抛弃圆规和角尺,弄断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方才能保有他们原本的智巧。减除曾参、史鱼的行为,钳住杨朱、墨翟善辩的嘴巴,摒弃仁义,天
下人的德行方才能混同而齐一。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视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炫耀;人人都保有原本的听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忧患;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智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本的秉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邪僻。那曾参、史鱼、杨朱、墨翟、师旷、工倕和离朱,都外露并炫耀自己的才能,而且用来扰乱天下的人,这就是圣治之法没有用处的原因。
主旨归纳 《孟子见梁惠王》 本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着重阐述了孟子先“仁义”而后“利”的政治理想和策略。文中的孟子不是不讲“利”,他只是扩大了“利”的内涵,扩大了“利”的效用。他的治国之道,有着长远的打算,仁义也是“利”,道德也是“利”,这些是广义的、长远的“利”,是大利。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只是权利的“利”。如果君主实行了这样的大利,将仁义用在治国、内政外交上,那么在互相征伐的战国时代,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这个施行“仁义”的国家,所谓的“利”自然随之而来了。
《胠箧》 本文具有强烈的刺世指向意义。庄子不满意所处的社会现实,一针见血地指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现象,认为“圣”和“智”是惑乱天下的主要原因,因而庄子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摒弃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要求回到“至德之世”,这表现了庄子社会观和政治观消极颓废的一面。
重点突破《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反对梁惠王求“利”。对此,你有何看法?
提示 首先,应当承认孟子的观点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合理性。一方面与孟子所宣扬的“仁政”主张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如果只顾追求“利”,就会使人忽略了对道德的完善和培养,使行动失去准绳。在春秋战国之际,国君失国、大夫失家、臣子犯上作乱的事情屡见不鲜,归根结底是出于对永不满足的私利的追求。正是因为这样,孟子才反对梁惠王求“利”。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于“利”字的理解不必像古人那样狭隘,也不必见“利”就一味
地加以反对,以为求“利”就不高尚。其实,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集体、国家的“利”在大方向上一致,我们追求“利”就是合理的、可行的,同时也是对社会有益的。国家也应当追求“利”,只要是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只要谋“利”为民,造福百姓,给人民大众带来福祉,就是值得赞赏与支持的。
孟子对“利”有怎样的认识?他是怎样引导梁惠王弃“利”言“义”的?
提示 在孟子看来,只顾追求“利”就会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培养,国君失国、大夫失家、臣子犯上作乱的问题都是因为“交征利”而引起的。于是,在这段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孟子高举“仁义”大旗,先否定了梁惠王的言“利”之辞,然后具体陈说“利”字当头的危害,再轻轻点出“仁义”的效用,最后重申梁惠王应该讲求“仁义”,而舍弃“利”。
结合孟子的义利观,谈谈你对“义利”的看法。
提示 “义利”之辨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极重要的问题,也是孟子思想中极重要的内容。但长期以来,孟子的义利之辨受到诸多曲解。传统的观点认为孟子“重义轻利”,后来在认同“重义”的前提下,有人对其是否“轻利”提出质疑,并针对传统的“重义轻利”说,提出“重义但不轻利”的新解释。其实,孟子之所以不言“利”,是因为当时的君主唯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君子也要言利。言国家之利、民族之利、百姓之利,而不言私利。《胠箧》
本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它出现在文章哪一段?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提示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阐述庄子所主张的“绝圣弃知”的思想。这一观点正式提出是在课文的最后一段。文章一开头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出惊人之论:生活中人们眼里的聪明做法,岂不是为大盗积聚做准备吗?第二段将此结论推广、提升,用反问句的形式指出:所有的智者、圣人都是在为大盗积聚、准备啊!接下来第三段为了使圣智之法成为大盗的工具的意旨表达得更显豁,文章假设了一段盗跖和他手下的对话,并由此指出,圣人之道不仅有利于善
人,也能给大盗带来好处。但毕竟天下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所以推论起来,坏人从圣人那里得到的好处更多,“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由此推论出“圣人生而大盗起”的判断,进而得出:打倒圣人,释放盗贼,那么天下就太平了。第四段先重申圣人“死去”、大盗不起的意思,然后从反面指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第五段总结以上论述,提出“绝圣弃知”的主旨,并全面地陈述有关主张。 作者在论述中把自己“绝圣弃知”的主张放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不仅使全文的论述层次清楚,而且层间构成层进关系。这种在逐步推进中亮出自己的主张的写法,能够使自己的立论建立在更加坚实的说理基础上,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庄子的学说是不是愚民?他所说的“圣智”与现代意义的“圣智”是否相同?
提示 庄子的学说并不是愚民,而是庄子太爱民。他目睹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喊出了“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所说的“圣智”和现代意义的“圣智”概念的内涵不同。庄子的“圣”指的是儒家学派推崇的周公管仲这些“治世圣人”所用的治理国家管理人民的仁义道德、圣治法度。“智”指的是无用于天下的奇巧淫技,是人们张扬的所谓长处,是瞽旷善听之耳,是离朱善视之目,是对儒家所维护的统治政治思想的批判,并不是要求社会倒退,百姓愚昧。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胠箧》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胠箧》课件,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感慨良多,内容理解,内容结构,思想旋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孟子见梁惠王》课件,共1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孟子见梁惠王》课件2 (1):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孟子见梁惠王》课件2 (1),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仁政”主张,总结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