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10 *谈中国诗一课一练
展开第10课 谈中国诗
《山居秋瞑》?《山居秋暝》!
2012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载有散文《画中故乡》。文中回忆画家书房时写道:
墙上贴着哥哥写下的名人诗句,记得好像是王维的《山居秋瞑》,因为我根据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句子画过画。
这就说错了。大诗人王维吟哦的是《山居秋暝》而非《山居秋瞑》。“暝”与“瞑”,一横之差,字义相去甚远。
暝,音míng,是个形声字,左形右声,其义与日光有关联。一是幽暗、昏暗。如欧阳修《醉翁亭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二是日落、天黑。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瞑,亦音míng,也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义为闭上眼睛。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暝”,义为夜色初临。岂可用“瞑”替换“暝”呢?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叶桂珍
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比较文学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1)单音字。
一蹴而至( ) 梵文( ) 轻鸢( ) 颦蹙( )
精髓( ) 桴鼓( ) 唐璜( ) 犬吠( )
遥思远怅( ) 譬如( ) 咻咻( ) 无垠( )
凑泊( ) 叫嚣( )
答案:cù fàn yuān píncù suǐ fú huáng fèi chàng
pì xiū yín bó xiāo
(2)多音字。
咽 宿
槛 数
答案:yàn yān yè sù xiǔ xiù jiàn kǎn shǔ shuò shù
(3)形近字。
答案:liáo liáo liáo liáo nào zhuó zhào gài kǎi gài
“林”是个同体会意字。其甲骨文和金文的形体,像并立的两棵树。小篆的形体,从甲骨文和金文演变而来,只是把直笔变成曲笔而已。楷书的写法,又把小篆的曲笔改为直笔,以方便书写。 “林”的本义为树木众多,即树林。后引申为表示人或事的会聚丛集,如“儒林”“武林”“艺林”。
在汉字中,凡从“林”的字多与树木有关,如 “森”“楚”等。“林”也可以表音,作声符,如“淋”“霖”“琳”等字都从“林”得声。
(1)精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羡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矫揉造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残羹冷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数见不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流毒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眉眼颦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空中楼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遥思远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一蹴而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拔木转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凌风出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高帽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比喻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
(2)羡慕而近于忌妒。
(3)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4)吃剩的饭菜,也比喻为别人施舍的东西。
(5)见识过多次,不觉得稀奇。
(6)散布、流传所造成的毒害很大,没有穷尽。
(7)指为看得远些而皱起眉头,凝聚目光的神态。颦蹙,皱着眉头。
(8)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或凭空虚构的事物。
(9)思虑很远,若有所失。
(10)做一下就达到某种程度。
(11)拔出树木,转动石头,形容力量巨大。
(12)超然物外,自然纯洁。
(13)比喻恭维的话。
(1)严正/严整。
主要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他那样( )的人,你是没法谄媚他的。
②这支部队军容( )。
③向日本政府提出最( )的抗议。
A.严正 B.严整
答案:严整:队伍严肃整齐,管理或书画布局严谨。严正:立场态度严肃正当。
①A ②B ③A
(2)静默/沉默。
主要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她的思想能在( )中受到他的影响。
②( )的僵局很快被打破了。
③如果需要,最好保持( )或言简意赅。
A.静默 B.沉默
答案:沉默:沉静,不说笑。多指有主张,有看法,但限于环境而不爱说话。静默:寂静,没有声音;肃立不作声。
①A ②B ③B
(3)洋溢/充溢。
主要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我们无拘无束并( )着战斗者的热情。
②她说道,一股浓郁的香气( )在门廊里。
③人们记得儿时旧事,因为那是热情( )的时期。
A.洋溢 B.充溢
答案:洋溢:(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充溢:充满,流露。在“流露”意义上,“洋溢”比“充溢”程度更深,是作为一种情绪色彩和心理过程的一种特殊性质的色调而表现出来的情感。
①A ②B ③A
(4)情感/情绪。
主要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不容怀疑,这是一种壮烈的( )。
②紧张的( )揪住了我的心。
③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 )得以改变。
A.情感 B.情绪
答案:提示:情感: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感情。情绪: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不愉快的情感。
答案:“情绪”与“情感”常通用,但有区别。“情绪”与人的自然性需要相联系,具有情景性、暂时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具有稳定性、持久性,不一定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①A ②B ③A
(5)辨别/鉴别。
主要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能( )真假朋友是非常重要的。
②说不定他无法( )水底的反射信号。
③它的目的在于( )审美快感的物体所特有的价值。
A.辨别 B.鉴别
答案:提示:辨别: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鉴别:辨别(真假好坏)。
答案:“辨别”着重指根据事物的特点进行区分和识别;“鉴别”着重指使用科学的方法或手段观察事物,以确定其性质或特征。
①A ②B ③A
背景链接
《谈中国诗》是钱钟书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作的一篇英语讲稿节译而成的。本文的听众是美国朋友,所以本文在阐明“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时,主要是引用西方文化名人的材料和西方的诗歌来作比较,用的是比较文学的立场。钱钟书指出,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科学。
文脉梳理
一、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第一段),回答问题
1.这是一篇演讲词,面对一群不懂中国诗的外国人,钱钟书先生是用什么方法来谈中国诗的?他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方法:用比较文学的方法。
原因:作者作这次演讲,对象是一群外国人,这些人对中国诗虽有接触,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如果直接对他们大谈中国诗,他们不一定听得懂。所以,作者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将中西诗歌进行对比,让听众在对比中来了解中国诗。
2.“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是对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而言的。这里的“尽职”是指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依据诗歌的创作规律,客观地评判本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优劣,进而全面地认识本国诗的特征。而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因为不能立足于比较文学的立场,失去了许多比较对象,所以难以把握诗歌的创作规律,难以对本国诗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鉴别。
二、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二段),回答问题
“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的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早熟”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句话借助比喻和对比,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性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的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它们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比喻论证是以比喻者作论据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把不易理解的和较深奥的事理用容易理解的和较浅显的事物来说清楚,讲明白,具有深入浅出、平易生动的特点。
三、阅读课文的第三部分(第三至第七段),回答问题
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中国诗讲求抒情性。②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③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④“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也有“厚重”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方法的运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对比,对错误的或者差劣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或者美好的事物进行肯定。这种对比叫做“横比”。另一种情况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这种对比叫做“纵比”。
四、阅读课文的第四部分(第八段),回答问题
1.作者对中国诗究竟怀着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钱先生是热爱中国文化的,但他的热爱是用冷静的姿态和客观的心境来表达的,甚至带着对中国诗的善意的批评。
2.本文行文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作为学者散文的一家,钱钟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试简要分析学者散文的作用和特点。
【探究思路】
―→―→
【探究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我认为学者散文主要不是用来表情,而是用来达意的。学者散文主要是以理服人,以知启人。第二个主要特点是它的极强的逻辑性。它要靠分析、判断、推理、论证来达到服人、启人的目的。它之所以不是论文而是散文,乃在于它之说理议论不是枯燥的三段论法,而是艺术的谈笑风生。所以,学者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幽默风趣,甚至机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甚至大笑捧腹。学者散文往往自称或被称为小品文,正是它的幽默风趣使然。这种幽默风趣,是知者的幽默,知者的风趣,品味比较高雅,绝无那种插科打诨的俗气。以上的三个特点,正是学者散文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它区别于一般散文的根本之点。
(观点二)我认为学者散文有着丰厚的学识、卓越的识见、高超的文字功底。这类散文熔历史、哲学、音乐、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于一炉,但又不是“掉书袋”,而是把典故资料融于行文之中,文采斐然,深沉凝重,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识和深邃的历史感。并且学者散文还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即用现代眼光、现代观念、现代意识去追溯历史文化的足迹,思考当今,从而提出醒世警人的见解。
钱钟书先生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对于我们建设中国新文化,特别是在科学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和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人们是对他存有不同看法。你是怎么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钱钟书用的还是传统的研究方法,并未开一代风气,因而算不得学术大师;钱钟书缺乏现实关怀,因而算不得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对此我有同感。因此我也赞同《述评》一书中关于钱钟书的说法:一个学术时代,随着他的离去,宣告了最后的终结。(骆玉明)
(观点二)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60年来,钱钟书先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练习“写法延伸”的内容,以“逆境成才”为中心,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150~3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逆境能压倒弱者,也能造就强者。在逆境中同困难搏击,能磨炼意志,强化毅力,提高才智,培养崇高品德。青松之所以能在风暴的袭击下傲然挺立,是因为它是在与风暴和雷霆的搏击中生长起来的;温室里的花朵之所以一遇风霜就枝零花落,是因为它们从未经受过风霜雨雪的考验。锋从磨砺出,逆境造强者。不磨不利,不炼不纯,不锤不坚。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壳(ké) 譬(pì)喻
尽(jǐn)管 卷土重(chónɡ)来
B.看(kàn)护 撩(liáo)拨
何妨(fánɡ) 数(shuò)见不鲜
C.混沌(tún) 深挚(zhì)
矫(jiǎo)正 一蹴(cù)而至
D.门槛(kǎn) 吞咽(yàn)
桴(fú)鼓 轻鸢(yuān)剪掠
解析:A项,地壳qiào。B项,看kān护。C项,混沌dùn。
答案:D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微笑姐”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近20分钟的时间里一直保持微笑,像雕像般一动不动,几千万电视观众在电视机前看到了这一赏心悦目的情形。
B.在当今各地生源大战中,一些学校和教师为一己私利,不顾当地教育发展的需要,目无全牛,把一些优秀学生介绍到了外地的学校。
C.在20国集团峰会上,7个新兴国家凭着经济上的重大进步鼎足而立,成为构建多边经济新秩序的重要角色。
D.在智利矿难中,33名智利矿工尽管年龄不一,性格各异,但是他们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2个多月的井下生活。
解析:D项,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以微薄之力相互救助。A项,赏心悦目:不能直接修饰“情形”。B项,目无全牛:指技艺十分熟练。这里把它当成了“不顾大局”的意思。C项,鼎足而立:指三方面的势力相对立,与语境不符。
答案:D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凡事若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
B.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3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
C.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卖旧书的盛会,每次我都能在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书里淘到如金子般珍贵的书,并因此而兴奋。
D.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
解析:A项,“很可能造成对……的人遭到伤害”句式杂糅。B项,不合逻辑,“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不合事理。D项,搭配不当,“困境”与“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不能搭配,应将“困境”改为“困难”;“带给”的宾语应是“欧洲各国”,而不是“经济复苏”。
答案:C
4.下列各项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夏夜的西湖边,热闹的不仅是那些可爱的小生灵,更有璀璨的华灯和络绎的游人。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到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桂花的风骨,在于它的孤傲;桂花的品格在于它的清幽。
C.“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高亢的乐声响彻苍穹,回荡在黄沙漫漫的高原上,也打动了他那颗布满伤痕的心。
D.“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异乡忙于追梦的游子,又怎能体会到母亲在故乡的牵挂和守望呢?
解析:A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渲染的是宁静的氛围,与西湖夏夜热闹的景象不协调。B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的是梅花,与语段描写对象“桂花”不符。D项,“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的是对情人的思念,不能用于形容母亲对游子的牵挂和守望。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7题。
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时,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诗正散布在我们的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的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技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觉。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诵读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就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节选自《在梦中搁浅》)
5.第一段中的“生出铜绿”比喻什么?为什么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比喻诗歌衰老,失去生命力。当代诗歌离我们遥远是因为它没有成为人们灵魂的一部分。作者认为原因是当代诗歌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
6.第三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古诗经过时间的淘洗,本身的魅力得到深化和升值。
7.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名诗能深化我们对人世的体察,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和归宿,赋予生命更深厚的意义。
三、语言运用
8.3月4日某公司老总张某外出开会,8日,他的朋友老王有事打电话找他。下面是他办公室记录的老王的电话内容。如果你是张某的秘书,请在接到电话的第二天将电话中老王的要求简要转告张某。
电话内容:
老张你好!我是老王。我现在正在南京开会。告诉你,我们的老同学刘明现在是广博广告公司的董事长,他约我们明天去花园大酒店聚会,并要你带上嫂子和孩子。9号晚上六点半,不见不散!花园大酒店就是现代广场东边的那一家。刘明的电话是15771588。吃饭时,我们可以跟他聊聊业务问题。再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张总,昨天您的朋友王先生打电话给您,说是你们的老同学广博广告公司的董事长刘明先生约您偕同夫人与孩子今天晚上六点半到现代广场东边的花园大酒店和他们聚会,并商谈业务问题。
9.校运会刚结束,高二摄影小组的同学打算在宣传窗开设主题为“精彩瞬间”的栏目,展出校运会中抓拍的部分竞技照片。请你帮他们写一段栏目介绍词,突出栏目照片的特点。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语意连贯,至少使用两种修辞,不少于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在这里,你可以领略跳高选手奋力跃起、腾空而上的精彩;你可以感受铅球选手凝神托球、追逐梦想的镇定;你可以分享短跑选手身如利箭、冲向终点的兴奋——瞬间的精彩,永恒的记忆!
10.阅读下面一段新闻报道,请你站在不同人物身份的角度思考,归纳出一个观点,并写出一个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要求观点鲜明,表述简洁,语言连贯。
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令人震惊。一些大学生月花费近2000元,年花费4万多元,以一些城市普通工薪阶层月薪仅千余元的标准来看,显然是入不敷出。许多大学生穿衣要名牌,吃饭要高档;手机、电脑、MP4一个都不能少;生日会、老乡会、欢送会、庆祝会,要参加就得付钱。超前消费已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主旋律。
(1)如果站在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站在一位商人的角度,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大学生个人消费过高 如何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
(2)大学生已成为庞大的消费群体 怎样到大学里去寻找餐饮、服装、高科技电子产品等行业的巨大商机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10 *谈中国诗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10 *谈中国诗精练,共5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10 *谈中国诗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10 *谈中国诗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夯基训练,延伸阅读,语言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10 *谈中国诗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10 *谈中国诗随堂练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训练,课堂练习,课外拓展[来源,语言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