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课件《捕捉“动情点”》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课件《捕捉“动情点”》01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课件《捕捉“动情点”》02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课件《捕捉“动情点”》03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课件《捕捉“动情点”》04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课件《捕捉“动情点”》05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课件《捕捉“动情点”》06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课件《捕捉“动情点”》07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课件《捕捉“动情点”》08
    还剩4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优质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优质课件ppt,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研读导航,自主探究,例文评析,写作导引,考点阐释,典题精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论认为,教学中存在着两条主线,一条是“知识对流”的主线,另一条是“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正是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完成的。作文教学同样如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双线并进。我们后面所讲的情感、思维与创新都是建立在这两条线索之上的,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能够写出感受与思考的独特性。而个人性正是感受与思考独特性内涵的核心内容。在写作时经常想着去表达个人的感受和思考,并且努力捕捉情感世界中最令人感动的点,学会运用理性分析的方法提升文章的思维深度,这些都是促进认识深化的手段。另外,认识的深化还有待于我们从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去发掘。没有内容,形式就无法存在;没有形式,内容也无从表现。我们讲“动情点”时所说的“横断面”,讲“理性思维的深化”时所说的“递进式”结构,还有创新写作中的“新的形式”,都是从内容和形式的和谐上考虑文章的成篇的。
    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
    “欲筑室者先建基”,写作之“基”就是情感,在我们的写作训练中必须充分挖掘这一丰富的写作资源。无论感知体验,还是写作动机,都与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能捕捉到那些发自内心深处的能够让自己“动情”的点,就能创作出让人感动的好文章。因为其有情,所以能与之交流;因为其写情明确,所以容易交流而产生情感的共鸣。抒情可以浓墨重彩,酣畅淋漓,也可以雅致简约,引人遐思。总之,它们应该是你文章中的高潮,是你心灵里的最深的感触,是文章形式的最终服务对象。你可以因此选择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叙述结构,动情点就是你文章的指挥官,插叙、倒叙、补叙,这些谋篇布局的技巧都应该以此为要领。
    “文似看山不喜平”,叙述比较忌讳平铺直叙。只有有了足够的起伏,才能有效地吸引他人的注意,才能让读者随着篇中的文字同进同退,同喜同哀。“横断面”写作无疑能很好地起到这个效果,它能让文章更精彩更集中地表现中心,避免“纵断面”叙述所带来的松散之弊。
    1.何为“动情点”?如何抓住“动情点”?提示:“动情点”即情感的触发点,通过它能够引起我们的种种情思。古人见柳思别离,望月念故人,赏秋悲人生,遇水生愁绪……在那一刻,柳、月、秋、水就是诗人的“动情点”,就是和心境吻合的情感触发点。人在不同事物面前会产生不尽相同的“动情点”,即使是在同一事物面前,不同的人有时候也会产生不同的“动情点”。要想抓住“动情点”,首先要注意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因为经历得越多,感受得越多,情感体验也就越丰富,相应地也就越能够受到外界的激发,产生共鸣的冲动和倾诉的欲望。其次必须学会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感情是感性的东西,需要理性的思考作为指导,否则就会盲目。
    2.“动情点”与文章结构的关系是怎样的?提示:作为写作的触发点,“动情点”可以作为文章的引子,即处于开头位置,也可将这动人心魄的触发点放于行文的高潮处。“动情点”牵动全文的结构,文章采用插叙、倒叙、补叙、平叙中哪种叙述方式是由“动情点”的位置决定的,在一篇不长的记叙文里,应尽量让“动情点”延后出现,并让倒叙、补叙、插叙为之服务。
    3.什么是文章的“横断面”与“纵断面”?如何处理文章“横”与“纵”的关系?提示:“横断面”就是从长过程中截取一段,或事物的一个侧面,或人物活动的一个片段,或一个场面,一个冲突,甚至一个情节,通过细致生动的细节描写、场面描写更集中地表现中心。所谓“纵断面”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按照时间顺序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发展变化。在文章写作过程中,“横断面”与“纵断面”是不能割裂开来使用的。“纵”使文章脉络清晰、跌宕起伏,但如果少了“横”,就会使文章平铺直叙、枯燥无味;“横”使文章充实饱满、生动感人,但如果少了“纵”就会使文章松散、累赘。所以谋篇布局时应根据表达的内容纵横结合,让文章既生动形象又脉络清楚。
    【例文一】朱自清先生不愧为写情的高手,一篇《背影》不知令天下多少父子柔肠百结,令多少读者掩卷沉思。这篇《冬天》,作者撷取生活中的三个片段,不仅写了他惯常写的父爱,而且将之扩展到友爱、情爱,既揭示了亲情的美好,又昭示着友情、情爱的绵长。这种典型的横断面叙事使文章跨越了时空,具有了一种浓厚的沧桑感。在看似零散的结构背后是绵长深厚的温馨,是魂梦相系的真情。三个片段便是三个动情点,是作者在某个冬天里的夜里从往事的尘沙里寻出的粒粒珍珠。那豆腐带着热气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一刻,那月光照着水波也照着朋友的微笑的一刻,那天地空空只有我们四人的一刻,所有的叙述都是为了那一刻,所有的深情都凝结在了那一刻,于是瞬间成了永恒。
    此外,巧妙地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是本文的特色,文章中冬天的寒冷与内心的温暖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冬天里的春天”的气氛。比如第二幅画面,月夜泛舟西湖,时令是冬天,当时的环境是,“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可见人们大多入睡了),且“有点风”。而我们三人感觉像是春天,P君在微笑,淡淡的笑,驱散了冬天的寒意;浓浓的友情,化解了冬天的严寒。另外,文章的语言质朴,饱蘸着情意,比如写父亲夹豆腐的情景,他“微微的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一“仰”一“觑”一“伸”一“夹”一“放”,诠释了无言的父爱,饱含着作者的感激之情。文章以《冬天》为标题,串起三个感人心怀的片段,表达了亲情、友情的珍贵,情真意切,回味隽永。
    【例文二】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这篇例文有着很明显的时间线,为什么我们还把它看成是横断面式的叙述呢?这恐怕也是不少同学的疑问。我们认为这里面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虽然文章有着时间的发展顺序,然而作者的叙述重点却是放在一个个场景上的。从修改稿看,第二段的补叙,回家后的冷清,面对照片时的感想,母亲回家后的温馨,这些是文章的主体,而它们都是以片段的形式出现的,其间的跳跃性是有的。所以,“知识导引”中说它是横断面叙述是有道理的。第二,修改稿和原稿的不同既体现在文章的结构上,又体现在文章的篇幅上,这是非常明显的。而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类似的感情经历自己也有,可为什么自己却觉得无话可说呢,或者说不了几句便又觉得无味而失去写作的兴趣呢?我们认为关键就在于对动情点的捕捉不积极,不到位。到了该动情的地方不知道去发挥,不知道向深处挖掘,说到底就是没有触摸自己心灵的习惯。还有,就是在平日里放松了对生活进行感悟的要求,的确,只有把这当成一种要求,才能处处留心,时时在意。
    一、这一道题可以训练同学们对动情点的把握。生活中总有太多让我们感动的人和事,而每一次的感动都是对内心的那份美好情感的抚触,都有可能在心田里滋养出我们意想不到的生机。你也许会认为“感动中国”“圆梦行动”离我们远了一点儿,那么近在咫尺的父母的、朋友的一句句叮咛、一声声问候不也是我们情感世界里的无尽宝藏吗?在传媒文化日益发达的今天,捕捉感动似乎也变得越来越容易,感动几乎无处不在。看完下面这则材料,相信你对什么是动情点会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1984年是央视举办春晚的第二个年头。春节前夕,编导组人员李平分向导演黄一鹤提出设置“动情点”的建议:“港台艺人的参加是1984年春晚的一个特点,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中国人的习惯。利用这一点,让黄阿原的孩子打电话,用孩子的嘴说出想念台湾爷爷奶奶的意思,用简单的语言,激起所有中华儿女的思亲之情……”黄一鹤一听,拍案叫绝,于是便有了以后春节晚会强调的“动情”一说。
    李平分为什么会想到设置“动情点”呢?原来,是他在参加1983年春晚时受到了启发。1983年,电影演员刘晓庆主持春晚,那时她已多年未回蜀探亲,为主持春晚,又不能回蜀探望父母了。晚会进行时,刘晓庆的行为令所有人大吃一惊。她在念完一封电报以后加了一句串联词中没有的话,她对着镜头大声说:“此时此刻,我最想念的是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一定坐在电视机前,明天我就要赶回去和你们一起过年。在这里,我先给你们二老拜年了!”李平分对此记忆犹新,他被邀请加入到1984年春晚剧组后,就一直想在晚会上设置“动情点”。后来,他又为黄阿原带着女儿到剧组参加主持排练所感动,便提出了这一建议。
    在这一年的春晚上,对“动情点”的实际操作比设想又进了一步,除了让黄阿原的孩子打电话,说了想念在台湾的爷爷奶奶的话之外,晚会结尾时,一个女孩子又给香港女主持人陈思思献花。孩子问:“阿姨您还走吗?您走了,我们会想念您的。阿姨,明年您还来吗?”陈思思含着热泪,半天说不出话来。当时这一场景使许多观众流下了眼泪。
    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之所以能这么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能够把人的影子投射到物的身上,那轩、那年代久远的象笏、那已亭亭如盖的枇杷树,都成了绝好的载体,承载起了亲情和爱情,每一个看似平凡的物品都有可能成为那传说中可以传递记忆的魔石,成为一场情感波澜的触发点。除了这些身边的小物件,我们应该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自身的情感。这种方法称为“自然”的调动。自然界中那些赏心悦目的景物既能陶冶人的情操,产生美好的情感,又能使人产生写作的冲动。当直接面对大自然的时候,我们不时会有美的发现和美的体验,这些发现和体验一旦写入文章不就是一个个动情点吗? 我们还应该投身到社会中去,去主动捕捉那些让人动情的永恒的瞬间。对动情点的抒写可以浓墨重彩,当然也可以简短精练,在从容不迫之间娓娓而谈,那情也自有一份恬淡,这也是很多散文大家所最终追求的一种境界。
    附: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红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作“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吗?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三、这篇文章可以算得上是对横断面叙述式结构处理规则的最好实践,“动情点是乐曲的最强音,最强音形成高潮,高潮要在全曲尾部出现才能余音缭绕”。而前面的内容作为“不得不交代的连带内容”是作者用回忆的方式展开的,并且用自己内心的无聊做足了铺垫,再加上对缝窗帘这一场景的细致描写,最后的高潮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感情真挚”属于高考作文的基础等级。“感情真挚”就是要求考生在文章中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并传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要做到“感情真挚”,应注意以下几点:(1)事要真。感情往往寄寓在一定的事情中,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而真实的事情不仅仅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它还包括作者的所想,只要符合“四此”——此时、此地、此人、此事,就可以视为“真”。题材“假冒伪劣”,其蕴含或者引发的情感常常是虚假的;题材真实自然,情感也容易为人所认可。“父母双亡”“父母离婚”,庸俗的虚构,明显的虚假,其情感自然令人质疑。
    (2)情要真。要抒发有真切体验的情感。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阅历都不可能太丰富,因此,在可以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真正的有感而发,一般很难写出真情,特别是在考场作文中。无论命题怎样宽泛,都要在规定的情境中作文,这时大多数情况是“为文造情”,弄不好就会矫揉造作,贻笑大方。矫揉造作的虚情假意,绝不可能感染读者的心灵。深层意义上的真情实感,必须在对客观事物反复认识、反复体察的基础上才能获得。
    (3)情要浓。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情感有浓淡之分,浓烈深挚的情感来源于主体深刻的体验。这就告诉我们,作文选材要选那些自己融入其中并被深深感动了的材料,只有自己先感动了,才能感动别人。文学大师福楼拜在创作《包法利夫人》时,有一个朋友去看望他,敲了几次门,都没人回应。这位朋友推门一看,发现他正坐在地上痛哭流涕,伤心异常。这位朋友一问才得知,他写到包法利夫人死了,悲痛不已。那些伟大的作品都是作者自己浓烈感情的结晶。推及高考,那些得高分的抒情作文也大都是考生自己浓烈感情的结晶。(4)情要美。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人的思想境界、审美情趣是各不相同的。一般说来,即使面对同一景物,由于作者的个性素质和心境不同,他们的感受也不可能一样。千万不要以为只要是真情实感就可以入文。应当知道,只有高尚的真情实感,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要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所抒之情必须符合真善美的人性定位。
    高考真题(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请以《忧与爱》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命题分析试题沿用了往年提示语(材料)加题目的形式,但有一些变化,材料不是对命题中有关概念的解释或解说,而是古今中外有内在关联的三则材料。然后从材料中引出题目,而这三则材料又有明显的提示、引导作用,这实际上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前两则材料我们都很熟悉,一是出自孟郊的《游子吟》,一是出自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第三则材料出自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序》。这三则材料实际上暗示了写作“忧与爱”可以从哪些具体的角度入手。第一则讲的是母亲对儿子的担忧与怜爱,第二则讲的是对祖国大地的忧戚与深爱,第三则讲的是伟人心灵中那种博大的忧患与至爱。忧,指担忧、发愁。它指的是对外界事物担心的一种程度,表现为双眉紧锁、额部肌肉收缩、思维定向(只思虑他所考虑的问题,不想其他)。
    爱,是对人或事物亲近、关切、扶助、投入的心理取向。当被某事物所感动,或者被深深地感动时,这种心理取向体现得更为强烈。“忧”与“爱”之间的关系是内生性的,是一体两面的。爱之深,忧之切,忧源自于爱。无论是忧还是爱,都来自于那颗滚烫的“心”,这从繁体字“憂”和“愛”的字形上可以得到启发。因此,审题时要特别注意,这是一个典型的关系型作文。关系型作文最关键的就是不能舍弃任何一方。如果作文只在开头或结尾提“忧”,中间主要写“爱”,那么文章一定会落到三类;反之亦然。当然,从忧或爱中更看重一方也是可以的,但一定要结合着另一方行文。比如,如果观点是“重爱贬忧”,那么在写“爱”重要的同时也要写“忧”,切忌扔到一边。另外,如果深入地探讨“忧”与“爱”的关系,会推动立意,使立意更深刻。最后,要认真思考:为什么这个题目把“忧”放在前面,把“爱”放在后面?由“忧”及“爱”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够作用于哪些方面?除了比较容易想到的“忧国忧民”到“爱国主义”之外,“忧”到“爱”是否也是一种感情认知的通式?
    佳作赏析忧与爱每一次走进“杖藜叹世者”们神圣的心灵,总是能感到有一份沉甸甸的爱躲藏在深切的忧愁之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忧国忧民而名留青史的杜甫何止一个“忧”字了得!在他的每一声叹息中,在他的每一份忧愁中,爱国爱民的思想始终闪耀着最夺目的光芒。爱之深,所以忧之切。还有那位被唐宪宗当作一块“破砖”随意地“扔”往柳州、邵州的柳宗元。面对僻远、冷落、荒凉的边境,回望那“浮云遮望眼”的长安,自己满腔尚未实现的抱负在忧患之中渐渐沉淀成对当地百姓浓烈的爱。
    于是,他用爱来承担浓重的忧愁,他兴办学堂、禁止巫术、垦荒屯田、种树植株、推广草药,他深谙边疆的百姓更苦,边境更需要发展。几年的时间里,他在柳州做出了大量功绩。他自己甘为愚人,任劳任怨,把忧愁留给自己,把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柳州的百姓。一位教育家说:生命到了最后一刻,一切才显得深刻。我不得不说,因忧而生的爱更显得深沉,因为那是饱含泪水的爱。舒婷的诗《献给我的同代人》,唯因不被承认才格外的勇敢真诚。即使像眼泪一样跌落,仍有来自大地的点点回音。北岛、顾城、海子,这些在忧虑中前行的诗人,这些对祖国、对人民充满爱的诗人,这些甘为后来者披荆斩棘、开辟一条光明大道的贤者,因为爱,他们的忧才有了意义。
    我不得不想起那位蹙着眉头,在电视荧屏上,在新闻的风口浪尖上坚持着的主持人——白岩松。他用他的睿智与机敏,责任与博爱,看得比我们更远更深,他深知社会还有阴暗与落后,他深谙人心的叵测,他知道“这是一条最遥远的路”。他知道以一己之力就算粉身碎骨也不能立马改善某些地区落后的现状。因此,他将眉头紧锁,然而,在《痛并快乐着》一书中,我却分明感到有一股向上之力支撑着他,他永远不会倒下——那就是他内心深处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耳畔依旧回响着先圣杜甫的“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那份不亚于青年人的担当,那一颗滚烫滚烫的爱之心,在历史的忧患之中是心里的一方晴空,千百年后酝酿成一弯七彩之虹!
    点评:本文构思巧妙。作者以探访者的身份走进“杖藜叹世者”的心灵世界,触摸他们的忧国忧民之情,聆听他们共同的大爱之音。几个生动感人的形象,寥寥数笔的议论,恰到好处地表明观点:古往今来所有伟大心灵一脉相承的都是忧国忧民、爱国爱民。
    忧与爱独处斗室,掩卷遐思,倏尔一阵栀子花的幽香送入鼻中。临窗而望,夕阳的余晖含笑笼在一片栀子花丛上,笼得清风微醺似醉,不自觉,已庭院深深了。一只逗号般大小的虫子带着花香歇在我已合上的发黄的扉页上,生命如它,那样渺小而又脆弱,让人在担忧之际多了一丝玩弄的念头。被工作恼得焦头烂额的我颇有兴致地拨弄笔尖,一次次挡住它想要前行的路,它便随我转变着方向,反复至精疲力竭,迷失了南北东西,静静地呆在书上。
    如此,我便失去了兴致。不过是被捉弄一下罢了,却如此放弃自己的目标,这样的生存状态真令人担忧。恍然大悟,是啊,人不也是一样吗?宇宙之大,观人亦如观虫,渺小而可卑。人们面对着宇宙的捉弄、灾难,灰心丧气,坐以待毙,自缚牢笼,与虫子又有何区别?如此丧失了理想与方向,在灾难面前一次次地迷失,这种生存状态岂不更令人担忧?再看小虫,突然有了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同样置身于茫茫天地间,竟有着同样的可悲之处,陡然心生怜爱之情,将它用笔尖挑起,轻轻放在栀子花叶上。幽幽的香气仿佛给它重注了活力,小家伙很快藏到浓绿万枝中。一阵微风吹过,将一朵栀子花吹到我的鼻下,白色的蝶儿在花上歇了片刻,歇到我的肩膀上。此刻,花、蝶、我融为一体,一种难以言喻的伤怀之美!仿佛是为了感谢我对虫子的爱,“平等”在心空放彩,这是我此刻最大的荣光。
    人生天地间,有着一种莫名的优越感,过分相信个人与思想的力量,生命的天平竟然慢慢倾斜。人类只有学会对万事万物抱以爱的哲学,平等相待,才会对精神的藩篱成功突围,获得一种最真实的感动。拔人于苦,谓之慈。授人以乐,谓之悲。“慈悲”一词,便是人间至道。同样,设身处地去担忧别人的生存状态,并毫不吝啬地施以平等之爱,获得的将是生命的尊重与敬仰;而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则是将亲人对自己的忧心转化为对亲人的挚爱与回报。感谢一只意外爬上我书页的小虫,竟帮我理清了忧与爱的哲学!望着窗外的栀子花丛,以及头顶上最玄学的天空,不禁感慨万千。若不能怀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小心着花开花落的浪漫,将“关忧”置于“关爱”之中,如此浩渺神秘的宇宙,人类又将怎样生活得诗意惬意?
    点评:作者文心雕“虫”,却雕出了夭矫飞动的“龙”,或潜于渊,或飞于天,纵横曲折,无不如意。文中,以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件起兴,妙在刻画入微、精思入微、体察入微,遂使文章生发出无穷感慨,既有道家的“齐物”,佛家的“慈悲”,又自有顿悟而来的“忧与爱的哲学”灵光。由于注目于“最玄学的天空”,所以,最卑微的生灵也“关忧”“关爱”,也成为蕴含浩渺宇宙情怀的终极关切。
    忧与爱我出来打工三年了,今年第一次回家。我攥着一张最廉价的火车票挤进了这趟绿皮车,掺杂着忧愁与欢爱,伴着列车的呼啸掠过平原,穿过田野,蹚过河流,绕过山川,驶向母亲泪眼婆娑的年关,奔向父亲患风湿病的膝盖,冲向妻儿翘首期盼的身影。绿皮车实在是太拥挤了,方便面的味道混杂着脚臭的味道让人窒息,小孩“哇哇”的哭叫声更是让人心烦意乱,但我却依旧爱着它,它让我归家的心有了着落。犹记得前几天在各大车站买票时,各式快速豪华列车标出的好处确实诱人,可是那昂贵的票价却也让我望洋兴叹,家里孩子还等着这笔钱交学费,老父亲还卧病在床,我不得不选择绿皮车,可是这样实惠的选择还能持续几年呢?我陷入忧虑。
    夜晚成了待在绿皮车上最难熬的时刻,疲惫和困意趁着夜色潜入乘客的身体中,人们纷纷打着呵欠,蜷缩着身子以各种姿势昏沉地睡去:有的趴着,有的扭曲着身子仰着头。邻座女孩映在窗户上的影子也在这暮色中变得模糊,好像在大声呼喊着什么,也许是在喊“回家”。我拿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临行前给儿子拍的唯一一张照片,三年里每每和妻儿打电话,妻子总会告诉我:“儿子又高了,儿子能帮爷爷奶奶做事了。”每每这时,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儿子那张稚嫩的脸。绿皮车虽然拥挤,杂乱,但是却可以让我看见日思夜想的儿子,我深爱着这辆车。漫长的旅途中,我们更多的是洋溢着欢乐,五湖四海的人们都带着对家的牵挂,挂着微笑,纷纷吹嘘比较自己的妻儿,笑声中尽是无限的思念。
    绿皮车很慢,它对每一个红灯心生畏惧,又对每一个绿灯心怀感激。它在每一个弯道战战兢兢,又在每一个直道摇头晃脑。它很羡慕身边飞驰的“同类”,偶尔也会担忧一下自己即将消逝,一如我的担忧。绿皮车继续行进着,我仿佛看到了儿子的笑容,母亲的身影……带着中国复杂记忆的绿皮车在中国大地上行驶了将近60年,今年也许是它最后一次服役。我爱它,它虽然慢,却终究会抵达我的那一站;同时我又深深地担忧着:它消逝了,我,我们又该怎么办?幸好,这时,我在忧虑与欢爱中到家了。
    点评:本文最大的亮点,在于作者选取的视角和忧爱的对象。以一个外出打工三年才回家的农民工的视角,倾诉了对绿皮火车由衷的热爱,也表达了对它有一天会被动车、高铁所取代的担忧。文章以小见大,反映的其实是对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与担忧。视角新,立意高。
    忧与爱你明儿个就回城里了?哦,你过来,做爹的有几句话要跟你说。记住以后回来,见了乡里乡亲的都打个招呼,记不得叫啥没关系,人家都记着你哪!前儿个你二爷给你递烟,你说说,你不抽就算了,干啥非抽你自己的?就你的烟好?你让他老人家脸往哪搁!回来那天,邻居二婶问你啥时候回来的,你说“今天早上”,说“今儿个”不就行了?撇啥腔?这才出去几天,舌头就不会打弯儿了?以后说话,先想想村里人咋说!你舅那天陪你喝酒,你咋不干?谁不知道喝了难受?你没看你舅那天那个高兴劲儿?啥?酒不好?地瓜干酒,你在城里都买不到!昨儿个你跟你妈去南坡锄草,你锄倒了多少稻子?你看你妈多心疼,你还嘻嘻哈哈不当回事儿?
    锄完草回来,吃完饭你就往那儿一坐,你不能帮你妈洗洗碗?你看你妈一天哪儿闲过一会儿?你小时候的勤快劲儿哪去了?回城里你也这样?你那西服,到家里就脱了吧!不穿西服就没人知道你是城里人,没人知道你是干部了?穿大裤衩子有啥丢人的,你小时候不还光屁股满村跑了吗?自己得劲儿不就行了?昨儿个那包点心,你咋给扔了?啥?过期了?庄稼人有啥过期不过期的?那点心是前庄你表姐给你妈捎的。她日子过得多紧巴你不知道?这么扔了你心里能得劲儿?那小兔崽子挑食你也不管管?肥肉不吃,青菜不吃,整天吃那个方便面,那玩意儿能比吃个馒头营养?当你媳妇面我不好说,你这是疼孩子?
    下次别再偷着给你妈塞钱,我估摸着你媳妇也不知道。俺俩身子也还硬朗,吃喝不愁。你俩要为这事儿再闹起来,让俺俩咋活!回去以后多打电话,让孙子和你妈多讲两句。别用手机打,那玩意儿贵。记住了!叹啥气?爹跟你讲这话是为你好。爹这是怕你好话听多了,做人浮,忘了根!换了别人,没人跟你讲这话。真有这么说你的,也都是担心你心浮起来,将来会栽!你也该好好听听这些人的话,跟着人家好好干,因为他们才是真正担心你、爱你的人。那些整天说好话的,没安什么好心!又叹啥气?把烟掐了!
    点评:絮絮的家常,浓浓的真情,全文几乎不见“忧”与“爱”字,或嗔,或怨,或指责,或提醒,字里行间却深切地透出一位慈父对儿子的“忧”与“爱”,让人动容。语言质朴,构思精巧,可谓拙中见情,巧中显爱。
    忧与爱茶与水的相遇,实在是一种前世今生的缘分。我拂开茶叶盒的盖子,用指腹撮了一把茶叶撒进圆滚滚的茶壶,细长干硬的茶叶撞击白瓷的壶底,如碎玉落进深涧。滚烫的开水大口呼吸着涌进茶壶,仿佛迫不及待地去拥抱一个早已注定的誓言。茶叶以近乎疯狂的姿态旋围、舞动,一瞬间充斥了茶壶中的天地。爱茶,不仅仅是喝茶。新茶,老茶,看似神圣虔诚无比的茶道,关于茶的一切。爱茶,大概源于茶的普适性。黝黑粗壮的汉子大碗喝茶,爽口解渴;相知多年的朋友聚在一起,共饮一壶,那些自不必说的情分或人生感怀,都沏进小小的杯里;与世无争的雅士,禅居深寺的老道,品茶,自得其味,一杯清茶,便氤氲了天地人。
    我小心地挪开茶壶的盖子,茶叶已完全舒展,清绿的水面上浮着泡沫。一切归于寂静,我仿佛听到了一声细细的叹息。谁在叹息?谁在手捧着温热的茶杯,满怀忧愁地叹息?既爱,又怎能不忧?不论是中国的茶道还是日本的茶道,都讲究四个字:和、静、清、寂。只是在穿越了千百年古道茶韵的今天,谁又能褪去铅华,闭门喧嚣,再为自己沏一盏茶?他们互相炫耀,自己茶叶的尊贵,茶具的精美。他们从冰箱里取出装在塑料瓶子里冒冷气的茶饮料。不由得担忧,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将如何保持其充满古意的纯粹?
    想起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所写:“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酒不求洌而樽亦不空,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纵难希遇羲皇,亦可匹俦嵇阮。”真的,“茶不求精”,只要“壶亦不燥”即可,品茶即是品人生,又怎能不令人担忧,虚夸和浮华污染了那一壶清茶,最终遮蔽了曾经向往真实的人生。爱茶,却也忧茶。那份清澈澄明的热爱永远不变,那种沉甸甸的忧愁也真实存在。忧与爱不论如何交错,最终无言,就都化进杯中,啜饮,细品茶中的苦与甜。我端起桌上的茶杯,茶已凉了,有半卷的茶叶半沉半浮在中间,像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沉沉的空气中冻结,露着一半热爱,卷着一半忧愁。
    点评:以轻灵的抒情文字述说对一种文化的忧与爱,颇难驾驭。作者以精微的刻画,渗透深挚的情思,首尾呼应,妙在“过程”的展开曲折有致。能够将简单写得丰富、复杂,将感受变得微妙、绵长、强烈,正是文学的妙用。而概括、点醒处,要言不烦,则又是此文精思所在。
    1.伦文叙趣题苏轼《百鸟归巢图》相传明代有位老先生藏有苏东坡的《百鸟归巢图》真迹,他想给这幅画配上一首好诗。伦文叙看到《百鸟归巢图》,略加思索,就挥笔直书起来。题诗的第一句“天上一只又一只”,旁观者大失所望,这是什么诗?无韵无味,平淡无奇。再看诗的次句“三四五六七八只”,更是差得连几岁的儿童都会写。周围响起了嘲笑声,老先生自己也有些失望了。这时伦文叙神情自若地写出了第三句“凤凰何少鸟何多”,这里犹如奇峰突起。第四句紧跟“啄尽人间千万石”。这里作者借用谐音“巢”暗指“朝”,以为世上的人总是忠良寥落、奸佞当朝。这些“鸟”“啄尽人间千万石”,弄得民不聊生。另外,苏东坡画的是“百鸟”,而伦文叙的题诗里有数学情趣:“天上一只又一只”是两只鸟,“三四五六七八只”就是3×4=12,5×6=30,7×8=56;前后2+12+30+56=100。经伦文叙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盛赞好诗,连称“绝妙”。
    2.诗中状元野史中有这样一则记载:乾隆皇帝下江南,带着一班诗人、随从游历山川名胜。有一天黄昏时,天际处飞来一群白鹤。乾隆欲试诗人们的才华,即命众人当场赋诗吟鹤。一群骚客诗情索然,不免瞠目结舌。唯有江南诗人冯诚修脱口吟道:“远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颈雪为衣。”刚吟了两句,乾隆故意打岔,说:“我要吟的不是白鹤,而是黑鹤。”冯诚修毫无难色,接口又是两句:“只因觅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砚池。”这二句接得妙。他巧借王羲之的典故,将诗意补得天衣无缝,妙趣横生。乾隆听后,连连赞叹道:“卿真是诗中状元矣!”
    思想道德篇1.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意大利]但丁2.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郭沫若3.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苏联]凯洛夫4.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法国]罗曼·罗兰5.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会偷窃,可是,即使把百万金元给了盗贼,也没法儿指望他从此不偷不盗。——[俄国]克雷洛夫6.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德国]黑格尔
    7.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法国]狄德罗8.坏事情一学就会,早年沾染的恶习,从此以后就会在所有的行为和举动中显现出来,不论是说话或行动上的毛病,三岁至老,六十不改。——[俄国]克雷洛夫9.美德犹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英国]培根10.革命家陈天华,在日本留学时,听到沙俄军队侵占满洲,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私订丧权辱国的条约的消息后,悲愤欲绝,立即在留学生中召开拒俄大会,组织拒俄义勇军,准备回国参战。回到宿舍后,他咬破自己的手指,以血指书写救国血书,在血书里陈述亡国的悲惨、当亡国奴的辛酸,鼓舞同胞起来战斗……他一连写了几十张,终因流血过多而晕倒,可嘴里还在不停地喊:“救国!救国!”别人把他救醒后,他坚持把血书一份一份装入信封,从万里迢迢的日本寄回国内,读到的人无不感动。
    11.1835年8月,马克思就要在特里尔中学毕业了。毕业前夕,班里的同学都在谈择业的问题。有的想当官,有的想经商,有的愿意做医生。马克思在他的毕业论文中却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他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老师对这篇闪耀着伟大思想火花的论文大为惊叹,在毕业证书上写下“思想丰富,理解深刻”的评语。马克思循着“寻找人类幸福”的伟大方针最终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成为19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
    12.1878年冬天,一个衰弱不堪、嘴唇冻得发青的乞丐在街上拦住了匆匆路过的屠格涅夫。乞丐伸出一只通红的、肿胀的、肮脏的手,向作家乞讨。作家掏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但什么都没找到。他窘极了,便紧紧地握住乞丐颤抖的手:“别见怪,兄弟,我身上一无所有。”乞丐也紧紧地握了握作家的手。“哪里的话,兄弟。”乞丐口齿不清地说道,“就这也该谢谢您啦,这也是周济啊。”屠格涅夫后来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这件事,他最后写道:我懂了,我也从我的兄弟那里得到了周济。这似乎是一次有悖于常理的、不可思议的“施舍”与“被施舍”。的确,没有比这更好更慷慨的施舍了——不是漫不经心地随手丢给他一枚硬币,而是用力紧紧地握住乞丐那只“通红的、肿胀的、肮脏的”手,施舍者给予的同时也得到了对方同等的回报,双方共同分享着快乐,他们已经使某些东西得到了新生。
    相关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课件,共1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步找线索,第二步理思路,第三步明主旨,梯田日出奇景,灌水后的梯田,春梯田,夏梯田,秋梯田,冬梯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课件1: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课件1,共2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课件2: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课件2,共23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课件《捕捉“动情点”》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