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展开编制人:毛瑞冬 审核人: 李慧
【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风格。
【学习重点】理解词中“愁”的内涵。
【学习难点】: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知识链接】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词人,号易安居士。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很有学问,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柔美,故名噪一时,被称为“易安体”。词作有《玉漱词》。 她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她的很多词中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对丈夫的思念,如《醉花阴》;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
《醉花阴》写于词人生活的前期。当时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李清照留在老家青州居住。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李清照写了这首词给明诚,以寄相思。
《声声慢》写于词人生活的后期。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自主学习】
夯实基础:
戚戚(qī ) 乍暖还寒(zhà )(huán ) 将息(jiāng )
有谁堪摘(kān ) 憔悴( qiá )( cuì )
【整体感知】
《醉花阴》这首词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上片咏节令,写别愁;下片写赏菊情景。
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
《声声慢》这首词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但由于心中有无限痛楚抑郁之情,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
二、【合作探究】细读诗词,回答下列问题:
1、古人常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赵明诚的朋友也认为“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请分析“人比黄花瘦”的妙处。
(1)、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的瘦菊,一边是思妇的清瘦身影,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清新孤寂的境界。
(2)、“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一个“瘦”字,可谓身心俱伤。
(3)、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 的情境。
2、(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三句抒发的感情有哪几个不同的层次?
(2) 这几句在用语上有什么特点?
(1) 一:写人的动作神态,似乎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陈迹;
二:写环境的凄凉、寂寞;
三: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
(2)七组叠字,统率全词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选用叠字,更显示感情之强烈,为全词的抒情定下基调;平中见奇,字字传神。
3、请分析《声声慢》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此词通过急风送寒、北雁南飞、满地黄花、梧桐细雨,营造了凄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流离颠簸、国破家亡的悲愁
【延伸阅读】
品味词中意蕴丰富的意象
1. 菊花——坚贞高洁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为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2. 梧桐——凄凉悲伤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3. 鸿雁——思乡怀亲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4. 酒——离别愁绪
酒在古典诗词中表现出两种感情,一是欢庆,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文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一是;离别,古诗大多是这一种,表现离别的愁绪。如: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在词中的“淡酒”表现了酒的无力,没有了烈性,表现了词人的愁苦之深、思念之痛
5. 梅花——傲霜斗雪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2-7《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2-7《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要点解析,学法指导,延伸拓展,片段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李清照词两首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介绍李清照其人其词,文学史上对这两首词的评价,李清照其他写“愁”的名词,高考满分作文欣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学习过程,学习总结,当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