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14 氮及其化合物(教师版)
展开A.氮元素均被氧化
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
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
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与了氮循环
【答案】A
【解析】A.硝酸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被细菌分解变成大气中氮单质,氮元素由+5→0,属于被还原,错误;B.工业合成氨是将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属于人工固氮,正确;C.氮循环中铵盐和蛋白质可相互转化,铵盐属于无机物,蛋白质属于有机物,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正确;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加了氮循环,如蛋白质的制造需要碳元素,又如N2在放电条件下与O2直接化合生成无色且不溶于水的一氧化氮气体,N2+O22NO,氧元素参与,二氧化氮易与水反应生成硝酸(HN03)和一氧化氮,3NO2+H2O=2HNO3+NO,氢元素参加,正确;故选A。
2.(2007·四川高考真题)足量铜与一定量浓硝酸反应得到硝酸铜溶液和NO2、N2O4、NO 的混合气体,这些气体与1.68LO2(标准状况)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气体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若向所得硝酸铜溶液中加入5ml/LNaOH溶液至Cu2+恰好完全沉淀,则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是
A.60mLB.45mLC.30mLD.15mL
【答案】A
【解析】从题叙述可以看出,铜还原硝酸得到的气体,恰好又与1.68 L O2完全反应,所以可以使用电子得失守恒先求n(Cu),即n(Cu)×2=n(O2)×4,得n(Cu)=2n(O2)=2×=0.15 ml,所以这些铜对应的铜离子恰好沉淀所需n(NaOH)应为0.3 ml,所需V(NaOH)应为60 mL,故选A。
3.(2013·上海高考真题)一定量的CuS和Cu2S的混合物投入足量的HNO3中,收集到气体VL(标准状况),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存在Cu2+和SO42-)加入足量NaOH,产生蓝色沉淀,过滤,洗涤,灼烧,得到CuO12.0g,若上述气体为NO和NO2的混合物,且体积比为1﹕1,则V可能为
A.9.0LB.13.5LC.15.7LD.16.8L
【答案】A
【解析】若混合物全是CuS,其物质的量为12/80=0.15 ml,电子转移数0.15 ml×(6+2)=1.2 ml。两者体积相等,设NO x ml,NO2x ml,3x+x=1.2,计算的x=0.3。气体体积V=0.6 ml×22.4 L·ml-1=13.44 L;若混合物全是Cu2S,其物质的量为0.075 ml,转移电子数0.075 ml×10=0.75 ml,设NO x ml,NO2x ml,3x+x=0.75,计算得x=0.187 5,气体体积V=0.375 ml×22.4 L·ml-1=8.4 L,因此8.4 L<V<13.44 L。
4.(2016·上海高考真题)称取(NH4)2SO4和NH4HSO4混合物样品7.24 g,加入含0.1 ml NaOH的溶液,完全反应,生成NH31792 mL(标准状况),则(NH4)2SO4和NH4HSO4的物质的量比为
A.1:1B.1:2C.1.87:1D.3.65:1
【答案】C
【解析】利用极值法分析,可知0.1ml氢氧化钠不足,故先将NH4HSO4反应完,再反应(NH4)2SO4,因共生成NH30.08ml,故与H+反应的氢氧化钠为0.02ml,则NH4HSO4为0.02ml,所以(NH4)2SO4质量为7.24g-115g/ml×0.02ml=4.94g,(NH4)2SO4的物质的量为4.94g ÷132g/ml=0.0374ml。因此(NH4)2SO4与NH4HSO4物质的量之比为:1.87:1,故选C。
5.(2013·安徽高考真题)实验室中某些气体的制取、收集及尾气处理装置如图所示(省略夹持和净化装置)。仅用此装置和表中提供的物质完成相关实验,最合理的选项是
【答案】B
【解析】该装置分别为固液不加热制气体,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以及采用防倒吸的方法进行尾气处理。A、氨气密度比空气小,不能使用向上排空气法,错误;B、正确;C、铜与稀硝酸反应需要加热,且NO2用水吸收会发生3 NO2+ H2O = 2 HNO3+ NO,用防倒吸装置不妥,错误;D、制取氯气需要加热,错误。
6.(2012·上海高考真题)实验室制取少量干燥的氨气涉及下列装置,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B
【解析】A.NH4Cl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的NH3和HCl在试管口遇冷会重新化合生成NH4Cl,错误;B.将浓氨水滴到生石灰固体上时,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会导致NH3逸出,此为氨气的发生装置,正确;C.NH3极易溶于水,为防止倒吸,倒置的漏斗口刚接触水面即可,不能浸于水中,错误;D.收集NH3时,为防止NH3与空气形成对流使收集的NH3不纯,通常在导管口放置棉花团,错误;答案选B。
7.(2016·浙江高考真题)为落实“五水共治”,某工厂拟综合处理含NH4+废水和工业废气(主要含N2、CO2、SO2、NO、CO,不考虑其他成分),设计了如下流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固体1中主要含有Ca(OH)2、CaCO3、CaSO3
B.X可以是空气,且需过量
C.捕获剂所捕获的气体主要是CO
D.处理含NH4+废水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4++NO2-==N2↑+2H2O
【答案】B
【解析】工业废气中CO2、SO2可被石灰水吸收,生成固体1为CaCO3、CaSO3,气体1是不能被过量石灰水吸收的N2、NO、CO,气体1通入气体X,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后到的NaNO2,X可为空气,但不能过量,否则得到硝酸钠,NaNO2与含有NH4+的溶液反应生成无污染气体,应生成氮气,则气体2含有CO、N2,捕获剂所捕获的气体主要是CO。A.工业废气中CO2、SO2可被石灰水吸收,生成CaCO3、CaSO3,因氢氧化钙过量,则固体1为主要含有Ca(OH)2、CaCO3、CaSO3,正确;B.由分析可知,气体1是不能被过量石灰水吸收的N2、NO、CO,气体1通入气体X,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后到的NaNO2,X可为空气,但不能过量,否则得到硝酸钠,错误;C.气体2含有CO、N2,经捕获剂得到氮气和CO,所捕获的气体主要是CO,防止污染空气,正确;D.NaNO2与含有NH4+的溶液反应生成无污染气体,应生成氮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NH4++NO2-=N2↑+2H2O,正确;故选B。
8.(2015·全国高考真题)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该物质能够与很多金属反应,根据选项B最符合,该强水为硝酸,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溶解大部分金属;答案选B。
9.(2020·全国高考真题)喷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应用下列各组气体—溶液,能出现喷泉现象的是
【答案】B
【解析】能够发生喷泉实验,需要烧瓶内外产生明显的压强差;产生压强差可以通过气体溶于水的方法,也可以通过发生反应消耗气体产生压强差,据此分析。A.由于硫化氢气体和盐酸不发生反应且硫化氢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烧瓶内外压强差变化不大,不会出现喷泉现象,A错误;B.氯化氢可以和稀氨水中的一水合氨发生反应,使烧瓶内外产生较大压强差,能够出现喷泉实验,B正确;C.一氧化氮不与硫酸发生反应且不溶于水,烧瓶内外不会产生压强差,不能发生喷泉现象,C错误;D.二氧化碳不会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烧瓶内外不会产生压强差,不能发生喷泉实验,D错误;故选B。
10.(2014·山东高考真题)等质量的下列物质与足量稀硝酸反应,放出NO物质的量最多的是
A.FeOB.Fe2O3C.FeSO4D.Fe3O4
【答案】A
【解析】假设质量都为mg:A.FeO与硝酸反应被氧化生成Fe3+,则失电子物质的量为ml;B.Fe2O3与硝酸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失电子为0;C.FeSO4与硝酸反应被氧化生成Fe3+,则失电子物质的量为ml;D.Fe3O4中Fe元素的化合价有+2、+3价,与硝酸反应被氧化生成Fe3+,则失电子物质的量为ml,由以上分析可知,失电子最多的是FeO,则放出NO物质的量最多的是FeO;故选A。
11.(2008·广东高考真题)下列有关Cl、N、S等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漂白粉的成分为次氯酸钙
B.实验室可用浓硫酸干燥氨气
C.实验室可用NaOH溶液处理NO2和HCl废气
D.Al2(SO4)3可除去碱性废水及酸性废水中的悬浮颗粒
【答案】C
【解析】A.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Ca(ClO)2和CaCl2,有效成分为Ca(ClO)2,A不正确;B.2NH3+H2SO4===(NH4)2SO4,即碱性气体不能用酸性物质干燥,B不正确;C.酸性气体均可用NaOH吸收,C正确;D.Al3++3H2OAl(OH)3+3H+,Al(OH)3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酸性和碱性的溶液均能与Al(OH)3反应,从而不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D不正确。故选C。
12.(2012·重庆高考真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e与S混合加热生成FeS2
B.NaHCO3的热稳定性大于Na2CO3
C.过量的铜与浓硝酸反应有一氧化氮生成
D.白磷在空气中加热到一定温度能转化为红磷
【答案】C
【解析】A.Fe与S混合加热生成FeS,错误;B.NaHCO3的热稳定性差,受热时发生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错误;C.因为铜是过量的,随着反应的进行,硝酸浓度逐渐减小,Cu与稀硝酸反应会生成NO,正确;D.白磷在空气中加热时会燃烧,白磷转化为红磷需要隔绝空气加热,错误.故选C.
13.(2011·江苏高考真题)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用水湿润的pH试纸测量某溶液的pH
B.用量筒量取20 mL0.5000 ml·L-1 H2SO4溶液于烧杯中,加水80mL,配制成0.1000 ml· L-1H2SO4溶液
C.实验室用图2所示装置制取少量氨气
D.实验室用图3所示装置除去Cl2中的少量HCl
【答案】D
【解析】A.用水润湿的pH试纸,溶液稀释,则测定pH时试纸不能润湿,错误;B.配制80mL0.1000 ml•L-1H2SO4溶液需要100mL容量瓶,应在烧杯中稀释、冷却后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错误;C.收集氨气的试管口不能密封,可塞一团棉花,错误;D.HCl极易溶于水,食盐水抑制氯气的溶解,则用图②所示装置除去Cl2中的少量HCl,正确;故选D。
14.(2014·上海高考真题)下图是用于干燥、收集并吸收多余气体的装置,下列方案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A、氯化氢是酸性气体,不能用碱石灰干燥,A不正确;B、氨气密度小于空气,应该是短口进,长口出,B不正确;C、二氧化硫是酸性气体,能用氯化钙干燥,且二氧化硫的密度大于空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正确;D、一氧化氮极易被空气氧化生成二氧化氮,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D不正确;答案选C。
15.(2017·上海高考真题)将NH3 通过灼热的CuO,发现生成一种红色的单质和一种气体单质,这种气体单质是
A.O2B.H2C.N2D.NO
【答案】C
【解析】将NH3 通过灼热的CuO,发现生成一种红色的单质和一种气体单质,红色的单质为铜,铜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质量守恒,N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气体单质只能为氮气,故选C。
16.(2017·上海高考真题)在浓硝酸和浓氢氧化钠溶液中均不能溶解的单质是:
A.铁 B.铝 C.银 D.硅
【答案】A
【解析】A、常温下铁与浓硝酸发生钝化,与氢氧化钠不反应,正确;B、常温下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与氢气,铝与浓硝酸发生钝化,错误;C、常温下银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与氢氧化钠不反应,错误;D、常温下硅与与氢氧化钠能够反应、与浓硝酸不反应,错误;故选A。
17.(2012·福建高考真题)下列物质与水作用形成的溶液能与NH4Cl反应生成NH3的是
A.二氧化氮B.钠C.硫酸镁D.二氧化硅
【答案】B
【解析】A.二氧化氮溶于水生成硝酸和NO,硝酸与氯化铵不反应,A错误;B.钠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是强碱,与氯化铵反应生成氨气,B正确;C.硫酸镁溶液与氯化铵不反应,C错误;D.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与氯化铵不反应,D错误;答案选B。
18.(2016·浙江高考真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定容时,因不慎使液面高于容量瓶的刻度线,可用滴管将多余液体吸出
B.焰色反应时,先用稀盐酸洗涤铂丝并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然后再进行实验
C.将新制氯水滴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可以看到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D.取少量晶体放入试管中,再加入适量NaOH溶液,加热,在试管口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若试纸变蓝,则可证明该晶体中含有NH4+
【答案】A
【解析】A.定容时,因不慎使液面高于容量瓶的刻度线,如果滴管将多余液体吸出会导致溶质物质的量减少,所以配制溶液浓度偏低,则要重新配制,错误;B.用盐酸洗涤,再灼烧至跟酒精灯火焰颜色相同后再使用,去除了其它离子的干扰,且HCl受热以后会挥发,无残留,正确;C.氯水中含有盐酸和次氯酸,导致溶液呈酸性,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所以将新制氯水滴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可以看到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正确;D.加入的浓NaOH溶液能和NH4+反应生成NH3,故向样品中加入少量浓NaOH溶液并加热,在试管口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若试纸变蓝,则可证明有氨气生成,则晶体中含有NH4+,正确;故选A。
19.(2017·北京高考真题)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得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
B.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产生了反应
C.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
D.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答案】D
【解析】灼热的碎玻璃不能与浓硝酸发生反应,浓硝酸受热发生分解反应产生和氧气,是混合气体,A正确;红热木炭可能只是热介质,使得浓硝酸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不能表明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B正确;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与红热木炭作用,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为还原产物,C正确;红热木炭可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不能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D错误;正确选项D。
20.(2014·山东高考真题)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略去部分加持仪器)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A.定容时应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错误;B.NaOH为待测液,标准液为酸溶液,应用酸式滴定管盛放,错误;C.制备乙酸乙酯需要加热,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去乙酸乙酯中的杂质,正确;D.NH3的密度小于空气,所以导气管应深入到试管底部,错误。答案选C。
21.(2013·上海高考真题)一定条件下,将0.1LCO、0.2LCO2、0.1LNO、0.2LNO2和0.2LNH3混合,然后通过分别盛有足量蒸馏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三个洗气瓶(洗气瓶排列顺序不确定)。假设气体通过每个洗气瓶都能充分反应则尾气(已干燥)
A.可能是单一气体B.不可能含有一氧化碳
C.可能存在原气体中的两种气体D.成分和洗气瓶的排列顺序无关
【答案】AC
【解析】A.CO与足量蒸馏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三种溶液都不反应,所以洗气瓶的排列顺序无论怎样,最终的气体肯定有0.1L CO,若第一个洗气瓶装氢氧化钠溶液,则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硝酸钠和水,反应为NO+NO2+2NaOH=2NaNO2+H2O,过量的二氧化氮和氢氧化钠反应,二氧化氮和氢氧化钠反应为2NO2+2NaOH=NaNO3+NaNO2+H2O,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CO2+2NaOH=Na2CO3+H2O,所以0.2L CO2、0.1L NO、0.2L NO2被吸收,NH3极易溶于水,NH3溶解,这时出来的气体有0.1L CO,其余的2个洗气瓶无论怎样的顺序,最后的气体只有一种CO;若第一个洗气瓶盛有足量蒸馏水,二氧化氮与水发生反应3NO2+H2O═2HNO3+NO,氨气极易溶于水,则这时出来的气体有CO、NO和少量二氧化碳,后面的2个洗气瓶无论怎样的顺序,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最后的气体为CO、NO,正确;B.CO与足量蒸馏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三种溶液都不反应,所以洗气瓶的排列顺序无论怎样,最终的气体肯定有0.1L CO,错误;C.若第一个洗气瓶盛有足量蒸馏水,二氧化氮与水发生反应3NO2+H2O═2HNO3+NO,氨气极易溶于水,则这时出来的气体有CO、NO和少量二氧化碳,后面的2个洗气瓶无论怎样的顺序,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最后的气体为CO、NO,正确;D.若第一个洗气瓶装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HNO3和NO,HNO3和碳酸氢钠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硝酸钠和水,氨气极易溶于水,则这时出来的气体有 CO、CO2、NO,后面的2个洗气瓶无论怎样的顺序,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最后的气体为 CO、NO,若第一个洗气瓶装氢氧化钠溶液,其余的2个洗气瓶无论怎样的顺序,最后的气体为CO,错误;故选AC。
22.(2016·全国高考真题)氮的氧化物(NOx)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工业上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用NH3将NOx还原生成N2。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对NH3与NOx反应进行了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氨气的制备
①氨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上图中的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②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其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______(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
(2)氨气与二氧化氮的反应
将上述收集到的NH3充入注射器X中,硬质玻璃管Y中加入少量催化剂,充入NO2(两端用夹子K1、K2夹好)。在一定温度下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
【答案】(1)①A(或B) 2NH4Cl+Ca(OH)22NH3↑+ CaCl2+2H2O(或B NH3·H2ONH3↑+H2O) ②d→c→f→e→i (2)①红棕色气体慢慢变浅 ② 8NH3+6NO27N2 +12H2O ③Z中NaOH溶液产生倒吸现象 ④反应后气体分子数减少,Y管中压强小于外压
【解析】
(1)①实验室可以用加热固体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方法制备氨气,反应物状态为固体,反应条件为加热,所以选择A为发生装置,反应方程式为Ca(OH)2+2NH4ClCaCl2+2NH3↑+2H2O,也可以选择装置B用加热浓氨水的方法制备氨气,反应方程式为NH3·H2ONH3↑+H2O,故答案为A (或B);Ca(OH)2+2NH4ClCaCl2+2NH3↑+2H2O(或B NH3·H2ONH3↑+H2O);
②实验室制备的氨气中含有水蒸气,氨气为碱性气体,应选择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干燥气体,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密度,所以应选择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氨气极易溶于水,尾气可以用水吸收,注意防止倒吸的发生,所以正确的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d→c→f→e→i;故答案为d→c→f→e→i;
(2)打开K1,推动注射器活塞,使X中的气体缓慢充入Y管中,则氨气与二氧化氮发生归中反应 生成无色氮气,所以看到现象为:红棕色气体慢慢变浅;根据反应8NH3+6NO27N2+12H2O以及装置恢复至室温后气态水凝聚可判断反应后气体分子数减少,Y装置内压强降低,所以打开K2在大气压的作用下Z中NaOH溶液发生倒吸,故答案为红棕色气体慢慢变浅;8NH3+6NO27N2 +12H2O;Z中NaOH溶液产生倒吸现象;反应后气体分子数减少,Y管中压强小于外压。
23.(2017·上海高考真题)实验室通常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制取氨气。回答下列问题:
(1)安装仪器时要求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取氨气时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收集氨气时必须使用干燥的集气装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加热后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导管口,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除氨气外,还可以用该装置制取的常见气体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防止水倒流到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破裂 (2)Ca(OH)2+2NH4Cl==CaCl2+2H2O+2NH3↑ (3)氨气极易溶于水 (4)有白烟 (5)氧气
【解析】(1)该反应中有水生成,如果水倒流能炸裂试管,易造成安全事故,故答案为:防止水倒流到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破裂;
(2)实验室用加热氢氧化钙和氯化铵的方法制取氨气,加热条件下,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氨气和水,反应方程式为Ca(OH)2+2NH4ClCaCl2 +2H2O+2NH3↑,故答案为:Ca(OH)2+2NH4ClCaCl2 +2H2O+2NH3↑;
(3)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常温下1体积水中可溶700体积氨气,所以如果集气装置中有水,则氨气溶于水,得不到气体,故答案为:氨气极易溶于水;
(4)氯化氢和氨气接触立即生成氯化铵固体,看到的现象是产生白烟,故答案为:产生白烟;
(5)该反应装置是固体加热装置,只要是利用加热固体的方法制取的气体就可以用此装置,该装置还可以制取氧气、甲烷等气体,故答案为:O2。
24.(2015·山东高考真题)工业上利用氨氧化获得的高浓度NOx气体(含NO、NO2)制备NaNO2、NaNO3,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Na2CO3+NO+NO2=2NaNO2+CO2
(1)中和液所含溶质除NaNO2及少量Na2CO3外,还有__________(填化学式)。
(2)中和液进行蒸发Ⅰ操作时,应控制水的蒸发量,避免浓度过大,目的是_______。蒸发Ⅰ产生的蒸气中含有少量的NaNO2等有毒物质,不能直接排放,将其冷凝后用于流程中的_______(填操作名称)最合理。
(3)母液Ⅰ进行转化时加入稀HNO3的目的是_______。母液Ⅱ需回收利用,下列处理方法合理的是________。
a.转入中和液 b.转入结晶Ⅰ操作
c.转入转化液 d.转入结晶Ⅱ操作
(4)若将NaNO2、NaNO3两种产品的物质的量之比设为2:1,则生产1.38吨NaNO2时,Na2CO3的理论用量为______吨(假定Na2CO3恰好完全反应)。
【答案】(1)NaNO3 (2)防止NaNO2的析出 溶碱 (3)将NaNO2氧化为NaNO3 c、d (4)1.59
【解析】
(1)NO2与碱液反应可生成NaNO3;
(2)浓度过大时,NaNO2可能会析出;NaNO2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回收后可用于流程中的溶碱;
(3)NaNO2在酸性条件下易被氧化,加入稀硝酸可提供酸性环境;母液Ⅱ的溶质主要是NaNO3,所以回收利用时应转入转化液,或转入结晶Ⅱ操作,、d正确;
(4)1.38吨NaNO2的物质的量为:1.38×106÷69g/ml=2×104ml,则生成的NaNO3物质的量为:1×104ml,故Na2CO3的理论用量=×(2×104+1×104)ml×106g/ml=1.59×106g=1.59吨。
选项
a中的物质
b中的物质
c中收集的气体
d中的物质
A
浓氨水
CaO
NH3
H2O
B
浓硫酸
Na2SO3
SO2
NaOH溶液
C
稀硝酸
Cu
NO2
H2O
D
浓盐酸
MnO2
Cl2
NaOH溶液
A.是氨气发生装置
B.是氨气发生装置
C.是氨气吸收装置
D.是氨气收集、检验装置
气体
溶液
A.
H2S
稀盐酸
B.
HCl
稀氨水
C.
NO
稀H2SO4
D.
CO2
饱和NaHCO3溶液
选项
X
收集气体
Y
A
碱石灰
氯化氢
水
B
碱石灰
氨气
水
C
氯化钙
二氧化硫
氢氧化钠
D
氯化钙
一氧化氮
氢氧化钠
A.配置溶液
B.中和滴定
C.制备乙酸乙酯
D.制备收集干燥的氨气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原因
打开K1,推动注射器活塞,使X中的气体缓慢通入Y管中
①Y管中_____________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
将注射器活塞退回原处并固定,待装置恢复到室温
Y管中有少量水珠
生成的气态水凝集
打开K2
③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
高考化学(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13 硫及其化合物(教师版):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13 硫及其化合物(教师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反应中能产生二氧化硫的是,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检验下列物所选用的试剂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化学(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12 氯及其化合物 卤素(教师版):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12 氯及其化合物 卤素(教师版),共16页。
高考化学(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24 电解原理(教师版):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2011~2020)真题专项练习 专题24 电解原理(教师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为,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微型实验装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