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语交际:应对 优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案 3 次下载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案 3 次下载
- 《大雁归来》优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案 4 次下载
- 《时间的脚印》优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案 3 次下载
- 写作:说明的顺序 优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案 4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
展开《大自然的语言》是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揣摩语言,学习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思悟发现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为什么?
(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引用郭沫若的诗句引人本文。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到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到了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的功夫,你才到了华京。
———郭沫若
思考:玉兰花“走得慢”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同样的时间,受纬度影响,广州气温高,北京气温低。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
1.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务必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至3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二部分(4至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至10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至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好处。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2.本文里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是什么?(出示课件)
首先是纬度(南北);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东西);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还有古今的差异。
3.其主要因素是什么?
明确:纬度(南北)
4.判断下面四句中物候现象产生的原因(出示课件)
①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纬度因素)
②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经度差异)
③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高下差异)
④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 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古今差异)
(这些实例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这是复习回顾环节)
5.思考: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妙处。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有启发性,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研读课文,探究语言
1.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出示课件)
(1)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表精确性)
(2)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表模糊性)
(第一句准确没有问题,经过科学实验与统计,不是11或9天而是10天,很精确。第二句里春天,沿海都是笼统的,不能做精确的实验,用模糊的语言,留有余地,像我们平时用的一些概数词、程度副词都属于模糊词如:约、左右、前后、一般、大多数、若干。精确与模糊都体现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
2.品味文中反义词的运用。如: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早春跟晚春也不同
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
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小结:这些反义词放在一齐,有的表现了事物的变化,有的突显了事物的特点。使用了它们,使得文章显得既简洁,特点又鲜明。
3.品味语言的生动性
本文的语言写得非常优美,你喜欢文中哪些语句?先读一读,再品一品。再有感情的朗读。这节课重点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的方法品读赏析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
(1)删一删(出示课件)
A.(原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B.立春过后,大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品读AB两句,比较A句的好处。
(明确:A句渐渐展现了春回大地的渐进的过程。“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冰雪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漏着暖暖的春意。“草木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各种花次第开放”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呈现在我们面前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B句就不具备这样的画面感。也体现作者语言的丰富生动的特点。)
(2)换一换(出示课件)
A:(原文)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这样看来,这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比较AB两句哪句好,为什么?
(3)换一换
A:(原文)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B:大雁,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失了。
比较AB句中“北雁南飞”比“大雁”,“销声匿迹”比“消失”的使用,好在哪里?
(此题用多媒体展示,老师可以示范的分析一句,既是示范作用,又能抛砖引玉,调到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独立品析,然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尝试的找出句子课堂进行品析,再当堂展示。如学生有困难师可随时点拨。)
四、延伸拓展,丰富知识
1.你从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诗句中,了解到怎样的物候现象,并分析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
预设:时逢盛夏,五月的祁连山(天山),天气寒冷,白雪皑皑,看不到烂漫的春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描写我国季风气候的诗篇。诗中的“春风”当指夏季风。请你结合本文以及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
预设:甘肃玉门关一带,深居大陆内部,四周又有高山阻挡,来自海洋的温润气流,很少能到达这里,因此,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荒漠。经度差异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3.“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一带春天刮风多黄沙,于是有人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应改为“黄沙远上白云间”,结合本课内容,谈谈你认为哪个词更合理?
预设: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远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远上白云间”,过于直白,“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句法气势显然要富有美感,李白就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句,可为异曲同工。文学是可以发挥想象,可以虚构、夸张、移用的。
五、课堂小结,语言实践
话题:从现代科技的发展、高科技手段的运用看此刻是否还有必要研究物候学?
(学生讨论、交流。)
六、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1.(必做题)课后查找反映的气象物候的成语、谚语。
2.(选做题)摘抄你喜欢的语句或语段并品析。
附: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说明什么是 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比较简便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容易掌握 避免损失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共3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共6页。
初中人教部编版23* 马说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23* 马说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预习提示,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