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完美版课件ppt
展开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1.感知文章内容,学习并积累物候学的有关知识,厘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竺(zh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1.说明文是以 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2.说明文类型包括: 、 。
3.说明文语言具有 、 的特征。
4.说明顺序有: 、 、 。
5.说明方法有: 、 、 、
、 、 、 、 、
、 。
萌( )发: 次第:翩( )然: 农谚( )孕( )育: 海棠( )载( )途: 连翘( )销声匿( )迹:周而复始: 悬殊(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
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 )记载( )载歌载舞
( )翘楚( )翘尾巴
【巧记多音字】(1)文章里记载(zǎi)了古代人们载(zài)歌载(zài)舞的盛况。(2)只不过挖到了一颗连翘(qiá),他就得意得翘(qià)尾巴。
1.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扫清阅读障碍。 2.熟知文章内容,划分结构层次。
1.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这样拟标题有什么好处?
“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物候现象”。
标题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本文是什么文体?
3.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物候”和“物候学”
4.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5.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6.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和古今的差异。
7.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例 如: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在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引进农作物;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促进山区的农业发展;6. ……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影响。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1.齐读第一段,思考本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如同一幅展示四季风光的画卷,使文章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一段中哪些景象属于“大自然的语言”?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开放候鸟归来植物孕育果实果实成熟
叶子变黄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3.第一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标出有关词语。
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三个。说明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物候现象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4.第二段举了几个例子?这几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夏季、到了秋天、准备迎接寒冬
5.第二段中:①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②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③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第①句后是分号,第②句后却是句号,能否将第③句后的句号改成分号?为什么?
不能。前两句写的是植物,第三句写的是动物,不宜合在一个复句里说。 前两句是春季物候,第三句是夏季物候。 前两句和第三句句型也不相同。
6.第一部分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条理十分清楚。
1.这部分(4-5)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具体分析如下:
“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
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2.分析这一部分(4-5)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第4段“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运用打比方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生物和气象仪器作比较,突出了通过生物观测物候的优点。 第5段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举北京地区农民因未注意到物候延迟,结果受到低温损害的例子,从反面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1.阅读第三部分,指出以下图片景象对应的是哪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排列?
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从空间因素到时间因素排列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标志主次顺序的词语是:首先、第二、第三、此外。
3.第7段中“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只”“就”二字可删除吗?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只”说明相差较少;“就”表示春天短促,不可删除。
4.第8段中“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春天便来得迟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说明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5.说明经度差异的例子为什么举了两个?
因为一般人以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不利于读者理解,举两个就确信无疑了。 举例的多少,决定于理解的难易。
6.什么叫“逆温层”?为什么会有“逆温层”?
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于是形成“逆温层”。
7.“逆温层”出现在什么时间、地点,需要什么气候条件,有什么现象?
时间:秋冬两季,特别是早晨 地点:山地气候条件:天气晴朗,无风现象: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8.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前者”指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后者”指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1.指出下列各段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
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第4自然段第5自然段
第7自然段第8自然段第9自然段第10自然段
—下定义、作诠释举例子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阅读小贴士】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作诠释,对说明的对象解说往往侧重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
2.体会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①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③燕子翩然归来。
把大地人格化,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勾勒出了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 “次第”的意思是一个接一个,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
写出了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
④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⑤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⑥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渐渐”确切地表现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富有情感,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1.文笔生动活泼。开头两段,以散文式的语言描写四季风光,寓科学现象的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中,状物传神,很有诗情画意。拟人的手法用得自然巧妙。写大自然“从沉睡中苏醒”,借杏花、桃花来“传语”、“暗示”,写布谷鸟“唱歌”,把大自然人格化,不仅生动活泼,而且紧扣课题,自然巧妙。
2.语言准确严谨。文中的确数、约数的恰当运用,确切的例子,例子间的比较等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3.逻辑严密、条理分明。作者介绍物候学的知识,是按照人们认识的一般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一般的顺序逐层展开的:先说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然后说明物候学的作用。进而再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最后点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
4.恰当巧妙地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为了把比较抽象的道理说明得具体生动,使读者易于接受和理解,本文充分地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等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在一般人常见的事例中精选例子,既通俗又典型,准确地说明了问题。
这篇说明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
1.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请你对下列古诗中的自然现象进行简要说明。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司归京》写塞外风光: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这是由于纬度的差异。“胡天”是指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越往北,冬天来得越早,气温也越低。南半球反之。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 孔乙己优质说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 孔乙己优质说课ppt课件,文件包含5孔乙己pptx、导学案学生版doc、导学案教师版doc、教案docx、说课稿doc、孔乙己m4a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精品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精品说课课件ppt,文件包含5大自然的语言pptx、5《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doc、5《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doc、5《大自然的语言》PPT配套教案doc、大自然的语言mp3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 黄河颂精品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 黄河颂精品说课课件ppt,文件包含5《黄河颂》pptx、5黄河颂doc、5黄河颂说课稿doc、5黄河颂导学案docx、5黄河颂PPT配套教案doc、廖昌永-黄河颂mp3、黄河颂mp3、黄河颂朗读mp3、-抗战胜利歌曲展播-歌曲《黄河颂》演唱廖昌永-国语流畅mp4、黄河颂冼星海mp4等10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