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展开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七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登幽州台歌
难点名称
抓住重点词句,结合写作背景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四句诗从胸腔中喷涌而出,无所依傍,遒劲有力的语言传达深沉强烈的意绪。如果不了解陈子昂其人和诗歌创作背景,很难理解如此悲哀沉重的情绪从何而来,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知人论世、沉潜讽诵、解读典故等读诗方法,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本诗词,描写内容较隐含,又加上不了解历史,都为学生理解诗中情增加了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通过理解内容和想象体会诗中孤独之情。
通过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怀才不遇之情。
通过朗读指导感悟之中请。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中华文明五千年,有许多君臣相知的故事,留下像尚汤得伊尹,开五百年基业,文王得姜太公,开八百年基业,齐桓公得管仲,成其五霸之首;三顾茅庐等君臣佳话;但也有明主难寻的无奈,有像孟浩然“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低吟;有陆游“此生谁料,人在天山,身在沧州。”的悲吟;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时内心那份悲凉。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出示诗词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chuàng]然而涕下!
提问,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理解诗词,体会诗情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叫“蓟北台”或“燕台”,战国时期燕昭王所建,也因此使衰败的燕国强大起来。
前:向前看;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翻译: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就像打开一幅时间卷轴,我慨叹的是过去和未来,却唯独缺失当下,这种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惆怅和孤寂就体现出来了。
念:想到;悠悠一一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然:悲伤凄恻。涕:眼泪。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登台所见至此由时间扩展到空间,将个体的生命置于茫茫天宇和原野之下,一边是“我”,一边是开天辟地以来就浑融如的自然,形成反差。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而正是这样悲凉慷慨、遗世独立的孤独感,它的格局很大,大到可以囊括时间和空间,古人说“天地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一这就是初唐诗歌中开始出现的一种宇宙意识。
想象:高耸孤峙的蓟北楼上,作者子然一人,放眼四望,但见平野苍茫辽阔,遥接天防苍莽无垠。此地曾经上演过的君臣际遇佳话,杳然不可复见;未来这样的局面,自己难以见到;当下的自己,壮志难酬,怀オ不遇,想及此处,心中孤寂之感不免油然;再者面对广袤无际的宇宙,无始无终的时间,自己年近不惑,百感交集,悲不自胜,怆然涕下,满腔的悲愤,在无限的时空中黯然悲歌。吊古伤今,借景抒情,抒发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
三.思考探究:叶嘉莹先生说:“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整个生命去写诗成就一首好诗,需要真切的生命体验,甚至不避讳内心的软弱与失意。”
究竟是什么而导致诗人产生“独怆然而涕下”旷世的孤独感呢?
四.作者简介: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后世称为陈拾遗。后因父亲病故辞官还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青年时期,他任侠使气,一心报国,24岁中进士,升任右拾遗。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为迫害屡次上书谏诤。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侧天而株连下狱。
五.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六.小结: 根据作者的遭遇,和登幽州台特殊地点,作者感慨历史,因而产生1,心怀雄图大志和远大治国抱负,却生不逢时,怀才不遇,顾生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2.光阴荏苒,岁月蹉跎,人生易失,固然感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抑郁悲愤之情。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表达了作者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全诗呈现出苍凉悲壮的气氛。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现实:怀才不遇,屡遭不幸
理想:生不逢时,难觅明主
人生:人生苦短,时不我待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七.沉潜讽诵“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朱熹
1、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式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使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后两句每句6字,四个停顿,曾一个虚字,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后句法长短不一,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小结
八.总结:这是陈子昂的压卷之作,全诗短短四句,通共不过二十二个字,没有铺叙,没有比喻,没有用典,不讲究什么吞吐回环,更不屑于堆垛雕琢,只是大声咏叹,直抒胸隐,但是,它的境界阔大,格调雄浑,含义深刻!,短小的篇幅中,蕴含着大诗人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它象火山的喷礴,又象江河的奔流.不但倾泻着这位一代诗风开启者心灵的苦闷,也唱出了历史长河中许多怀才不遇人士的心声,引起广泛的共鸣,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它一直保持着历久不衰的艺木魅力,感动了一千多年来的无数读者,以至我们今天重新来品味它,仍然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中.看到了苍茫的天宇,寥廓的原野,听到了“盛唐之音”的先驱者那震撼人心的慷慨悲歌,感受着一种雄豪悲壮的美。
初中语文写作 文从字顺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写作 文从字顺教案,共6页。
语文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预设,课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1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1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