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册竹里馆教学设计
展开本首诗虽是教材安排的课外自主背诵篇目,但考虑到本作“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等明显的特征,还是决定花一节课内课堂进行学习、赏析、拓展,引导学生加深对本诗、本类诗的理解认识,以图能抛砖引玉,培养学生对本类诗的兴趣,从而拓宽和加深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研读,提升学生的诗歌文化素养。
新课程标准又重新确定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确,要想充分感受诗歌中深厚的情感与独特的意旨,需要反复的诵读。当然这样的诵读不仅仅是一遍遍对诗歌内容的重复上,最重要是从情感、节奏等多层面拿捏作者创作时的体验,这样,文字与读者有了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接下来,顺势利导,引领学生进行对诗歌所呈现的画面的想象中,有了具象的思维,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变得清晰起来。所以,这节诗歌赏析课,我准备以读、赏为主。“读”是酝酿一种氛围,获得感性认识,“赏”是进入诗歌进行理性的解读。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师领读、学生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获得感性认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意蕴进行体会、理解。
3、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生活。
三、重点难点
体味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和热爱自然,追求恬淡的情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
(二)了解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他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安史之乱,被拘禁于菩提寺中,他伪装病疾。安史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因曾作诗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处分。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三)诵读感知:
范读、生跟读。
教师从韵律、词义、情感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
找同学读,齐读。
出示问题: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四)理解赏析:
作品写了诗人自己怎样的活动?(如:独坐、弹琴、长啸)
这些活动是在怎样的环境里进行的?(如:幽篁、明月)
在这样环境中从事这样的活动的诗人,孤独吗?为什么?
(如孤独:独坐、人不知。 如不孤独:环境,清幽亮丽;活动,自在惬意享受。)
这里写环境景物与写人是什么关系?(如:烘托)
你在这样的环境中坐得住吗?
(如坐得住:环境与活动令人迷恋。如坐不住:害怕,不知干什么。如不确定,要看心情。)
那么,置身于竹里馆的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就很明确了,什么目的(主旨)?
(如:表现隐居生活的美好,反映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态。)
你对隐居生活有什么看法吗?
都说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这首诗里有画吗?
你能画一画你感受到的画面吗?
(五)拓展延伸:
1、学生分学习小组,自主合作赏析《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诵读下列关于“竹”的诗文,并提问:通过这些关于竹的诗歌,你对于“竹”有了怎样的理解?
资料补充:
①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③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六)课堂小结:
诗海泛舟,撷取明珠。陶冶性情,提高素养。学会品诗,提升品位。
愿同学们,在古典诗歌的沐浴中,与诗为伴,与诗人同行,使你的人生之路充满快乐,充满阳光,充满激情!
板书设计:
景——清幽亮丽
竹里馆 宁静淡泊
人——自在惬意
教学反思: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歌,往往一首诗也是一幅画,或者几幅画面的有机融合。本课,我以“读”和“赏”为主,达到了一种诗画相连的效果。这一课,有诗,有画,有学生的沉浸,有老师的享受,感觉不错!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学设计,共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写作 文从字顺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写作 文从字顺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理念,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类型,教学时数,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案,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