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4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91511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历史 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4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91511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时训练
展开(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基础达标(36分)
1.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的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
解析 “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C项过分强调了唐太宗个人的作用,英雄人物不能单独创造历史。
答案 C
2.《步辇图》描绘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B.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 结合史实进行判断。与吐蕃是和亲而不是册封和互派使者的方式,因此B、C两项错误;当时吐蕃不在唐朝的管辖范围之内,因此D项错误。
答案 A
3.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
解析 “抚”是一种开明的民族政策,更有利于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从而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答案 B
4.史载:唐太宗时曾有大臣奏请修长城,太宗一笑之,曰:“安事苦民。”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唐太宗缺乏应有的文物保护意识 ②唐初无边患,长城已无防御作用 ③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物力 ④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唐中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任何朝代边疆问题都无法彻底解决,显然②不对,而①更无根据。
答案 C
5.“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对上文蕴涵信息归纳完整的是
( )。
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 ②唐蕃和亲 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 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由材料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可知④正确;由文成公主入藏可知①②正确;由“布达拉”含义可知③正确。
答案 A
6.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解析 唐太宗是古代封建君主,其意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D两项不符合加强君权,分割、削弱相权之趋势。C项错在中央权力下移,应是中央权力集中、上移。
答案 A
7.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生动地刻画了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繁华景象。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
B.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C.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
D.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
解析 A项中百姓富足安康不符合史实;B项夸大了唐太宗的个人作用;D项应为李世民的做法;C项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
答案 C
8.假如你生活在唐太宗时代的长安,不可能看到的社会现象是( )。
A.鸿胪寺官员接待朝鲜的使者
B.唐朝贵族迎娶罗马商人之女
C.日本人在唐政府中担任官职
D.唐太宗下令禁止摩尼教传播
解析 本题属于情景创设式选择题,主要考查灵活迁移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明确唐太宗对中外交往的态度和措施。唐太宗主张“示存异方之教”,促进了佛教、景教、回教和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故D项与史实不符;唐太宗曾在六部下设立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并鼓励外国商人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故A、B、C三项符合史实。
答案 D
9.唐代中外交流十分频繁,最根本的原因是
( )。
A.唐代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对外交通发达
C.统治阶级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D.唐代重视对外贸易
解析 在封建社会的历史环境中,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是一个国家对外交往频繁的先决条件。
答案 A
能力提升(14分)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其可得乎?”
——《贞观政要·务农》
材料二 贞观九年,太宗谓征曰:“顷读周(北周)、齐(北齐)史,末代亡国之主,为恶多相类也。齐主(齐后主)深好奢侈,所有府库,用之略尽,乃至关市无不税敛。朕常谓此犹如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齐主是也。然天元(后周宣帝)、齐主,孰为优劣?”征对曰:“二主亡国虽同,其行则别。齐主懦弱,政出多门,国无纲纪,遂至亡灭。天元性凶而强,威福在己,亡国之事,皆在其身。以此论之,齐主为劣。”
——《贞观政要·辩兴亡》
材料三 (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贞观政要·教诫太子诸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唐太宗为巩固统治而强调什么?导致了什么结果?(4分)
(2)材料二告诉我们魏征对齐主灭亡原因的分析是“政出多门,国无纲纪”,太宗为避免重蹈覆辙,采取了哪些经济、政治措施?(6分)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唐太宗这种认识与什么重大历史事件相关?(4分)
解析 本题材料反映了唐太宗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强调“存百姓”的思想,注意与民休息,调整统治政策,最后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答案 (1)强调发展农业和人君“简静”。唐太宗在位时,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经济措施: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发展经济。政治措施: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完善科举制;慎用刑法,加强中央集权。
(3)唐太宗亲眼看到农民战争亡隋的现实,深刻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四单元 亚洲觉醒的先躯第2课 圣雄甘地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四单元 亚洲觉醒的先躯第2课 圣雄甘地当堂检测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案, 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后复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四单元 亚洲觉醒的先躯第2课 圣雄甘地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四单元 亚洲觉醒的先躯第2课 圣雄甘地同步达标检测题,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