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下图是东汉时期的“狩猎生产图”,图中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回答1~2题。
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
A.采集与渔猎 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
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解析:第1题,我国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从事的主要是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第2题,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
答案:1.B 2.C
在我国古代《庄子·齐物论》中出现了“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据此回答3~4题。
3.该思想体现了( )
A.环境决定论思想 B.人类中心论思想
C.人定胜天论思想 D.人地协调论思想
4.下列做法符合上述思想的是( )
A.使用化肥和农药提高粮食产量
B.围湖造田,扩大人类的生产空间
C.“珠三角”地区建设桑基鱼塘
D.变“北大荒”为“北大仓”
解析:由题干可知,该思想主张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使人地关系得到协调发展。而“珠三角”地区的桑基鱼塘就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人地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
答案:3.D 4.C
图甲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乙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乙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有( )
①坡地垦田 ②围湖造田 ③林地利用 ④果园开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对于该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 )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湖泊淤积,调蓄功能增强 ③环境污染 ④下游洪水威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5题,对照甲、乙两幅图可以看出,甲图中500米等高线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在乙图中却分布有耕地,属于陡坡开垦;对照甲、乙两图,不难发现乙图中湖泊面积缩小,且周围分布有较多耕地,因此主要是围湖造田造成的。第6题,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如陡坡开垦,会导致水土流失,造成湖泊淤积,调蓄功能减弱,造成河流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易产生洪涝灾害。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还会造成生态破坏及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5.A 6.D
“PPE怪圈”是指贫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环境(Environment)之间形成的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如图所示。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a、b、c、d四点代表的人口增长状况最有可能形成“PPE怪圈”的是( )
A.a B.b
C.c D.d
8.下列国家中,目前基本不存在“PPE怪圈”的是( )
A.坦桑尼亚 B.肯尼亚
C.加拿大 D.阿富汗
解析:第7题,贫困、人口增长和环境退化三者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增长往往是贫困和环境退化的根源。图中显示b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可能由于人口高增长导致对生态压力过大,从而陷于题中所说的怪圈之中。第8题,目前加拿大由于地广人稀、资源丰富、自然增长率较低而不会出现此怪圈现象。
答案:7.B 8.C
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行为或主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有( )
A.竭泽而渔,杀鸡取卵 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C.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D.封山育林,定期伐木
10.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是( )
A.经济、生态、社会的持续发展
B.工业、农业、科技的持续发展
C.文化教育与精神文明的持续发展
D.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改善
解析:第9题,封山育林、定期伐木既有利于保护植被,又能获取木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第10题,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可持续发展系统。
答案:9.D 10.A
下图为“我国黄河中游人为增沙量及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的时间变化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人为增沙量逐年上升,关于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主要由于气候异常,暴雨逐年增多
B.70年代主要因为毁林开荒,打坝淤泥
C.80年代至90年代,主要因为开矿、修路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D.主要由于在居民点附近过度放牧
12.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随时间的变化表明( )
A.70年代水土保持工作进展最快
B.80年代人为增沙量变化不大
C.90年代入黄泥沙量比70年代有所减少
D.90年代人为增沙量占水土保持减沙量的22%左右,部分抵消了水土保持持措施的减沙效益
解析:第11题,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人为增沙量逐年上升。气候异常,暴雨逐年增多是自然原因;70年代打坝淤泥会保持水土;80年代至90年代,开矿、修路等大规模基础建设是黄河增沙的主要原因。第12题,从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随时间的变化图中可以看出,70~80年代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变化大,90年代人为增沙量占水土保持减沙量的22%左右,部分抵消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
答案:11.C 12.D
二、综合题(共40分)
13.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材料2:漫画“断指”还是“成功”。
(1)可持续发展包括________持续发展、________持续发展和________持续发展。(3分)
(2)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你在日常生活中打算采取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6分)
(3)对于材料2漫画“断指”还是“成功”,有人这样认为“虽然断其三指,但是四棵新苗仍然可以茁壮成长!”你同意这种发展方式吗?为什么?(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以及可持续发展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第(1)题,属基础知识考查,根据教材即可作答。第(2)题,属于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结合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容。第(3)题,“断三指,留其两指”的发展,实际上忽略了其五指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答案:(1)经济 社会 生态
(2)坐公交车;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少用一次性用品;提倡重复利用;节约用水用电。
(3)不同意。因为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14.热点在线
材料1: 2012年6月17日是第1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主题是“土地滋养生命——携手遏制退化”。旨在唤醒社会公众对土地与生命关系的清醒认识,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和鼓励公众参与,形成防治荒漠化的自觉行动,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材料2:晋、陕、内蒙古地区面积15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8 310多万。本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也是中国自然环境脆弱、农牧业交错和土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知识连线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1)外力作用对荒漠化地区的影响。(8分)
(2)土地退化对周围地区的影响。(6分)
(3)土地退化的原因。(5分)
命题快线
(1)比较图中Ⅰ类型侵蚀区与Ⅱ类型侵蚀区外力作用的主要差异及其原因。
(2)简要分析图示地区土地退化对周围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
(3)请将下面导致绿洲环境恶化的字母与图中数字代号和内容相搭配。
A.农业系统恶化,粮食产量减小
B.内流河下游流量减小
C.砍伐绿洲或冲积扇周围的固定沙丘的植被
D.土地盐渍化
E.农耕区地下水位上升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⑤________。
(4)面对日益严峻的荒漠化,你认为人类社会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6分)
解析:第(1)题,Ⅰ类型侵蚀区以风力侵蚀、沉积作用为主,Ⅱ类型侵蚀区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第(2)题,联系沙尘暴和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回答。第(3)题,分析绿洲荒漠化的成因时,注意箭头所反映的因果关系。第(4)题,可根据所学的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
答案:(1)Ⅰ类型侵蚀区主要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稀少,以风力侵蚀、沉积作用为主;Ⅱ类型侵蚀区主要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显著。
(2)内蒙古地区土地荒漠化使华北地区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增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在黄河下游沉积,形成地上河。
(3)C B E D A
(4)加强荒漠化的监测与监控;大力种植草类作物;节约用水;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等。
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巩固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必修2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2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课一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达标测试,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观点三,观点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