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2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教案
展开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资料,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学习目标】
1、阅读图表,能表述海气相互作用的形式。
2、阅读图表,能分析影响海气水热交换活跃程度的因素。
3、能描述海气相互作用的意义。
【学习过程】
活动一:阅读教材p36-37相关内容,读下图,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列填空: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降水
蒸
发
洋
海
1、能量 。
2、水分交换:
(1)水分交换的方式和过程:
①海洋通过 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气, 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②大气中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 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交换。
(2)水分交换的活跃程度:
①一般来说,海水 越高,蒸发量越大;
② 海区和 流经过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 ,降水较 ,海——气的间水分交换较为 。
3、热量交换:
(1)热量交换的方式和过程:
①海洋吸收到达地表 的大部分而增温,再通过 、 等方式储存的太阳辐射送给大气。 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
②大气中水汽凝结时,将它从海洋中吸收的 释放出来。
(2)不同海区热量交换的差异
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 。
活动二:阅读下图,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列思考:
海洋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分 布
为什么热带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
②200-400N、400-600N,太平洋东、西岸海区输入大气的热量差异,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3)海洋调节着大气温度的变化:
①与陆地相比,海洋增温 ,冷却也 ,从而调节着大气温度的变化;
一方面,海洋上的气温变化有 效应。海洋对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响应要比陆地晚 左右;
另一方面,海洋使在大气的温度变化比较 。受海洋影响较大的地区,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较 。
活动三:阅读教材p38-39相关内容,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列填空:
二、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1.海——气相互作用形成 环流和 环流。
①不同纬度海洋对大气加热差异,导致大气产生 间的环流。
②海洋和陆地对大气加热差异,形成 环流。
③大气的运动,促使海水运动,海——气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并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了运动方向基本一致的 环流和 环流。
2.水量平衡:
①全球水量平衡:
活动四:阅读下图全球水平衡示意图,回答问题。
海 洋
大 陆
水 汽(577)
505
458
72
119
47
单位∕1000km3
③
①
②
④
⑤
⑥
(1)图中字母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名称分别是:
① ,② ,③ ,
④ ,⑤ ,⑥ 。
(2)填写下表:
(3)计算海洋降水量与陆地降水量之和,海洋蒸发量与陆地蒸发量之和。这两个数据的比较,说明了什么问题?
(4)计算海洋蒸发量占全球降水量的百分比。这个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中,海洋通过 是基础, 和 是途径,它们是通过 才得以实现。
3.热量平衡:
①不同纬度热量的收支:
活动五:阅读右图思考:
(1)北半球海洋热量收入、支出随纬度如何变化?
(2)北半球低纬度、高纬度海区热量盈余或亏损状况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平衡时如何调节的?
在地球表面,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净辐射能 高纬度地区,要保持热量平衡,必须有热量从 纬度地区向 纬度地区输送。地球上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 和 共同实现。
②不同纬度地区海洋输送的热量和大气输送的热量是不同的:
0°——30°N ,
30°N——50°N ,
50°N——90°N ;
【课时评价】
一、基础过关
1.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洋流流速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回答2-3题。
2.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
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 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
3.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
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降增温、增湿作用 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
下图为全球多年平均水循环模式图,水循环总量为100单位。据此判断4~5题。
S
4.图中甲、乙、丙表示的水循环类型是
A.海洋循环、海陆间循环、陆地循环 B.海陆间循环、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C.海洋循环、陆地循环、海陆间循环 D.陆地循环、海洋循环、海陆间循环
5.遵循全球多年平均水量平衡的规律,则M、N的单位数应分别是( )
A.7 16 B.16 7 C.7 23 D.23 7
6.地球大气层与海洋作用是相互的。下列作用过程及结果符合事实的是
A.大气通过降水将水分输送给海洋,驱动洋流
B.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形成信风
C.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加重赤潮
D.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
分析下表,回答7~8题。
7.甲乙两地的位置
A. 甲、乙均在北半球 B. 甲、乙均在南半球
C. 甲位于北半球,乙位于南半球 D. 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
8.甲乙两地的气候
A. 都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
B. 都具有明显的大陆性特征
C. 甲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特征
D. 甲具有明显的大陆性特征,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
二、能力挑战
9.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丁→甲→丙→丁过程属于_________循环。该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是。
(2)水循环对乙图所示地区直接提供的资源主要有_________和_________资源。丙图中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
(3)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水循环的_____(填字母)环节。人类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措施来改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课程标准】
了解什么叫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并通过读图,综合分析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天气及气候产生的影响。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南太平洋海域东西两部的水温,应用所学热力环流知识,绘制出沃克环流图;
2、能简要表述厄尔尼诺影响下全球各地气候变化情况;
3、能说出的应对异常气候变化的措施;
【学习过程】
一、沃克环流
东
南
信
风EN
1、沃克环流的形成:
大洋西岸 大洋东岸
冷海水会上涌补充
高纬度流来的寒流
水温
水温
形成深厚的暖水层
赤道
赤道暖流堆积下沉
2.沃克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活动一:绘制赤道附近的太平洋的热力环流图(正常年份沃克环流);
赤道
思考:
(1)在沃克环流形式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是湿润还是干燥?为什么?
(2)在赤道附近的大西洋上空也会形成类似的沃克环流吗?
二、厄尔尼诺现象:
1、厄尔尼诺现象概念:
①地点:
②表现: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部海面的 减小,相应的沃克环流 。
2、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气候:
东部
气候:
西部
正常年份
东西部海面温度差 。
全球气候异常
全球大气环流异常
西部
气候:
气候:
西部
沃克环流
异常年份
东南信风减弱甚至转为西风
太平洋东岸的冷海水上涌现象
赤道逆流
温暖的海水被送到
南美西岸的寒流成为
厄尔尼诺现象
3、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原因:
活动二:绘制赤道附近的太平洋的热力环流图(厄尔尼诺年份沃克环流)
赤道
活动三:分析赤道太平洋西海岸(中南半岛、马来群岛、澳大利亚东部)和太平洋东海岸的(南美智利、秘鲁、厄瓜多尔等地)的气候特点及自然景观变化。
活动四:小组合作讨论。
假如你是秘鲁的渔民,厄尔尼诺年会对你产生什么影响?
三、拉尼娜现象
1.拉尼娜现象的概念: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 的现象。
活动五:小组讨论:
①拉尼娜现象发生后,在赤道附近太平洋的东、西两岸地区,分别会引发水灾还是旱灾?为什么?
②与厄尔尼诺现象在赤道附近两岸地区引发的水旱灾害相比,拉尼娜现象引发的水旱灾害相对严重还是较轻?
2、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对气候影响:
西部水温更
西部上升气流
灾害
拉尼娜现象发生后
太平洋东西部温度差异
沃克环流
气候异常水旱灾害
东部水温更
东部下沉气流
干旱灾害
四、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对比
【课时评价】
一、基础过关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沃克环流在大西洋也有存在
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③拉尼娜现象发生后,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增强
④拉尼娜造成的自然灾害损失往往要高于厄尔尼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和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①东北信风带 ②沃克环流的改变 ③季风的影响 ④全球变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读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现象图,完成3~5题。
3.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A.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将增加 B.秘鲁渔业将喜获丰收
C.中国可能出现寒冬 D.印度尼西亚可能出现森林大火
4.图示时间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中国南极长城站出现极昼
C.尼罗河正值汛期 D.开普敦温和多雨
5.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 )
①加剧我国旱涝灾害 ②向所经过区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
③扰乱了常规海流模式,使气候反常 ④使全球降水总量异常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说,2009年11月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对我国气候影响极大。请根据下图完成6~8题。
6.图中甲~丁中,气压最低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7.正常年份,乙海域沿岸
A.干旱少雨 B.炎热多雨
C.寒冷干燥 D.火警级别提高
8.如果张强的观点是正确的,则2009年11月
①秘鲁渔业损失惨重 ②印度尼西亚火警级数提高
③赤道逆流减弱 ④东南信风减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以水温上升为特征的海水大范围的增温现象,科学家称之为厄尔尼诺,与此现象相反的现象,科学家称之为拉尼娜。由于这两种现象的影响,1998年7月,长江流域洪灾严重。据此回答9~10题。
9.厄尔尼诺发生的海区是
A.东赤道太平洋海区 B.西赤道太平洋海区
C.东赤道大西洋海区 D.西赤道大西洋海区
10.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A.秘鲁沿岸更加干旱 B.秘鲁渔场上空海鸟增多
C.印尼热带雨林易发生火灾 D.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
二、能力挑战
11.“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延伸,经赤道东太平洋至国际日界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温的现象;而当同一纬度的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降水异常偏多时,称为“拉尼娜”现象。读“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①、②为东风,它所处的风带是 ,位于A处著名渔场的名称是 ,位于B处附近的群岛国家的名称是 。
(2)如图所示,在图中用箭头标出此时赤道附近海水垂直环流的流动方向。
(3)如图所示,在“拉尼娜”发生的年份,东风强度异常加强,为此B国需要防御的自然灾害主要有 。
①森林火灾 ②泥石流 ③地震灾害 ④洪涝灾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陆地(北半球)
海洋(北半球)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
陆地水(1000km3)
收入项
收入数量
支出项
支出数量
总计
总计
海洋水(1000km3)
收入项
收入数量
支出项
支出数量
总计
总计
地区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甲
大
大
七月
一月
乙
小
小
八月
二月
地区
正常年份
厄尔尼诺年份
中南半岛、
马来群岛、澳大利亚东部
气候
特点
自然
景观
南美智利、
秘鲁、厄瓜多尔等地
气候
特点
自然
景观
正常年份(沃克环流)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年份
拉尼娜现象发生年份
图示
赤道
赤道
赤道
洋流
秘鲁寒流向 流
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
秘鲁寒流过于强盛时,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扩散到更远。
生物
形成 。
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
。
天气
气候
大洋西岸 ;
大洋东岸 ;
形成 。
西岸的澳大利亚以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现 灾,东岸 灾。
大洋东岸 灾加剧,
大洋西岸引发 灾。
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2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2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教学设计,共2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2第五章 海洋开发综合与测试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2第五章 海洋开发综合与测试教案,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课时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综合与测试教案: 这是一份地理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综合与测试教案,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课时评价,课程目标,案例分析,案例2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