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必修一14 大自然在反抗 (节选)教案设计
展开《大自然在反抗(节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大自然在反抗》节选自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创作的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首次出版于1962年。该书讲述的是农药对人类环境的危害。文章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描写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而导致环境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死神从天而降,鱼类、益虫等生物大量死亡,而害虫却因产生抗体而日益猖獗,最终给人类带来不堪重负的灾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创作经历及其影响;
2.理解文章内容与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环保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感悟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理想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作者所阐释的人文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作业;学生诵读课文,自己解决生字词,了解作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世纪50年代,麻雀被列为要消灭的四害之一。但经过调查研究证明,假如麻雀被大批除掉后,虫鸟之间就会失去生态平衡,使害虫猖獗,造成农业减产。从生态学角度来看,这是由于生物间食物链遭受破坏所致。
食物营养联系是自然生物物质循环的基础,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一般说食物链是先从植物开始,其次是植食性动物(主要是昆虫),紧接着是与植食性动物有关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动物,接下去是肉食性小动物,最后是大型肉食动物。例如,水稻遭受螟虫、蝽象、甲虫等多种昆虫危害,而这些害虫又被寄生蜂、螳螂、草蛉等天敌寄生或捕食,食虫鸟、兽又是这些天敌昆虫的劲敌,而食虫鸟又被大型肉食性鹰隼所猎捕。这样就构成了从水稻到大型肉食性动物间的食物链。
世界各国都曾经发生过,由于人为的干涉与破坏,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出现过严重的环境问题。让我们一道来学习美国科学家写的一篇课文,一本有价值的书——《寂静的春天》。《大自然在反抗》就是选自这本书。
【设计意图】从解说食物链的方式来导入课文,与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相一致,有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理解课文内容。
一、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沉浸(jìn) 推崇(chónɡ) 削弱(xuē) 蔑视(miè)
鬼魅(mèi) 迁徙(xǐ) 鳕鱼(xuě) 螳螂(tánɡ)
2.理解词义
①事与愿违:事情的发展与愿望相反。指事情没能按照预想的方向发展。
②塑造:用语言文字等艺术手段描写人物形象。
③奥秘:深奥而神秘。
④叹为观止:看到这里就停止,不再看别的了,称赞所看到的事物尽善尽美。
⑤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⑥推崇:尊崇,推重崇敬。
⑦本末倒置:把根本的事忽略了,反而注重细微末端、较不重要的事。
⑧蔑视:小看,轻视。
⑨抵御:抵抗,防御。
⑩削弱:(力量、势力)变弱。
⑪汹涌澎湃: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3.作者简介
雷切尔·卡逊(1907—1964),美国海洋生物学家。生于宾夕法尼亚州泉溪镇,中学毕业后获奖学金进入宾夕法尼亚女子学院,又入约翰·霍布金斯大学读研究生。1935年至1952年间供职于美国联邦政府所属的鱼类及野生生物调查所,1956年投身于政治活动。除《寂静的春天》之外,她还出版过《在海风下》《环绕我们的海洋》和《海的边缘》。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字音、词义、作者简介,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检查预习一方面起到强调对字音、词义及作者简历的强调作用,同时也督促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三、阅读并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划分文章结构结构层次,并概括出每一层的意思。
明确: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人类竭力要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人类的心意,但事与愿违,遭到了大自然的反抗与报复,由此引出如何处理好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重大话题。
第二部分(4-11):描写了人类以各类化学药物控制昆虫,削弱了自然的天然防线,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造成了种种反常现象及恶果。
第三部分(12-13):描绘了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的生物控制作用。
2.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文章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描写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而导致环境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死神从天而降,鱼类、益虫等生物大量死亡,而害虫却因产生抗体而日益猖獗,最终给人类带来不堪重负的灾难。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获得感性认识,这一环节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也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从文中看,人们在制定控制昆虫的计划时忽视了哪个重要事实?
【提示】 人们在制定控制昆虫的计划时忽视了两个重要事实:第一是,对昆虫真正有效的控制是由自然界完成的,而不是人类。作者引用了昆虫学家罗伯特·麦特卡夫的话加以证明:防止昆虫破坏我们世界安宁的最重大的一个因素是昆虫在它们内部进行的自相残杀的战争。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大部分化学药物却不分朋友敌人的一律格杀勿论。
第二个被忽视的事实是,一旦环境的防御作用被削弱了,某些昆虫的真正具有的爆炸性的繁殖能力就会复生。为此,作者旁征博引,例举了“畜牧业者消灭山狗而造成的田鼠成灾”以及关于“亚利桑那的凯白勃鹿的故事”等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又从正面例举了寄生虫通过逐步消灭宿主而起到抑制危害庄稼的昆虫的大量繁殖,从而达到了维持生态平衡的效果。
2.“大自然在反抗”体现在哪两方面?导致“大自然反抗”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体现:①昆虫通过遗传选择,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药物。②曾被化学药物控制的昆虫,不但又回过头来折磨人类,而且还会以更为严重的程度爆发性繁殖。
(2)原因:人类大量使用化学药物(或人类忽视了自然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削弱了环境本身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
3.文章为什么要举草履虫、鳕鱼产卵、郊狼和凯白勃鹿为例?这与文章的主要观点有何关系?
【提示】 在文中,作者列举了诸如草履虫、鳕鱼产卵、郊狼和凯白勃鹿为例等生物的生存特点。这些例子证明“大自然有天然保护作用,无须靠人为的干涉”这一观点,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4.本文作为一篇科普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点拨】 (1)文章既有文学的生动与形象,又有科学的严谨与扎实,趣味性与科学性兼备。写科学知识时尊重事实,如“现在已经记录在案的昆虫已超过七十万种”。 写对读者的引导启发时,运用文学类的语言打动人心,如“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的心意,但却未能达到目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讽刺,但是很少有人提及”等。
(2)引用和举例等多种方法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如引用科学家罗伯特·麦特卡、波里捷等人的话,举黄蚂蚁、黄蜂、瓢虫等昆虫的例子证明大自然有天然保护作用,无须靠人为的干涉。
5. 从全文看,作者写“大自然在反抗”的意图是什么?
【点拨】(1)指出人类使用化学药物控制虫害的做法破坏了大自然平衡,导致自然灾害日趋严重。
(2)表明反对人类使用化学药物来控制虫害这一做法的态度。
(3)表达对人类至今仍未意识到过多干预大自然最终会导致更大灾难的忧虑。
6.改造自然与顺应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
【点拨】 改造自然只能是改造大自然的局部状况,而不是改变大自然固有的规律;顺应自然指的是顺应大自然本身的规律,而不是面对自然灾害束手无策。二者并不绝对不相容。合理而有限地改造自然需要依靠科学,积极地顺应自然也需要依靠科学,因为只有科学才能揭示大自然的规律,而“改造”和“顺应”都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环节是本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主题、体会写作特色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也能更好地突出重点、分解难点。
五、课堂小结
1.主题感悟
人类自从学会了种植和养殖,就开始了改造自然的过程。大禹治水、都江堰、挖运河、筑铁路、修水库、建电厂、盖大楼、杂交水稻、抗虫棉花……都是对自然的改造。因此,保护环境并不是要完全否定“改造自然”的口号,反对的应是“违背自然规律盲目改造自然”或“违背自然规律过分开发自然”,毕凯特博士的方法也是对自然的改造,但是是一种不破坏大自然的平衡、顺应自然规律的改造。如果否定一切改造自然的举措,人类就只能回到猿人时代。
2.技法借鉴
(1)文章既有文学的生动与形象,又有科学的严谨与扎实,是趣味性与科学性兼备的优秀科普文章。文章多用典型举例,以事实说明人类破坏生态平衡后遭到了大自然的激烈反抗与报复。
(2)取例兼及世界各地,从而将问题提升为“全球性”,视野开阔,胸怀博大。文章擅用阐释法,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在散碎的事实之间建立因果关系,体现出深刻的洞见力。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归纳总结文章主题与写作特色,为了训练学生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也是为了更好地突出重难点。
六、拓展延伸
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卢 梭
为了到花园里看日出,我比太阳起得更早;如果这是一个晴天,我最殷切的期望是不要有信件或来访扰乱这一天的清宁。我用上午的时间做各种杂事。每件事都是我乐意完成的,因为这都不是非立即处理不可的急事,然后我匆忙用膳,为的是躲避那些不受欢迎的来访者,并且使自己有一个充裕的下午。即使最炎热的日子,在中午一点钟前我就顶着烈日带着小狗芳夏特出发了。
由于担心不速之客会使我不能脱身,我加快了步伐。可是,一旦绕过一个拐角,我觉得自己得救了,就激动而愉快地松了口气,自言自语说:“今天下午我是自己的主宰了!”接着,我迈着平静的步伐,到树林中去寻觅一个荒野的角落,一个人迹不至因而没有任何奴役和统治印记的荒野的角落,一个我相信在我之前从未有人到过的幽静的角落,那儿不会有令人厌恶的第三者跑来横隔在大自然和我之间。那儿,大自然在我眼前展开一幅永远清新的华丽的图景。金色的染料木、紫红的欧石南非常繁茂,给我深刻的印象,使我欣悦;我头上树木的宏伟、我四周灌木的纤丽、我脚下花草的惊人的纷繁使我眼花缭乱,不知道应该观赏还是赞叹:这么多美好的东西竞相吸引我的注意力,使我在它们面前留步,从而助长我懒惰和爱空想的习惯,使我常常想:“不,全身辉煌的所罗门也无法同它们当中任何一个相比。”
我的想像不会让如此美好的土地长久渺无人烟。我按自己的意愿在那儿立即安排了居民,我把舆论、偏见和所有虚假的感情远远驱走,使那些配享受如此佳境的人迁进这大自然的乐园。我将把他们组成一个亲切的社会,而我相信自己并非其中不相称的成员。我按照自己的喜好建造一个黄金的世纪,并用那些我经历过的给我留下甜美记忆的情景和我的心灵还在憧憬的情境充实这美好的生活。我多么神往人类真正的快乐,如此甜美、如此纯洁,但如今已经远离人类的快乐。甚至每当念及此,我的眼泪就夺眶而出!啊!这个时刻,如果有关巴黎、我的世纪、我这个作家的卑微的虚荣心的念头来扰乱我的遐想,我就怀着无比的轻蔑立即将它们赶走,使我能够专心陶醉于这些充溢我心灵的美妙的感情(然而,在遐想中,我承认,我幻想的虚无有时会突然使我的心灵感到痛苦。甚至即使我所有的梦想变成现实,我也不会感到满足:我还会有新的梦想、新的期望、新的憧憬。我觉得我身上有一种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填满的无法解释的空虛,有一种虽然我无法阐明,但我感到需要的对某种其他快乐的向往。然而,先生,甚至这种向往也是一种快乐,因为我由此充满了一种强烈的感情和一种迷人的感伤——而这都是我不愿意舍弃的东西)。
我立即将我的思想从低处升高,转向自然界所有的生命,转向事物普遍的体系,转向主宰一切的不可思议的上帝。此刻我的心灵迷失在大千世界里,我停止思维、我停止冥想、我停止哲学的推理;我怀着快感,感到肩负着宇宙的重压。我陶醉于这些伟大观念的混杂,我喜欢任由我的想像在空间驰骋:我禁锢在生命的疆界内的心灵感到这儿过分狭窄,我在天地间感到窒息,我希望投身到一个无限的世界中去。我相信,如果我能够洞悉大自然所有的奥秘。
我也许不会体会这种令人惊异的心醉神迷,而处在一种没有那么甜美的状态里;我的心灵所沉湎的这种出神入化的佳境使我在亢奋激动中有时高声呼唤:“啊,伟大的上帝呀!啊,伟大的上帝呀!”但除此之外,我不能讲出也不能思考任何别的东西。
【赏评】 这篇散文作者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方式,袒露了与大自然交流的感悟。他娓娓地述说着自己的内心活动,述说着他的发现、他的幻想、他的思想。全文采用大胆的想象,作者用明快的语言描述着用自己的心灵构建的一个从未有人到过的幽静的童话般的世界,那宏伟的树木、绚丽的灌木、似锦的繁花、如毯的绿茵把这种理想的世界打扮得十分诱人。虽然他的梦想与现实有着很大的距离,但他依旧喜欢任由想象驰骋,希望洞悉大自然所有的奥秘,并沉湎于这出神入化的大自然佳境。随着作者的引导,我们也仿佛正在分享他的快乐,感受他的思想,体悟他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散发出的灿烂独特的思想光芒。
【设计意图】通过在课堂上快速阅读同类型文章,可以有效地巩固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深入理解作者的环保意识与人文思想。
七、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体会和领悟作者所倡导的“人文精神”。
【设计意图】布置这一作业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再一次理解体会作者的“人文精神”,从而受到影响和熏陶,产生成为影响行动的内驱力量。
教学反思
略。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一12 大地上的事情 (节选)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一12 大地上的事情 (节选)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师大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自然之思12 大地上的事情 (节选)教案: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自然之思12 大地上的事情 (节选)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自然之思14 大自然在反抗 (节选)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自然之思14 大自然在反抗 (节选)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