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88125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88125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88125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精品课后作业题
展开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丝绸之路
1.由于新疆的吐鲁番等地的雨量稀少、气候干燥,这些珍贵的丝织品遗物才得以很好的保存。在7世纪中叶的许多墓葬中,也发现了纬锦。这能够说明( )
A.中国丝织品大量向西方输出的盛况
B.中国的丝织品开始销到地中海地区
C.吐鲁番等地的棉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D.商帮经营的丝绸已经远涉欧洲
2.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到希腊有妇女穿丝织衣服;出生于公元前4年的罗马思想家塞内卡批评妇女穿丝绸衣服是“向公众展示身体”;公元79年因观察维苏威火山爆发窒息而死的老普林尼批评男人穿丝绸衣服“丧失男性气概”。公元6世纪受查士丁尼大帝派遣的两名传教士成功地将中国的蚕蛹偷运回君士坦丁堡,从此罗马终于有了自己的蚕丝业。由此说明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是( )
A.欧洲的内需 B.中国的强盛
C.中间商牟利 D.张骞通西域
3.不同历史时期,丝绸之路的线路有所不同。下图反映的是哪一个朝代的路线(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4.下图为甘肃居延出土的西汉晚期丝织墨书“张掖都尉棨信”。“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镇。“都尉”汉朝官名,“棨信”为古代传信的一种符证。从这件文物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
①汉朝疆域西至陇西地区
②汉朝用丝绸作为书写材料
③汉朝丝绸之路存在军事保障
④汉朝公文用隶书书写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④
题组二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5.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农耕文化剧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
6.1080年,宋朝政府正式颁布《广州市舶条》。这是中国最早的涉外经济立法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进出口贸易成文法规之一。它的颁布( )
A.说明当时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
B.反映了国家开始管理海外贸易
C.保证了政府垄断了对外贸易
D.促进了广州海内外贸易繁荣
7.国家邮政局曾发行《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该纪念邮票一套三枚,图案分别为“郑和像”“睦邻友好”“科学航海”。其意在纪念郑和下西洋( )
A.历史悠久 B.和平交往
C.航海创举 D.技术先进
题组三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8.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贡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下列选项中能反映东西方交流的有( )
①中国造纸术经丝路传到欧洲
②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
③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路传到日本
④中国瓷器经丝路远销欧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元代马祖常有诗云:“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该诗歌( )
A.记载了一段战争往事
B.表达了作者对疆土的热爱
C.反映元代中外交流通畅
D.反映元代桑麻质量较好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丝绸之路及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20世纪70年代在广州中山四路发现秦汉时期的造船遗址,80年代发现南越王墓(陪葬物中有非洲象牙和波斯银盒),90年代发现南越国宫署遗址。这三项重大发现,被誉为广州秦汉考古的三大发现。据此论断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我国海外贸易鼎盛
B.广州是当时我国唯一的外贸港口
C.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
D.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已领先世界
2.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抵御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 )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3.嘉峪关墓葬壁画研究成果表明,魏晋时期,西域人与中亚、波斯的交流并未中断。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却认为在汉末直到魏晋,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断了。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壁画的史料价值高 B.对丝路缺乏全面了解
C.由于狭隘的民族观 D.史学家缺少科学手段
4.在中国境内发现东罗马帝国金币及仿制品有50多枚。这些金币的生产年代跨越两个多世纪,其中新疆出土11枚、宁夏10枚、青海2枚、内蒙古2枚、甘肃3枚、陕西11枚。这说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具有一定优势
B.政治动乱并未完全阻隔陆路贸易
C.黄金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
D.西北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5.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代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代( )
A.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
B.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
C.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
6.有学者指出,《郑和航海图》(即《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是明朝与西方海上交通的真实写照,《蒙古山水地图》(又名《丝路山水地图》)则全面反映了明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这两幅地图最能够反映出当时( )
A.朝贡贸易制度发展到顶峰
B.中国人已经具有较丰富的地理知识
C.政府倡导对外开放的政策
D.中西方之间海陆经济交流活动频繁
7.有学者认为,世界最早的且名副其实的“丝绸之路”,是三星堆文明时期四川丝绸销售到印度洋,得到作为古代货币的数千枚印度洋的齿贝。丝绸从四川经云南、缅甸、孟加拉湾到达恒河平原。汉代张骞在“大夏”发现印度商人转销“蜀布”。由以上材料可知( )
A.地缘政治是古代东西方交流必然条件
B.古代印度拥有较强大的对外贸易能力
C.印度在古代丝绸之路中扮演重要角色
D.中印外交关系有着较复杂的历史渊源
题组二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8.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9.唐中期平定西突厥后,处在丝绸之路上的九个国家,即“昭武九姓”诸国,便宣誓臣服于大唐王朝。他们世代善于经商,成为古代西亚文明、南亚文明与东亚文明的重要媒介。这主要反映了( )
A.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
B.大唐王朝政治清明而国力强盛
C.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社会进步
D.唐在西域地区建立了有效统治
10.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造纸术的价值主要是( )
A.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 B.变成了新教的工具
C.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D.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
11.妈祖信仰原本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1405年琉球国建立妈祖庙,17世纪日本长崎建立妈祖庙,而后泰国、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相继出现规模不同的妈祖庙。据此可知,妈祖信仰的传播( )
A.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联系
B.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C.源于海上丝路的不断拓展
D.巩固了“朝贡贸易”体系
12.《天工开物》记载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整法、红夷炮和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这说明当时( )
A.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
B.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
C.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D.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
13.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远西奇器图说录最》。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也,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14.外来农作物传入古代中国有三次高潮,其中前两次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多带“胡”字,如“胡麻”“胡萝卜”,第三次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则多带“番”字,如“番茄”“番薯”。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对外贸易对象的变化 B.传统华夷观念的转变
C.综合国力呈下降趋势 D.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15.()宋代瓷器造型简洁,色调优雅,充满温文尔雅的韵味;元代青花瓷则以蓝白两色为主,纹饰极其繁复,器型硕大,带有明显的阿拉伯文化色彩。这种变化说明元代( )
A.对外贸易的发展影响制瓷业
B.制瓷技术的不断进步
C.阿拉伯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
D.民众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16.明朝中后期,中葡两国的贸易中,中国主要输出生丝、丝织品、黄金、水银、瓷器、朱砂、麝香等;葡萄牙输往中国的主要是白银、胡椒、苏木、檀香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
B.朝廷严厉实行“海禁”政策
C.中国工艺制造水平领先世界
D.中国较早完成近代社会转型
17.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此材料最合理的解释是( )
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
C.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
D.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题组三 综合题组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 史实 |
两汉 | 张骞出使西域 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自波斯湾而还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传到朝鲜 |
隋唐 | 唐朝高丽乐盛行 玄奘西行 胡椒、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中国 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
宋元 | 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到欧洲 泉州港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
明清 | 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红海沿岸 传教士利玛窦来华 《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海外 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明确,说明需史论结合)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基础过关练
1.A | 2.A | 3.B | 4.C | 5.A | 6.D | 7.C | 8.B | 9.C |
1.A 题目中显示的是古代中国的丝织品经由丝绸之路向西方输出的情况,途经新疆地区,故A项正确;题目中没有显示出是开始输往地中海地区,故B项错误;纬锦属于丝织品,不是棉纺织品,故C项错误;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7世纪时中国是隋唐时期,故D项错误。
2.A 由材料可知,丝绸在古罗马拥有广阔的市场,这说明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是欧洲的内在需求,丝绸是奢侈品,更是地位的象征,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国强盛,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间商牟利,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张骞通西域,故D项错误。
3.B 据材料可得从长安出发,大体上有海、陆两条丝绸之路。西汉时期,中国仅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并未开辟通往波斯湾的海路,故A项错误;唐代的丝绸之路,横跨亚欧大陆,且开辟了通往波斯湾的海上丝绸之路,故B项正确;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但陆上丝绸之路已衰落,故C项错误;元代时期,同中国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得以扩大,海陆丝绸之路比图中的路线更多,故D项错误。
4.C 题干“‘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镇”只表明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不能说明汉朝的疆域范围到达陇西地区,故①错误;材料“丝织墨书”“‘棨信’为古代传信的一种符证”说明汉朝用丝绸作为书写的材料,故②正确;都尉为武官,西汉在张掖设都尉,说明丝绸之路存在军事保障,故③正确;根据题干中的图片可知该字体是篆书而不是隶书,故④错误。故C项符合题意。
5.A 题干所述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是一种相依相生的关系,这是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条件,A项正确;“皮毛路”和“茶马路”都是指草原丝绸之路,不可说“相互辉映”,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排除C项;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
6.D 根据材料信息并不能判断宋代对外贸易的主要路线,故A项错误;早在两汉时期,政府就开始管理海外贸易,故B项错误;政府出台涉外经济管理法并不意味着政府垄断了对外贸易,故C项错误;《广州市舶条》的颁布和出台,有利于广州地区对外贸易的有序性与合法性,有利于更好地确保国内外商人的权益,从而促进该地区海内外贸易的繁荣,故D项正确。
7.C 三枚邮票分别体现了人物、外交和技术,与历史悠久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和平交往只体现了外交,没有包括技术,故B项错误;郑和下西洋在对外交往规模和航海技术上是航海史上的创举,故C项正确;技术先进没有包括外交内容,故D项错误。
8.B 中国造纸术经丝路传到欧洲反映的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国瓷器经丝路远销欧洲反映的是东西方经济交流,故①④正确。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是西方间物种交流;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路传到日本是东方间文化交流,故排除②③。故B项正确。
9.C 该诗歌与战争往事无关,故A项错误;该诗歌与作者对疆土的热爱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元代与波斯的贸易往来,体现出元代中外交流通畅,故C项正确;桑麻是元代与波斯贸易的商品,材料没有反映出元代桑麻质量较好,故D项错误。
能力提升练
1.C | 2.C | 3.C | 4.B | 5.B | 6.B | 7.C | 8.C | 9.A |
10.C | 11.A | 12.D | 13.D | 14.A | 15.A | 16.C | 17.D |
|
1.C 题干没提供可比较的参照物,无法得出秦汉时期我国海外贸易鼎盛的结论,故不选A。“唯一”的说法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不选B。由“发现秦汉时期的造船遗址”“陪葬物中有非洲象牙和波斯银盒”信息可知,题干反映了当时我国的海外贸易的情况,这说明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故C正确。从题干中看不出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已领先世界,故不选D。
2.C 材料信息并未体现“攫取西域经济利益”的目的,故排除A。B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朝采取措施保护商路,抵御匈奴的侵扰,这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故C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故排除D。
3.C 材料中“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断了”体现出狭隘的民族观,不能仅以西域脱离中央王朝控制而认为丝绸之路中断,故答案选C项。材料的作答要求是“关于这一现象”,而这一现象是指为什么人们的认识出现错误,A项不是对该现象的合理解释;B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内容;D项在材料中未能体现。
4.B 题干没有体现双方的优劣势,故不选A。从题干的描述上来看,当时中国与东罗马帝国的交往很频繁,且时间跨度很大,这一时期无论是中国还是东罗马帝国都有战乱出现,但是并没有影响双方的交流,故B正确。黄金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故不选C。仅凭题干信息不足以确定西北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故不选D。
5.B 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有丝绸和瓷器等,“最主要”仅仅凭借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A。依据材料可知,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达到西亚、非洲等地,辐射范围较广,故B符合题意。“规模不断扩大”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C。D项与题中主旨不符,故排除D。
6.B 题干反映的是中西方之间海上、陆路交流的地图,不能说明朝贡制度发展到顶峰,故不选A。依据题干中“《郑和航海图》”“是明朝与西方海上交通的真实写照”“《蒙古山水地图》”“全面反映了明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可知,明朝能够绘制出海上、陆路中西方之间交流的地图,说明当时中国人已经具有较丰富的地理知识,故B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曾经一度实行“海禁”政策,政府倡导对外开放的政策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不选C。题干反映的是中西方之间交流的地图,不能就此得出中西方之间海陆经济交流活动频繁的结论,故不选D。
7.C A项说法绝对,故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印度在古代丝绸之路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不是强调古代印度拥有较强大的对外贸易能力,故B错误。题干中“印度洋”“恒河”“印度商人”都在强调在丝绸之路贸易中印度的重要性,故C正确。题干并未体现中印外交关系有着较复杂的历史渊源,故D错误。
8.C 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俑的发现证明了唐代丝绸之路已经延伸到中国东北地区乃至朝鲜半岛。这或许也说明了当时的陆上丝绸之路并不仅仅是以长安为起点、直接向西延伸,而是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向辐射的一个交通网络;海上丝绸之路也并不仅仅是从中国向西、与西方国家往来的交通道路,还应包括从中国向东、与朝鲜半岛往来的交通道路。故C正确。A项题干不能体现,故排除。 B项“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说法片面,故排除。D项题干不能体现,故排除。
9.A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他们世代善于经商,成为古代西亚文明、南亚文明与东亚文明的重要媒介”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反映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故A项正确。B、C、D三项的表述都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
10.C 材料中造纸术传入欧洲后,“羊皮纸被取代”,有利于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文艺复兴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成为新教的工具,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排除D项。
11.A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信仰传播到琉球、日本、泰国、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这表明中国文化向外传播,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增强,故A正确。妈祖信仰不是中原文化的体现,故B错误。海上丝绸之路在宋代就已拓展到这些地区,而材料中妈祖信仰的传播是在明清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妈祖信仰的传播,与朝贡贸易无关,故D错误。
12.D 《天工开物》成书时间是明朝,联系所学可知,明朝时期,海外技术传入中国丰富国人的科学认知,因而《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日本、朝鲜及西洋等地的技术,故选D项;《天工开物》中虽然记载了日本、朝鲜及西洋等地的技术,但这些技术依然属于传统科技领域,非近代科学,排除A项;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与明朝时间不符,排除B项;《天工开物》中虽然记载了日本、朝鲜及西洋等地的技术,但这是西学东渐的结果,非中国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排除C项。
13.D 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和“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也,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说明中国在引用西方科技时重实用轻理论,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引用西方科技的特点,而不是引用科技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仅是个例,不能说明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传统科技观念,没有表明西方科技的目标,排除C项。
14.A 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大致上前两次“高潮”分别出现在汉、唐,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第三次则出现在明清时期,主要通过西方开辟的新航路。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对外贸易对象的变化是导致这一差异出现的主要原因,故A项正确。B项出现在鸦片战争后,故排除。C项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东西方贸易的正常发展,故排除D项。
15.A 元代海外贸易发展,大量青花瓷出口到阿拉伯地区,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故对外贸易影响制瓷业发展,A正确。青花瓷成熟于元代,但是并非就比宋代制瓷技术更先进,故排除B。阿拉伯文化色彩并不是当时民众的审美观念,也体现不了阿拉伯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故排除C、D。
16.C 题干反映出当时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A是表现,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据题干“中国主要输出生丝、丝织品、黄金、水银、瓷器……葡萄牙输往中国的主要是白银、胡椒、苏木、檀香等”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在中葡贸易中中国输出的产品主要是先进的手工业品,而葡萄牙输往中国的主要是白银和各种土特产品,可见这种现象是中国的工艺制造水平领先世界所致,故C项正确。B项在题干信息中无体现,D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故B、D两项错误。
17.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主动融合儒学思想,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此举有利于其传播,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佛教成为统治者的工具、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等信息,A、B、C三项错误,均排除。
18.答案 看法: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
说明:古代中国对外交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交流。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传统贸易的重要通道。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使者、商人络绎不绝。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传入中国,中外贸易互通有无,贸易品种多样,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古代中国对外交往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解析 “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首先需要明确表格主题“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其次要逐行理解各大事件的内容,最后据所学综合分析其影响即可。
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练习题: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随堂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复习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通过史料探究,历史园地在线测评和报告查询系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